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平,趙亞柯
(東北財經(jīng)大學 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
賓格我旅游動機及其體驗
王艷平,趙亞柯
(東北財經(jīng)大學 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摘要]圍繞賓格我概念,認為其既可以作為旅游動機之一,也具有旅游體驗研究價值。應(yīng)以積極的態(tài)度構(gòu)筑旅游邏輯,賓格我旅游具有不否定現(xiàn)實生活的價值意義,也即旅游動機可不建立在逃逸目的的基礎(chǔ)上。賓格我既是一個語言學概念,也是個哲學概念,但其還沒有被引入到旅游研究中。旅游的異地性有助于主格我與賓格我的分離,旅游地理學者之所以能夠進入賓格我旅游語境,這源于對使用智能手機自拍現(xiàn)象的關(guān)注,進而將那種關(guān)注置于旅游研究的背景中。旅游賓格我的定位取決于個人生活與旅游角色兩個方面,可依據(jù)連續(xù)譜原理,開發(fā)涉及角色與生活程度不同的、具有賓格我性質(zhì)的旅游產(chǎn)品。另外,旅游交流其實就是賓格我的交流,因而賓格我也應(yīng)該有意識行為,但其不同于現(xiàn)實人即主格我的交流。最后討論了旅游人家論,其也是源自賓格我概念的一個學術(shù)延伸,是賓格的我來到了別人的家園,我賓人主,而不是主格的我來到了自己的世界,不可能對他人家園了如指掌,也只能是采取學習與鑒賞態(tài)度等。
[關(guān)鍵詞]賓格我;旅游動機;體驗;連續(xù)譜;人家論
引言
逃逸(escape)是旅游者離開常住地的動機之一,旅游是一種一時解脫的方式[1],這是一個公認觀點,鮮見有學者質(zhì)疑之。觀點統(tǒng)一看似是一件好事,但也意味著問題意識不強。迄今,關(guān)于旅游動機的研究確實沒有太大的進展,教科書中多談而不論地給出日本學者田中喜一與美國學者羅伯特·麥金托什的觀點,介紹有關(guān)內(nèi)容而較難有什么更深入的探討[2]。田中將旅游動機分為心情的動機、身體的動機、精神的動機和經(jīng)濟的動機,應(yīng)該說這種劃分屬于方面論;而麥金托什也將旅游動機分作4類:身體健康的動機、文化動機、交際動機和地位與聲望的動機,似乎與田中分類無大異,但多少有些演化的意思,現(xiàn)在就連普通大眾也能知道自身的旅游動機是屬于哪一類的。
細想諸如逃逸的觀點包含著消極因素,有沒有更積極的動機呢?在田中喜一與羅伯特·麥金托什各自的觀點中當然都有積極方面,但總體來說那些積極還是很現(xiàn)實的,即便田中喜一提到了精神的動機,但對知識、見聞與歡樂的需求,還是有“功利”目的在其中的,知識將來會有用,見聞可以用來向常住地炫耀,精神的動機如果不加具體條件的話難說是積極。筆者覺得還有其他另類的旅游動機,不能只顧深究而忘了發(fā)展,而這個動機與逃逸正好相反,但又與現(xiàn)代性有關(guān),不是基于方面論的拓展,其與心情、身體、精神、經(jīng)濟、文化、交際、聲望并不并列。就邏輯的推演形成而言,本文論點與這些方面甚至不相關(guān),屬于另辟蹊徑的旅游動機研究,當然在對其性質(zhì)進行詮釋的過程中,也多少會與那些老觀點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這個新動機就是旅游者欲在異地生產(chǎn)與制造賓格的我,這是一個假設(shè),本文以下將對此進行闡述,但確實還做不到嚴謹?shù)目茖W研究。
一、文獻綜述
(一)旅游動機
