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鳳奇 趙麗輝 張曉 于源華
[摘 要] 雙語教學是高?,F(xiàn)代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內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途徑。課程組立足免疫學雙語課程,指出雙語教學過程的核心問題是合理制定教學目標,可不必拘泥于英語的口語比例,但必須采用免疫學英文原版教材,將閱讀英文文獻納入課堂教學或課外作業(yè),這種教學模式可操作性強,為其他課程雙語教學的研究和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 鍵 詞] 免疫學;雙語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19-0072-02
教育部于2001年頒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中指出“本科教育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yè)課教學,對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金融、法律等專業(yè),更要先行一步”。經(jīng)過十幾年的建設,各高校相繼設置了專業(yè)課的雙語教學課程,獲得了可喜的成果和經(jīng)驗。
免疫學是生命科學領域發(fā)展較快的前沿學科,其涉及的理論和實驗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基礎研究和臨床醫(yī)學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中廣泛應用。國際免疫學的最新研究進展采用英文形式刊發(fā)于各類主流雜志,因此,采用雙語形式開展免疫學的教學工作,使該門課程的實際教學與國際接軌,有助于學生掌握最新的免疫學前沿知識。
課程組結合長春理工大學生物工程、生物技術專業(yè)免疫學課程雙語教學的改革與實踐經(jīng)驗,進一步探討雙語教學過程中的核心問題,旨在總結經(jīng)驗,與同行共勉。
一、免疫學課程雙語教學目標的合理定位
英國朗曼出版社《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關于雙語教學的定義是: “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即在學校里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雙語教學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與國際接軌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使用英語從事專業(yè)工作和科研的能力。因此,雙語教學絕非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延續(xù),而是以專業(yè)知識傳授為主,兼顧提高學生運用第二語言解決專業(yè)實際問題或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
免疫學既是生命科學的基礎學科,也是前沿學科之一,它推動著生命科學和醫(yī)學的發(fā)展。免疫學不僅是醫(yī)學專業(yè)的重要基礎課程,也是一些高校生命科學類專業(yè)的必修課。因此,2012年長春理工大學啟動新版本科生培養(yǎng)方案制訂工作,將免疫學列為生物工程、生物技術兩個本科專業(yè)的學科基礎課,并設置為雙語課程。
免疫學課程雙語教學目標的合理定位是能否順利實施教學活動的前提條件,也是決定能否利用雙語教學手段達到該門課程教學目的的關鍵,應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專業(yè)特色、師資情況以及學生外語水平,合理制定教學目標。免疫學發(fā)展迅速,知識點多,前后內容銜接緊密且抽象復雜,雙語教學目標的制定應體現(xiàn)出該門課程在培養(yǎng)方案中的地位,具體應結合各章節(jié)的講授內容,明確采用雙語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閱讀免疫學相關文獻,涉及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實驗技術等方面的能力,掌握特定專有詞匯、語句的表述方式,具備跟蹤免疫學方面國際前沿和熱點問題的能力,且不可“千篇一律、拿來主義”。
二、雙語教學方式不應過度強調口語比例
雙語教學第二語言的口語比例一直以來是國內高校開展雙語教學的“紅線”。不知從何時起,單純強調口語比例被廣泛地認為是衡量某門課程能否成為雙語教學的硬性指標。筆者認為,結合我國的國情和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高校雙語教學中第二語言的口語比例不應過分強調,理由如下:(1)仔細研讀英國朗曼出版社《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關于雙語教學定義的表述中發(fā)現(xiàn),并未提及第二語言的口語在雙語教學過程中的使用比例。(2)眾所周知,我國公共英語教學絕大部分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個別地區(qū)從小學一年級就開設了英語選修課,直到大學英語,學生平均接受英語教學年限為10年,而聽、說能力過關的學生比例極小。基于這一現(xiàn)象,如果過分強調雙語教學中的英語口語比例,會增加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難度,無異于本末倒置。(3)過分強調英語口語教學,對國內高校師資也是極大挑戰(zhàn)。專業(yè)課的雙語教學不同于公共英語,既要求精通專業(yè)知識,又要求熟練運用英語,而 國內高校除英語專業(yè)以外的教師,具備流利口語的教師比例并不高,即便是有留學經(jīng)歷的教師,也未必能夠每堂課使用50%以上的英語口語進行課堂教學,事實上,短期國外訪問的教師口語水平也未必過關,且聘請外籍專業(yè)教師從事雙語教學,目前在國內更無法推廣。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優(yōu)秀回國人才有著較高水平的專業(yè)知識和口語表達能力,但并不是都愿意從事雙語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回歸本源,雙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專業(yè)知識教育盡可能與國際接軌,盡可能提升學生運用英語解決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方面的能力。我們不希望單純?yōu)榱嗽黾涌谡Z比例,致使高校教師對雙語教學望而生畏,也不愿見到教師在教學中“大秀口語”,而學生“默默無聞”。
