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陽
“任何國家部門都不比法院更重要,也沒有一個國家部門會像法院那樣受到公民那么多的誤解?!边@是美國當代法學家羅納德·M.德沃金(Ronald M.Dworkin)的話。有時候公眾與法律的關(guān)系是錯綜復雜的,應該互信,卻時而互不信。俗話說公義自在人心,就因為如此,法院有時候的判決實在不得人心,于是一種人情與公權(quán)力的矛盾時而在撕扯著彼此的良性互動。
今年的普利策新聞獎將最佳解釋性報道授予一篇由兩名獨立記者撰寫的報道,叫《一樁難以置信的奸殺案》,報道描繪了公檢法如何將報案者變成精神恍惚的傻子的過程。2009年華盛頓州林霧市,一個18歲的孤女瑪麗遭到了入室強奸,然而警察在質(zhì)疑她的說法前后矛盾后,把膽小的她逼到說這是一個夢。其中心理學家也介入,證明了她在動蕩的童年期曾遭受巨大的來自原生家庭的打擊,由此讓警方更確定她需要心理輔導。
2014年9月3日,美國北卡羅萊納州費耶特維爾市,亨利·麥科勒姆被無罪釋放后與堂姐妹擁抱。1983年,麥科勒姆和他的兄弟被判奸殺一名11歲女童,至今坐牢30年。最近有DNA證據(jù)顯示兇手另有其人
新聞里放出這樣的報道:“本周早些時候關(guān)于西華盛頓某女子的強奸案,被公開承認是自己編造的狼來了的故事?!爆旣惐恢缚靥摷賵蟀?,需要接受心理健康輔導,同時被監(jiān)督緩刑,處以500美元法庭相關(guān)費用……
在瑪麗被視為大騙子后的兩年后,那個強奸慣犯在科羅拉多落網(wǎng)了,林霧市的警察找到瑪麗,給了她一個大信封,里面是數(shù)位強奸受害人接受質(zhì)詢的信息、撤訴材料和500美元訴訟費的賠償。但瑪麗在此事后驚訝地崩潰了……
這件事的意義在于,警方在“有供無證”的案件面前,極容易輕易懈怠或放棄,或者直接追索報案人本身的經(jīng)歷上的殘缺來指正自身的問題。在2008到2012年中,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認定,47件向林霧市報案的強奸案中,10件無事實依據(jù),是國家相同類型案件的5倍。在強奸案高發(fā)的美國,處理難度高,辦案壓力更大,于是錯案就多了。
1997年,美國有一個經(jīng)典的冤案,后來在社會上形成一個專有名詞叫“諾??怂乃保∟orfolk Four)。諾??耸歉ゼ醽喼莸囊粋€港口城市,也是全國最大的美軍基地,當年那里住著一個剛新婚不久的18歲女孩米歇爾,在某夜被奸殺了。此案由老刑事偵探警察福特負責,他的風格是刑訊逼供,比如脅迫受訊者虛構(gòu)前科、一連十幾個小時不給犯人吃飯,鎖在無窗的小屋里偵訊,如果不是他想要的答案,就用手指戳對方胸口狂吼“撒謊”,再用死刑恐嚇對方。
第一個被偵訊的是她家的鄰居威廉斯,無辜者威廉斯若無其事地接受了測謊試驗,卻被告知沒有通過,實際上是福特騙了他。在一個晚上的逼供后,威廉斯已經(jīng)累得什么都無所謂了,于是就承認了謀殺。5個月后,福特收到一份DNA檢測,證明米歇爾指甲里的血跡并不是威廉斯的,福特一不做二不休,讓威廉斯“補充交代”,如法炮制出還有同犯一起,于是他的室友水兵迪克被抓了。