關(guān)于旅游動機的既有研究確實不多,成果多為案例性研究,其文章在開頭時多有個“理論的帽”,接下來就是具體的例子調(diào)查。另有些個別研究的內(nèi)容很深刻,但其實是在綜述國外學者的觀點,本土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研究十分少見。有外國學者將旅游動機擴展到8類:健康、好奇心、運動、娛樂、宗教、公務(wù)商務(wù)、探親訪友及尋根、自我顯耀等,筆者就覺得那是就常規(guī)的人性的羅列而已,那些性質(zhì)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出現(xiàn)之前就有,那樣列下去可以有無數(shù)個,看似是在討論維度,而其實是用討論維度來計算概念。用維度計算概念,似乎有些像用針去縫合東非大裂谷。
劉嘯、甘枝茂與楊延風的觀點有新意,其將旅游動機分為3類[3]:時間擴大、范圍擴大(地面的)、空間擴大(離地而去的),能找到此視角確實體現(xiàn)了文章的高水平。旅游研究應(yīng)有新的出發(fā)點,不能總是在既有觀點內(nèi)挖掘,或在相同視角下發(fā)現(xiàn)新的其他具體。倒是國外心理學家對動機的研究頗有見解,如提出了幾大動機理論:驅(qū)力、喚醒、誘因、價值期待、歸因、成就目標等理論,但筆者覺得這些觀點都屬于情理之中的發(fā)現(xiàn),還不能算作新大陸理論,在管理、經(jīng)濟及心理各學界,不難得到那些比喻或類比,而旅游研究只是順勢引用了諸如驅(qū)力理論、期待價值理論和喚醒理論等[4]。
(二)賓格我與格理論
旅游研究中沒有此類研究。關(guān)于語言學與旅游,恐怕目前只見于符號學與旅游的關(guān)系[5],而在旅游中如何運用語言,比如語言學視角下看旅游博客等,即在語言中討論語言本身則不屬于本文要思考的內(nèi)容[6]。筆者覺得,語言是孕育新邏輯的載體,旅游研究之發(fā)展或許越來越倚重于對語言學的認識了。
關(guān)于賓格我的研究文獻實在不多,北京大學汪丁丁教授寫了一句話:主我,即主格的我,它是行動者;客我,即賓格的我,它是鑒賞者[7]。汪丁丁教授所給出的語境,很吻合筆者關(guān)于此文的情景。在旅游學界之外,還有更精辟的研究成果,米歇爾·亨利(Michel Henry)認為,大生命的自我-感發(fā)是比“我”更基本的自動源,各種我如我(I)和自我(Self)就是從那里涌現(xiàn)出來的,而賓格的我(Me)和主格我(I)共存于自我之身[8]。
在語言學中的生成語法中,存在著一個被稱為格的理論,格是指發(fā)生了形態(tài)變化的名詞、代詞,用來表示這些詞類與其他詞的語法關(guān)系[9]。英語中的名詞不管作什么成分都沒有形態(tài)變化,但作為代詞的第一、二、三人稱都有格的變化,主格、賓格、所有格等,而漢語的名詞和代詞都沒有形態(tài)變化,因而在漢語語境中,研究者較難有從賓格我角度研究旅游的意識。但不能因此認為漢語不存在格,漢語雖然沒有詞形格,但有句法格。
二、賓格我旅游動機
(一)旅游賓格我的邏輯
生活中的我經(jīng)常是不完美的,主格我對自己不滿意,寄希望通過旅游塑造賓格的我,賓格我補充主格我,賓格我有一天也會大行其道,這主要得益于技術(shù)進步和社會發(fā)展。主格我與賓格我構(gòu)成了我的全部,將來還可以拓展到謂語我、補語我、狀語我等,即通過各種格的我成就完美人生,就如同寫成了最優(yōu)美的句子、段落與文章,以及從中提煉出來了經(jīng)典成語。
以上這個邏輯已不同于旅游是成己之路了,學界過去以尋求真我來詮釋旅游[10],那很容易引導反向思考而否定生活世界的價值,認為現(xiàn)實社會及現(xiàn)實的我都是虛偽的,從而將旅游與生活對立起來,這個很主流的旅游學邏輯其實不是個好邏輯,這或許是因為缺少思維能量造成的,為建立學科而不得不攻擊生活世界。