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婭楠
摘要:現(xiàn)代化浪潮迅猛襲來的今天,教師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社會角色。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必定是內外兼修、德才兼?zhèn)涞母咚仞B(yǎng)人才,其外在形象與內在素養(yǎng)共同構筑成良好的教師形象。教師端莊的外在形象儀容、表情、舉止、著裝、談吐給學生以精神感染,而高雅的內在知識修養(yǎng)、人格魅力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在審美愉悅的同時,給學生個體的學習和成長帶來深遠持久的影響。
關鍵詞:儀表;德性;形象;育人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4-0218-02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傳承文明、培育人才的重任。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必定是內外兼修、德才兼?zhèn)涞母咚仞B(yǎng)人才?!耙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一位好教師就是一室好學生”。教師的言行舉止、專業(yè)素養(yǎng)、綜合知識、人格魅力等方方面面都對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起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著學生的成長。
“教師形象是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環(huán)境下,社會公眾對教師的外觀形象和內在素質的印象、看法、認識的綜合體現(xiàn)。”[1]教師形象是對一個人內在知識涵養(yǎng)的外在呈現(xiàn),良好的教師個人形象既是對個人涵養(yǎng)素質的體現(xiàn),又會給學生個體的成長帶來深遠持久的效益。
一、教師端莊的外在形象給學生以精神感染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言行舉止應成為學生的表率。在人際交往中,“教師儀態(tài)是教師與學生交流中最直接的表現(xiàn)”[2]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體現(xiàn),包括儀容、表情、舉止、著裝、談吐。
(一)教師良好的外在形象
1.儀容著裝。儀容,即一個人的外觀與外貌。一個人的儀容是對外交往的窗口,包括儀容本身,即人的面容、儀容的修飾、儀容下的氣質。教師首先應按照自己本行業(yè)的要求,對自己的儀容進行必要的修飾,雖然外貌無法做大的改變,但良好整潔的發(fā)型可使人儀表端莊,給人精神氣兒。作為女性教師,得體的妝容不僅能使自己更加光彩照人,讓學生更加喜歡,還可以增加自信,身心愉快。就服裝而言,教師的服飾應簡潔莊重,明快得體,要兼顧審美性和育人性,應時應季,注重服飾飾品、色彩的搭配,既要體現(xiàn)出“職業(yè)美”,也要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美”。
2.表情?!氨砬槭且粋€人的晴雨傘,也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晴雨傘,是課堂中最直觀,最富有生機、活力,最有魅力的教具,并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與壞”。[3]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神能流露出一個人內在的情感與思想,因而“教師掌握好自己的目光禮儀,對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獲得學生的好感、強化教育教學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盵4]教師給學生投送一個充滿關懷的眼神,便會給孩子無窮的動力,目光的轉變也可適時的掌控課堂氛圍。微笑,作為一種積極的肢體語言,讓教育充滿魅力,它傳達出了師生間的友善和諧、愛與寬容,教師的一個真誠的微笑,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如沐春風。
3.舉止。一個人的氣質、涵養(yǎng)學識、品質、性格、教養(yǎng)等往往能從他的行為舉止中體現(xiàn)出來。加里寧普說:“教師仿佛每天都蹲在一面鏡子里,外面有幾百雙精細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窺測教師優(yōu)點和缺點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斷地盯著他。”作為學生矚目的教師,坐姿、走路的步態(tài)、手勢動作都會被成倍的放大映入學生的眼簾,教師端莊、穩(wěn)重的坐姿,挺拔筆直、舒展大方的站姿都能給學生以自然大方的美感。在講課時,手勢是必要的輔助性語言,適度的手勢可強化教學內容,故而教師的手勢應簡潔適度、自然親切、簡潔準確,做到得體、自然、恰如其分。
4.談吐。教師是教育行業(yè)的領頭人,語言規(guī)范、談吐文雅、聲音優(yōu)美動聽都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的語言,是什么東西也不能取代的感化學生心靈的一種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更應當提升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應講普通話,語速適中,咬字清晰,聲音洪亮,只有講得清楚明白了,學生才能從心里接收、消化知識。同時,切忌講粗話、臟話,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二)對學生成長的影響
教師良好的外在形象散發(fā)出獨特的個人魅力與吸引力,能給人以審美享受,營造一種積極和諧的人際交往氛圍,形成良好的互動,給學生以精神感染。
1.學習上。為人師表,教師從站在講臺上的那一刻起,便是一道風景,成為學生注目的中心,并會以審美的眼光加以評判,教師整潔得體的服飾衣著,端莊優(yōu)雅的舉手投足,親切熱情的語言,會無形中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一言一行所散發(fā)出的魅力都對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愉悅感,形成良好的首因效應。進而,當學生從內心對教師有了欣賞之情,可使得學生的注意力投注在教師及其傳遞的信息上,加強課堂教學效果。