這個案子的其他不實供述者,心里都明白,自己在虛假坦白,為的是避免死刑判決。迪克不同,在福特無數(shù)次威逼誘供后,逐漸確信自己的確殺了米歇爾,即使那晚他其實是在軍艦上職守。但是麻煩來了,以后由于案犯的DNA,總是不匹配犯罪現(xiàn)場的DNA,在福特要求下,迪克7次補充坦白,共同作案的人數(shù)逐漸增加,一直達到8人。迪克在幻覺與現(xiàn)實中搖擺,對每一個新版本都深信無疑。從此以后,該案淪為“兩種瘋子”的主導:一種是喪心病狂,不斷矯枉過正、殃及無辜;另一種是被逼瘋的無辜者……迪克,甚至不由自主地成為檢方的“明星證人”。
直到2000年11月,一份名為《正義被剝奪》的雜志,登了一位無辜水兵的父親的信,披露了其中四位諾??怂脑庥?,才引起了紐約卡多佐法學院“洗冤工程”(innocence project)的注意,4年后由13位律師組成的律師團義務代理了此案,并向弗吉尼亞州長遞交一份特赦請愿書,而20位州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的退休特工也在“獨立”審視這個案子后呼吁放人。這個過程中,一個耐人尋味的翻轉(zhuǎn)是,此案中兩個陪審團,十來個陪審員聯(lián)合聲明,稱“堅信(firmly believe)四水兵是無辜的”,他們?yōu)樽约喊阉麄兯瓦M監(jiān)獄懷有“非常糟糕的感覺”。所以陪審團中一半成員聲明當時判錯了。
美國大法官休尼特有句名言風靡法界:“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這句話是對的,但是什么致使正義遲到?美國的犯罪電影導演似乎在攻擊政府上付出了不懈努力。90年代一部美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紅遍中國大江南北,應該說這部電影對國人來說是一次認識上的撞擊,它不但歌頌了光輝的毅力和人格,還讓我們知道監(jiān)獄——這個代表國家公權(quán)力的工具也未必就具完全的合法性,
銀行家安迪被法院冤枉殺了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要在肖申克監(jiān)獄里度過一生,那卻是個地獄般的世界,里面什么暗渡陳倉、齷齪勾當都有,乃至他得以鉆了空子幫獄警逃稅,最后用從外面搞來的鶴嘴鉗戳穿了監(jiān)房的墻壁……在這個時候,人們會覺得法律從國家權(quán)力過渡到專政機器是那么沒有界線。
十幾年后美國又有一部蕩氣回腸的監(jiān)獄片《守法公民》,講了一位費城的警員謝爾頓,他的妻女遭到了暴徒的奸殺,最終罪犯與檢控官媾和,把罪行推到另一個從犯身上,而罪犯本身只服了10年徒刑。
謝爾頓在10年后殺了那個剛刑滿釋放的罪犯,故意引火上身入了監(jiān)獄,在監(jiān)獄里他跟安迪做了一樣暗渡陳倉的事,只為了揪出公權(quán)力幕后的黑手,當年的辦案人員一個個被“影子殺手”謀殺……在面對光天化日下的黑幕交易時,法院象征社會正義的基礎(chǔ)已經(jīng)全然崩塌。
當法律淪為權(quán)力機構(gòu)手中的特權(quán),正義的天平就可能進一步偏差。所以英國有一句諺語,“遲來的正義非正義”(Justice delayer is justice denied),意味著公權(quán)力辦案要慎之又慎。資產(chǎn)階級法律的本質(zhì)是在公共生活中維系公平的利益往來、保護私有制的合法性,那么,既然法律界早有這么一個“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毋庸置疑的共識,為什么還會發(fā)生有如德沃金說的“受到公民的誤解”呢?