再者,賓格我理論將出發(fā)點定于對自己的不滿意,那是因為自己沒有發(fā)現(xiàn)新時空,這種試圖的改變或發(fā)現(xiàn)與身邊社會無關(guān),不能總是抱怨甚至憎恨社會,而是應(yīng)該感恩于社會的教育,知所不足,進而通過旅游來提高自己,這是一種值得褒獎的勵志邏輯,其不以否定無辜的他人為前提,可謂是學科邏輯的一個進步,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一種人生態(tài)度的積極?,F(xiàn)行旅游研究中有一種觀點,怨天尤人地認為生活世界怎么不好,其中充滿了功利和生活羈絆,限制了人的實現(xiàn)自我價值等,筆者認為在教育層面上似乎不應(yīng)該這樣消極。在現(xiàn)實世界中,人們勤奮工作,生成各種智慧,為社會進步做貢獻,努力創(chuàng)造財富,孝敬父母,承擔家庭責任等,不應(yīng)忽視這些積極社會的能量就否定生活世界(見圖1)。
資料來源:作者繪制。圖1 主格我與賓格我的關(guān)系
(二)旅游顯像了賓格我
旅游活動發(fā)生于非慣常環(huán)境[11],其易于形成另一個我即賓格我,即背景變?yōu)樽约翰皇煜さ沫h(huán)境,那個環(huán)境中的我可以被自己認為不是原我,是另一個我。旅游即是由主格我設(shè)計并實施的(Self-formation),是主格我畫在旅游地面上的一個作品。而在常住地,賓格我現(xiàn)象并不顯著,我經(jīng)??偸侵鞲竦奈遥幢阌兄T如照鏡子的賓格我的出現(xiàn),人們也多不會重視賓格我本身,而是將其當做服務(wù)于主格我的工具,通過照鏡子來整理身上服裝等。也即賓格我在生活中是潛意識的,而旅游具有這樣的作用,其讓潛意識的賓格我走向顯著意識。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少數(shù)人或在偶然的時候,人們才會凝視鏡子里的我,與那個賓格我(他我)對話、交流,而不是為了出門前看頭發(fā)是否整齊,但在旅游活動中可以做到人人都是賓格我,且可以整段時間都是,只有當回到常住地以后,才完全地回到主格我狀態(tài)。也即只有在特殊心情時段,除非需要有孔子那樣的素質(zh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進入吾日三省吾身狀態(tài)——賓格我的反省意義。
既有的旅游動機研究,其觀點在生活世界里就很顯著,都是比較常規(guī)的動機,如為了增長見識的旅游,而賓格我旅游動機具有潛在性,只是在旅游過程中才漸漸外化了,其不僅說明本文觀點有一定的揭露性,也說明了旅游動機的雙層結(jié)構(gòu)性:用于言辭的動機和潛在的意識動機。
(三)源自旅游自拍
旅游學者之所以能注意到賓格我現(xiàn)象,并非是從哲學與心理學出發(fā)的,本文作者出身于地理學,能進入到賓格我視域下再思考旅游,完全源自于對當下流行的智能手機自拍的注意,將其當做一個現(xiàn)象,也可謂是移動終端技術(shù)讓這個概念在旅游研究語境中出現(xiàn)了。因而賓格我旅游動機討論絕非在老生常談,而是乘坐現(xiàn)代科技才得以發(fā)現(xiàn)新大陸,旅游學界確確實實少有這樣的研究論文。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在特殊氛圍環(huán)境下才會自拍,抽取其中的機理,就與旅游十分接近了,由此也可判斷虛擬旅游其實是一種意識的旅游。
自拍者以自己的眼睛看圖像中的賓格我,調(diào)整拍攝角度和距離的直接目的不在于主格的我,而是在于美化賓格的我,而且要讓圖像里的陪襯物“抬高”賓格的我,回到生活世界后,可能會用賓格的我美化主格的我。主格我不能一直置身或擁有旅游景象,但賓格我以圖像的方式擁有了目的地。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以及隨著智能手機等高科技設(shè)備的普及,賓格我會漸漸地可以從主格我的附著狀態(tài)中分離出來,主格我會對這個重塑的賓格我深信不疑或許更加依賴,這是筆者目前所能做到的一個判斷和預測。
三、賓格我旅游體驗
(一)技術(shù)指導性
