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濤
【摘要】 作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內容,選材立意是學生寫作的一個難點。一篇優(yōu)秀作文,一篇考場上的高分作文在立意、選材上、語言表達上都有獨特的方面。而現(xiàn)實中,學生在立意、選材上往往又是千篇一律,捉襟見肘,難以創(chuàng)新;語言表達乏味,作文難得高分。
【關鍵詞】 《論語》教學 作文寫作 啟示與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05-077-01
0
經(jīng)典的閱讀是幫助學生獲得寫作靈感和素材的以及積累語言的重要途徑。《論語》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通過學習《論語》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在作文的立意、選材以及語言表達上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本文試從這些方面進行簡要的分析。
《論語》教學對作文立意、選材上的啟示
作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內容,選材立意是學生寫作的一個難點。一篇優(yōu)秀作文,一篇考場上的高分作文在立意、選材上都有獨特的方面。而現(xiàn)實中,學生在立意、選材上往往又是千篇一律,捉襟見肘,難以創(chuàng)新。
很多作文教材中都告訴學生寫身邊的事,寫熟悉的事,這是對的。問題是,中學生的閱歷有限,立意、選材只是著眼于身邊的事,往往會出現(xiàn)立意、選材的雷同、陳舊,無法創(chuàng)新。
因此,我們有必要擴展學生的視野,從另外的角度去尋找作文立意、選材的靈感和素材。
其中,經(jīng)典的閱讀是獲得這種靈感和素材的重要途徑。而對傳統(tǒng)國學的經(jīng)典的閱讀又是經(jīng)典閱讀的重要內容。傳統(tǒng)國學博大精深,對于學生來說可能過于浩大無邊,因此最經(jīng)典的國學讀本對于學生是有益的。
《論語》是中國古代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利用《論語》教學促進學生寫作是一個有效的嘗試。深圳鹽田外國語學校中學開展的《論語》課程(以楊玉英老師的《論語》分主題讀本(中華書局出版)為校本教材開展授課,筆者就《論語》教學與作文寫作做了一番有益嘗試。
1. 作文的立意選材首先需要一個好的角度
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的創(chuàng)意往往都有一個好的角度。例如2011年深圳中考作文……的滋味。當年的一篇滿分作文:“弄堂的滋味”從弄堂這個角度寫,角度新穎,加上文筆優(yōu)美,獲得滿分。
關于角度實際上是一個“分類”“歸類”的過程,是一個邏輯上“歸納”的過程。例如深圳2014年中考作文“快樂加減法”,學生在立意上分類:快樂,誰的快樂?寫自己的快樂,自己怎樣做快樂加減法的?這樣當然可以,但是,有新意么?恐怕難有。如果我們能想到其他人,例如孔子是怎樣做快樂加減法的,顏回是怎樣做快樂加減法的,那么角度就不同的,立意也不同了。
2. 因此,我們閱讀《論語》首先可以對其進行一個分類
這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無疑是非常困難的。其實,我們并非要求初中的學生就具有這方面的歸納、分類能力。而楊玉英老師的《論語》分主題讀本(中華書局出版)實際上已經(jīng)完成了這個工作,把《論語》進行了一個主題分類。
全書分為十四個單元,也就是十四個主題,它們分別是“與孔子初相識”“動人的師生情誼”“孔門弟子群像”“百善孝為先”“修身為君子”“仁以為己任”“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人與自知”“處世哲學”“交友之道”“禮樂治天下”“為政以德”“興于詩,成于樂”。
這十四個“主題”就是十四個角度,也是至少十四個選材的材料。
例如四單元“興于詩,成于樂”這一章講什么?講孔子與《詩經(jīng)》,講孔子對音樂的感受,孔子在詩歌音樂中感到快樂,孔子聽音樂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認為詩“可以興、可以群、可以怨”詩歌有很大的審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能,而這些又緊密聯(lián)系著百姓的快樂,倘若你從這個角度寫孔子快樂的加減法,那么角度無疑是新穎而又深刻的。
我們再看第三單元“孔子弟子群像”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孔門有十賢,我們閱讀《論語》熟悉這十賢的故事,同樣可以為我們提供別樣的作為立意、選材的角度和素材。
《論語》中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片段“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 坐”孔子讓弟子各自表達志向,各位學生的志向也是他們的樂趣,他們快樂的加減法,孔子最欣賞公西華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何嘗不就是孔子晚年的快樂加減法?孔子年輕時的快樂加減法和晚年不同,境遇不同,歲數(shù)不同,快樂的加減法也不同,如果學生能從這個角度寫,難道不是一篇立意、選材非常好的作文嗎?
3. 我們再以深圳其它年份的中考作文為例,嘗試從《論語》中尋找作文的立意與創(chuàng)意
深圳2013年的中考作文:“我最喜歡的的一個詞”
很多學生寫“堅強”“勇敢”“天真”……這些角度好不好?當然可以,立意可以,但是選材呢?選材又寫自己,雖熟悉,但難有新意、深度。我們再從《論語》中尋找思路。
《論語》分主題閱讀課本中第三單元“修身為君子”中第一節(jié)“君子文質彬彬”“文質彬彬”孔子認為君子的一個素養(yǎng)就是“文質彬彬”“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孔子認為人的本質和文采要搭配和諧,外在的文(儀態(tài)、口才)很重要,一個人道德很好,但是不能表達,給人呆板粗野的感覺,我們覺得他是書呆子。一個人儀態(tài)、口才很好,但是內在不行,像很多被包裝的明星,給人浮夸虛假的感覺。你從這個詞入手,角度不是很好嗎?
在這一章節(jié)中,我們還可以找到很多有意思的詞,例如“不憂不懼”“見賢思齊”“成人之美”“周而不比”“泰而不驕”,在其他章這樣的詞更多“學而不厭”“擇善而學”……
這些角度都有新意且有深度,倘若能從這樣的角度去寫,再加上語言的訓練、結構的合理安排,不能成為一篇佳作。
又例如子路的死,這種死,本身就非常具有震撼性,2003年的全國高考作文題:“心靈的選擇”完全可以從子路的死入手,作為素材來寫,這樣的作文就具有了“文化”的高度。
總結
《論語》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豐富的素材庫,對于學生作文的立意、選材具有很好的啟示,我們細讀、深度它,一定可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