卡夫卡的長篇小說《審判》描繪了一幅冰冷的法律巴別塔的圖景,主人公K被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控訴,為了申訴無罪他天天在法院門口徘徊,但屢次被守門人擋住,最后他被押到了刑場……作者借K的口吻指出:“從哪方面說,法院都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機構(gòu),一個劊子手就可以代替整個法院?!?p>
美國當代法學家羅納德·M.德沃金
美國俄亥俄州前檢察總長吉姆·佩特羅(Petro J.)及其夫人在《冤案何以發(fā)生——導致冤假錯案的八大司法迷信》一書解釋了冤假錯案屢禁不止的原因,也就是一種過度依賴司法的迷信:“監(jiān)獄里每個囚犯都聲稱自己無罪;我們的司法體制很少冤枉好人;有罪的人才會認罪;發(fā)生冤案是合理的人為過失;目擊證人是最好的證據(jù);錯誤的有罪判決會在上訴中得到糾正;質(zhì)疑一個有罪判決將會傷害受害者?!?/p>
該書還將導致刑事冤案的因素歸結(jié)為以下六種:虛假供述、采信告密者的陳述、劣質(zhì)的辯護、不可靠的科學、政府的不當行為和目擊者的錯誤證詞。作者以著名的安東尼·邁克爾·格林強奸案舉例,展示了警方誘供時的技巧,安東尼在1983年時在休斯敦路過一個強奸現(xiàn)場,他報了警,卻被受害人指認就是案犯。
被害人在警官的誘導下做出辨認,她的證言從“其中有個人很像行兇者,但是還不夠像”,變成了“就是這個人”。在她并不那么確定時,警方給他帶來了一批更大的照片,包括格林照片的放大版,“我們告訴她我們有一些照片,其中可能有犯罪嫌疑人的照片,事實上沒有真正的嫌疑人”。女孩又一口認出格林,“就是這個人”。格林服刑27年后被無罪釋放,他在牢獄里“自學法律,為自己找出路”。
雖然美國的法律文化奉行“寧縱不枉”原則,但仍然避免不了冤假錯案。從1994年開始,全美已有300多起冤假錯案曝光,其中97%以上是謀殺案和強奸案。作假、逼供、誘供、偽證、鑒定失誤等屢見不鮮。2014年,密歇根大學法學教授薩姆·格羅斯(Sam Groth)參與了一項“全國除罪登記”(National Registry of Exonerations)的項目,發(fā)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指出全美已經(jīng)執(zhí)行的死刑犯人中,有4.1%后來被證明是無辜的。也就是說,每處決25人,就錯殺1人。
“美國關(guān)于死刑的記錄保存得尤其完好,然而其他刑事案件的檔案則不足以讓我們對錯案率進行估算。這個數(shù)字可能低于4.1%,也可能比它高。不過,在美國這個每年數(shù)百萬起刑事判決的國家,超過200萬人被關(guān)押在監(jiān)獄里,所以即使錯案率只有1%,也會造成數(shù)萬人蒙冤的悲劇?!备窳_斯在一篇登在《華盛頓郵報》上文章里寫道。
這份報告還指出,原本死刑判決中,1.6%后來改判了無罪,35%以上后來減刑了。格羅斯的調(diào)研組登記了1625名被宣告無罪釋放的服刑人員,平均的關(guān)押時間超過9年,2014年,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三名無罪釋放人員已因謀殺罪服刑了39年……即使這樣,格羅斯仍認為他們是幸運的,“絕大多數(shù)錯判的無辜者不曾被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冤案得不到平反”。
截至去年,除冤登記已經(jīng)記錄了從1989年以來的1733個平反案了,2015年有149人獲得平反,破歷史紀錄。項目組披露,從2011年算起,每年登記的冤案數(shù)在翻倍。除罪登記每周都會收到四五封來信,雖然不能確定全是蒙冤的清白者,但那些信讀來心碎。但這個項目只是一個學術(shù)編撰項目,并無實際代理權(quán)和核實無罪申訴的權(quán)力,格羅斯只好回信給他們,表示愛莫能助。
2004年,美國出臺《無辜者保護法》,這是得到參眾兩院277名議員簽署的立法案,旨在促進刀下留人。該法設(shè)計了兩種救濟途徑:保障所有罪犯有通過DNA檢測證明無罪的權(quán)利;保障所有犯罪嫌疑人在任何訴訟階段都享有充分、有效的法律服務。截至2010年,這項立法為257名嫌疑人洗脫冤屈。
