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燕,朱曉平,錢紅燕,姚蓉蓉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嘉興市中醫(yī)醫(yī)院,浙江嘉興 314001)
?
·中醫(yī)護理·
耳部放血療法在顱腦外傷性頭痛患者中應用的效果觀察
余秋燕,朱曉平,錢紅燕,姚蓉蓉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嘉興市中醫(yī)醫(yī)院,浙江嘉興314001)
摘要:目的觀察耳部放血療法對緩解顱腦外傷性頭痛的效果。方法將60例顱腦外傷性頭痛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對癥止痛治療,觀察組采用耳部放血療法,觀察治療前后患者頭痛程度變化、兩組使用止痛劑頻次的變化。結(jié)果耳部放血療法后患者頭痛程度明顯減輕,治療后30 min、1 h、3 h、6 h NR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明顯改善,使用止痛劑的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論耳部放血療法可緩解顱腦外傷患者頭痛的程度。
關鍵詞:顱腦外傷;頭痛;耳部;放血療法
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6.06.034
頭痛是顱腦外傷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腦循環(huán)障礙[1],持續(xù)性的頭痛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影響生活,還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fā)癥[2]。臨床治療顱腦外傷性頭痛主要是對因治療和對癥治療,對因治療多采用中藥湯劑進行活血化瘀治療,對癥治療包括應用止痛藥、鎮(zhèn)靜劑[3],藥物的使用已成為緩解顱腦外傷性頭痛的主要手段。但藥物在防治頭痛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如止痛藥物治療維持時間短,不能從根本解決患者痛苦,長期應用還易產(chǎn)生藥物依賴,也會對胃腸、肝、腎損害等產(chǎn)生副作用[4];中藥湯劑療程長,味苦,口感不佳,不易堅持,且價格高昂,易加重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5]。活血化瘀是中醫(yī)止痛的有效方法,針刺放血是活血化瘀手段之一[6],同時耳穴的止痛作用已被肯定[7],并在臨床各領域廣泛應用。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本院腦外科對顱腦外傷的患者采用耳部放血療法來緩解其頭痛的程度,療效較好,現(xiàn)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納入標準:經(jīng)臨床頭顱CT或MRI確診為顱腦外傷的頭痛患者,格拉斯哥列日昏迷評分法(GLS)評分[8]15分,疼痛數(shù)字評價量表(NRS)評分[9]≥3分;排除顱腦外傷伴嚴重內(nèi)分泌和代謝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慢性心肺功能不全及肝腎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使用抗凝劑的患者,有暈血、暈針史的患者,顱內(nèi)血腫有增大趨勢者,孕產(chǎn)婦。符合納入標準患者6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18~72歲,平均(40±2.05)歲;NRS評分3~8分,平均(6±1.13)分;腦震蕩5例,顱骨骨折3例,腦挫裂傷5例,硬膜下血腫4例,硬膜外血腫5例,腦內(nèi)血腫8例。觀察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20~71歲,平均(41±1.56)歲;NRS評分 3~8分,平均(6±1.02)分;腦震蕩4例,顱骨骨折3例,腦挫裂傷6例,硬膜下血腫3例,硬膜外血腫5例,腦內(nèi)血腫9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頭痛程度、疾病類別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干預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對癥止痛治療,即NRS評分≥4分時,遵醫(yī)囑使用散利痛、曲馬多等止痛藥物。
1.2.2觀察組采用耳部放血療法。由經(jīng)系統(tǒng)中醫(yī)理論、技能培訓并考核合格的護士2~3名進行操作。方法:由下至上按摩患者耳輪1~2 min,致耳廓發(fā)紅、發(fā)熱,用探棒在患者雙耳部的前額、顳部、枕部等區(qū)域?qū)ふ颐舾悬c(酸麻漲重或局部有淤紫最明顯的地方即為敏感點),在與敏感點相平行的耳輪處進行定位,用碘伏消毒2次待干,護士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針對準定位處刺入1~2 mm,輕輕擠壓針孔周圍皮膚,使血自然流出,然后用無菌紗布吸取血滴,首次放20~30滴,以后每次10~15滴,放血畢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每天1次,5 d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療程期間若患者頭痛加劇,NRS評分≥4分,遵醫(yī)囑使用散利痛、曲馬多等止痛藥物。
1.3評價方法采用NR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將疼痛程度用0~10表示,0表示無痛,10表示最痛,患者根據(jù)個人疼痛感受確定其中1個數(shù)字為疼痛程度。觀察兩組患者每次治療前及治療后30 min、1 h、3 h、6 h的NRS評分。記錄兩組患者干預10 d期間因NRS評分≥4分使用止痛劑的頻次。觀察記錄觀察組患者是否存在耳部血腫、感染、暈針暈血、對針刺疼痛耐受度等安全問題。
2結(jié)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RS評分比較見表1。
注:比較結(jié)果治療后6 h組間有差異再現(xiàn)
2.2兩組患者10 d內(nèi)止痛劑使用頻次比較見表2。
2.3耳部放血治療結(jié)果觀察組治療期間未出現(xiàn)耳部血腫、感染、暈針、暈血等情況;實施耳部放血療法治療后30 min、1 h、3 h、6 h的NR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t值分別為12.48、19.37、13.37、11.42,P值均<0.01。
3討論