與身體、精神、文化、展示等旅游動機相比,這些都是旅游活動開展前的范疇概念,動機就是動機,旅游者出發(fā)后就沒什么用了,只擔當著驅(qū)使旅游者離開慣常環(huán)境的角色,包括推力—拉力模型也是,無非就是詮釋了一個既成事實,不詮釋的話,旅游也可以照樣進行中,因而這些概念對旅游者到達后的現(xiàn)場體驗沒有什么技術(shù)上的指導意義。
而賓格我作為一個概念就不一樣了,其不僅是旅游的動機之一,也是旅游體驗的原則之一,賓格我理論可以貫穿整個旅游期間地發(fā)揮作用。到了旅游地可以多多自拍,在休息長椅上設(shè)置自拍架,多多想辦法看上自己一眼,假如購買自己登山時的圖像,多多備有賓格我(他我。我他)意識,精心打扮作為賓格我的自己,一改生活中的主格我所不能,在異地實現(xiàn)自己的想要,并將這個想要推給賓格我。就如生活中不敢穿裙子的老婦人,在旅游地一登場便可以花枝招展,因為那是賓格我,由此也可以說旅游期間就是臨時社會開場時的搶角色階段,也是其后的角色表演階段。據(jù)此也可知,完善與完美主格的我并參與角色表演,可以用這兩個維度來規(guī)定賓格我的人格(見圖2)。
資料來源:作者繪制。圖2 旅游賓格我的人格
(二)賓格我連續(xù)譜
將賓格我觀點引入旅游體驗研究中,可以一改旅游凝視與世俗體驗的二元話語體系,由有我—無我的對立立場,進入到了被稱為連續(xù)譜的新語境中,讓研究者對波譜的意識更敏銳,提高了對旅游現(xiàn)象進行深度認知的分辨率??烧J為賓格我在有我即主格我與無我之間,這就讓原本對立的兩者不能再直面,免得因?qū)α⒍a(chǎn)生內(nèi)耗,而且賓格我可以有賓我(結(jié)果)、我賓(過程)之分。按照這樣的邏輯細分,可以得到賓格我被不斷強化的系列產(chǎn)品。為了說明問題,在這里可以將旅游者的我分為3個層面:意識性、身體性與圖像性。意識不可見,屬于完全的主觀認為,而身體可進一步分為面部變化、裝束與行為;至于圖像則代表著實現(xiàn)賓格我的物理技術(shù),其也是今后旅游供給方能夠利用的重要技術(shù)手段。假如這3個方面都發(fā)生了變化,就是很強的賓格我形式——如參與旅游地舉行的化妝篝火晚會;如果都未改變,那就是主格我出行,其實旅游者多少都是改變的,外出服裝就與生活著裝不一樣,心情也不一樣。僅就賓格我的內(nèi)在性上看,可認為旅游者由意識人與自然人兩個“人”組成,若在其上再附加上主格我或賓格我兩種標簽,似乎就可以得到賓格我旅游的3種類型:主格我的意識人+賓格我的自然人(事務(wù)旅游)、賓格我的意識人+主格我的自然人(如美食旅游)、賓格我的意識人+賓格我的自然人(度假旅游)。
從外表裝束變化上看,這完全是基于外在的判斷,背包旅游者為高調(diào)的強賓格我行為,而溫泉旅游體驗現(xiàn)場則表現(xiàn)的是低調(diào)的強賓格我形式,這也多少吻合了圖2的提示,賓格我的強弱=區(qū)分于生活(強度系)+區(qū)分于旅游地(聲調(diào)系)。僅僅是為了說明問題,完全是基于個人經(jīng)驗的價值觀判斷,作者在這里給出一個參考圖(見圖3)。
資料來源:作者繪制。圖3 基于外觀視覺的賓格我連續(xù)譜
(三)賓格我的旅游交流
賦予賓格我以更重要的意義,而主格我卻很少外出旅游,旅游者其實皆為賓格的我,因而旅游交往與交流就是賓格我之間的交流。這里做個形象的比喻,旅游交流很類似于雙簧交流,是雙簧在看雙簧,兩個雙簧在交流,而主格我都躲在賓格我之后,不是生活中常出現(xiàn)的人人交流或人在看雙簧。依據(jù)主格我派遣賓格我的目的,旅游交流可分為3種情形:①雙方都無功利性,那種情況下的交流很美好也自由,內(nèi)容很坦誠;②雙方都有功利心,隨著旅游與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旅游世界確實有了生活化趨勢;③某一方有功利心而另一方?jīng)]有。這是筆者在發(fā)現(xiàn)意義上的認識,并非真實的旅游者就如此,真實的旅游者是賓格我與其他意義的合成。例如,生活世界中的強者出游,他們帶著生活世界里的光環(huán),旅游中的賓格我成分就相對較弱。這個強是指自我意識的強,也包括單位團體旅游的集體的氛圍或環(huán)境強大。而本文是在討論典型的賓格我旅游,不想在概念周延上做深入辨析,但即便是非典型情形,在生活強者旅游身上也是有賓格我性質(zhì)的。
