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瀟 張 虎
(北京市順義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康復科,北京 101300)
頭針聯(lián)合運動再學習對卒中后患者認知障礙的影響※
丁瀟張虎△
(北京市順義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康復科,北京101300)
【摘要】目的觀察頭針聯(lián)合運動再學習康復療法對卒中后患者認知障礙的影響。方法將86例卒中后伴發(fā)認知功能障礙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6例單用康復訓練,治療組40例予頭針聯(lián)合康復訓練。2組療程均為8周,觀察2組治療前后簡明智能狀態(tài)檢查表評分(MMSE)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指數(shù))評分變化。結果2組治療后MMSE、Barthel指數(shù)評分均升高(P<0.05),且治療組升高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運動再學習療法對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治療有效,結合頭針針刺特定穴效果更佳。
【關鍵詞】卒中;并發(fā)癥;認知障礙;針灸療法;運動療法
認知障礙是卒中患者常見的表現(xiàn)之一,系指與學習記憶及思維判斷有關的大腦高級智能加工過程出現(xiàn)異常,從而引起學習、記憶、注意力或空間定向障礙,或伴隨失語、失認及失用[1]。有研究表明,卒中后患者罹患認知功能障礙的比例54%~64%,為非卒中人群的9倍多,且其中約1/3會發(fā)展為血管性癡呆[2]。因此,早期干預能夠減緩認知障礙的發(fā)病進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3-04—2014-04,我們應用頭針聯(lián)合運動再學習療法治療卒中后認知障礙40例,并與康復訓練治療46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
1.1.1入選標準①符合2005年第5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3];②患者均為首次卒中,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為腦梗死或腦出血;③患者本人或其家屬訴有記憶力、注意力或學習障礙;④年齡35~80歲;⑤能夠配合完成《簡明智能狀態(tài)檢查表》(MMSE)[4]檢查,且MMSE得分<27分;⑥生命體征穩(wěn)定,病情停止進展>48 h;⑦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治療方案。
1.1.2排除標準①合并有重度智能障礙或感覺性失語,不能理解康復評定及治療導語者;②并發(fā)嚴重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或腫瘤者;③非卒中如腦外傷、腦腫瘤、腦炎等所致智能下降者;④既往有癡呆病史者;⑤存在有可能影響評定及治療的視聽缺陷者。
1.2一般資料全部86例均為我院康復科住院(51例)和門診(35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39~70歲,平均(56.24±8.12)歲;受教育年限6個月~16年,平均(8.32±7.06)年;發(fā)病后(14.24±9.58)d接受康復治療。對照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齡41~69歲,平均(57.87±9.01)歲;受教育年限1~15年,平均(7.04±6.59)年;發(fā)病后(11.84±10.41)d接受康復治療。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給予卒中患者神經內科常規(guī)治療,包括抗血小板凝聚,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的治療[5],在生命體征平穩(wěn)、病情穩(wěn)定48 h后開始康復治療??祻椭委煱ㄟ\動治療和作業(yè)治療。運動治療包括良肢位的擺放、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體位轉移訓練、平衡功能訓練和步行訓練。作業(yè)治療重點加強認知功能訓練。主要運用運動再學習療法,強調患者的主動參與及反復訓練。治療師作為指導者,可以誘導患者參與分析自己存在的功能障礙的關鍵以及原因,再通過練習去解決所存在的問題。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如進餐、穿衣、轉移等訓練,并將訓練轉移到日常生活中去)、記憶力(如朗讀感興趣的讀物并進行復述,倒背數(shù)字,紙牌游戲等)、定向力(如觀察房間擺設或街道設施并選擇性定位和記憶,重點關注時間、地點、人物)、注意力(采用視覺追蹤、目標標記等方法)、視空間能力(患者可能存在空間忽略等,可采用觸覺等其它感覺來代償)、解決問題能力及執(zhí)行能力(設置一種生活場景,如獨自回家等,和患者討論分解動作和障礙并讓患者獨立執(zhí)行等)。每周訓練5 d,每日40 min。
1.3.2治療組在進行康復治療之前予頭針治療,留針40 min,不影響康復鍛煉,康復治療后起針。頭針取穴: 百會、四神聰、病灶側頂顳前斜線(自前神聰穴起至懸厘穴的連線)、病灶側頂顳后斜線(百會穴起至曲鬢穴的連線)、病灶側顳前線(頷厭穴至懸厘穴的連線)、病灶側顳后線(率谷穴至曲鬢穴的連線)[6]?;颊卟扇∽?,針具采用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的華佗牌0.25 mm×40 mm毫針,各穴進針時針體與頭皮呈15°,沿皮將針體快速推進至帽狀腱膜層,推進時可稍做捻轉。每周5次,日1次。
1.3.3療程2組均治療8周后統(tǒng)計臨床療效。
