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繡衣幼教集團仁寶幼兒園 王瑛珠
?
面對挑食的孩子
江蘇省昆山市繡衣幼教集團仁寶幼兒園王瑛珠
“王老師您好,喬喬胃不好,吃不了炒年糕,所以下午的點心就不用給她了,麻煩老師了,謝謝!”星期一的晚上,王老師收到喬喬家長的這條短信??紤]到孩子前兩個星期有一天也是吃年糕,當時的確因不適而發(fā)生了輕微嘔吐的現(xiàn)象。因此,王老師同意了。
第二天早上,王老師就告知班里的保育員,提醒下午吃點心時給喬喬準備一些餅干。
下午吃點心時,王老師不帶班,她擔心保育員可能會不小心遺忘,遂前去提醒。然而當她走近喬喬時,卻發(fā)現(xiàn)保育員正悄悄地站在喬喬身后微笑。保育員見王老師過來,立即示意王老師不要聲張。王老師仔細一看,卻發(fā)現(xiàn)喬喬面對著自己眼前的一大碗年糕,正不知如何是好,默默地流眼淚……
保育員和帶班老師的意見都是:喬喬以前在幼兒園里是吃年糕的,盡管她每次吃都很不情愿,基本上都是“憋”到最后才吃完,但起碼她是吃掉的。為什么這一次說不吃就不吃了,會不會就是“挑食”!因此,不能輕易滿足她的要求。
沖突產(chǎn)生的原因:
這是一次比較明顯的“教師權威”與“幼兒需求”之間的對決。孩子明顯對“年糕”這一食物非常排斥,心理訴求是:無論如何不想“苦咽”年糕了。而老師認為:大家都吃,你說不吃就不吃,難道你今后一有要求我就妥協(xié)?其他小朋友模仿怎么辦?
沖突背后的隱語:
縱觀這一事件的前后,之前一直縈繞在自己心間的一個疑問又一次浮現(xiàn)出來:是什么令教師的做法與孩子的真正需求完全背道而馳?教師是真心為了孩子好,還是在一定程度上為了彰顯自己不容冒犯的權威?
這樣做好嗎?
在這起事件中,教師僅憑自己的主觀就決定了自己的教育行為,以不容商量的方式告訴孩子:你還得吃!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面前依然有一大碗年糕,迫于教師的威嚴,她不敢不吃,又不敢說,只能默默地流淚。教師卻站在孩子的背后“靜觀其咽”。教師的出發(fā)點當然也是好的:不希望孩子養(yǎng)成“挑食”的壞習慣,不希望孩子太任性,不希望……也許,孩子使勁勉強一下自己,也能夠咽得下去,但是,這背后是孩子無法申訴的委屈與無奈,給孩子留下的心理陰影我們又應該怎么考慮?
其實,撇去“任性”的因素,有的人對個別食物天生的“敏感”“接受不了”也確實存在。讓我們聽聽日本影星高倉健在隨筆《期待著您的夸獎》里關于“被強迫著吃”的切身體會:“不要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他懂事以后,一定會反抗的……據(jù)說那樣對身體也不好,人在吃東西的時候如果心情不好,情緒會不穩(wěn)定的?!边@是明明白白表達出來的對“強迫式教育”的反感,那么,那些沒有表達出來的呢?
“挑食”的確不好,但勉強孩子在極其不佳的情緒下進食也未必是個上策!
“幫助孩子均衡飲食”的出發(fā)點固然是好的,但問題是:我們應該采取怎樣有效的策略引導孩子樂于接受?更進一步來講,對于教師的要求,孩子就一定得無條件遵守或服從嗎?讓我們仔細地想一想:在這個事件中,教師傾聽孩子了嗎?孩子擁有和教師平等對話的機會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的確,我們盛多少,孩子就吃多少,作為保育者的我們這種做法比觀察、了解、知悉每一個孩子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要省力得多。但是,這樣“一刀切”的、“唯我獨尊”的做法顯然是不利于每一個孩子的良好發(fā)展的。
的確,教師需要“樹威”,需要“說到做到”,但那是建立在對孩子尊重基礎上的水到渠成的“被信服、被崇拜”。這樣,孩子才會真正心服口服、樂意“合作”,要不然,就很有可能是現(xiàn)在的“沉默不語”,將來的“不堪回首”,甚至,由此“心生恨意”!
