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武誠 劉洋
摘 要:西方社會思想史是高校社會學相關專業(yè)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但由于內容深度和廣度所具的特殊性,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恐怕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筆者結合自身授課經歷對本門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嘗試,重點圍繞改革的路徑進行嘗試性探索。
關鍵詞:西方社會思想史;社會思想;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1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9-0104-01
就課程本身而言,西方社會思想史內容尤顯晦澀而枯燥,若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難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筆者對本門課程進行的教學改革嘗試,以期引導學生能夠對知識深入淺出地進行基本了解和重點掌握。就研究現狀而言,目前部分學者多圍繞西方政治思想史進行了教學改革的探索,在西方社會思想史這門課程的教學改革嘗試上仍是淺嘗輒止,這為本研究提供了較大的研究空間。
一、西方社會思想史概述
社會思想古已有之,而社會思想史成為顯學卻是伴隨著社會學這門學科的誕生開始的,進而成為大學社會學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之一,它屬于理論社會學的分支學科。就社會思想而言,袁華音指出,所謂社會思想,就是人們關于社會起源、社會生活、社會組織、社會文化和社會演進諸方面的觀點、學說和理論,這些觀點、學說和理論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革的歷史,就構成為社會思想史。譚賢楚、劉倫文則將西方社會思想史具體定義為:西方社會思想史就是指研究自古以來歷代西方人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關于“人們的有機共同體的良性運行和協(xié)調發(fā)展”的理性認識發(fā)生、發(fā)展的內在歷史過程及其特點與規(guī)律的社會學分支學科,它的研究是社會學及其它思想史研究的基礎工作和基礎。筆者在西方社會思想史講授上仍屬初學者,但就連續(xù)三年的課程講授而言,西方社會思想史是一部學者關乎社會運行與發(fā)展的批判史、發(fā)展史,其中包含著兩個重點:一為西方社會思想在運行軌跡上總體而言是向前的,但不乏停滯或退后的思想出現;二為西方社會思想史作為伴隨社會變遷與發(fā)展的學科,本身也具有其歷史的建構性。普遍來講,西方社會思想史課程的講授傳統(tǒng)是依照書本的內容和時間,按順序以及邏輯框架來講授。
二、西方社會思想史教學改革的探索性路徑
(一)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實現突破的重要前提
當下大學生主要表現為學生樂于安于現狀,甚至對于大學生活稍顯迷茫,經調查研究,多數學生在經歷了大一新鮮期后,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呈現遞減趨勢,尤其在大二、大三學年更為突出,在專業(yè)學習與能力培養(yǎng)總是被動而行,若學校與教師的管理與教育力度不足,學生則沉溺于安逸的校園生活之中。以探索性教學、顛倒課堂式教學,充分地給予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時間,積極把握課上和課下時間進行教學準備與教學實施,有利于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
(二)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術興趣,推動學生擺脫傳統(tǒng)思想的桎梏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學習主動性是當下大學生必備的重要屬性。平心而論,西方社會思想史內容的深度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為迎合當下社會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論文撰寫、實習報告、學生課題研究已然成為了大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學生的科研能力對于自身成長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實踐教學中,可以以論文、課題等為切入點,以西方社會思想史的專業(yè)知識為基礎,培養(yǎng)學術學術興趣,鍛煉學生科研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fā)散,進而達到引經據典、博古通今,并加強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避免鸚鵡學舌式地重復前人的思想論述,能夠具有批判性、洞見性地認知學術、認知社會。
(三)教師提升自我,實現多種維度的華麗轉身
一方面,教師需拓展自身學術視野,夯實專業(yè)基礎,把握學術前沿狀態(tài),實現對西方社會思想史在廣度和深度上的雙重掌握;另一方面,教師在組織創(chuàng)新型教學開展中,需要自身在綜合素質上達到一定高度,如組織協(xié)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管理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均要相對出色,樹立教師自身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既擔任教學的組織者,又是學生講授的引導者,以引導學生積極地就本門課程開展創(chuàng)新型教學模式的嘗試。
(四)依托現代化教育技術,促進資源最優(yōu)化利用
雖然PPT使用早已成為當下教學的常態(tài)化工具,但仍存在教師對教學PPT使用不夠合理,甚至存在過于依附的現象,因此我們首先要將其定位為僅是課堂教學中的實用工具。這一問題在學生講授課程中也日益凸顯,學生單純地依靠PPT進行授課,若脫離則無法正常教學,引導學生對其合理定位是教學實施的第一步。同時,我們可以通過微信群、微信公眾號、QQ等現代化通訊軟件,進一步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具體而言,及時地轉發(fā)給學生關于社會現實與社會問題的一些精選文章,可以通過互動留言、課堂討論、布置作業(yè)等方式,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將經典理論與社會現狀進行分析探討,培養(yǎng)思辨性和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學術方面的探索,促進現代化教育資源得以最優(yōu)化利用。
(五)開展第二課堂,搭建理論知識的實踐載體
當下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把握與實踐中的運用分析往往分割明顯,依據本門課程的特殊性,可以積極推動社團、沙龍、項目研究等作為專業(yè)學習的有力支撐,將課堂學習的專業(yè)知識與實際運用進行無縫連接。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積累知識、鍛煉教學技能,但這只是停留在課堂上的知識與技能學習,屬于個人的內在習得。依托組織和參與專業(yè)性社團活動、開展學術沙龍、申請學生科研項目或參與教師科研項目,例如組織開展“思想大討論”、結合現實評價思想的“辯論賽”,這才是將內在習得與外在應用進行有機結合的便捷途徑。
(作者單位:1.貴陽中醫(yī)學院醫(yī)學人文學院,2.貴州師范學院經濟與政治學院)
參考文獻:
[1]譚賢楚,劉倫文.西方社會思想史研究:內涵、問題及思考[J].前沿,2006(8).
[2]袁華音.淺談西方社會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和范圍[J].社會,1982(3).
[3]林驤華.評《西方社會思想史》[J].學術月刊,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