2.育人上?!敖處熜蜗蟮拿蓝紩o學生以美的啟迪,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讓學生樹立真即美、善即美、勞動即美、探索即美的觀念?!盵5]同時,提升新課標中所倡導的學生的審美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良好的外在形象在人際交往中也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又因學生具有向師性,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有了美的意識,開始關注到自己的形象,形成良好的意識、行為、習慣,進一步增長了學生成長道路上的自信心。
二、教師高雅的內在修養(yǎng)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俗話說得好,“只有在深水里才能摸到好魚”。教師,作為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有著培養(yǎng)人的神圣使命,必須要有高深的專業(yè)理論素養(yǎng)、教育學條件知識和綜合性常識知識為融合的內在知識修養(yǎng)以及高雅的人格魅力。
(一)教師良好的內在修養(yǎng)
1.知識修養(yǎng)。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其自身應該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長流水”,有涓涓不斷的溪流、廣闊的知識視野、淵博深厚的知識底蘊。當代教師,首先應精通專業(yè)領域的理論知識,做到精、透、深的理解,掌握學科最新動態(tài),對教學和科研有所建樹。其次要通曉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論、教師職業(yè)技能等條件性知識,如今再也不是一個“授之以魚”的時代了,龐雜的信息科學技術讓學生的發(fā)展只受好奇心的限制,一切想要了解的知識都可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尋得,面對現(xiàn)代技術的挑戰(zhàn),教師應兼顧學科特性和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更新自己的教授方式,提升技能與教學效果。
2.人格魅力?!吨芏Y·地方司傳序》中說:“師者,教人以德者之稱也”。而師德又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修養(yǎng)而成的一種獲得性的內在精神品質”[6]禮教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本身應具備較高的德性與修養(yǎng),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學相長,在育人的過程中“化性起偽”、“積善成德”、“繼善成性”,以教書育人為本職,以關愛學生為靈魂,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與同事團結合作,真正的將師之道內化為自己最終的行為準則,擔負起教師應有的職責。另外,教師應有良好的性格、獨特的人格魅力,以寬容的胸懷、足夠的耐心、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樂觀、開朗、熱情又不失理性與智慧的制約、感染心智尚未成熟的學生,“以人格引領人格,以智慧點燃智慧”。
(二)對學生成長的影響
教師內在的德性與涵養(yǎng)在人際交往中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因崇拜教師的淵博學識而產生向師性,形成內在的學習動力。另外,教師積極向上的性格,也會在學生成長道路上給以人格感召力,產生深遠影響。
1.學習上?!案褂性姇鴼庾匀A”,教師外在的淡雅的氣質根源于其內在的德性修養(yǎng),歷久彌新,在日常交際中給學生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陶冶。教師身上的專業(yè)素養(yǎng)、淵博的學識和獨到的見解,形成獨特的人格魅力,讓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欣之、往之,也開始注重自己內在修養(yǎng)的提升,增長他們學習的動力。
2.育人上。檀傳寶在《德育美學觀》一書中提到“充分發(fā)揮德育主體的德育潛能、充分促成學生的榜樣學習和改善道德教育的效能?!盵7]教師美好的形象、高雅的道德情操,對學生具有直接的榜樣作用,形成一種人格感召力,時刻激勵著學生的發(fā)展,是一桿德育的旗幟,讓學生在無形中參照教師的品德而發(fā)展。教師有著比海洋更寬廣的胸懷,何須擔憂學生的品行淺薄。
教育實踐是“由在特定環(huán)境中如何實現(xiàn)教育的重要目的的信念指導的行動”。[8]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必然離不開內在的德性修養(yǎng)的熏陶和深厚的理論知識的儲備,對教師職業(yè)的深入了解與熱愛,以堅定的信念引導,共筑良好的形象,才能在人類的這項崇高的事業(yè)——教育教學實踐領域中自由馳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是教師的教育力量所在,這種內外兼修的美好形象,都將在潛移默化中潤物無聲,給學生的成長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仲馳.淺談教師形象對學生的影響[J].江西制造職業(yè)技術學院,2009,(5).
[2]李興國,田亞麗.教師禮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
[3]宋運來.影響教師的100個好習慣[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120.
[4]李黎,呂鴻.師德與教師禮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80.
[5]常文芳.教師——美的使者[J].師范教育,2002,(Z1):82-83.
[6]陶志瓊.教師的境界與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97.
[7]檀傳寶.德育美學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51-153.
[8]J.C.Walker,An Assay Review of Vivine,Problem based Methodology:Research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ractice,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1996,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