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徐州高級中學省級課程基地及“漢代樂舞”校本課程為例,闡述了課程開設的緣起和意義,從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舞蹈《相和歌》作品分析等四個方面陳述了課程的實施。
【關鍵詞】漢畫像石;校本課程;漢代樂舞;相和歌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18-0072-02
【作者簡介】丁成梅,江蘇省徐州高級中學(江蘇徐州,221009)教師。
徐州地處蘇魯豫皖交界處,古稱“彭城”,有“五省通衢”之稱,先秦著作《尚書·禹貢》《爾雅·釋地》和《呂氏春秋》等對徐州已有相關記載。西周時期,彭城屬于宋國;公元前573年至前223年,彭城歸秦;楚漢時,徐州是項羽管轄之地;公元前201年,劉邦封同父異母弟劉交為楚王,建都彭城。徐州是漢文化的發(fā)祥地,兩漢文化在徐州留下了眾多遺存,徐州高級中學依托良好的教育資源,在政府﹑教育局和徐州漢畫像石館多方力量的支持下修建了漢畫像石人文教育館,并在2014年江蘇省普通高中課程基地的階段性驗收中獲得“優(yōu)秀”等第。兩年來,我校課程基地明確建設目標,面向全體學生,充分挖掘課程資源,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設了一批廣受學生喜愛的校本課程,“漢代樂舞”便是其中之一。
一、課程設計理念
1.“漢代樂舞”校本課程開設的緣起。
從周代就開始的禮樂制度,規(guī)定舞蹈是貴族少年子弟的必修課,貴族子弟到了十三四歲就開始學習初級舞蹈教程《六小舞》,到了二十歲開始學習《六大舞》和各種祭禮。楚國崇尚細腰﹑纖細圓融之美,戚夫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寵姬,《西京雜記》記載戚夫人:“善翹袖折腰之舞,長袖飄舉,儀態(tài)萬千?!睆牡弁鯇⑾嗟酵鯇m貴族﹑直至民間,在舞蹈審美追求上無一不崇尚“翹袖折腰”的輕盈﹑流暢之美。從出土的大量漢畫像石上我們看到栩栩如生的樂舞圖像,這些凝固的動態(tài)美給了筆者諸多的遐想。讓學生充分感受舞蹈的動態(tài)美,是《漢代樂舞》課程開設最初的動因。其次,生源成為開設漢代樂舞最重要的條件,我校是徐州音樂教育的特色學校,每年招收有舞蹈特長的學生,他們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zhì)和舞蹈基礎。最后,筆者參與過相關課題的研究,在理論實踐和資源等方面都有一些積累,為課程的成功開設提供了保證。
2.“漢代樂舞”的審美價值。
從出土的大量漢畫像石上我們可以看到長袖舞的“翹袖折腰”舞蹈形象,“翹袖”的兩臂酷似中國古典舞的手位“順風旗”,舞姿優(yōu)美流暢;“折腰”是在擰腰的基礎上移出旁胯或出后臀,盡力將身體趨向于圓形,“折腰”便是以趨近于水的循環(huán)往復的形態(tài)來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并祈求在舞動中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漢代傅毅的《舞賦》中指出漢代舞蹈“與志遷化”“明詩表指”的內(nèi)涵,即舞蹈不僅為了外觀和快感,而且是向“質(zhì)文并茂”發(fā)展,揭示漢代人用舞蹈的語匯來表達對永生或永恒的生命追求。因此,“翹袖折腰”的造型意義不僅僅體現(xiàn)在優(yōu)美的審美意義層面,舞蹈以飄逸、剛勁的長袖飛舞來表達各種復雜的思想感情,借以舞蹈的“飛天”象征和“趨向圓形”的意象滿足他們對重生的渴望與對生命的敬畏。
3.“漢代樂舞”校本課程開設的意義。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鄭金洲在《走向校本》中這樣解釋:所謂校本,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校。
徐州高級中學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名校,近年來,在“辦走進生命的學校”辦學思想指導下,我校以“賡續(xù)優(yōu)良傳統(tǒng),強化校本管理”為核心競爭力,開設了多種可供全校學生選修的校本課程。
當今音樂教育面臨的現(xiàn)狀是:中學生受歐美、日韓音樂文化和網(wǎng)絡音樂影響較深,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缺乏應有的認知和情感基礎,這種表現(xiàn)在音樂欣賞口味上的單一化和趨同化,甚至低俗、惡俗化將會影響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皾h代樂舞”的開設有利于對高中生進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讓學生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同時,漢代樂舞的開設也幫助了一批舞蹈特長生提高了基本功水平,為他們的音樂高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漢代樂舞”校本課程的實施