除此之外,在全美耳熟能詳?shù)摹跋丛┕こ獭币苍趯嶋H操作層面幫助這些無辜者。1989年,美國首次運用DNA技術(shù)為一起案件的當事人洗冤,從此學界提出了“洗冤工程”的倡議。作為非營利性的民間法援助機構(gòu),它先是通過電話申請,由教授、學生、律師研討有無翻案的可能性來決定是否受理,目前全美各州都有這個機構(gòu)的分支。1989年以來,通過DNA技術(shù)推翻的刑事案件已達350件。
但是,在DNA的獲取上,很大程度受制于檢察官是不是愿意配合,因為DNA是掌握在他們手里的。在有著根深蒂固的“控辯交易”傳統(tǒng)的美國司法界,檢察官甚至暗中主導著案件的走向,以至于都沒有到法庭階段就已經(jīng)被摁在暗箱中靠錢解決掉了。所以DNA可以成為檢察官的心病,他們是不會輕易提供的。
即使是通過DNA檢測糾正的冤案,也主要是強奸案,但在其余類型的案件中它就不一定管用了,所以只能石沉大海。再方面,要檢察人員受到追責也不大可能,要證明他們在冤案中存在不當行為很難。至今,美國只有一件冤案追究了司法人員的責任,那是2013年得克薩斯的案子,檢察官隱瞞了當事人無罪的證據(jù),導致該人被判處25年。最后,這名檢察官僅以藐視法庭罪被判10天監(jiān)禁。
司法判決上的趨利避害法則讓任何國家都無法避免錯判,從偵查到審判的每個節(jié)點都可能發(fā)生貽誤。上世紀90年代,英國也創(chuàng)立了一個“刑事案件復查委員會”(CCRC),是由皇家司法委員會提案而設(shè)立的非政府組織。CCRC成員從行政和司法機構(gòu)剝離出來,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具有10年以上律師經(jīng)驗,三分之二具有刑事司法經(jīng)驗。
195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十二怒漢》讓世界對陪審團制度崇敬有加
CCRC是僅對議會負責,行使獨立職權(quán)的機構(gòu)。被告或當事人一旦有量刑上的質(zhì)疑,可以通過CCRC來向上級法院提交上訴,CCRC自行決定是否受理案件。這就相當于在個體與法律機構(gòu)之間介入第三方力量,為案件提供一個緩沖地帶,CCRC委托獨立偵查人員對案子進行復查,自由收集新的觀點和證據(jù),自1997年來,經(jīng)這個機構(gòu)移送上訴的案子撤銷率和改判率達到70%。
有資料表明,在格羅斯參與的“全國免罪登記”中,有151起,約占10%,為控辯交易(plea bargaining)造成的冤假錯案。據(jù)他們估計,所有定罪的重犯中,無辜認罪者比例在2%到8%之間。紐約南區(qū)聯(lián)邦初級法院法官杰德·拉科夫(Jed Rakoff)認為:“即使我們更加保守地假定這個比例不超過1%,考慮到美國220萬囚犯中有超過200萬進行過控辯交易——也就是說,估計有2萬多無辜者對虛構(gòu)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最后被投入監(jiān)牢?!?/p>
托馬斯·杰斐遜曾說:“陪審團制度是人們構(gòu)想出的唯一的錨,有了它我們才能防止政府與其憲法原則背道而馳。”但現(xiàn)在,陪審團制度似乎已完成了使命,因為越來越多的案件都不需走上法庭。控辯交易可以說是美國至今為止受爭議最多的司法痼疾,這是一套由檢察官主導的關(guān)門交易制度,在沒有司法監(jiān)督的情況下由控辯雙方私下完成交易。
有一個驚人的數(shù)據(jù)表明,美國在2013年刑事指控的案件中,97%通過控辯交易解決,上庭受審的不超過3%。在刑事案件中,這種“庭外和解”的方式在美國大行其道。南北戰(zhàn)爭前,控辯交易并不多,刑事被告要么經(jīng)受審判,要么坦白,法官享有充分自由裁量權(quán),但是內(nèi)戰(zhàn)后,由于社會流動性增大,南北流通加劇后,犯罪率上升,導致原有法庭負荷過重,不得不另尋他法。
“在大多數(shù)其他國家,由于控辯交易使有罪的被告人得以逃避部分法律制裁,它被視為魔鬼的契約,因此從未真正成為主流實踐。但在美國,控辯交易已成為家常便飯。雖然最高法院最初對控辯交易制度表達了保留態(tài)度,但最終還是批準了獨立代理人(檢察官和辯護律師)之間的協(xié)議談判,并認可該制度有益于司法系統(tǒng)的運作?!苯艿略凇都~約書評》上發(fā)表的一篇文章寫道。