隨著收入水平、閑暇時間的增長,以及伴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的發(fā)展與普及,主格我在現(xiàn)實界里的生活時間會變短,就在這個變短的時間里,主格我也會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電話、書信、文章等賓格我的形式與外界交流,這些形式都是主格我制造的賓格我,其代表著主格我,是符號的前往,是意識人的前往了而自然人沒有去,那時的主格我其實是溜號的主格我,很類似于身在曹營心在漢。從這個意義上講,旅游與通過媒介的與外交往有很大的相同之處,但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不同之處在于旅游讓我的自然人在異地現(xiàn)身了,而主格我的意識人卻有所保留并進行了刻意的裝飾,真實的主格我也確實不需要在旅游地完全展示,旅游地沒那個要求,也沒有足夠的時間,沒有充分的適合展示的情景。據(jù)上分析,筆者認為未來將是賓格我大有前途的時代,其中旅游地與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都為賓格我的發(fā)展提供了空間。
四、結(jié)論與展望:旅游人家論
根據(jù)上述討論,本文得出以下幾點結(jié)論。第一,可以賦予賓格我以更重要的旅游意義,將賓格我看做是我的旅游使者,從而避免將生活世界作為否定對象,應(yīng)建立一個積極的旅游邏輯;第二,對旅游者而言,旅游地具有陌生性,正適合于賓格我作為一個概念出現(xiàn),有助于主格我與賓格我的空間分離,因而旅游具有可以強化賓格我的性質(zhì);第三,賓格我塑造不僅是旅游動機之一,這是學界未曾有的認識,同時對旅游體驗也具建設(shè)性指導意義,可作為貫穿整個旅游期間的一個原則;第四,賓格我與主格我之間,以及與更遠的無我的旅游凝視之間,存在著連續(xù)譜關(guān)系,其不僅改變了關(guān)于旅游體驗要么世俗要么凝視的兩元極端認識,也為系列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提供了可以著力的思考線索;第五,可以通過文化、體感、圖像3個層面,開發(fā)可以產(chǎn)生賓格我意識的旅游產(chǎn)品,如提供懷舊場所、“過山車”式或換裝的體驗、自拍系列旅游產(chǎn)品等;第六,旅游交往的內(nèi)容其實是賓格我的交流,并非完全是主格我的真實表現(xiàn),以往的研究多沒有區(qū)分這兩個概念,誤以為旅游中的我還是主格的我,其實已不然。
關(guān)于對旅游現(xiàn)象的認識,從這里進入就撞上了美并感到愉悅,而從那里進就感覺是人的詩意棲居[12]。感覺當然要比感到機敏,發(fā)現(xiàn)的意義在于發(fā)的琢磨,而不是作為結(jié)果的現(xiàn),發(fā)現(xiàn)不同于遭遇。入口不同則看到不同并感悟不同,這很類似于進入位于鄉(xiāng)間的獨棟人家,如那些美國人家的房子很大,前前后后都是綠地,四面皆有房門,這里進是客廳,那里進是廚房,這邊進是客廳,那邊進可以拐彎到臥室,房間不同但都可以統(tǒng)一到美國人家概念上。而關(guān)于旅游本質(zhì)的認識,還沒有到達人家論層面,都是站在各自角度上的房間論,各說自己房間的特色。假如能將旅游定位于賓格我之家,無疑就有新意,龍江智博士等關(guān)于旅游世界其實是人家的生活世界的觀點[13],倒是為本文這個觀點提供了支持,但還是應(yīng)該站在旅游者立場上,同時從旅游者立場上出發(fā)的認識要有所升級,假如認識沒有升級,那就要站在不曾被認識到的立場上,即所謂的研究應(yīng)該是指這層要有創(chuàng)新、新發(fā)現(xiàn)的意思。
