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華
摘要:在翻譯作品和文獻中,越來越多對“譯者主體性”的關(guān)注成為譯界研究的核心之一,這與翻譯中所涉及的作者、譯者、文本、和讀者等各個方面的地位變化息息相關(guān)。本文主要借助我院國際商務(wù)官員研修翻譯資料為例,以語言文化差異為出發(fā)點,探討譯者的地位——譯者主體性。
關(guān)鍵詞:文化差異;譯者主體性;異化與歸化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3-0234-02
自20世紀(jì)70年代開始,翻譯研究進入了文化轉(zhuǎn)向時期,一些“后現(xiàn)代”理論的發(fā)展逐漸消除了早期作者的主人地位和當(dāng)時文本的權(quán)威性,開啟了以“譯入語”為取向的翻譯領(lǐng)域,其中重要課題之一就涉及對“翻譯主體性”的研究。
一、“譯者主體性”的界定
譯者是翻譯的主體,也是民族文化構(gòu)建的重要參與者。譯者主體性的本質(zhì)表現(xiàn)為能動性、受動性、為我性三大元素。針對譯者主體性的三方面特征,國內(nèi)外學(xué)者對譯者的界定如下:袁莉(2002)釋義為:翻譯的實質(zhì)不是對原作品意義的追索或還原,而是譯者能動的理解詮釋過程,是譯者主體自身存在方式的呈現(xiàn),同時也是譯者在理解他人的基點上對自我本性的一次深化理解。查明建、田雨(2003)將其釋為:譯者主體性是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xiàn)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性。譯者的主體性貫穿于翻譯活動的始終。方夢之(2003)在《譯學(xué)詞典》中的解釋為:指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本質(zhì)特征,即翻譯主體能動地操縱原本(客體)、轉(zhuǎn)換原本、使其本質(zhì)力量在翻譯行為中外化的特征。譯者主體性即譯者的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在克服客觀制約性中得到表現(xiàn)??陀^制約性包括雙語差異、不同的文化語境和政治語境等。Gadamer(2004)釋義為:譯者主體性的最重要特征是其主觀能動性。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表現(xiàn)在譯者對源文的文本理解和文化理解。就解釋學(xué)上來說,這是一種追求融合的過程。Hansen(2011)釋義為:譯者的主體性包括個體條件、經(jīng)歷、情感、品質(zhì)、態(tài)度、行為和能力,這些因素都影響著整個翻譯過程中的翻譯行為和翻譯產(chǎn)品。
筆者將以上觀點理解為:譯者的主體性即是在對源文語言和文化的理解上,積極主動地采取恰當(dāng)翻譯策略產(chǎn)出譯文。
二、“語言文化差異”與“譯者主體性”
我院于2010年5月被商務(wù)部定為全國首批“國際商務(wù)官員研修基地”,肩負(fù)著國家援外培訓(xùn)重任。研修項目內(nèi)容主要包括執(zhí)政管理、建設(shè)、貿(mào)易、農(nóng)業(yè)、教育等多領(lǐng)域,但每一期都有對“中國民俗”的專題講座。筆者有幸參與了此專題材料的翻譯工作,在多次工作中對翻譯策略的采用及不同語言文化的理解也體會頗深,以下主要從能動性、受動性和為我性三要素探討譯者主體性。
1.從“語言文化差異”看“譯者主體性”的能動性。奈達(1993)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就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雙文化知識比雙語知識還要重要,因為語言只有處在其發(fā)揮作用的文化中才有意義?!币粋€譯者的成功不僅僅在于語言知識本身的掌握,更多的應(yīng)體現(xiàn)在語言文化的深度領(lǐng)悟?!爸袊袼住敝v座中提到中國歷史: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龍的傳人。譯者翻譯為:We are the decendants of Yellow Emperor,the children of the dragon.在譯文中,譯者采用了異化策略,將“炎黃子孫”直譯為“the decendants of Yellow Emperor”,將“龍的傳人”直譯為“the children of the dragon”。譯者的翻譯旨在發(fā)揮自身的能動性,期望讀者向作者靠攏,把讀者帶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如,介紹中國四合院建筑文化:四合院,“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的結(jié)構(gòu)。譯者翻譯為:As for Siheyuan,“Si”refers to a quadrangle with houses on the four sides of East,West,South and North,while“He”refers to the layout of the houses as a Chinese character“口”.譯者積極地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直接采用音譯法翻譯“四合院”,而且更為大膽地采用省譯法翻譯“口”,這足以體現(xiàn)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詮釋,使翻譯真正成為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交流。