1.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
任何藝術表現(xiàn)形式都需要具備基本的功力,以人體作為表現(xiàn)手段的舞蹈尤為如此,舞蹈以身體動作、手勢、姿態(tài)等人體語言作為藝術表達的工具,以展現(xiàn)人的思想情感,展現(xiàn)時代文化背景為最終目的。漢代樂舞屬于中國古典舞的范疇,其基本功離不開“提沉、沖靠、含腆、跳躍、旋轉”等一系列技術組合。在教學時,我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循序漸進地加大訓練的難度和強度,從最基礎的站位、手位,到托掌、吸腿、拋跳,直至組合。在訓練中,我們重點提高學生舞蹈身韻的藝術表現(xiàn),強調(diào)“擰傾、圓曲”的特點,為表現(xiàn)漢代樂舞“翹袖折腰”做好技術準備。
2.舞蹈《相和歌》作品分析。
雖然漢畫像石上有許多不同風格和類型的舞蹈場面,例如長袖舞﹑建鼓舞﹑盤鼓舞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舞蹈類型都適合中學生去表現(xiàn),因此,曲目的選擇非常重要。最終,我們選擇了北京舞蹈學院孫穎老師編導的《相和歌》,該舞蹈為漢代樂舞的經(jīng)典之作,選自古典舞劇《銅雀伎》,舞蹈要求學生穿著珠屣在平放于地的鼓面上踏歌起舞。這種在鼓上舞蹈的樂舞對學生的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要求較高,要求不僅能夠發(fā)力而且要非常靈活,這樣才能邊踏邊舞,舞蹈配以《詩經(jīng)·鄭風·子衿》歌詞:“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表達了少女們對美好生活和愛情的向往。因為之前有了中國古典舞蹈的基本功訓練,這些動作的穩(wěn)定性和整齊度得到較好的保證,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歌詞含義,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詩經(jīng)》經(jīng)典篇章,充分地把握了作品的風格情緒。
3.相關資源的融合滲透。
我校省級漢畫像石人文教育課程基地在省內(nèi)外產(chǎn)生了較大的反響,“漢代樂舞”“漢代車馬制作”“漢畫像石拓片制作”等課程的開設激發(fā)了學生了解漢代文化的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逐漸認識到,漢畫像石是一項綜合多元的藝術,要想讓學生充分表達漢代舞蹈的剛柔相濟、飄逸端莊的獨特魅力僅僅依靠舞蹈技術的訓練是不可能達到的。因此,充分利用我校漢畫像館的資料,讓學生觀摩、體會漢畫像石上面的圖像內(nèi)容,特別是表現(xiàn)漢代樂舞的主題,雖然圖像是靜態(tài)的,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感受舞者飄逸靈動的長袖和剛勁有力的踏鼓。此外,通過引導學生查閱漢代文學、服飾、禮儀等相關內(nèi)容,充分體會舞蹈所體現(xiàn)的漢代禮樂文化。目前,“漢代禮儀與漢服展示”校本課程正在積極探索實踐中,高一7班的8名學生成立了“漢代服飾研究”課題小組,這些資源彼此融合滲透,我們可喜地看到,以漢代禮樂文化為主題的“漢代樂舞”課程積聚了較高的人氣,學生成立社團,積極推廣漢代舞蹈、漢代服飾、漢代禮儀等等。
4.“漢代樂舞”校本課程的相關成果。
“漢代樂舞”校本課程的成功開設離不開多方力量的整合,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建設,學校都給予很大的支持。參與課程選修的學生得到了專業(yè)教師的指導,進一步提高了舞蹈水平和審美能力。2015年6月,由魏姝、褚一聰和丁雨凡三位學生領舞的《相和歌》節(jié)目獲得徐州市中小學生藝術展演舞蹈類一等獎,她們表演的微電影《漢畫驚魂》已經(jīng)成功錄制,此外,在教務處和漢畫像石人文課程基地的共同努力下,筆者編寫的《漢代樂舞與非遺保護》校本教材也即將付諸使用。
【參考文獻】
[1]王偉.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鄭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