可以這么做嗎?——
保育員和帶班老師都有這樣的猜測:也許,是孩子“挑食”,媽媽對孩子妥協(xié)了,才發(fā)了消息給老師。那么,針對這一可能,我們應該先聯(lián)系家長,了解具體的真實情況,并且共同商討出合適的處理辦法。
如果不希望孩子的這一次表現(xiàn)又是自身驕縱的體現(xiàn),不希望這條消息是孩子父母又一次無奈地對孩子的妥協(xié),不希望自己在孩子的良好飲食習慣培養(yǎng)上“不作為”。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先盛一點給孩子,用心觀察孩子的真實表現(xiàn),再決定下一步更加恰當?shù)囊龑Р呗裕@個方式絕不該是讓孩子無從辯駁地“服從”!
我很贊同一位老師的說法:“慢慢培養(yǎng)孩子自己察覺身體需求并自我服務的能力,可能比單純從保育角度去解決這個問題,更加理性有效,也更容易持續(xù)。”
我們不妨運用“建構主義”的處理方式來對待這一起事件?!敖嬛髁x”強調(diào)通過深入孩子的心靈,真實地觸摸孩子的所思所想,在與孩子的積極互動中來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遇到問題時,不要先想著怎么辦,而是先搞清楚為什么,把問題當成課題,甚至把問題當作科學研究來對待。在還沒搞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前,絕不輕易下結論,而是設身處地地思考孩子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通過點點滴滴的現(xiàn)象,深入挖掘現(xiàn)象背后的根源和本質(zhì),最后再對癥下藥,針對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直到解決問題。面對孩子的挑食,我們適宜的做法應該是運用各種合適的方法與手段,用心增進幼兒對食物的親切感,擺脫負面情緒,從而引導孩子“樂于吃,吃得歡”!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考慮自己是否始終把孩子放在首位,是否愛孩子,愛教育?!岸@種愛,有時就在我們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和科學處理孩子的問題之中?!?/p>
再思考:
“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孩子”,“因材施教”……大部分老師對這些理念可以說是滾瓜爛熟、倒背如流。在公開的集體活動中,“尊重孩子”的理念往往會在一次又一次的磨課中被“智囊團隊”反復琢磨,甚至被寫進教案里以提醒執(zhí)教者——“在幼兒討論時,教師要蹲下來傾聽”;“此處教師可回應——嗯,有可能!/你說得有道理!/等會兒我們來試一試……”“此處教師要表揚幼兒——速度真快!/真棒!”……但是,為何在日常生活的小細節(jié)中,教師就如此理所當然地無視幼兒的需求,一切以自己的主觀來定奪呢?我覺得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教師對自己立場的主觀認識——教師始終都以教育者自居,忘了自己也是孩子的合作者、觀察者,更加重要的是我們還是幼兒心靈的呵護者!有時,做一個善解人意的教師,比做一個無比威嚴的教師更加具有教育的生命力!應彩云老師說:“善解人意的行為,總是充滿了對彼方換位思考的理解……做一個孩子喜歡的善解人意的老師已是我們教師生涯最真實的意義?!?/p>
的確,再冠冕的強迫也是強迫,再善意的控制也是控制。在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用“我建議”代替“你必須”,哪怕后者是為了孩子好。
孩子不是在說教中“被成長”的,而是在及時的正向反饋中“一階階”進步的?!叭魏沃R經(jīng)驗都不可能灌進孩子的腦子,任何道德規(guī)范都不可能貼在孩子的身上,只有靠孩子有興趣、主動地去吸收……
任何教育行為的實施都是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服務的,如果我們的施教和引導違背了幼兒自身的身心特點,強硬而粗暴,那么,可能非但起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會與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初衷背道而馳。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摒棄的是“成人化的培養(yǎng)思維”,而是要提醒自己:心里始終要有一雙“觀察了解孩子需要”的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