1.4觀察指標采用MMSE評定認知功能[4],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Barthel 指數(shù))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7]。MMSE評分標準: 文盲≤17分,小學≤20分,中學及以上≤24分。Barthel 指數(shù)有10項內容,總分100分,>60分表示有輕度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礙;41~60分表示有中度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礙;≤40分表示有嚴重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減退?;颊咴谥委熐昂椭委熀?,均由一位醫(yī)師進行面談和親屬調查,然后作MMSE、Barthel指數(shù)評定。
2結果
2組治療前后MMSE、Barthel指數(shù)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MMSE、Barthel指數(shù)評分比較 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由表1可見,2組治療后MMSE、Barthel指數(shù)評分均升高(P<0.05),且治療組升高優(yōu)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卒中后認知障礙屬中醫(yī)學癡呆、呆病范疇,其病位在腦,病機多為肝腎不足、痰濁瘀血閉阻。李時珍謂“腦為元神之府”,若肝腎不足、痰濁瘀血閉阻竅道,則臟腑化生之氣血不能正常充養(yǎng)于腦,導致髓海空虛,神機失用,發(fā)為癡呆?,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認知障礙的發(fā)病機制主要包括多部位梗死、關鍵部位(角回、顳葉、額葉、丘腦等)卒中、腔隙性腦梗死和白質病變(WML)[8]。尤其是顳葉病變時更易出現(xiàn)認知功能障礙。卒中后認識障礙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給患者及家庭帶來巨大不便。
運動再學習療法采取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依靠反復學習而在腦中形成的運動程序,刺激誘發(fā)腦對神經肌肉的控制,有意識地練習特定的運動作業(yè)活動,提高患者對自己能力方面的認識,并促進其肌肉活動和控制能力。治療師根據(jù)患者的功能情況,反復改善技術,不斷解決問題,通過一系列合適的作業(yè)使患者改善病情。
《素問·脈要精微論篇》指出:“頭者,精明之府?!鳖^為諸陽之會,手足六陽經均上行于頭面;六陰經中手少陰心經、足厥陰肝經直接行于頭面;督脈上至風府,入腦上巔;陽維脈至項后與督脈匯合;陽蹺脈至項后合于足少陽膽經。可見頭部在經絡理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9]。頭針療法是將針刺療法和現(xiàn)代醫(yī)學關于大腦皮層功能定位的理論相結合,在大腦皮層相應的頭皮投射區(qū)進行針刺,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針刺療法。百會穴、四神聰均在頭頂部,與腦密切聯(lián)系,針刺可起到鎮(zhèn)靜安神、填髓益智之功,是調節(jié)大腦功能的要穴。頭針之頂顳前斜線相當于大腦皮層中央前回在頭皮上的投影區(qū),頂顳后斜線相當于大腦皮層中央后回在頭皮上的投影區(qū),此2條線可看做是頂葉和部分顳葉在頭皮上的投影區(qū);顳前線和顳后線相當于顳葉在頭皮上的投影區(qū)。頭針刺激大腦皮層在頭皮部的這些投影區(qū),可直接調解大腦皮層的功能,亦可通過調解全身的氣血運行達到疏通經絡、益智健腦的目的。
觀察結果表明,頭針聯(lián)合運動再學習治療對卒中后患者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較前顯著改善,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頭針不影響康復訓練,易與康復訓練相結合,是臨床上治療卒中后認知障礙簡、便、驗、廉的方法。
參考文獻
[1]紀樹榮.康復醫(yī)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9-77.
[2]曲艷吉,卓琳,詹思延.中國腦卒中后認知障礙流行病學特征的系統(tǒng)評價[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12):1294-1301.
[3]饒明俐.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 [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30-36.
[4]李建軍,董浩,張通,等.神經康復治療學 [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501.
[5]姚婷,張允嶺,高芳.等.急性腦梗死后認知功能障礙影響因素分析[J].北京中醫(yī)藥,2013,32(7):501-505.
[6]楊傳東,楊政杰,李建軍.多種針灸手法聯(lián)合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33):239-240.
[7]朱鏞連,張皓,何靜杰,等.神經康復學 [M].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298-300.
[8]段建鋼.腦卒中后認知障礙的最新循證醫(yī)學證據(jù)[J].中國現(xiàn)代神經疾病雜志,2009,9(5):423-427.
[9]彭曉青.頭針為主治療中風后遺癥療效探討[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16(2):108-109.
(本文編輯:董軍杰)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6.04.033
通訊作者:△北京市順義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康復科,北京101300
作者簡介:丁瀟(1984—),女,主治醫(yī)師,碩士。研究方向:腦血管病的康復評定與治療。
【中圖分類號】R224.2;R741.05;R74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619(2016)04-0586-03
(收稿日期:2014-07-18)
※ 項目來源:國家科技部2010年度中醫(yī)藥行業(yè)科研專項項目(編號:201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