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煒媚
摘 要:當下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新利益群體的出現,使得原有利益分配格局面臨新挑戰(zhàn)。社會利益的分割與調整,導致人民內部矛盾明顯化,干群關系緊張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諧的干群關系是重要前提和基礎。黨和國家必須重視和諧干群關系的構建,找到構建和諧干群關系的正確途徑。
關鍵詞:社會轉型期;和諧;干群關系;全面小康社會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4-0046-02
社會轉型期是利益分化和利益調整的關鍵時期,利益分配不均導致的社會矛盾時有發(fā)生。這些矛盾一方面表現在群眾之間,另一方面表現在群眾與干部之間。不和諧的干群關系使黨面臨嚴峻的考驗。黨和國家必須重視和諧干群關系的構建,找到構建和諧干群關系的正確途徑。
一、干群關系緊張的表現
(一)領導干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淡薄,導致權力濫用
一些領導干部的宗旨意識淡薄,為人民服務流于宣傳口號。這不僅損害群眾的利益,也傷害人民的心,導致人民群眾對干部的不信任。有些干部完全拋棄了黨與群眾的“魚水關系”,以權謀私、作風官僚等腐敗行為嚴重影響了干部隊伍的整體形象,嚴重影響黨的執(zhí)政根基。有些干部“亂作為”“不作為”,讓群眾無可奈何,導致干群關系不斷惡化。
(二)“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官僚行政風格,在干部與群眾之間形成“無形的墻”
政府的公信力和干部的執(zhí)政形象已成為公眾拷問和質疑的焦點。一些干部在群眾面前總是高高在上,官腔連篇;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招致群眾不滿和反感,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干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要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人民群眾的優(yōu)秀公仆。
(三)群眾的“是官都腐敗”的“仇官”態(tài)度,導致干部“親民”難上加難
一些群眾認為做官的都是腐敗的,導致其對干部極不信任。干部的整體是好的,只有小部分干部存在問題。群眾的不信任與不理解,群眾路線、群眾工作難做,導致干部行政成本增加而效率降低,這就打擊了真正想“作為”干部的信心和耐心。群眾的錯誤“官念”,在實際生活中對干部的排斥和不配合,使干部與群眾產生了隔閡。
二、和諧干群關系構建的對策分析
(一)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群眾觀,從理論上鞏固干群關系的基礎
首先,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干部要加強群眾路線的學習,提高群眾路線理論的思想深度和寬度?!皻v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主人。干部必須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不能高人一等,看不起群眾。
其次,干部要自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群眾觀為行動導向。社會轉型期的到來使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巨大變化。部分干部的群眾觀念淡化、作風腐敗等行為讓馬列主義群眾觀受到了嚴峻挑戰(zhàn)。作為黨的干部要勇于面對難題,自覺以馬列主義群眾觀為導向,以其作為檢驗自身與群眾關系的標準。經常開展馬列主義群眾觀的教育實踐活動,提高干部的思想認識水平,進而統一干部的群眾觀。
最后,干部要提高馬克思列寧主義群眾觀的實踐水平與成效,鞏固干部與群眾的“魚水關系”。干部與群眾的交往,要以馬列主義群眾觀為實踐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干部不能故步自封,要走到群眾中去,多做調查研究,體察民情,才能真正滿足群眾的需要和解決群眾的難題,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高做群眾工作的效率和能力。干部要經常走基層、駐基層,自覺把處理民生問題的能力作為自身政績考核的高標準和價值追求。
(二)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家風建設,提高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與執(zhí)政水平
首先,黨內要經常開展作風建設相關理論的學習和交流活動,提高干部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加強對干部干群關系重要性的教育,以增強干部對群眾觀點的認識。作風建設搞不好,干群關系就會受到影響。領導干部只要觸碰了“作風建設的紅線”,都要“大老虎”“小蒼蠅”一起打,絕不留情。這樣才能促進干部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造就一支素質高、能力強、作風硬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干部隊伍。
其次,領導干部要建設好自己的家風。干部要自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擁護和遵守黨的紀律法規(guī)。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做到自身清、家屬清、親屬清、身邊清,自覺以良好的家風引領社會風氣。干部要時刻謹記“反四風”的要求,以“三嚴三實”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真正做到“嚴以用權、嚴以修身、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chuàng)業(yè)要實、做人要實”。
(三)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和改善民生雙管齊下,增進人民福祉,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科學發(fā)展觀,第一要義是發(fā)展,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基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著重改善民生,重視和維護人民群眾最現實、最直接、最關心的利益問題,是改善干群關系、構建和諧干群關系的重要舉措。改善民生,最根本的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改善民生,發(fā)展才是根本大計。發(fā)展經濟才能贏得群眾的信賴與支持,群眾才會主動親近我們的干部。作為黨的干部,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和發(fā)展思想,堅持以人為本。
