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
喜馬拉雅的美不僅僅集中于珠峰區(qū)域,這條山脈中段的庫拉崗日地區(qū)同樣動人心魄。那里不僅有高遠的雪山、圣潔的湖泊,還有古老的寺廟、悠然的村莊……在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日,本文作者一行翻達坂,穿峽谷,深入這一地區(qū),沿途飽覽了正待收獲的青稞田,河岸屹立的寺廟塔樓,當然,還有風雨之后立壁萬仞的庫拉崗日和遠方云霧中的不丹群山……
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喜馬拉雅主脊線就是中國與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國的邊界線,但事實卻并非完全如此,喜馬拉雅中段山脈就是個例外。這段山脈呈東西走向,并在西藏山南地區(qū)洛扎縣境內(nèi)出現(xiàn)了南北兩個分支,又因這一段的最高峰——庫拉崗日峰(海拔7538米)位于北側(cè)山脈,所以北側(cè)山脈中脊線就成了這一段喜馬拉雅山脈的主脊線,而這一區(qū)域位于中國境內(nèi)。
洛扎,藏語意為“南方大懸崖”,也因為其大部分屬地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而得名。在這里,南北分叉的山脈形成一個向東開啟的喇叭口,構(gòu)成了“南部大峽谷”,奔騰的色曲就在峽谷中流淌,隨后匯入洛扎雄曲,再轉(zhuǎn)道南下,穿過不丹、印度、孟加拉國,最后匯入印度洋。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能在峽谷中蜿蜒盤升,卻無法越過庫拉崗日等眾多高峰組成的屏障,所以每每南坡山花爛漫時,北坡還沉浸在陰冷雪海之中。
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就是喜馬拉雅中段主峰——庫拉崗日峰。這里雖然不是地理上的最高峰,卻也是西藏宗教文化中的一個高地,千百年來,古老的寺廟伴著神山、圣湖在時光中流轉(zhuǎn)。我們從遠方來,只希望由遠及近地觀賞湖泊的圣潔、雪山的高遠……
1
拉薩→浪卡子縣→洛扎縣→魚若村
秋色中的普莫雍措孤寂而遼闊,云霞中,水氣搖曳的舞姿顯得有些縹緲。傳說它曾被蓮花生大師加持,難怪圣氣飛揚。
和隊友行者、老山羊在拉薩碰面,為了適應高海拔,我們在此閑逛了一天。第二天一早,與人拼車前往浪卡子縣。途徑羊卓雍措,入眼的是平靜的湖面倒映著淡青色的山,透徹而圣潔。從浪卡子去洛扎的車并不多,我們花了很長時間才搭上一輛。
在通往洛扎的公路兩旁,不時會有各種宮堡類建筑出現(xiàn)。途經(jīng)達隆鎮(zhèn),見一雄偉的宮堡聳立在谷中突起的小山上,俯瞰整個河谷,想來它原是此地權(quán)威的象征。
車盤旋而上,翻過一個無名達坂,就可以看見普莫雍措。秋色中的普莫雍措孤寂而遼闊,云霞中,水氣搖曳的舞姿顯得有些縹緲。“普莫”是藏語“小姑娘”的音譯,傳說它曾被蓮花生大師加持,難怪圣氣飛揚。不過最讓人難以忘懷的,還是湖邊的推瓦村,它寧靜、安詳,充滿詩意。
