李霜
[摘 要]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課外藝術活動已成為大學生們展現(xiàn)自我、張揚藝術個性的平臺,同時也存在著機遇與挑戰(zhàn)、主流與潛流、積極與負面并存的局面,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高校要以教育理念為先導,以規(guī)章制度為抓手,以人文環(huán)境為基石,以學生社團為依托,以高雅藝術進校園為平臺,推進課外藝術活動的開展。
[關鍵詞] 高校教學;課外藝術活動;困境與舉措
藝術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美學意義。高校的課外藝術活動通過有組織、有指導的師生藝術實踐,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高校課外藝術活動開展的現(xiàn)狀
一直以來,高校開展課外藝術活動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能夠借助學校及社會各種合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并取得豐碩成果。例如:校團委聯(lián)合學校其他職能部門共同舉辦的大學生校園藝術節(jié)、民俗文化節(jié)、演講賽、辯論賽、健美操賽、主題征文比賽、攝影攝像比賽等活動,為新一代大學生營造了濃郁的藝術氛圍,形成藝術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或者組織開展各類旗幟鮮明、主題突出的音樂活動,例如紀念“九一八”大學生歌詠活動、“最炫民族風”大型少數(shù)民族音樂聯(lián)歡會,以謳歌時代人物為題材的歌舞劇、校園音樂劇以及優(yōu)秀交響音樂作品賞析等等。另外,還有以班級或院系為單位,讓學生直接參與到文藝匯演當中,獲得直接的文藝滋養(yǎng),接受藝術的熏陶。類似這些課外藝術活動的開展,可以通過寓教于樂的藝術形式來改變和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使他們獲得情感的抒發(fā)、情操的陶冶、思想的碰撞,加深其對文化的理解,既滿足了大學生的精神訴求,又提升了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二、高校課外藝術活動開展的困境
從當前國內高校課外藝術活動開展情況而言,存在著機遇與挑戰(zhàn)、主流與潛流、積極與負面并存的局面,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點:
1.校園文化價值取向的偏失
高校是知識精英密集的地方,是文化產(chǎn)品的主陣地,更是創(chuàng)造精品文化和高雅藝術的主渠道。高校校園文化價值取向體現(xiàn)了高校人在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價值觀念,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其價值定位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應該說,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總體上是樂觀積極的,是值得褒揚的。但在客觀表象下,其間的價值取向也存在一定偏失,不容輕視。
其一,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推進和人們物質生活的富足,一種以娛樂消遣為終極目的的流行藝術開始在高校盛行,例如:有些高校的課外藝術活動會熱衷于推行通俗性文化活動,如街舞表演、勁歌靚舞表演、通俗歌曲串燒等,崇尚娛樂性、媚俗性,給庸俗文化留有空間,而不愿意舉辦高雅嚴肅的藝術活動;有些學校寧愿高價聘請當紅的歌星、影星、節(jié)目主持人來校座談、拍照留影,而卻常常淡漠自己本學校的藝術專家,即便是這些專家學者在該藝術學科領域具有較高的口碑和成就。
其二,在高校實施課外藝術活動時,人們總會不自覺地用一種專業(yè)藝術教育的標準來衡量,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某些偏差。例如:忽視藝術普及,重視個例提高;忽視藝術教學,重視報名比賽;忽視藝術育人,重視競技成績;忽視藝術審美,重視技能培養(yǎng);忽視藝術素養(yǎng),重視單科教學等。類似這些思維定勢早已偏離了高校課外藝術活動的宗旨,導致高校人文教育上的缺失,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培養(yǎng)。
其三,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漸推進,國內各高校愈發(fā)重視學校硬件設施投入。放眼高校,一座座高樓建筑拔地而起、鱗次櫛比,現(xiàn)代化的裝潢設計讓這些鋼筋水泥的樓房,都市感極強。然而,作為隱性內容的校園藝術環(huán)境設計,有些高校卻顯得怠慢輕視。不但校園的園藝、雕塑、綠地極少關注,藝術場館更是稀少,校園的藝術氛圍很稀薄。而校園文化藝術作為一種環(huán)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一旦缺失,也是一大遺憾。
2.規(guī)范化、標準化、層次化實施的不足
目前,盡管國內很多高校都已經(jīng)如火如荼地開展各類課外藝術活動,但是依然存在著一些高校忽視、輕視的現(xiàn)象,導致各高校之間課外藝術活動發(fā)展失衡,呈現(xiàn)出規(guī)范不足、標準不一、層次不均的種種亂象。