發(fā)展的理念非常廣泛,黨不僅要注重經濟的發(fā)展,還要統籌社會建設、文明建設、生態(tài)建設、政治建設、制度建設等領域的發(fā)展。經濟的發(fā)展,只是提高了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但人要全面發(fā)展,就必須包括除經濟外其他的發(fā)展內容。發(fā)展不僅是物質文明的發(fā)展,更是精神文明的發(fā)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進步才是發(fā)展的理想結果,人民群眾才能真正享受改革發(fā)展的成果?!皟蓸O分化”“二元化”仍是我國經濟發(fā)展的“痛點”。對此,國家必須統籌兼顧,加大對貧困地區(qū)的扶持力度。重點解決農村落后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堅持扶貧攻堅,精準扶貧,加快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讓貧困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活得更加自信、更有尊嚴。
(四)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群眾與干部溝通機制,合理解決群眾訴求
首先,創(chuàng)新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建立干部群眾面對面、平等交流的對話平臺。認真對待、分析和處理群眾生活、工作中的困難,認真傾聽群眾的心聲,讓群眾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與群眾的交流是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礎上的,應杜絕官僚主義作風,增進與群眾的親密感。
其次,建立“群眾真實情況”走訪考察制度,干部走基層制度化。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更沒有決策權。所以,干部要提高行政水平和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就必須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他們才是民生問題調研最鮮活的材料。只有了解民生問題的本質,政府政策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真正為民做主。干部走基層切忌“走馬觀花”,走了一圈群眾都不知道。干部的基層工作馬虎不得,不能為了“政績”而下鄉(xiāng)。要時刻牢記自己的為官職責,堅持良心先于行政的執(zhí)政底線,真切關懷底層人民的生活。對下基層考察的干部,要對其調研的情況進行監(jiān)督和考核,實現制度化。
再次,政府簡政放權,干部工作過程透明化、信息公開化,加強和完善群眾監(jiān)督。干部工作要面向群眾,具體工作操作要向群眾公開,接受群眾監(jiān)督。政府在相應的審批項目上要簡政放權,節(jié)約行政資源,以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干部的公務接待也要做到信息公開,不能再讓公務接待被賦予特殊的意義。只有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干部才能獲得群眾的信任和肯定。
最后,創(chuàng)新干部選拔和任用制度,把群眾評價、群眾工作完成的質量和指標作為干部晉升的重要尺碼。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只有把群眾對干部工作的評價以及干部處理群眾工作的質量作為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干部才會真正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抓住民生問題的本質。把干部完成群眾工作的質量和指標等列為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才能有效杜絕干部五花八門的“政績工程”,才能真正造福老百姓。
三、和諧干群關系構建的現實意義
(一)和諧干群關系的構建有助于社會利益的整合,平和社會心態(tài)
權力是一種優(yōu)勢資源,部分干部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私利,霸占社會稀缺資源,牟取暴利,引起群眾的強烈不滿。干部作為國家權力的實施群體,處于優(yōu)勢地位,人民群眾則處于弱勢地位。在社會轉型期,社會利益群體增多、優(yōu)勢稀缺資源貧乏,社會群體的社會心理就會失衡,導致社會心態(tài)浮躁,社會充斥著暴戾和不安。干部掌握著權力,攫取社會資源的門路較多。群眾則不然,特別是底層人民,處于弱勢地位,一旦干部與民爭利的現象發(fā)生,其利益就無法得到保障。群眾的不滿,導致社會公共安全事件頻發(fā),嚴重威脅社會安全。因此。國家必須重視和諧的干群關系的構建,更多地關注、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樣才能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奠定基礎。
(二)構建和諧的干群關系,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促進社會成員的成長公平
成長公平的實質是: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促進成長公平,才能充分尊重群眾,特別是底層勞動人民的權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都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想過上有尊嚴的生活。要使人人都過上這種生活,只有靠促進社會成長公平。社會成長公平給人民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實現社會的縱向流動,給底層人民提供更多的上升通道,有利于社會人才的培養(yǎng),才能讓更多的人相信“知識真的能改變命運”。只有這樣,社會才會充滿活力,人民更加團結,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才更加有斗志,人民團結,國家事業(yè)才有希望。
(三)構建和諧的干群關系才能符合“十三五”規(guī)劃的要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中國夢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和諧的干群關系為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營造和諧、團結的社會、行政環(huán)境。干群關系的和諧,能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全國人民更加明確當下的奮斗目標。和諧的干群關系,直接推動黨群關系的發(fā)展,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提高黨領導和組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號召力。
“十三五”規(guī)劃的一個重要發(fā)展理念是“共享發(fā)展”,堅持共享發(fā)展,必須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fā)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fā)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wěn)步前進。要實現“共享發(fā)展”的發(fā)展目標,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沒有和諧的干群關系是不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干部帶頭,而干部對群眾的號召力是建立在干群互信的基礎上的。因此,必須構建和諧的干群關系,才能實現全面小康,進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