鑒于此,筆者認為免疫學的雙語教學應采用人性化、多樣化、合理化的形式。我們在兩年的教學實踐中,通過調研和課堂反饋,80%以上的學生認為,課件和板書應全英文,專業(yè)性較強的詞匯或短語應采用歸納和演繹的方式使學生掌握其各組分的詞義及構造用法,各章節(jié)的重點、難點應采用英語口語講授,但必須用漢語補充解釋具體原理、步驟或過程。此外,我們搜集了近5年國際免疫學主流期刊的綜述性文章,對照教學大綱進行分類,定期采取小組討論的師生互動形式,既消除了學生以聽為主的壓迫感,又可以讓學生借助工具書或網(wǎng)絡主動學習英文文獻,實現(xiàn)了教學相長,達到雙語教學之目的。
三、免疫學英文原版教材是雙語教學的關鍵
雙語教學的基本準則應該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專業(yè)英語,才能保證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不采用英文教材,而僅僅由教師介紹關鍵詞,或是采用國內編寫的雙語教材,與雙語教學的目的和意義相距甚遠。
從語言的認知角度來說,專家們采用其母語撰寫的教材或參考書才最為簡潔流暢、易讀易懂。若編寫雙語教材,必須要保證是英文原版教材的節(jié)選和再編輯;若僅是中文教材的英文譯本,那實則是雙語教學的畫蛇添足。
從免疫學的發(fā)展和教學內容來說,免疫學是近代生物學和醫(yī)學領域中的新興科學,即與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結構生物學等相互交織,又自成體系,有學者形象地將免疫學比喻為一幅油畫,即“遠觀結構清晰,近觀脈絡復雜”。隨著人們對生命科學未知領域的不斷探索以及新發(fā)疾病對人類健康提出的挑戰(zhàn),使得免疫學這門科學的研究更加深入細致,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不斷問世,對應的中文教材或參考書一般來說要滯后5年。因此,免疫學雙語教學只有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才能保證教學內容與國際接軌,讓學生真正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專業(yè)英語。
四、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輔助免疫學課程雙語教學事半功倍
多媒體技術是指通過計算機對文字、數(shù)據(jù)、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管理,使用戶可以通過感官與計算機進行實時信息交互的技術。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是將多媒體的上述各要素按教學要求,進行有機整合并通過屏幕或投影顯示出來,同時按需要加上畫外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與計算機之間的人機交互操作,完成教育或訓練過程。前已述及,免疫學教學內容抽象復雜、知識點多、更新速度快,利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進行雙語教學,無法使學生掌握抽象的免疫細胞發(fā)育分化過程、免疫應答機理、免疫信號傳導途徑、免疫分子間互作機制等重點、難點內容;此外,還需要教師書寫大量的英語板書,拖慢授課進度,不利于雙語教學的實施。因此,需要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開發(fā)多媒體教學課件,用以輔助免疫學的雙語課堂教學。
然而,多媒體課件并不是講稿或講義的簡單投影,也不是提綱挈領式的文件,尤其對于雙語教學,倘若將多媒體課件作為教師取代備課的捷徑或是單純以減少板書為目的,那將是對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褻瀆”。筆者認為,免疫學雙語教學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應根據(jù)教師自身的授課風格,按照教學大綱要求,遵循由淺入深、深入淺出的教育規(guī)律,靈活采用多媒體各組成要素,圍繞各章節(jié)重點、難點內容,兼顧基礎知識與前沿熱點,合理編排、風格統(tǒng)一、圖文并茂,突出“抽象過程形象化、復雜問題具體化”的特色。
五、結語
工科院校生命科學專業(yè)免疫學雙語課程教學的核心問題是合理制定教學目標,可不必拘泥于英語的口語比例,但必須要采用免疫學英文原版教材,精心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將閱讀國際權威期刊的英文文獻納入課堂教學或課外作業(yè),這種雙語教學模式更符合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可操作性強,具有一定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侯志宏,姜峰,鄭全輝,等.醫(y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的實踐與體會[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4(12):1068-1070.
[2]田玫,田野,陳甡等.高等學校開展雙語教學的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2):30-31.
[3]劉曉慈,張福恒.試論雙語教學的核心是外文原版教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2):270-272.
[4]張春玲.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整體教學效率與效果的研究[D].南昌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