2.從“語言文化差異”看“譯者主體性”的受動性。仲偉合(2006)認(rèn)為:譯者主體性與“忠實”標(biāo)準(zhǔn)是相對的,有著自我與他者、自主與受動、自由與束縛的矛盾;但二者又是相輔相成合二為一的,相互交融相互協(xié)調(diào)構(gòu)建而成譯者的身份。譯者主體性是“忠實”標(biāo)準(zhǔn)下的主體性,忠實是享有主體性的譯者的相對忠實。“中國民俗”講座中談到中國紫禁城建筑文化:明清皇帝及其眷屬居住的皇宮,除了為他們服務(wù)的宮女、太監(jiān)、侍衛(wèi)之外,只有被召見的官員以及被特許的人員才能進入。譯者翻譯為:The imperial palace where Ming and Qing emperor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lived could be entered only by the palace maids,the court eunuchs,the bodyguards and those who were officially called in and those who had special rights.這里譯者將“宮女、太監(jiān)、侍衛(wèi)”歸化地對應(yīng)譯為“the palace maids,the court eunuchs,the bodyguards”,可以非常容易地讓譯本讀者接受中國文化,而無需過多解釋“宮女、太監(jiān)、侍衛(wèi)”,將兩種語言產(chǎn)生的文化障礙自然而然降到最低。再如,講座介紹婚禮習(xí)俗: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譯者翻譯為:First bow to the Great Heaven and Nature,second bow to their Great Parents,third bow to each other.又如,講到舊時婚姻理念: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譯者采用了這樣的譯文:Once the wife of a parson,always the wife of a parson.這樣的歸化策略皆以譯入語為目的,因此筆者認(rèn)為“主動性”和“受動性”只不過是翻譯過程中的相對概念,其實恰到好處的“受動性”正是“主動性”的完美表現(xiàn)。
3.從“語言文化差異”看“譯者主體性”的為我性。譯者主體性的“為我性”在翻譯理論上的表述就是漢斯·弗美爾的翻譯“目的論”,任何文化翻譯活動都有自己的目的。譯者總是按自己所意識到的譯入語文化需要,確定自己的文化議程,決定其翻譯選擇和翻譯策略的使用。國際商務(wù)官員研修班的開班對象有時是雙邊國家,有時是多邊國家,因此文化元素呈現(xiàn)形式不一樣。面對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培訓(xùn)對象,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積極能動地發(fā)揮其主體性,特別體現(xiàn)在為我性方面。例如“中國民俗”在提到宗教文化:成事在人,謀事在天。譯者采用兩種譯文:You believe in that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while we belive in that 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研修班的官員大多來自非洲國家,他們特別信仰上帝。因此,譯者采用加注法同時引用歸化策略的霍譯版和異化策略的楊譯版,目的在于更好地達到譯入語翻譯文化。又如,講座介紹中國民居:中國人的居住喜歡依山傍水,除實用外,還很講究風(fēng)水。譯者為達到雙語文化目的,將其譯為:Chinese people like living in the places surrounded with water and hills.Besides its practical value,the Chinese attach importance to Fengshui,which is geomancy emphas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man and nature
三、結(jié)束語
查明建(2003)認(rèn)為翻譯是兩種文化遇合際會的重要場所,因此翻譯過程就是兩種文化的協(xié)商過程。而從狹義上來理解,譯者就是這個文化協(xié)商過程中唯一的協(xié)商人,其文化身份、文化取向等都不可避免地體現(xiàn)在翻譯過程中。換句話說,這也就是翻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性的能動性、受動性和為我性在使用翻譯策略的具體表現(xiàn)和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方夢之.譯學(xué)詞典[Z].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袁莉.關(guān)于翻譯主體研究的構(gòu)想[A].張祖毅 許鈞.面向二十一世紀(jì)的譯學(xué)研究[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2.
[3]殷培賢.從林語堂譯《板橋家書》看譯者主體性之楊抑[J].長江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2014,(2).
[4]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1).
[5]仲偉合,周靜.譯者的極限與挑戰(zhàn)——試論譯者主體性與譯者的天職[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