翻上蒙達拉達坂,庫拉崗日峰就豁然展現(xiàn)在眼前,大家紛紛下車留影,一想到不久后就可以和它親密接觸,我心中激動不已。車到洛扎縣城外就不再前行,我們只能繼續(xù)轉(zhuǎn)車前往色鄉(xiāng)。此時已是傍晚時分,車子由北向南奔馳在幽深的洛扎大峽谷里,到兩河口時再轉(zhuǎn)道西行。接近色鄉(xiāng)時,天已漆黑,而我們還要繼續(xù)趕往色曲上游的魚若村。
從魚若村往北,順著溝谷就可以到庫拉崗日南坡大本營,而此地已是邊境,進入都要接受檢查。我們在村子中尋了一戶人家借宿,午夜時分,正準備入睡,卻聽到“咚、咚……”的敲門聲,原來是邊防派出所再次前來探訪、登記。
2
魚若村→色鄉(xiāng)→措玉村
塞卡古托寺修建在色曲旁邊的臺地上,寺中有一座九層塔式建筑,在藏語中,“塞卡古托”意為“佛子所建的九層宮殿”。
我們原計劃從魚若村向北直接趕往庫拉崗日南坡大本營,不過前往那里的道路現(xiàn)在卻被管制起來,大家商量后,決定先游覽色曲峽谷,再繞道措玉村前往。
清晨的色曲峽谷遍布霞光,溫暖而明亮,片片金色的青稞田散落在河流一旁的階地上,道路也在其中穿梭。見路邊的青稞田里聳立著一座大碉樓,我們興奮地涌上前去,圍著它仔細研究,可最終也沒找到上樓的通道,只能站在樓底仰望,遙想曾經(jīng)崢嶸的歲月。在這里,這樣的碉樓還有很多,點綴在谷地里、山坡上,隨處可見,四角的居多,不過大多都已殘破不堪。
沿途所見開滿鮮花的白房子與傳統(tǒng)藏居有所不同,而與鄰近的不丹王國的建筑更相似一些。這里的村民也不如我們印象中的藏民那樣彪悍,體態(tài)要嬌小許多。這一切都在提醒我們:這里已是山南之南。
山路隨著河流彎轉(zhuǎn),快到曲吉麥村時,我們搭上了一輛皮卡,一路坐在顛簸的車廂里看山谷倒退,不久就到了色鄉(xiāng)。色鄉(xiāng),這個小鎮(zhèn)看上去再尋常不過,卻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圣地,因為噶舉派的兩座重要寺廟——洛卓窩隆寺和塞卡古托寺,就在這里。
塞卡古托寺修建在色曲旁邊的臺地上,寺中有一座九層塔式建筑,在藏語中,“塞卡古托”意為“佛子所建的九層宮殿”。塞卡古托是噶舉派第二代祖師米拉日巴奉瑪爾巴譯師之命修建的,而修建塔樓也正是他修行的一部分。也許是受米拉日巴大師苦修的影響,這里轉(zhuǎn)塔方式也與別處不同,塔頂刻滿佛像的地方有一向外延伸的狹窄步道,那里才是轉(zhuǎn)塔的路徑。我們不是信徒,也就沒去轉(zhuǎn)塔,而只是在寺廟中轉(zhuǎn)悠,感受些許佛意。
離開塞卡古托寺,在附近的一家茶館吃午飯。因為當天要趕到登山的起點措玉村,所以我們吃過午飯就匆匆趕路,而沒上山去看看更為古老的噶舉派發(fā)祥地——洛卓窩隆寺。趕到措玉村,傍晚時向當?shù)卮迕駥ち艘惶幷陲L擋雨之所扎營。
3
措玉村→介久措→庫拉崗日南坡
下到坡間平臺時,太陽終于撕開云霧,開始照耀大地,不遠之處,雪山也露出它本來的肌理,冰川與巖石組合的畫面,線條感十足。
昨晚下了一整夜的雨,出發(fā)時山谷中云霧繚繞。從措玉村往北經(jīng)白瑪琳措、卓木拉埡口,就可以抵達山的北面,不過我們還是想到庫拉崗日南坡去看看,所以當天的目的地是白瑪琳措西邊山谷中的介久措。
