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明
摘 要:在浩繁多彩的中國古文殿堂中,產(chǎn)生于晉末南北朝的游記一體,至唐綻放奇葩,宋時議理取勝,明末多山水小品,清代由“獨抒性靈”轉(zhuǎn)向雜入地理,古跡考證。主要列舉時作論述其發(fā)展演變及繁榮。
關鍵詞:游記產(chǎn)生;發(fā)展;改觀;繁榮;影響
由于年代久遠,游記產(chǎn)生時的作品僅能從古籍中見到謝靈運的《游名山志》片段,雖內(nèi)容形式帶有童稚氣,卻是游記發(fā)展的珍貴史料。由此可見謝靈運不僅是山水詩大師,也是山水游記始祖。
游記發(fā)展到唐代,萬紫千紅的文學園地奇葩奪目。在中國游記發(fā)展史上,如果說元結具有承前啟后的橋梁作用,那么柳宗元則起著穩(wěn)固提高的奠基作用。以前朝謝靈運與元結、柳宗元相比:早期游記客觀略述景物,以后記述中注入了描寫、抒情和議論成分,使主客觀結合。元結對柳宗元影響很大,將兩位的作品《右溪記》和《鈷潭西小丘記》比較閱讀便可知道。清末古文家說“次山放恣山水,實開子厚先聲”,足見后者創(chuàng)作成就與地位之高。
柳宗元游記,一方面通過作者親身敏銳觀察與深入體會,運用多種手法、生動的語言,把人們易忽視遺忘的自然景色圖畫般地再現(xiàn)出來,給人如臨其境之感;另一方面刻畫山水木石、鳥獸蟲魚的聲色動靜時,作者把自己橫遭貶滴、飽受壓抑的悲憤寄托其中,使自然景與人感情相融合,達到爐火純青。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小石潭記》描寫潭水、竹樹、巖石、游魚,無論靜態(tài)還是動態(tài)都精致至極;同時在刻畫凄清幽邃的境界中隱現(xiàn)著作者身影,流露出抑郁失意的感情。所以歷來公認柳宗元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山水能手,將游記體裁發(fā)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到宋代時,游記有了改觀。一則該體裁普遍引人注目,從事游記寫作者與日俱增,產(chǎn)生了陸游《入蜀記》這部日記體游記專著;再則因“本朝人尚理”(嚴羽《滄浪詩話》),正如宋詩傾向議論一樣,利用游記說理的情況較為普遍。
這里以入選過高中語文教材的兩篇“唐宋八大家”名作作為例證。蘇軾的《石鐘山記》第二段寫親自考察的見聞,并提出個人見解??v觀全篇,不難看出其重點是為了辨明石鐘山名稱由來,并順勢借題發(fā)揮指出對任何事物作判斷,皆須以身臨其境的實地考察為基礎,不可主觀“臆斷其有無”,從而把對于某個具體事物的看法,提升到帶有普遍意義的高度。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是游記體裁,卻不以記游為重點,而就游山所見談感受發(fā)議論,說明無論鉆研高深學問,還是創(chuàng)建宏偉事業(yè),都須憑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精神堅持到底。這樣即使未達到預期目的,也可免除遺憾而不受譏笑諷刺。另外還說明因古書不存,學者研究學問須“深思慎取”,不能以訛傳訛妄下判斷。這種游記不以寫景抒情見長,而靠議論說理取勝,在游記發(fā)展史上又開辟了新的途徑。
當然,并非宋代游記都側重說理,陸游、范成大、朱熹等人的游記,與唐人同樣注重寫景抒情。其中陸游熔三者于一爐,獨創(chuàng)日記體游記《入蜀記》,寫景物、記古跡、敘風俗、作考證、抒感慨,內(nèi)容豐富多彩,筆法瀟灑自如,很能代表游記特點。總之,到宋代已具備各式各樣游記,若群星燦爛,似百花爭艷,為游記的繁榮和發(fā)展帶來了廣闊絢麗的前景。此后大多數(shù)名家文集都有游記,幾乎所有的著名山水和古跡都留下了作家們游覽的足跡。
在這種游記繁榮和發(fā)展過程中,明末涌現(xiàn)出的山水小品與地理專著《徐霞客游記》值得一提。它在寫作上明顯受到《入蜀記》的深刻影響,文筆清新流暢、絢麗多彩,記載翔實準確,并含有廣博的水文、地理方面科學內(nèi)容,故被稱作“世界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和“古今第一”的佳作。至于晚明的山水小品,則是繼漢魏后小品文傳統(tǒng)加以發(fā)展而成,其出現(xiàn)不僅給當時日益衰微的文壇帶來亮色,也給游記體裁本身增添了異彩。其中名家就有“三袁”、鐘惺、王思任和張岱等,雖風格流派各異卻受反復古反道學共同思想支配,相繼扛起“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大旗,努力從事山水小品創(chuàng)作,其特點不講形式義理,隨筆直抒,毫無滯礙。如王思任的《剡溪》,只寥寥數(shù)語便形象突出、趣味盎然,予人深刻印象;同時雋秀生動、流暢詼諧,任意書寫而無絲毫迂夫子氣。
明朝自萬歷后社會黑暗動蕩,一般不愿同流合污、不愿屈服于滿清貴族統(tǒng)治的有節(jié)操士大夫,多遁跡林園寄情山水;加之公安竟陵文學運動之倡導,強調(diào)獨創(chuàng),擺脫理學束縛,因此清新流利又直抒胸臆的山水小品便風靡一時,給當時文壇尤其是游記散文注入了新鮮血液,這種風氣影響直至清初袁枚等人,可謂深遠矣。至清雖“獨抒性靈”余波未絕,但乾、嘉后的散文受桐城派影響,要求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合一,使傳統(tǒng)古文更有效地服務于封建統(tǒng)治,這股風氣亦波及游記寫作。直到“五四”新文學運動之前,多數(shù)游記內(nèi)容均未越出程朱理學范疇,字里行間往往雜入冗長的有關地理沿革及古跡由來之考證。若賞讀方苞的《游雁蕩山記》和姚鼐的《游靈巖記》即可窺見一斑。
參考文獻:
[1]劉盼遂,郭預衡.中國歷代散文選.北京出版社,1980-01.
[2]牛寶彤.唐宋八大家文選.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02.
[3]劉靜.歷代游記.三秦出版社,1998-09.
[4]羅宗強,陳洪編中國古代文學史.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10.
[5]張少康.中國歷代文論精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08.
編輯 尹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