無論是棲居論還是那是人家的生活世界的觀點,與既有有關(guān)旅游本質(zhì)的論述相比,本文關(guān)于賓格我的闡述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旅游人家論,一個重要的不同是不限于闡述與解惑,而是具有實用價值,可以操作,基于賓格我概念的觀點可以開發(fā)出此前沒有或不被重視的產(chǎn)品,也可以為旅游本質(zhì)劃出幾個“房間”來,讓各“房間”彼此相連并功能互補,滿足賓格我的生活所需。同時這也說明,關(guān)系到主體與客體的旅游本質(zhì)其實也是可以有連貫結(jié)構(gòu)的。
參考文獻:
[1]Dong PH, Li W. Tourism,modernity and nostalgia: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sociology of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13,28(4):111-120. [董培海,李偉. 旅游、現(xiàn)代性與懷舊:旅游社會學的理論探索[J]. 旅游學刊,2013,28(4):111-120.]
[2]Bao JG,Chu YF. Tourism geography (Revised edition)[M].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9.9:28-30.[保繼剛,楚義芳. 旅游地理學(修訂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28-30.]
[3]Liu X, Gan ZM, Yang YF. Tourism motivation: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being[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6,20(1):33-36.[ 劉嘯,甘枝茂,楊延風. 旅游動機:人類本性的回歸[J].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6,20(1):33-36.]
[4]Zhang HM, Lu L. Summary on the study of tourist motivation abroad in the recent ten years[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5,24(2):60-64,69.[ 張宏梅,陸林. 近10年國外旅游動機研究綜述[J].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5,24(2):60-64,69.]
[5]Liu XY, Yan LB.A review of tourism semiotic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iterature[J].Tourism Forum, 2015,8(1):31-37.[劉欣月,晏鯉波. 中外旅游符號學研究綜述[J]. 旅游論壇,2015,8(1):31-37.]
[6]Tian HL. Discours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research[J].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09(8):124-128. [田海龍. 旅游研究的語篇視角[J]. 南京社會科學,2009(8):124-128.]
