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燕
混齡幼兒戶外自主性游戲和單一年齡層幼兒戶外游戲有一定的差別,這是因為混齡情況下,不同年齡段(3~6歲)的孩子其心理狀況、身體狀況、活動能力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差異,因此老師需要針對這些方面進行充分的考慮,在游戲材料的投放上也應(yīng)該根據(jù)孩子的不同狀態(tài)有所選擇,而也只有做到這一點,混齡幼兒戶外自主性游戲材料的投放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孩子在進行戶外游戲的過程中才可能獲得更大的鍛煉。
一、按照年齡段的不同投放游戲材料
混齡幼兒戶外自主性游戲材料投放的過程中,最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就是孩子的年齡。這是因為混齡幼兒中孩子的年齡一般在3~6歲,不同年齡的孩子對戶外游戲感興趣的方面有所不同。大多數(shù)情況下,年齡越大的孩子對運動量越大的游戲材料越感興趣,因此,老師在投放游戲材料時應(yīng)該具有一定的層次。比如說,小班的孩子一般對一些小型玩具(如小汽車、洋娃娃、橡皮泥等)感興趣,中班的孩子大多對“扮家家”等扮演性游戲感興趣,所以他們在材料選擇的過程中很可能會需要一些如小鍋子、小鏟子之類的玩具,而大班的孩子則更加活潑好動,所以對一些具有運動效果的游戲材料(如沙包等)更感興趣。因此,老師在投放游戲材料的過程中應(yīng)該盡量豐富材料的種類、數(shù)量,使得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進行戶外游戲的過程中能夠自主選擇。當(dāng)然,在戶外游戲材料的投放過程中,部分孩子可能對一些游戲材料并不清楚具體的使用方法,此時老師應(yīng)該親自對孩子進行指導(dǎo),使得孩子能夠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使用游戲材料,并能夠從游戲材料的使用中獲得鍛煉。
當(dāng)然,為了使得混齡幼兒戶外活動能夠更加協(xié)調(diào),建議老師能夠搭配的投放材料,使得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能夠和諧的互動。比如說,在中班孩子的玩“過家家”游戲時,有人需要扮演“媽媽”有人需要扮演“爸爸”,還有人需要扮演“孩子”。此時,如果老師可以選擇將扮演的材料和小班孩子的小型手工玩具投放在一起,這樣就可以讓中班的孩子扮演“大人”,讓小班的孩子扮演“寶寶”,“大人”對“寶寶”進行“照顧”,而“寶寶”則和“大人”和諧相處。這樣的材料投放策略不僅可以提高戶外游戲材料的使用效率,還能使得不同年齡的孩子之間能夠更好地交往。
二、按照鍛煉目的的不同投放游戲材料
戶外自主性游戲材料投放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能夠獲得不同的鍛煉,而不同的鍛煉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老師在進行材料投放的過程中應(yīng)該事先對戶外活動鍛煉的目的進行設(shè)計,并針對不同的鍛煉目的對戶外游戲材料進行篩選,而不是盲目地將所有戶外游戲材料一股腦兒投放。比如說,如果某次混齡幼兒戶外自主性游戲的目的是讓孩子了解我國傳統(tǒng)游戲,并從游戲中了解我國的風(fēng)俗習(xí)慣,那么老師就應(yīng)該選擇我國傳統(tǒng)游戲材料進行投放,如沙包、毽子、鐵環(huán)等。而只有按照鍛煉目的的不同投放游戲材料,才能使得孩子在進行戶外游戲時能夠更好地集中精力,而不至于被種類繁多的游戲材料“弄花了眼”。當(dāng)然,為了使得材料投放的效率有所提高,建議老師在活動開始前能夠事先對戶外游戲材料進行分類,如手工型的放在戶外手工角,運動型的放在戶外活動區(qū)等。
三、按照心理狀況的不同投放游戲材料
經(jīng)過長時間的教學(xué)經(jīng)驗不難發(fā)現(xiàn),混齡幼兒戶外自主性游戲活動中,孩子對游戲材料的選擇除了和年齡有非常大的關(guān)系之外,與孩子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點也有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比如說,性格內(nèi)向的孩子可能更喜歡活動量小的游戲材料,而性格外向活潑的孩子可能更喜歡大家能夠一起參與的游戲材料。因此,老師在材料投放過程中應(yīng)該選擇能夠滿足不同孩子心理需求的游戲材料進行投放。當(dāng)然,建議老師在投放某一種游戲材料的過程中能夠選擇合適的數(shù)量,以盡量避免孩子之間因為爭搶游戲材料而引發(fā)沖突。
四、結(jié)語
混齡幼兒戶外自主性游戲材料的有效投放對游戲活動的進展、活動的安全性等多個方面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老師應(yīng)該對孩子的年齡、交往狀況、個性特點以及材料的特點等進行充分的考慮,以保證材料投放幫助游戲的正常進行。
【作者單位:常州鐘樓區(qū)五星街道中心幼兒園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