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如玉
據(jù)北師大教科所抽樣調查顯示:我國課堂參與的總體特點是被動參與和消極參與多而主動參與少。課堂上相當部分學生的參與行為表現(xiàn)為等、聽、看的觀望態(tài)度,主體參與度低。學生主體參與意識不強,習慣于機械接受現(xiàn)成的結論。教師缺乏科學教學策略,權威角色過分凸顯,教學方法單一,過分注重理性和智力因素,致使學生缺少滿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創(chuàng)造的歡樂等感情體驗,參與的意識自然減少。思想品德課在學校的課程安排中處在“既重而非”位置,在考試時是主科,但是平時卻按次科來安排課時上課,學生普遍認為思想品德課不重要,課堂參與興趣隨之減退。
“參與”是學生自身進行的有教師指導或組織的目標學習活動,它貫穿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發(fā)展”是全面的,包括學科的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包括合作、交往、創(chuàng)新能力等。只有“參與”,才能“發(fā)展”,“參與”的目的是促進“發(fā)展”?!皡⑴c—發(fā)展”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到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師生一起來必然更精彩。
一、引導學生參與備課
對于簡單易懂的教學內容,課前可先向學生布置預講內容,指導學生查閱資料,準備教案;在一些以活動為主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前,可以發(fā)動學生對活動課的準備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也可以給予注意事項后,讓學生自由和充分地交流活動的想法。如在七年級上冊《珍愛生命》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對“廣州兩男為爭座位而血濺地鐵事件”鮮活事例的分析,很快學以致用,懂得生命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珍愛,更有同學提出要學習和踐行“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出“友愛在車廂”的倡議。
二、鼓勵學生參與講課
1. 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激發(fā)學習興趣。在九年級第五課《燦爛的中華文化》的教學活動中,我發(fā)動學生收集本區(qū)域內學生熟知的南海神廟、南灣水鄉(xiāng)、黃埔軍校等相關資料,讓學生在參與中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加深對本地區(qū)文化的認識。由于就地取材,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漲,主人翁的意識大大提高,在探究合作中學會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大有“我的地盤我做主”之風。
2. 讓學生參與課堂提問和討論,點燃學習熱情。在講八年級下冊第三課關于“生命健康權”時,我首先以“廣州市頻頻上演的海珠橋跳橋秀”作為背景材料,向學生拋出問題:“從看熱鬧者的身份上升到評價者的高度,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學生們紛紛提出問題:跳橋者這樣維權的做法是否正確?為什么?他可以怎么做?如果我也是受害者,我的感受是怎樣的?我該怎么辦?
3.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培養(yǎng)學生思維。教學中我按照“閱讀案例→分析案例→邏輯加工→生成知識”的思路,實施“問題驅動,合作共構”的學生活動策略和“理從例出,展示過程”的講授策略。首先我鼓勵學生拿起筆來,邊看邊劃邊聯(lián)想,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非邏輯的直接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獨自領悟。其次,學生要學會合作探究,共構知識,在經過獨立思考后在小組交流自己的觀點,小組再綜合各成員的觀點,輪流或找代表在班上交流。在學生發(fā)言時,教師要通過板書用關鍵詞記錄其觀點,學生得到肯定和尊重,手上的筆也就動了起來。最后,教師要發(fā)揮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案例的打開、簡化、轉化,一一板書關鍵詞的提取、聯(lián)想的展開、知識的概括歸納等環(huán)節(jié),直觀的動態(tài)的展示思維的過程,因勢利導進行總結:理從例出。由“獨自領悟”到“合作共構”,學生全程參與,使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理念落到了實處。
三、邀請學生參與作業(yè)批改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總是學生寫作業(yè),教師一本一本批改。這樣,老師的負擔很重,特別對于大班教學,教師更是苦不堪言。在實施“參與—發(fā)展”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偷懶”,對于一些簡單的客觀性作業(yè)、試卷內容,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批改,師生對改、班內對改或班間對改。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相互批改的過程中,不但打破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的消極局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