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綺
【摘要】通過對“疑罪從無”中“疑罪”的屬概念以及定義的研究,提出了“疑罪構成要件說”這一理論,分析了其與普通犯罪構成要件的區(qū)別,再具體分析了疑罪的構成四要件。論述了在司法實踐過程中應當如何具體的去應用疑罪四要件,從而達到疑罪的標準。
【關鍵詞】“疑罪從無”; “疑罪”; 構成要件; 標準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Suspected Crime” in the Case of “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Wu Mengqi
Law School of Anhui University, 230601
Abstract: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oncept and definition of the “ Suspected Crime “ in the “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the theory of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suspected crime”,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 and common crime,and then concretely analyzes the four elements of the constitution,discusses how to apply the four elements of the crime in the process of judicial practice, so as to achieve the standard of suspected crime.
Keywords: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Suspected Crime”; Elements; standard
“疑罪從無”成了近些年來刑法領域比較熱門的話題。在我國,有罪推定在司法實踐中是人們比較根深蒂固的觀念,這也是導致很多冤假錯案的一個根本原因。這種觀念不利于犯罪嫌疑人權利的保護。
一、“疑罪”的構成要件與普通犯罪構成要件的區(qū)別
目前,學術界有很多關于“疑罪”的定義,表述。這些表述都試圖在闡明“疑罪從無”這一原則的本質(zhì)含義,那么究竟什么是“疑罪”? 對于被告人,法官在認識上存在三種狀態(tài):確信有罪、確信無罪、罪否存疑。
研究一個概念,必須先從它的屬概念開始。根據(jù)學術界對于“疑罪”的大多數(shù)定義來看,主要限制在“案件”這一屬概念范圍內(nèi),但是筆者認為可以再將范圍縮小成“刑事案件”,因為無論該原則可以適用的范圍有多大,目前還是在刑法領域去研究最為合適。筆者對于“疑罪”比較認同的定義是指有罪證據(jù)和無罪證據(jù)相當而又不能相互否定的刑事案件。
既然“疑罪”的屬概念是“刑事案件”,那么在一般刑事案件中,我們會有一個犯罪構成要件,這是一個在假定犯罪既遂的前提下所應當適用的標準,顯然這與“疑罪”的本質(zhì)目的是不符的,它的假定前提應當是犯罪嫌疑人可能沒有實施該犯罪。
除了與普通犯罪的構成要件的假定前提不同以外,在表述上也會有很大區(qū)別。在既遂的前提下構成要件是肯定的以及確定的,當各要件與此相符時,犯罪成立。而在懷疑的前提下就要轉換一種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不是單純的認為各個要件不符合既遂標準,那就不是“疑罪”而是無罪,這兩者的認定會影響后續(xù)的追訴等問題?!耙勺铩钡乃季S模式應當是一種反向思維,尋找的不是契合點而是一個不契合的點,運用排除法尋找唯一的可能性從而得到內(nèi)心的確信。
如果確定了“疑罪從無”的原則,那么相關的追訴,訴訟制度也應當有所不同。由于“疑罪”被判無罪或者罪輕的,很多情況下是由于主觀或者客觀的原因?qū)е碌模瑢Α耙勺铩钡淖吩V時間,訴訟程序也必須留有余地,以方便未來某個時間,缺失的證據(jù)重新出現(xiàn)。
二、“疑罪”構成要件的組成部分
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受制于各種現(xiàn)實的客觀的因素,疑案在一定條件下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如果想在司法實踐中踐行“疑罪從無”或者將“疑罪從無”確定為刑法的原則,就必須確定具體案件中認定“疑罪”標準的具體規(guī)則。下面筆者將對“疑罪”的構成要件進行具體的闡述。
(一)“疑罪”的客體
刑法犯罪上所講的客體主要是指犯罪行為所侵害的法益。那么根據(jù)反向思維,什么樣的客體能夠認定為“疑罪”了。首先,是要有犯罪行為的發(fā)生,沒有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就不能稱為刑事案件;其次,有法益被侵害,例如,發(fā)現(xiàn)尸體,首先必須確定其是如何死亡的,如果是自然死亡的,就不存在法益被侵害,如果是他殺或者其他情況,就會認定生命權被侵害,這就存在犯罪的事實;最后,也是最為關鍵的,承載法益的對象能否確定。所以,“疑罪”的客體應當是法益或者承載法益的對象無法確定。
(二)“疑罪”的客觀要件
在犯罪認定中,客觀要件是很重要的,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以及時間、地點、方法和因果關系等,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案件的事實需要客觀要件的佐證,因此證據(jù)不足案件該如何處理,就成為我國刑事司法面臨的困境之一。以Y省的一個案件為例,本案中, 作案地點警方并沒有找到,兇器也未找到,這就導致了很多線索無從查找。證據(jù)的缺失導致本案的事實不清楚,司法人員無法根據(jù)現(xiàn)有證據(jù)還原案件發(fā)生的經(jīng)過,至少是最為重要的經(jīng)過,這也導致很多事情無法相互印證。
但有一組證據(jù)直指嫌疑人,那就是在捆綁受害人的膠帶上發(fā)現(xiàn)了嫌疑人的指紋,但在最后的判決中認定,有指紋只能證明嫌疑人曾經(jīng)接觸過這些膠帶,而不能來證明他殺害了女死者,這就是“疑罪”的思想。如果這種情況在過去的多少年,再加上偵查階段對證據(jù)的收集仍偏重于口供,可能這組證據(jù)可能就已經(jīng)成為指控其殺人的鐵證甚至會有刑訊逼供的可能。可以得出,“疑罪”的客觀要件應當是無法確定案件事實經(jīng)過,證明嫌疑人確實參與了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