美國的司法實踐中,有強制性最低刑期和強制性量刑準則。后者是兩黨在1984年國會上達成的,旨在避免非理性的量刑差異,彌補強制性最低刑期的刻板僵硬,給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quán)。“然而,有一件事很快變得明顯——由于量刑準則及強制性最低刑期的存在,聯(lián)邦刑事案件幾乎不再經(jīng)由陪審團審判了?!苯艿聦懙溃?980年時,聯(lián)邦案件的被告受審率還有19%,到2000年已下降到不到6%,而從2010年至今,這個數(shù)字不到3%。
量刑準則與強制性最低刑期一樣,都成為檢察官的武器,實際上促使被告人被迫同意控辯交易。在美國司空見慣的販毒案上,控辯交易就極大減輕了法庭的負擔,卻滋生了大量黑幕和齷齪行徑。1973年頒布的《洛克菲勒毒品法》規(guī)定,販賣海洛因、可可因或大麻超過2盎司的被判處15年以上徒刑,這就為販毒案安上了個強制性最低刑期的法律標準。但是后來,這個法律又變更為在實際操作中,僅犯“販賣海洛因”的可以避免強制性最低刑期,只需根據(jù)量刑準則,服刑兩年以內(nèi)。但如果被告拒不認罪,他將被以串謀販毒罪名起訴,其中販賣毒品僅是一小部分。很多販毒者為了息事寧人,給錢走人。
量刑準則和強制性最低刑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量刑權(quán)滑落到了檢察官手中。但是控辯交易畢竟讓犯罪率下降到半世紀以來最低水平,美國刑事司法系統(tǒng)授予檢察官嚴懲的權(quán)力,對犯罪率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大多數(shù)美國人覺得現(xiàn)在比幾十年前安全得多,這種安全感極大地提升了生活品質(zhì)。既然對檢察機關(guān)的賦權(quán)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結(jié)果,為什么我們還要吹毛求疵?”杰德說。
杰德說,控辯交易所導致的最嚴重的弊端是,被告會認為只要律師能搞定控辯交易,減少在獄中的服刑時間,他們會將認罪看作是一種理性選擇,盡管他們中可能很多是有前科,而這次是無辜的。于是在律師介入后,他們也稱自己有罪,上了法庭后法官又大量依賴檢察官的聲明?!坝袝r檢察官和辯護律師自己也知道被告的認罪中有‘人為成分,他們將共同擬定一份巧妙包含基本事實卻不涉及細節(jié)的書面認罪聲明,并讓被告當庭朗讀出來?!?h3>消失的陪審團
似乎歷史上從來沒有更好的避免冤假錯案的方式,法庭雖然象征公平正義,但是它的控制權(quán)還是在貴族王室手里。在16世紀,歐洲一直延續(xù)著一種比武審判(trial by combat)的傳統(tǒng),就是以控方和辯方的比武輸贏來決定誰贏得審判。這種情況下,當然是有錢的一方贏得官司,因為他們可以聘請身強力壯的替身。這種方式到了19世紀還在歐洲一些地方存在。
而對于新大陸美國來說,陪審團曾經(jīng)被視為美國司法制度先進于別的大陸法系國家的典型標志,它讓法庭上的控辯雙方打嘴仗式的對壘有了更近一步的客觀評審空間。該制度的雛形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政治家梭倫設(shè)立了一種叫“赫里?!钡墓衽銓彿ㄔ?,陪審法官從年滿30歲的公民中選舉,輪流參加審判,審判結(jié)果由陪審法官投票表決。而在古羅馬,審判權(quán)也在公民大會手中,每個案子由30~40名法官共同審理。
在古希臘、羅馬文化湮滅后的2000年左右,有學者發(fā)現(xiàn),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埃塞雷德二世法律》(the law of Ethelred Ⅱ)中,又出現(xiàn)了陪審的痕跡,于是陪審制度起源于英國的說法開始盛行。這項制度在英國歷史上經(jīng)過模糊的演化,被贊譽為一種“英國人生命的守護”制度(security of Englishmens lives)。有人說:“他的政治上的作用體現(xiàn)在附屬于專制政府的特權(quán)的保護,法律上的作用體現(xiàn)在它的力量和行動有時并不是和已存在的法學理論和法律實踐相一致?!?
