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華
《季氏將伐顓臾》是《論語·季氏》中的名篇,主要記錄了孔子針對魯國季氏家族將要討伐顓臾這件事所發(fā)表的三段議論。
魯國政治動蕩,把持朝政的三大家族之一季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季路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孔子,由此引發(fā)了孔子和這兩位弟子的對話。在對話中,孔子表明了反對季氏攻打顓臾的理由,批評冉有、季路雖身在季氏門下,卻不對其加以阻止,只知道推卸責任,并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這段對話中的名句“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學過的同學想必都記得,但是對“為之辭”的翻譯,一直沒有準確的說法。然而平時上課或考試,都要求同學們翻譯文言詞句要字字落實,“為之辭”也不例外。那么,我姑且依照胡適先生總結的清代學者“訓詁”(對古書字句做解釋)研究的方法,來推測、驗證“為之辭”三字的含義。
《季氏將伐顓臾》一文兩次出現(xiàn)在浙江省高中語文教材中,分別見于蘇教版語文教材必修四和《〈論語〉選讀》課本中,是一篇極其重要的選文。對文中的文言名句、難句“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蘇教版注解:“舍,舍棄,回避。欲之,想要那樣。為之辭,找托辭,找借口?!薄丁凑撜Z〉選讀》有譯無注。
課文注解對“為之辭”三字采用了模糊解說法,沒有清晰地注出“為”“之”究竟應為何意??墒牵盀橹o”三字的注解不僅關系到語法的梳理、語意的理解,同時也關系到語音、誦讀的規(guī)范。因為“為”字是多音字,用作介詞時,除表示“被”之外,都讀作wèi;用作其他詞性時,包括動詞、語氣詞等,讀作wéi。不確定其詞意,我們就無法正確誦讀。不得已,老師大多只能依照自己的理解來教學,有解“為”字為動詞“編造”的,也有解“為”字為介詞“替”的,不一而足。
列舉實例
依照胡適先生總結出的清代學者訓詁方法三步驟,首先,我們要“搜集許多同類的例”。
“為之辭”這一表達在《論語》中是孤例,全書只出現(xiàn)過一次。我們退而求其次,梳理所有“為之+名詞”這種語法結構的實例。這一表達,除本句外,《論語》全書尚有二例。其一為“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乎!”。其二為“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贝颂帯靶 焙汀按蟆币鉃椤靶∠唷薄靶∷緝x”和“大相”“大司儀”,系名詞而非形容詞。
推斷結論
例子已經(jīng)搜集了不少,然后,我們要“下一個大斷案”。
語言學家楊伯峻分別為兩處“之”字作注:“‘為之宰中的‘之用法同‘其,他的,指孔子而言?!薄啊疄橹≈械摹梅ㄍ??!倍盀椤弊轴尀閯釉~:“做”“擔任”?!盀橹住薄盀橹 狈謩e譯為“擔任他的管家”“擔任他的小司儀”。
語言文字學家楊樹達《詞詮》亦舉此二例云:“按以上諸例‘之字用于領位(按,修飾成分,略相當于今日英語中之物主代詞),亦與‘其字同?!?/p>
由此可見,“之”字代“其”字在《論語》中是通行做法。我們據(jù)此推斷“為之辭”應解為“為其辭”,“為”是動詞,“做,編造”之意;“之”應解為代詞“其”,即“它的”,指代“欲之”這件事;“辭”是名詞,“托辭,借口”?!熬蛹卜蛏嵩挥貫橹o”全句翻譯為“君子痛恨那些回避說自己想要什么卻編造要它的托辭(的做法或態(tài)度)”。這樣的解說,順暢自然,符合“舍曰欲之”與“為之辭”之間的語法關系。“舍曰欲之”與“為之辭”兩者用轉折連詞“而”字銜接,照應周密。
綜合查驗
現(xiàn)在,結論已經(jīng)有了,那么,“若再遇著同類的例,便把已有的假設去解釋他們,看他能否把所有同類的例都解釋的滿意”。如此,我們還需要“驗根”,來看看結論是否正確。
古籍中的“為之辭”是否都可以這么來解釋?
先看《孟子》中的一段名言:“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放任)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薄盀椤弊纸鉃椤熬幵臁?,“之”字解為“其”,代指犯錯一事。全句譯為“現(xiàn)在的君子,不僅僅放任自己的過錯,又進一步編造犯錯的托辭”,字字落實,文從字順。
再看柳宗元《桐葉封弟辨》“為之辭”例:“吾意周公輔成王,宜以道,從容優(yōu)樂(從容不迫、和顏悅色),要歸之大中而已(總之讓其回到正確的原則上罷了),必不逢其失而為之辭?!薄盀橹o”也翻譯為“編造他(成王)犯錯的托辭”。“之”可解為“其”,代指成王犯錯一事。
再看明代蓮池大師的一段話:“史稱武帝好佛,餓死臺城,而佛不救,因以病佛,此訛也。武帝為道忘食,常持一齋……臨終不食……功滿意足,安坐待盡。正視死如歸,非餓死也?!笕宿q者以餓死為宿業(yè),此論雖是,但未知‘餓死二字,乃嫉佛者過為之辭,欲藉以阻人之進耳?!薄斑^為之辭”中的“之”字,依舊解釋為“其”較為恰當,“其”代指上文武帝餓死一事,譯為:“只是還不知道‘餓死兩字,是嫉恨佛教的人過分渲染武帝之死的說法,想借此阻撓后人親近、接納佛教罷了?!?/p>
“驗根”成立,結論當屬無誤。
綜上,我們認為,“為之辭”三字,“為”字應解為動詞,意為“編造”,讀作wéi;“之”字應解為代詞“其”,意為“它的”,指代“欲之”這件事;“辭”應解為名詞,意為“托辭,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