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曉蘭
【內(nèi)容摘要】教學要以“立意”為先,歷史課堂“立意”當以“價值發(fā)展”為先,發(fā)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關注學生自身價值的發(fā)展,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歷史老師當以此為己任。
【關鍵詞】價值發(fā)展 教學立意 歷史意識 情感
歷史教學要以“立意”為先,有了好“立意”,這堂課就有了好靈魂,而沒有“立意”,就如“一盤散沙”、“無帥之兵”?!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實驗)這樣闡述課程的基本理念:“全面發(fā)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p>
確立課堂“教學立意”過程中,歷史老師要能夠基于學生的價值發(fā)展,發(fā)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如果歷史課堂只是乏味無趣的知識梳理,或者只是布滿了歷史故事,那絕不是一節(jié)好課,好的課堂必須是“能夠撥動學生思想的琴弦”的課堂。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相較其他學科而言,歷史學科肩負的學生價值發(fā)展的使命更為沉重。
一、培養(yǎng)歷史意識
歷史意識是人們在感受、感悟歷史的一系列大腦處理過程中形成的基礎認識,也是一種審視過去與社會問題的思維方法。趙亞夫先生認為在歷史課堂上應該讓學子們感悟以下8種主要的歷史意識:即變遷意識、全球意識、史料意識、批判意識、建構意識、整合意識、存在意識、主體意識。其實一線老師都明白,在當下高考體制下,大多數(shù)的歷史課堂充斥的是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和解題技巧的培養(yǎng),而忽視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所謂“教書育人”,教育比教學有著更豐富的內(nèi)涵,歷史教育的意義不光在于了解過去的事情,還在于它能幫人類更好地走向未來。培養(yǎng)歷史意識,在課堂上完善學子們的人格教育,使學子們能夠辨別真?zhèn)危纬勺约荷羁痰恼J知,加深對社會、對國家、對世界的理解,增強國民意識與世界意識。
二、理性的情感滲透
愛國主義精神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中的重點,也應該是在老師們備課中課堂“立意”必須重點關注的。一線老師應該深有體會,每每上到人教版必修一《抗日戰(zhàn)爭》,教室里學子們往往義憤填膺、摩拳擦掌、情緒激憤。凡是中國人,這樣的反應都是正常的。但也這樣的反應:“他們制造了南京大屠殺,我們也來個東京大屠殺,他們殺我們30萬,我們要加倍償還……”這樣的應對是“以牙還牙”、“以暴制暴”。在教師備課中,這樣的情景應該預見到,因此“理性愛國”應是確立本課教學價值立意中的重中之重。當年日軍的瘋狂屠殺是不人道的、野蠻的,而我們的愛國方式不應該是不人道的、野蠻的。通過本課,讓學生形成積極的歷史感悟,銘記苦難,但不是延續(xù)仇恨。只有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價值所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祖國更強大,這才是真正的愛國。
三、挖掘并取舍史料
優(yōu)質(zhì)的史料教學必須以高“立意”為前提,高“立意”的課堂也必須以史料來充實課堂。史料浩如煙海,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提前對史料要多重分析、甄別、取舍,選擇適合學生價值發(fā)展的用到課堂授課過程中。而豐富的史料可以自然生成歷史的敬畏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史料分析與問題探究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學生良好價值觀的發(fā)展。
如:人教版必修三《新文化運動》,可以適當補充一些材料,來豐富課堂教學和學生對這段歷史的認知。新文化運動過程中同時也在進行一場文學革命,白話文運動成為浪潮。在此可以補充《水滸傳》中的片段,讓學生感知在新文化運動前數(shù)百年,白話文已經(jīng)興起。還可以選用以下一則材料:
“周作人的朋友生病,他得到電報后,趕到車站坐車到天津,乘船南下。對于這樣一件普通的事情,周作人極有感觸:若用白話,很容易把這件事情寫清楚。但若用古文,卻怎么也說不清。因為古文中沒有‘電報二字。類似的還有火車、輪船等名詞。”
另外,這場運動在抨擊舊道德過程中的文章非常豐富,老師們可以選擇經(jīng)典史料用于課堂,比如關于婦女貞操問題。
通過一系列史料的補充,可以加深歷史的厚度,這是老師們僅僅通過教材內(nèi)容的陳述不可能做到的。學生們可以從材料的中形成自己的感知,從而增強時代意識、國民意識、世界意識等等。
四、借助多重教學手段
在課前教學預設中,老師們?yōu)榱烁玫貙崿F(xiàn)“教學立意”,必須先對實現(xiàn)“立意”的方式作出一定程度的思考與設想。也就是說,要借助于多重教學手段來實現(xiàn)立意。傳統(tǒng)講授方式已經(jīng)越來越引起學生的反感,而貼近學生先進的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也越來越被老師和學生們接受。多重教學手段包含新的授課模式,比如活動單導學、小組探究合作、歷史情景法等組織教學的方法。也包括現(xiàn)代化的教學技術,比如多媒體、電子白板、網(wǎng)絡等交互手段。這些手段在“教學立意”確定的過程中,必須作為“方法立意”進行預設。運用先進教學手段,引起學生的共鳴,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實現(xiàn)學生價值的健康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歷史教育的目標和應有功能。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可. 撥動學生思想的琴弦——一堂好歷史課的觀察視角[J]. 歷史教學,2004 (3).
[3] 趙亞夫. 歷史教學設計的流程、診斷與策略[J].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6).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