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中的“以”解釋為“因為”;“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中的第二個“以”也解釋為“因為”,這兩個“以”一樣嗎?
學習《沁園春·長沙》時,老師提到“上闋”,可我記得好像還有一個“闕”字,這“闕”與“闋”有什么不一樣?
兩個字在讀音和含義上都有些區(qū)別。
“闕”為多音字。讀“quē”時有兩種含義,一是表示“過失,疏失”;二是同“缺”。
讀“què”的時候,本義指古代宮殿、祠廟或陵墓前的高臺,通常左右各一,二闕之間有道路。后來,它指代宮門,如“闕下”“闕門”,之后借指帝王的住所。再后來,又引申為神廟、墳墓前豎立兩邊的石雕、石牌坊,如李白《憶秦娥》中的“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而“闋”只有一個讀音“què”。“闋”的本義為“事已,閉門也”,引申為“止息,終了”,最早見于《古今韻會舉要》中“闋,曲終為闋”,指音樂演奏完畢。后用來指代一首詞的一段,也可用來指代一首歌曲或一首詞。在古代,“闋”有時也指服喪期滿,如《山陽太守祝睦后碑》中的“于是三年禮闋,乃相與刊勒金石”。
此外,這兩個字都可用作姓氏,均讀作“què”。
《勸學》中的“君子”和《師說》里的“圣人”是不是可以看作同一層次的人?
這兩個概念,孔子都有提到??鬃訉拥亩x是:“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概括一下,君子就是指那些有學問、有道德之人。但是,“所謂圣者,德合于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將之濃縮成一句話就是,圣人是指品德高尚、智慧超群并能給他人帶來深刻影響的人。兩者之中,圣人的境界應當高于君子。因為,君子只要“修身為德”,而圣人的功德需要彰顯于他人及后世。
這兩個“以”詞義一樣但是詞性不一樣?!摆w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中的“以”是介詞,“徒以吾兩人在也”中的“以”是連詞。
介詞一般跟名詞組成介賓短語,作句子的狀語(于動詞之前)?!摆w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一句的中心動詞是“欺”,“以”與“一璧之故”構成介賓短語,作動詞“欺”的狀語。
連詞則起連接詞、詞組或句子的作用?!皬娗刂圆桓壹颖谮w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中的第二個“以”并不是與“吾兩人”一起組成介賓短語,而是連接“不敢加兵于趙”和“吾兩人在也”這兩個句子,表明因果關系,因而這個“以”是連詞。
北宋詞人晏殊《蝶戀花》中的“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這兩句為什么要這么寫?有什么表達效果呢?
從表現(xiàn)手法看,這兩句可以說是借景抒情,月光滿地,勾起相思之情。從修辭手法看,也可以說運用了擬人手法,賦予明月人的情感。但更確切地說是運用了無理而妙的表現(xiàn)手法。
“無理而妙”這一說法是清代詞論家賀裳在《皺水軒詞筌》中對唐代詩人李益和宋代詞人張先的詩詞作評論時概括出來的?!懊髟虏恢O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意思為“皎潔的月亮不明白離別之苦,斜光穿過紅紅的門戶照到床前”,詞人把難以排遣的思念之苦怪罪到毫不相干的高掛夜空的月亮身上,這種仿佛無理的埋怨,很容易讓人想象到女子在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
可見,所謂“無理”,是指違反一般的生活真實以及思維邏輯;所謂“妙”,則是指其通過這種似乎無理的描寫,反而更深刻地表達了人的各種復雜感情,以及因這種逆悖常理而帶來的鑒賞者所意想不到的美感和韻味。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文后所附的寫作實踐中提到,“人們選取與名的含義相關的字以表德行、特性,體現(xiàn)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這是中國獨特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我很想圍繞我的名取個字,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考慮呢?
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風操》中記載:“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彼≈?,能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德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1) 與名意相近??鬃拥牡茏宇伝刈肿訙Y,“回”有旋轉之義,而“淵”正是水的旋渦,“回”與“淵”意義相通。
(2) 與名意相反。如曾點字皙,《說文解字·黑部》中說:“點,小黑也”;《說文解字·白部》中說:“皙,人色白也”。
(3) 對名的補充、延伸。司馬耕字子牛,因“耕田需用?!薄?/p>
(4) 借用典籍?!安枋ァ标懹鹱著櫇u,出自《周易》“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5) 用美稱。在古代,為表示對男子的尊敬,會用諸如子、卿、甫、公等尊稱、美稱,如孔子的學生顏回字子淵、仲由字子路等。
(6) 因仰慕古人,襲用前代圣哲、賢人的名字為字,或在字中加上“師”“景”“?!钡茸盅?,以示敬仰。比如漢朝司馬相如,字長卿,《史記》說他“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而藺相如又是趙國的上卿,所以用“長卿”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