[7]Wang DD. Common sense and social interaction[J].IT CEOCIO China, 2011(7):101.[ 汪丁丁. 常識與社會交往[J].IT經(jīng)理世界,2011(7):101.]
[8]Peng ZY, Zhu LH.Generations of "passive construction" &" non-accusative phenomena" in English & Chinese based on "case theory" & "theta theory"[J].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2010,31(12):80-85.[彭智勇,朱樂紅. 基于“格理論”與“題元理論”對英漢“被動結(jié)構(gòu)”與“非賓格現(xiàn)象”的生成解讀[J]. 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31(12):80-85.]
[9]Jiang HQ. Henry's phenomenology and "theological turn"[J]. Social Science, 2015(7):128-137.[江海全. 論亨利現(xiàn)象學與“神學的轉(zhuǎn)向”的問題[J]. 社會科學,2015(7):128-137.]
[10]Liu YJ. The market value and cultural opportunity of backpack tourism[J].Chinese and Foreign Entrepreneurs, 2013(6):30-32.[劉鈺佳.背包旅游的市場價值及文化機遇[J].中外企業(yè)家,2013(6):30-32.]
[11]Zhang LY. Unusual environment :The core concept of tourism research:A new framework for tourism research[J].Tourism Tribune, 2009,24(7):12-17.[張凌云. 非慣常環(huán)境: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建構(gòu)旅游學研究框架的一種嘗試[J]. 旅游學刊,2009,24(7):12-17.]
[12]Yang ZZ. The essence of tourism: The poetic dwelling of human[N].China Tourism News, 2012-1-4(11).[楊振之. 旅游的本質(zhì):人詩意地棲居[N]. 中國旅游報,2012-1-4(11).]
[13]Long JZ, Lu CC. From life-world to tourism-world: Across the state of mind[J].Tourism Tribune, 2010,25(6):25-31.[龍江智,盧昌崇. 從生活世界到旅游世界:心境的跨越[J]. 旅游學刊,2010,25(6):25-31.]
[責任編輯:潘岳風]
Accusative Me Motivation and Experience of Tourism
WANG Yanping, ZHAO Yake
(SchoolofTourism&HotelManagement,Dongbe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Dalian11602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concept of accusative me, holds the view that it is not only one of tourism motivations, but also has the tourism experience value as well. Tourism logic should be constructed with positive attitude. Accusative me tourism has the worth of not denying the real life,therefore tourism motivation can not be built on an escaping purpose. Accusative me is a concept both on linguistics and on philosophy, and it has not been introduced into tourism research yet. The allopatry of tourism contributes to making a separation between nominative and accusative me. The reason why tourism geographers can go into accusative me tourism context is that they focus on the phenomenon of smart mobile-phone selfie and put this focus into tourism background. The position of accusative me is decided by personal life and tourism role of two respects, according to the continuum theory, tourism products can be developed with accusative me features,which have different degree involvement about role and life. This paper also takes tourism communication as accusative me sharing,therefore accusative me should also have its own consciousness behaviors,bu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a real man nominative communication. In the end, the view of a family house is discussed:it also derives from the academic extend on accusative me concept,that is accusative me comes into a family house,I am an accusative person and a family of other man is nominative,it is not nominative I who come into my world,therefore it is impossible to understand all of a family house,the only correct attitude is learning and enjoying position etc.
Key words:accusative me;tourism motivation;experience;continuum; view of a family house
[收稿日期]2015-12-09
[作者簡介]王艷平(1962-),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日本千葉大學博士,教授,旅游與溫泉地理研究方向;趙亞柯(1992-),女,河南汝州人,2015級碩士研究生,旅游規(guī)劃方向。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784(2016)03-0012-05
[旅游理論研究]
[引用格式]Wang YP, Zhao YK.Accusative me motivation of tourism and its experience[J].Tourism Forum,2016,9(3):12-16.[王艷平,趙亞柯.賓格我旅游動機及其體驗 [J].旅游論壇,2016,9(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