真正將陪審團制度發(fā)揚光大的是獨立戰(zhàn)爭后的美國。美國在殖民地期間利用這項宗主國的制度保護著本土人的利益,在獨立后,人們對大陪審團制度表現(xiàn)了極大的興趣,更是將它視作自由和民主的保護傘移植到美利堅。只是今天,在陪審團即將名存實亡的當口,美國的法律學者開始呼吁要維持穩(wěn)定的審判流。
根據(jù)美國司法部統(tǒng)計局的資料,在1976年時聯(lián)邦法院每100個民事案中有10個是開庭審理的,到了2008年,只有1%的民事案經(jīng)由審判結(jié)案。而在這些案子中,又包括了法官審判和陪審團審判兩種,陪審團審判的式微不容置疑,在西方也導致“vanishing jury trial”(消失的陪審團)的說法。
50年代時,一部美國電影《十二怒漢》風靡影壇,也讓世界對陪審團制度崇敬有加。一個不良青年被指控殺父罪,于是由12人組成的陪審團在一個密閉的小屋里進行的投票,只有全票通過才能夠讓罪名成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yè),急躁武斷,都想快點投了票離開,只有一人堅持投反對票,并認為“我們應該討論一下”。最后,在看似確鑿的證據(jù)下,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證詞上的誤差,才使得其余心急如焚的人一個個投下反對票……影片從頭到尾沒有出現(xiàn)過那對父子,只是在一個密閉空間里記錄下了陪審團慢慢翻轉(zhuǎn)的過程。
在美國,檢察官判刑半年以上的刑案,可以申請陪審團審判,這些人可能對案件進行了全程跟蹤,但并非一定來自專業(yè)領(lǐng)域。但這種審判形式某種程度上因?qū)I(yè)性不夠而增加了錯案率,它一定程度上成為冤案免責的擋箭牌。因為他們審后就解散了,以至于如果判錯了,也沒人會被追責。
1998年著名的埃爾金斯案,就是陪審團的一大敗筆。俄亥俄州的埃爾金斯的岳母死于一次入室奸殺,而她6歲的外甥女在驚慌失措后說是姨夫?qū)⑼馄艢⒑Γ驗樗麄兊年P(guān)系一直不是很好。警探在老人的房間里僅收集到一片破裂的指甲和紐扣、假牙。10個月后,案件在陪審團的審理下,聽取了48位代表控辯雙方的證言。雖然陪審團得知埃爾金斯的DNA與犯罪現(xiàn)場的不符合,但還是聽取了小女孩的陳述,埃爾金斯被判謀殺罪入獄。
后來,埃爾金斯的妻子一次次質(zhì)證外甥女,小女孩說:“我從來都不確定,而且我越來越不確定。當時我也想說我不確定,但警察卻安慰我不用難過,告訴我不用為了揭露是姨夫干的而擔心,說他們已經(jīng)掌握了一切證據(jù)。”埃爾金斯在服刑6年后出獄,原因是“洗冤工程”通過DNA檢測幫他重獲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