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稱,陜西高三學生林嘉文因患抑郁癥自殺,他生前出版兩種歷史著作,曾受到專家高度評價并被媒體報道。一名有潛力、有志趣的學生過早離世,令人悲傷。
通過網傳林同學的遺書,可知他受病痛折磨尋求解脫已非一日;有報道稱,他可能因過于專注史學閱讀,身邊朋友不是很多;而遺言中那句“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更是令人嘆息。
對不幸事件,人們沒法說“如果”。媒體介紹一名十八歲在校學生為“史學奇才”“天才學生”,比介紹一名八十歲的史學家要有轟動效應。林同學去世后,媒體轉述專家給出的種種贊譽,對愛惜人才、提攜青年的胸襟,我很敬重。不過,如果換一種思路,不在他十八歲時高度贊揚,而是在他八十歲時告訴社會“他十八歲時的見解就不同凡響”,也許更有教育價值。但是,社會和媒體能克制住急切的欲望,學校和師長能那樣安靜地等待嗎?
如果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問題,也許可以阻止悲劇的發(fā)生。林同學在校期間就出版史學專著,確實少見,而過早地得到專業(yè)人士贊譽,被媒體宣傳,對一名中學生而言,在獲取自信心的同時,也必然產生較大的壓力。特別是在沒有進入專業(yè)學習的高中學習階段,林同學還不大可能自如地學習和研究問題。從他留下的話或許可以看出,十八歲的他,雖飽讀史書,但并沒有足夠的經驗面對生活中的難題,無力承受人生磨難,缺少應對困境的精神準備。人們對一名高中生的心理承受力不能苛求,因此也沒有必要隨意稱他們?yōu)椤俺恕薄疤觳拧薄?/p>
在當今的教育狀態(tài)下,學生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壓力,但學校是否有能力消解學生的心理壓力?類似林同學那樣有特殊狀態(tài)的學生,一般心理教師難以作出有效輔導。傳統(tǒng)的“思想工作”式的心理疏導,難以緩解當前學生的心理壓力,學校常見的那種“做了大量耐心細致的工作”往往未必奏效。因此,現(xiàn)今學校需要有更專業(yè)、更科學的心理教育。
教育的特征就是“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跨越、超越;社會對基礎教育的宣傳,不宜鼓勵“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倘若過早預支了學生的學習力與激情,致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失去美好夢想,他的“未來”至多是物質化的。我一直不太明白,一些家長為什么要提前讓不足齡的孩子入學讀書,為什么鼓勵稚氣未脫的孩子去參加成人的角逐;我也不明白一些老師為什么那么期待“早出人才”。學生有天賦,學習輕松,興趣廣泛,學有余力,親近自然,多鍛煉,交朋友,很正常,何必要把未來的“事業(yè)”提前到少年時代來“完成”?學生需要正常的成長過程。讓未成年學生過多接受社會關注絕非好事,過度的關注會讓他的個人空間變得逼仄,壓力由此而生。
我不太了解林同學內心的痛苦根源,有些原因人們已不可能知道,也未必一定要刨根問底,但努力減少類似悲劇的發(fā)生,社會、學校還有許多事可以做。
(作者簡介:吳非,本名王棟生,江蘇省特級教師,著名雜文作家,著有《不跪著教書》》《致青年教師》等)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