3.1耳部放血療法的機制及效果中醫(yī)認為血瘀是顱腦損傷的基本病機,是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晉代葛洪《肘后方》、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明代汪機的《外科理例》、清代祁坤的《外科大成》等均在“跌撲損傷”部分有相似的記載,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頭痛是由于頭部內(nèi)傷,瘀阻于上,清氣不升,濁氣不降,神明被擾,瘀阻不散,腦氣壅聚,神明失司氣壅則氣血逆亂,血隨之而聚[10]。頭為諸陽之會,元神之府,一有瘀血阻絡,則脈絡不暢,竅閉不通,不通則痛[11]?;钛鍪侵嗅t(yī)止痛的有效方法,針刺放血是活血化瘀的手段,“菀陳則除之,去血脈也”[12]。古人治痛多采用“視其血絡,盡出其血”“取血脈以散惡血”的治療方法?,F(xiàn)代醫(yī)學認為,針刺放血療法一方面是通過局部血液的流出,減少致痛物質(zhì)的生成和堆積,另一方面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阻斷痛覺沖動環(huán)節(jié),使疼痛沖動不再產(chǎn)生、傳遞和感知,放血療法調(diào)整了血液的流速、流量,通過神經(jīng)—血管—體液的調(diào)整來阻斷疼痛的產(chǎn)生,促使機體恢復對疼痛的自我調(diào)控能力[6]。耳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jīng)脈皆上通于耳,全身各臟腑也聯(lián)系于耳,刺激耳穴陽性反應點,可以疏通經(jīng)絡、解痙止痛、調(diào)整陰陽以達治療目的[13]。有文獻報道[14-18],耳穴治療疼痛性疾病有很好的療效。沙黑拉·江哈孜等[19]報道,刺激耳穴可以治療軀體相應部位的病癥,操作簡便,可以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nèi)控制頭痛的復發(fā)。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耳部放血療法后患者頭痛程度明顯減輕,治療后30 min、1 h、3 h、6 h NR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有明顯改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30 min、1 h、3 h患者N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治療后6 h NR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使用止痛劑的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耳部放血療法可緩解顱腦外傷性頭痛且作用持久。
3.2耳部放血注意點保持治療室內(nèi)空氣流通,光線宜暗,環(huán)境舒適,耳部穴位放血操作時盡量使患者取平臥位。操作前告知患者放血治療所要達到的目的和可能出現(xiàn)的反應,操作中嚴格無菌操作;定位要準確,用探棒由外向內(nèi),由上到下尋找敏感點;進針時手法宜穩(wěn)、輕、快、準,每次放血控制在1~2 ml,防止放血過多引起體虛。操作中患者出現(xiàn)頭暈宜臥床休息,減少頭部轉(zhuǎn)動,防止起立跌倒受傷;發(fā)生暈針暈血時,囑患者平臥于治療床上并注意防寒保暖,安慰患者,出現(xiàn)輕微暈針暈血,表現(xiàn)為頭暈、心悸、汗出、視物模糊等癥狀,可給予患者口服50%葡萄糖水適量,并于百會、足三里處施艾灸;癥狀較劇,出現(xiàn)暈厥或休克,及時報告醫(yī)生對癥處理。一旦出現(xiàn)局部感染,立即停止針刺,并給予局部抗感染治療。放血結(jié)束時立即用干棉簽按壓針孔,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腫脹疼痛較劇,青紫面積大而且影響活動功能時,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參考文獻:
[1] 鮑穎.加味補陽還五湯治療顱腦外傷后頭痛33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1,20(9):1497-1498.
[2] 曹字芳.顱腦外傷后頭痛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5):96-97.
[3] 王維治.神經(jīng)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67.
[4] 汪美霞,楊文明,劉芝修.耳穴埋豆治療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3,25(11):1004-1005.
[5] 郭翠軍.中藥湯劑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使用建議[J].中醫(yī)藥信息,2013,30(3):168-170.
[6] 溫志華,賈建新.點刺放血療法治療腦外傷性頭痛[J].中國民間療法,2012,20(3):13.
[7] 田翠,王芳,武漢生.耳穴療法治療痛經(jīng)研究述評[J].光明中醫(yī),2013,28(8):1752-1753.
[8] 李樂之,路潛.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203.
[9] 高萬露,汪小海.患者疼痛評分法的術前選擇及術后疼痛評估的效果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3,29(23):3892-3894.
[10] 趙曉平,范小璇.中醫(yī)藥治療顱腦損傷的探討[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31(5):5-7.
[11] 張麗萍,梅曉萍.外傷性頭痛的辨證論治[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9,18(9):1533.
[12] 李俊,黎敬波.《內(nèi)經(jīng)》刺血法的探討[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6):68-69.
[13] 柏中喜,黃波,盧小玲.推拿加耳穴貼壓法治療緊張型頭痛69例[J].吉林中醫(yī)藥,2013,33(8):845-846.
[14] 馬培鋒,劉國華,王傳尊.棒針顫點耳穴痛點治療感冒咽痛癥57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12):13.
[15] 李江.耳穴壓豆法減輕正畸治療疼痛的臨床效果觀察[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3,23(7):468-470.
[16] 李培君,劉蓉蓉.耳穴壓豆療法治療手指外傷術后疼痛效果[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雜志,2013,20(17):38-39.
[17] 賈美慶,馬欽麗.磁珠耳穴療法緩解腎絞痛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3,12(7):698-699.
[18] 鄧寶貴,全小明,譚彩霞,等.電針刺配合耳穴壓豆治療人工全髖置換患者術后疼痛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3,20(6B):58-59.
[19] 沙黑拉·江哈孜,高康玉.針灸配合耳穴治療偏頭痛80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3,11(6):74-75.
作者簡介:余秋燕(1982-)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
收稿日期:2015-10-15
中圖分類號:R2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875(2016)06-0597-03
浙江省中醫(yī)藥適宜技術培育項目,編號:2014ZP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