第一天正式徒步,大家都沒有進入狀態(tài),一路走走停停。還好這一天的路程較短,半天就到了介久措。此時,碧波微蕩的湖面倒映著藍天、白云,斑駁一片,只是湖泊盡頭的雪山依舊被云霧籠罩,讓人看不清模樣。這里的冰川已經(jīng)由山谷冰川退縮為懸冰川,冰層融化墜落,發(fā)出“轟隆”巨響,讓人既恐慌又心喜。湖邊沒有大片的平地,我們也只能勉強扎營,看光影變幻,聽冰雪融化……
清晨起來,湖面被大霧籠罩,一片冷清。這一天路途遙遠,匆匆吃完早飯就出發(fā)了。此地人煙稀少,除了牧民為阻擋牛群而壘起的石頭柵欄,沒有任何路跡可循,我們只能深一腳淺一腳地在灌木叢穿行。爬上一個陡峭的碎石坡后,遠遠地看見牧民搭建的帳篷,趕緊奔了過去,商量之后,我們把多余的物資放在此處,準備返回時再取走。
離開牧民的帳篷,繼續(xù)向高處進發(fā),再回頭看看那些在山坡上悠閑吃草的牛羊,讓人羨慕不已。隨著海拔的上升,云霧逐漸消散,庫拉崗日峰東側(cè)的卡熱疆峰(海拔722l米)露出了一隅,前方要翻越的埡口也變得清晰起來。
攀上這無名埡口,不經(jīng)意中見到了棉花狀的喜馬拉雅雪蓮,想它們在5000米的海拔上還能傲然生長,讓人驚奇不已。埡口的另一邊是冰川運動造就的槽谷,谷底布滿冰川融化后留下的高低起伏的冰磧物,大小不一、色澤各異的水洼散落其中,遠遠望去,就像一條鑲嵌著各色寶石的金腰帶。
踩著碎石上升已是艱難,此刻從碎石坡下降,走一步滑一步,讓人痛苦不堪。下到坡間平臺時,太陽終于撕開云霧,開始照耀大地,不遠之處,雪山也露出它本來的肌理,冰川與巖石組合的畫面,線條感十足。
我拿出相機記錄入眼的景象,同時用鏡頭搜尋同伴的身影,在雪山的映襯下,人就顯得有些渺小。繼續(xù)奔向谷底,平臺之下的坡面更加陡峭,我們只能硬著頭皮下行。
下到谷底,才發(fā)現(xiàn)那些冰磧物下面暗藏著冰凍層,其露出之處則融水成洼。望著這樣的景象,不免讓人遙想曾經(jīng)冰河滿布的山谷是何等蒼茫。不過一眨眼的功夫,烏云就隨風而至,雨水也從天而降,澆得大家透心涼。摸一把被雨水模糊的雙眼,在無法抑制的顫抖中越過冰磧物,再翻過一個山坡,去向另一個山谷……
擔心身體失溫,扎營后,我們沒吃晚飯就鉆進了睡袋……
4
庫拉崗日南坡→南坡山脊→牧民營帳
與庫拉崗日峰相對望的是同樣雄偉、俊美的卡熱疆峰,它們就像一對雙子星相生相伴,共睹世間滄?!?/p>
雨一夜未停,裹在睡袋里也感覺不到一絲暖意,晾在帳篷里的外套還會不時地掉下來拍打臉龐,讓人從冰冷中驚醒。我們就在這反復的折磨中,挨到了天亮。
昨晚沒吃飯,早上起來已是饑腸轆轆,趕緊吃了些東西補充能量。在帳篷里晾了一夜的衣褲絲毫沒有變干,依然能扭出水來。尋了些灌木,打算生火將衣服烤干,可是就連灌木也被雨水澆透,任憑我們怎么折騰,都點不燃。
也許是老天眷顧,不久太陽就從云層中冒了出來,我們立即把衣物一一打開晾曬。云霧消散后,庫拉崗日峰和卡熱疆峰都露了出來,讓我們有機會欣賞。
我和行者決定趁著光線正好,爬上最近的山脊上去好好感受一下四周山峰的壯闊景象。因為輕裝上行,行進速度倒是比前兩日快了許多。最后接近山脊的一段路十分陡峭,我們只能手腳并用,費力攀爬。好不容意爬上制高點,站在脊線上環(huán)顧四周,峽谷兩面的群山盡收眼底。
峽谷對面,不丹境內(nèi)的群山遼闊連綿,在陽光的裝飾、云霧的點綴下,或濃或淡,如水墨畫一般飄逸、靈動。腳下的脊線連著庫拉崗日主峰,我站在這里,就仿佛被它擁入了懷抱。與庫拉崗日峰相對望的,是同樣雄偉、俊美的卡熱疆峰,它們就像一對雙子星相生相伴,共睹世間滄?!柴R拉雅的美不只集中在珠峰區(qū)域,這里的景色同樣震撼人心。站在山脊上凝望,久久不愿抽身離去。