其一,就高校領導而言,大部分學校領導高度重視藝術活動,切實執(zhí)行黨與國家的相關政策,下?lián)芙?jīng)費充足,各類軟硬件設施齊備,師資雄厚。但有的高校領導則馬虎了事、搪塞敷衍,缺乏足夠重視,因此造成課外藝術活動器材、經(jīng)費和場地嚴重匱乏的問題。
其二,就高校師生而言,盡管很多藝術教師愛崗敬業(yè),廣大學子對藝術也孜孜以求,但是由于人的藝術素質是隱性的、不太顯露的,它與當前的社會就業(yè)缺乏直接關聯(lián),更與學歷文憑的獲得關系甚微。因此,在功利意識作祟下,在專業(yè)與就業(yè)的雙重壓力下,高校課外藝術活動的功效很難得到社會認可。另外,“自主參與”課外藝術活動的主張,給了部分師生不參與的理由和惰性,這極大制約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也讓部分學生喪失學習藝術的熱情和主動性。
其三,就高校藝術管理而言,為了更好地推行藝術教育管理,很多高校都設立了藝術教研室、藝術教育中心、藝術教育辦公室等機構,并引進了相關的藝術師資。然而,由于每位教師的所學藝術專長不同,因此因人設制、因時設制課外藝術活動的主題、內容、評價方式等情況屢見不鮮。由于規(guī)范化、標準化、層次化實施不足,理論研究嚴重滯后,同時還間接地受到專業(yè)藝術教育內容、方式和評價標準的影響,使普通高校課外藝術活動喪失了自身的特點,顯得層次不等、良莠不齊,無法彰顯課外藝術活動的魅力。
三、推進高校課外藝術活動的思路與舉措
高校課外藝術活動對于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高美學情操,拓展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提升藝術內涵,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那么,在新時代的浪潮當中,如何有效地推進豐富多彩的學校課外藝術活動呢?
1.以教育理念為先導,凸顯課外藝術活動的地位
一方面,學校相關職能部門要充分領略課外藝術活動中所蘊含的人文氣息和內涵,充分認識到藝術素養(yǎng)是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文化藝術和諧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另一方面還要深入探尋藝術價值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關系,讓課外藝術活動在校園里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首先,學校領導要要有前瞻性眼光,高度重視,措施得當,讓課外藝術活動的廣泛開展擁有一個寬闊堅實的平臺。
其次,高校藝術教師作為課外藝術活動的指導者、實施者,以及日常事務的管理者,更是青年學生的教育者。因此,在藝術活動中,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講究科學性、合理性,克服隨意性、散漫性,兢兢業(yè)業(yè)完成每一次的藝術指導,提升學生藝術社團的活動質量。
最后,高校大學生作為參與課外藝術活動的主體,也是活動的最終受益人,要充分認識到學習藝術、親近藝術是為了凈化心靈、啟迪智慧,實現(xiàn)自身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提高個人素養(yǎng),讓生活精彩,讓生命更有意義。
2.以規(guī)章制度為抓手,健全學校藝術教育的組織機構
上世紀末,教育部曾先后制定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guī)程》《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2001—2010年》等一系列藝術教育規(guī)劃,使我國高校藝術教育呈現(xiàn)出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這也充分說明,健全的規(guī)章管理制度是學校課外藝術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
在普通高校中,要成立一個健全有效的藝術教育組織機構。要以校領導牽頭,其他職能部門如教務處、宣傳部、學工處、團委等共同組建藝術教育委員會,下設藝術或美育教研室,制定并完善各項規(guī)章制度。例如:目標責任制度、學生藝術素質考查制度、藝術教育評估制度、藝術特長生招生制度、學生藝術競賽活動管理制度、課外藝術活動獎懲制度等。同時要有固定的經(jīng)費投入,加強校際之間交流合作,實現(xiàn)資源共享,強化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管理。另外,還要成立一支專業(yè)精良、師德高尚的藝術師資隊伍。教師是教育實施的主力軍,藝術教師水平的高低往往決定并影響著該校的藝術水準。
3.以人文環(huán)境為基石,創(chuàng)設高校校園的藝術氛圍
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客觀存在且作用顯著的。因此,為了讓藝術常駐校園,也為了更好地開展課外藝術活動,營造藝術教育環(huán)境是一個長效機制。
