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四川文理學院黨委宣傳部,四川達州 635000
?
用新媒體語言解構思想政治教育之變
王 晶
四川文理學院黨委宣傳部,四川達州 635000
摘 要通過新媒體的發(fā)展、新媒體語言的應用,梳理出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生的變化。包括發(fā)布平臺方面,微信、微博、自媒體的崛起;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如新媒體業(yè)務能力、教學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等方面。
關鍵詞新媒體;語言;思想政治教育;變化
高校作為學術的前沿,新媒體平臺及媒體語言的發(fā)展對學生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政治態(tài)度,心理發(fā)展,有著越來越突出的影響。傳統(tǒng)的“面對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面臨變革,也賦予其學科更多的輿論場話語權。
對于新媒體概念的界定,學界提出了不少自己的看法。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認為:所謂的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新”相對“舊”而言,在媒體和開發(fā)過程中,新媒體是伴隨舊媒體發(fā)生和發(fā)展的。上海文廣傳媒集團總裁黎瑞剛認為:新媒體通常是在傳統(tǒng)媒體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之后開發(fā)的一種新的媒體形式,最常見的就是數(shù)字媒體和新媒體。網絡新聞的美國創(chuàng)始人,“博客(blog)”的先驅——丹·吉爾默對新媒體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001年9月28日,他在自己博客上的提出了“新聞媒體3.0”(Journalism 3.0)的概念:1.0是指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傳統(tǒng)媒體或說舊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2.0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基于網絡進行傳播的新媒體或者叫跨媒體,但他的新聞傳播方式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傳播模式仍然是以集中控制型。而媒體3.0是基于博客的發(fā)展趨勢,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很合適的中文譯名,可以翻譯為“自媒體”或“共享媒體”[1]。
雖然還沒有給“新媒體”明確的定義,但“新媒體”是有一個共識:通過數(shù)字化交互式的固定或移動的多媒體終端通信,以提供給用戶的信息和服務的傳播模式。廣義的新媒體是指依托于數(shù)字化、網絡化信息處理技術和通信網絡的新型信息媒介的總稱,通過向大量用戶大規(guī)模提供交互式信息和娛樂服務以獲取經濟利益的各種新型傳媒形態(tài)的總稱。目前,主要的新媒體包括網絡電視、電話廣播、移動媒體、數(shù)字電視四類。
近年來,隨著移動電話、校園互聯(lián)網的蓬勃發(fā)展,報紙、校園廣播、校園電視臺這三大傳統(tǒng)的校園媒體支柱的地位開始逐漸弱化。移動媒體、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為國際媒體——第四網絡符號,越來越緊密與傳統(tǒng)媒體結合。新媒體技術以其信息的快速、簡單易用的特點和圖文并茂被廣大師生所接受。同時,隨著手機用戶的增加,手機網絡信息化成為一個新的校園媒體的出現(xiàn)形式,也引發(fā)了校園媒體革命。
新媒體的互動性、實時性、分眾性的特點極大地滿足了學生對信息的需求,同時信息的廣泛的傳播源以及傳播的低成本、內容的豐富性使得學生們能夠通過新媒體平臺獲取海量的信息,并及時參與信息反饋和再創(chuàng)造,獲得所需的解決實際問題的建議和想法,極大滿足了學生的自我培養(yǎng)和在自我再教育。
同時,開放性、平等性、匿名性、交互性等多種特點又滿足單一個體對個性開放的需求。學生可以通過網上論壇,個人網頁,短信,自由,平等,互動式的表達,進而同別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個性,加強個人價值,擴展思維空間。
新媒體的出現(xiàn),為學生實現(xiàn)與世界交流提供了可能,他們能充分的享受到新媒體為溝通交流帶來的便利,而新媒體也對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ヂ?lián)網和手機作為新媒體的標識正在逐漸改變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和外部的溝通渠道。讓學生不自覺地感受到其存在的強制性和被動接受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媒體造成的“虛擬空間”給當代大學生們提供了一條更為便利的成長路徑。
新媒體傳播信息迅速,受眾的廣泛性和不可控性使得大學生網絡成癮,也滋生了犯罪行為的產生,給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造成了負面的影響。但因其所具有的獨特的功能和魅力,不斷充實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也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為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2.1新媒體語言的互動性加強了思想政治宣傳和輿論導向功能
如今,新媒體依已然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廣闊的平臺。通過全方位、多角度、聲畫一體的對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和教育,使得大學生能夠更加生動地理解其中的含義。同時,新媒體也為宣傳學校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從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積極的引導。為構建積極、健康的校園,促進學生素質培養(yǎng)提供了有利的支撐。
2.2新媒體語言的開放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空間
依靠新媒體數(shù)字技術,校園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形成一個巨大的開放的網絡體系,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移動新媒體空間在校園獲得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同時,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體,將教育資源,聲音,文本,圖像生動地表達思想政治教育,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將理論和政策傳達給學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