一路下坡到營地,收拾裝備,再次開始啟程。翻過一道脊線,遠遠地看到牧民的帳篷,心中頓感安慰,不由得加快步伐,可等我真正趕到時,卻是很久以后了。但一停下來,我們就冷得哆嗦,只好躲在牧民的帳篷里烤火、聊天,不過因為語言問題,我們也只能一邊說著對方聽不懂的話,一邊拿手比劃。最終,我們在牧民帳篷邊上扎營,而那些牦牛就環(huán)繞在我們周圍。
5
牧民營帳→白瑪琳措→卓木拉山口→格朵村路口
道路一旁是金黃的青稞田,田里站著一位正在勞作的藏族婦女,整個畫面讓我想起了法國畫家米勒的《拾穗者》……
早上起來又是大霧,不過我們都習以為常了。我們起來做飯時,那位牧民正一如既往擠牛奶。
帳篷依舊是濕漉漉的,我們不愿多等,直接塞進了收納袋,就開始出發(fā)。路過介久措時,最后再看看這個隱匿的高山湖泊,希望它永遠都這么寧靜。
翻過山脊,很快就看見了晨霧中的一彎藍水,那就是白瑪琳措。較之介久措的默默無聞,白瑪琳措則為人所熟知,因為在藏人心中,這里是格魯派創(chuàng)立者宗喀巴大師的四大“魂湖”之一。
沿著山脊往前走,湖面越來越寬,湖水也越來越藍。遠處的雪山還在云霧中沉睡,我獨自下到湖邊,與湖水親密接觸,拍幾張?zhí)貙?。再次回到山脊,云霧散開了不少,可以看見露了半張臉的卡熱疆三峰,當?shù)厝藙t稱其為“九本松”。中午的云層消散很快,不一會兒就看見了露出金字塔形頂峰的九本松直刺藍天。
前往卓木拉山口的路是連通色鄉(xiāng)和洛扎的古道,有著明顯的馬道,不用費心找路,走起來輕松不少。站在路邊,遠遠地看見山坡上有一頭牦牛孤獨地佇立在天地間。我抬頭與之凝望,就像高手過招時審視對方一樣,我心中當然明白自己不是它的對手,而它似乎也覺得我不夠資格。我邁步向前,想著為什么就只有一頭牦牛,就看見了它的伙伴,還有布滿山坡的羊群。
順著山路繼續(xù)往前,就可以看見折公措,和介久措、白瑪琳措一樣,它也是山谷中的狹長湖泊——冰川拔蝕而成的凹地在冰川退縮后聚水成湖。折公措往上,還有兩個海拔略高的小海子,冰川融水依次流經(jīng)每一個湖泊,最后順著山谷流入色曲。湖岸邊有不少瑪尼堆,堆積起來的每一塊石頭就像一雙守望的眼睛,看湖光山色,云卷云舒。
本想也爬上山脊上去拍幾張湖水連著卡熱疆峰的全景,可實在沒有多余的力氣,只是拉近鏡頭,隨意按下快門,就繼續(xù)趕路,晚上在卓木拉埡口下扎營。也許是連日徒步而至疲憊,也許是感冒了,扎下營后就懶得動彈。
早上起來也沒心思做飯,只想著外面的川菜館里熱騰騰的菜肴。同伴還在睡覺,想到今日行程簡單,就沒再多等,一個人收拾了行裝,就先動身直奔埡口。早晨的氣溫很低,為了保持溫暖,我?guī)缀跏桥懿角斑M,一直到朝霞出來,渾身才溫暖起來,而這時,山谷在晨光中頗為迷離、夢幻。越過埡口,便能看到山谷下遠遠的格朵村,晨光中的村莊、田野明暗交織,詩意一片。
中午12點,到達出山的公路,道路一旁是金黃的青稞田,田里站著一位正在勞作的藏族婦女,整個畫面讓我想起了法國畫家米勒的《拾穗者》,土地、勞動總是讓人感動,而我們卻很難用言語去贊美。
這時,手機也有了信號,給各方報了平安后,我就躺在公路邊曬太陽,等待同伴。沒有前往的庫拉崗日北坡,既是遺憾,當然更是為日后再來留下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