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榮富
?
靈感不是名家的專利
毛榮富
毛榮富,語文特級教師,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獲人民教師獎章。出版《元明散曲》等著述10余種。
愛迪生說:“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彼J為天才對于科學發(fā)明來說,是重要的,但天才也需要努力。愛迪生承認努力,但他歸根結底,更重視靈感??墒?,在我們以前的宣傳中,后半句話是被刪去了的。
作文教學歷來諱言靈感,而寫作最需要、最難得的恰恰是靈感。因為寫作本身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
靈感并不是名家的專利,作為一種思維形式,人人可得之。它不是以邏輯推理為基礎的常規(guī)思維,而是一位不速之客,何時降臨難以預料。孕育于大腦潛意識活動之中的靈感,是一種具有綜合性的整體思維突破,它是能對提高文章質量起到關鍵作用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赤兔之死》這篇曾經(jīng)轟動全國的高考名作,便是靈感的產(chǎn)物。據(jù)作者蔣昕捷講,閱讀試題《銅奔馬正名》中有“紫燕躍武,赤燕越空”一語,而赤兔、紫燕皆指名馬。正是由于“赤兔”一典的出現(xiàn),他才產(chǎn)生了以寫赤兔馬來表現(xiàn)“誠信”主題的構思。但是在這偶然的背后也有著必然,那就是作者對三國的故事人物爛熟于心。據(jù)說,《三國演義》他讀了不下三十遍,正因為如此,有了“赤兔”二字的觸發(fā),頭腦中有關三國的信息才能迅速地重新組合。周恩來總理曾用“長期積累,偶然得之”來概括靈感,誠哉斯言。沒有大量豐富的知識積累和信息貯存,就不可能有靈感爆發(fā)。
古人有“情來,興來,神來”之說,如果說“神”就是寫作的靈感,那么它是建立于“情”“興”的基礎之上的。一個人有了深刻的情感體驗并處于特定情境中時,靈感就會被點燃。曹植七步成詩,歷來傳為佳話,人們嘆服他的機智和才思。然而,由于長期受到同父異母之兄曹丕的忌恨,那種骨肉相殘的情感體驗,早已超過七十步、七百步、七千步乃至七萬步了。當他面對欲置自己于死地并當上了魏文帝的兄弟,又怎能不悲憤交加、哀痛填膺呢?情感生發(fā)思想,思想又強化情感,兩者交互而行,終于催生靈感,就像灼熱的巖漿找到了噴火口。一個內心冷漠、無愛無憎的人又何來靈感呢?
蘇軾寫作《題西林壁》一詩的過程,大概可以說明持久的醞釀和執(zhí)著的思考是靈感的催化劑。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登上廬山,但見“山谷奇秀”,認為廬山風光“平生所未見”,一向好作詩的他感到眼前之景道不出,“遂發(fā)意不欲作詩”,后經(jīng)不住寺廟和尚的央求,勉強寫下了三首五絕,但都不能反映廬山給予他的整體美感。等到他“往來山南北十余日”,從不同方向游賞廬山,細心體察,用心感悟,終于一日靈感突至,提筆在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那首千古絕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自己也說:“仆廬山詩于此盡矣。”假如蘇軾只是匆匆上山一游,未經(jīng)一段時日的體驗、醞釀和感悟,即使他再具才思和文采,也不會有這首膾炙人口的作品。
高考作文時能有靈感閃現(xiàn),真乃幸運。靈感雖可遇不可求,但我們平時若能熟悉靈感、醞釀靈感、激發(fā)靈感,不僅有益于寫作,有益于培育創(chuàng)造性思維,或許,某個考場上,你靈感迸發(fā)如有神助,也不是不可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