2.3新媒體語言的虛擬性實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學的平等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育工作者往往是居高臨下的灌輸知識與信息,與學生缺少平等的交流,學生只能被動地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抵觸情緒。新媒體在校園的運用,使得師生在虛擬環(huán)境中教與學,縮短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在消除心理障礙的同時,新媒體技術在校園建立提供了師生溝通的一個新的平臺,通過網絡、電話打開他們的心靈,以情感方式做教學的等價交換。
2.4新媒體語言的“碎片化”呼喚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
“碎片化”是近年來社會學領域的一個關注焦點,也成為新媒體下信息生產、傳播的典型特征[2]。一方面,人們使用新媒體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分散。高頻率、短時間成為新媒體用戶常見的交互方式:另一個方面,信息的交互方式不同于傳統(tǒng)的單向模式,而是傾向于用相同的關注點、興趣、愛好,來劃分為志同道合的利益攸關者的“小眾群體”。在“小眾群體”的圈子中,大家很容易找到伙伴。在新媒體碎片化特征下,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采取主動,進入這一領域,與學生們互為“粉絲”從朋友圈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實時狀態(tài)、認知和態(tài)度、興趣和關注。
3.1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
信息時代,新媒體的蓬勃興起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物,現(xiàn)代傳媒與新媒體已經逐步深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學校更應該要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完善工作機制,切實加強和鞏固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在課堂教育、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工作中運用傳統(tǒng)媒體的同時,加大校園網絡建設、手機、微博、微信等其他新媒體的創(chuàng)建,切實加強與社會媒體融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外界媒體的聯(lián)系性,增強輻射力和吸引力。努力打造一個新舊媒體融合、功能互補、覆蓋面廣的校屬傳媒體系,以及層次多元、覆蓋廣闊的聯(lián)動體制。建立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為服務學生,維護學生的合法權利提供一個有效的品臺。
3.2加強新媒體業(yè)務培養(yǎng),打造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加強新媒體思想政治隊伍建設,需要有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要對新的網絡技術有深入理解的隊伍。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教育者根本就沒有認識到新媒體技術在教學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也就談不上能夠用更好的教學方法去指導同學們的學習。建立一個完善的新舊媒體教育的平臺,有利于加強思想和政治教育。在課堂技能教學的同時,通過實施新媒體技術知識的培訓與考核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根本保證。與此同時,新媒體教育的最大的優(yōu)勢是模糊了時間與空間,模糊了教與學的概念,加大選擇和培訓新媒體信息員的力度,打造一支以老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新媒體信息員隊伍就變得尤為重要。學??梢酝ㄟ^業(yè)務培訓來提高他們掌握新媒體技術與應用的能力。與此同時,信息員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學習相關程序和規(guī)定,
嚴格規(guī)范操作。加大管理新媒體的安全和信息力度,確保新媒體平臺正常、安全的運行。
3.3規(guī)范媒介素養(yǎng),構建干凈和諧的網絡氛圍
媒介素養(yǎng)是一種能力,是通過教育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逐漸建立起來的對媒體信息的判斷,是人們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時所具有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chuàng)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當前,新媒體技術蓬勃發(fā)展,在擴大傳播渠道、豐富校園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但也應該充分認識到,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一些虛假的、不良信息,以及低俗劣質的消息內容不斷影響著受眾群體。提高新媒體的使用技能,加強新媒介素養(yǎng)教育,增強對新媒體信息的辨別能力,以便他們可以抵制有害信息的沖擊有著非?,F(xiàn)實的意義。學校應將媒介素養(yǎng)教育納入到學校素質教育領域,通過舉辦講座,開設必修課、選修課普及新媒體知識,使學生了解新媒體,讓新媒體知識滲透到教學有關的課程,同時,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開設老師博客,個人的微博、QQ等途徑去積極引導和教育,從而增強新媒體媒介素養(yǎng)的實踐技能。同時,學校也應得到加強對法治、道德意識的教育,讓學生自覺抵制有害信息的危害,遵守新的媒體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合理使用新媒體資源。
參考文獻
[1]丁柏銓.媒介融合:概念、動因及利弊[J].南京社會科學,2011(11):92-99.
[2]陳寧,周翔.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重塑[J].北京教育:德育,2011(10):10-12.
作者簡介:王 晶,四川文理學院黨委宣傳部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學。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02-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