譬如可以在圖書館、教學樓、辦公樓等地方張貼充滿藝術氣息的書法繪畫,在校園里打造園林景觀,或者擺設一些獨具匠心的藝術造型或名人雕塑等,營造出良好的人文藝術環(huán)境,給這些規(guī)劃、建筑、景觀的靜態(tài)文化賦予一種藝術內涵,讓人們不經(jīng)意間就置身于幽靜雅致的藝術氛圍中,感知美、接受美,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當然,由于大學生們大都擁有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學??梢砸龑麄冎鲃雨P心和參與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設計、制作和管理,這樣他們對學校的人文景觀、雕塑建筑、園林綠化就能上升為美學的認識和理解,極大地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4.以學生社團為依托,打造課外藝術活動的品牌
所謂品牌,即是用抽象化的、特有的、能識別的性質概念來表現(xiàn)其差異性,從而在人們的意識當中占據(jù)一定位置的綜合反映,它承載著人們對其產(chǎn)品以及服務的認可。高校育人,文化是根。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文化藝術活動為內容,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它是校園內特定的文化氛圍和精神傳承。而高校課外藝術活動正是校園文化的顯化、傳承及演變的重要載體和表征。因此,大多數(shù)高校都十分重視學生社團組織,積極籌建合唱協(xié)會、舞蹈協(xié)會、健美操協(xié)會、美術協(xié)會、書法協(xié)會、攝影協(xié)會等等。其中有些高校的部分藝術社團,因為成立較早,匯聚著眾多熱心積極、才華橫溢的藝術愛好者,其活動豐富、形式新穎、參與度高、受眾面廣,深受青年學子喜愛,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成為高校藝術愛好者的天堂。同時,由于高校課外藝術活動中受眾廣、影響大、效能高,舉辦時間常態(tài)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能夠產(chǎn)生輻射效應,因此可以將其打造成藝術品牌活動,譬如:校園“一二·九”歌詠比賽、十佳歌手大賽、金秋文藝匯演、迎新晚會、五四詩歌朗頌會、民俗文化藝術節(jié)及其他各類文藝晚會等,都能有效地傳播文化藝術,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因此,組建高校大學生藝術社團是學校藝術文化活動的重要任務,是高校普通藝術教育和專業(yè)藝術教育的有效外延和重要拓展。
5.以“高雅藝術進校園”為平臺,拓展學生群體的藝術視野
“高雅藝術進校園”是中宣部和教育部組織的一項的藝術活動。為了提升學生們的藝術修養(yǎng),國家大手筆地邀請了眾多國內高水平的藝術家走進校園與大學生面對面進行藝術交流。學生們通過觀看表演、聆聽講解,大大地提高藝術鑒賞水平。目前全國范圍內已經(jīng)開展了十多年,而該活動對大學生的影響力之大、示范性之強遠遠超出預想,好評如潮。高校也可以不定期邀請省內外知名藝術專家和藝術團體步入校園、深入課堂,聘請專家們擔任客座教授,建立好長期合作關系,讓他們指導學生藝術社團開展活動,演出經(jīng)典藝術作品,開展專題學術報告、文藝演出或藝術展覽,以精湛的藝術功底擴充學生們的知識結構。同時,還可以邀請些地方民俗藝人來校展演富有民族、傳統(tǒng)、地方特色的原生態(tài)文藝劇目或藝術精品,傳承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實現(xiàn)校園與社會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的良好交流和碰撞。這些不但能夠充分開發(fā)利用課外藝術教育資源,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而且還能拓展學生群體的藝術視野,促進藝術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高校課外藝術活動是以藝術為媒介的學生與教師雙方共同的活動,是美學與情趣的融合統(tǒng)一,感性與理性的融合統(tǒng)一,它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有效實施途徑,也是其他教育門類學科所不可替代的。乘著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春風,大力推行學校課外藝術活動,高校藝術教育的園地必將百花綻放、春光無限!
參考文獻
[1]李萬斌.高校文化藝術素質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方略初探[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
[2]郭成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思考[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1).
[3]張妍.以藝術教育為載體提升高校校園文化內涵——以天津科技大學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3,(12).
[4]王真.以文藝活動為途徑,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學子(理論版),2014,(1).
[5]劉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背景下的課外音樂藝術活動研究[J].品牌研究,2015,(1).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