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崔國久
【課堂實錄】
師 雪花是潔白的,輕盈的;土地是蒼黃的,厚重的。當艾青筆下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請自由朗讀詩歌,詩中出現了哪些人物?
生眾 農夫、少婦、母親、墾殖者、“我”。
師 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生眾 漂泊他鄉(xiāng),流離失所。
師 包括“我”在內,這是一群——
生眾 中國人……老百姓。(笑)
師 詩題——
生1 像雪花一樣流落到祖國的各個地方。
師 這是一群平民,來自四面八方,又向四處逃散。就像這天空中肆意飛揚的雪花一樣。請一位同學朗讀關于“我”的部分,思考詩中的“我”與前四種人有何聯系。
生2 第3節(jié)寫“我也是農人的后裔”,“我”知道“草原上的人們的歲月的艱辛”,所以“我”對他們的痛苦感同身受。
生3 “我”自己也經歷過“流浪與監(jiān)禁”的“苦難的浪濤”,我和他們一樣“憔悴”。
師 “我”的根就是土地;但“我”的身心卻在漂泊。1928年,年僅19歲的艾青只身去巴黎勤工儉學;1932年回國,在上海因參加革命文藝活動被捕。1935年出獄??箲?zhàn)爆發(fā)后,艾青輾轉漢口、重慶等地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寫這首詩時他正值28歲。從19歲到28歲,10年最寶貴的時光,他基本上都是在奔波和監(jiān)禁中度過。所以,“我是苦難的 者”,橫線上填什么合適?
生眾 承受……理解。
師 “我”親眼見識百姓逃難的苦況,我還是苦難的——
生眾 見證者。
師 承受,理解,見證。能排個序么?
生4 見證別人,自身也承受,所以“我”理解。
師 很好!以上五種人物,詩人把他們統一叫作——
生眾 行人(第2節(jié))。
師 大家一齊朗讀第2節(jié)。風拉扯住行人,向行人絮聒著什么?
生5 訴說著悲哀?!把┞湓谥袊耐恋厣?,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風因為這中國的寒冷而悲哀。
師 “訴說”一詞程度還輕了些?!靶躐笔鞘裁匆馑迹?/p>
生眾 嘮叨。
師 風一直在嘮叨著苦難,說明這苦難——
生眾 苦難之深……苦難之久……
師 請用原詩句表述。
生眾 “中國的苦痛與災難,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
師 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
生6 (朗讀)“中國的苦痛與災難,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
師 很好!情感悲苦,所以聲調低緩沉重。是什么造成苦難?
生眾 戰(zhàn)爭。
師 詩歌充斥著戰(zhàn)爭的陰影。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軍全面侵華;7月29日,北平淪陷;11月12日,上海淪陷,國民政府宣告遷都重慶;12月13日,南京淪陷。半年時間,山河破碎,生靈涂炭。就是在這樣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里,艾青寫下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作者寫這首詩僅僅是因為戰(zhàn)爭嗎?
生7 艾青從老家浙江投奔當時被稱為抗戰(zhàn)中心的武漢,發(fā)現那里沒有全民團結抗戰(zhàn)的氛圍。國民政府的無作為也是造成民族災難的重要原因。
師 你是從哪里得知的?
生7 課文后面的“導讀”這樣寫的。(全班笑)
師 你看書很仔細。還有呢?這場雪是從1937年的冬天才開始下嗎?
生8 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的。
師 還可以更早。
生9 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經歷了幾千年的苦難!這場戰(zhàn)爭只能算是其中某個時代的苦難的縮影。
師 很好!古老的中華民族幾世浮沉,既有輝煌的巔峰時刻,也經歷過亡國滅種的緊要關頭。所以,詩人才會在詩中哀戚地吟唱。我們一齊再來讀一讀倒數第二節(jié)。注意,情感沉重,語調低緩?!皬V闊”“漫長”“封鎖”這些詞要重讀并延長。
[全班齊讀。]
師 有請剛才朗誦的那位同學再來讀一讀這節(jié)詩。
[生6朗讀。全班鼓掌。]
師 詩人連用四遍強調“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中國會有冰雪消融那一刻嗎?
[學生小組討論。]
組1 詩歌最后是一個疑問句,可見詩人很迷茫。
組2 但是詩人還能寫出這種詩句,證明他有溫暖中國的想法。
師 奔走的中國人有沒有失去信念?(全班沉默)雖然生活在絕望的污巷里,但是仍伸出——
生眾 “乞援的顫抖的兩臂”。
師 中國人走的是一條怎樣的路?
生眾 “中國的路,是如此的崎嶇,是如此的泥濘呀”。
師 面對眼前的絕境,“我”也曾氣餒、絕望。雖然沒有燈光,詩句寫得無力,但是詩人仍在字里行間尋找一條崎嶇泥濘的路,伸出兩條顫抖的雙臂,試圖給中國以溫暖?!懊鎸χ袊目嚯y,我又是 者”,填什么合適?
生10 希望。
生11 前行。
生12 痛苦。
師 同學們都說得很有道理。老師也想了三個詞,你們看合不合適:清醒、溫暖、希望。面對中國的苦難,艾青不是獨善其身的獨行者,也不是像魯迅般以筆為刃的戰(zhàn)斗者。此時的艾青,清醒地面對苦難卻又無力改變現實,這才令他格外痛苦。
師 我們的專題名稱叫“苦難的琴音”,千萬不要誤解琴只是閨閣之器。古代士大夫吟詠肆志,寄言廣意,用的都是古琴。艾青先生雖然留過學,出過洋,但是骨子里仍懷著悲天憫人的中國傳統士大夫情懷。正所謂“君子近琴瑟,指尖聞心聲”!艾青已經把心中之苦、現實之痛全部付諸指尖、筆下。雖然這雪夜如此寒冷、綿長,但詩人卻向我們傳遞溫暖和希望。
師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中國歷經艱難險阻,終于等到曙光的到來。新中國成立后,還是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艾青又寫了一首詩《下雪的早晨》。我給出詩歌的開頭部分,你能為詩歌續(xù)寫幾句么?長短不論。
[教師出示詩歌《下雪的早晨》的開頭部分。]
下雪的早晨
艾青
雪下著,下著,沒有聲音,/雪下著,下著,一刻不停。/潔白的雪,蓋滿了院子,/潔白的雪,蓋滿了屋頂,/整個世界多么靜,多么靜。/看著雪花在飄飛,/我想得很遠,很遠……
[學生進行書寫(3分鐘)。]
生13 想起昨日的黑夜,/想起今日的黎明,/這滿天的飛雪,/一直從昨夜下到今晨,/從遠古下到如今。
生14 想到哀鴻遍野的哭,/想到山花爛漫的笑。/冬天已然來臨,/春天還會遠么?
師 看來同學們詩興大發(fā),文采斐然呀!(全班笑)
師 這是一首新中國成立后寫的詩。可以想見,詩歌要表達的也是一種歡欣鼓舞的欣喜之情。新中國成立后,艾青先生在他的詩集《歡呼集》中這樣寫道:“我寫過無數痛苦的詩,/一邊寫一邊悲傷。/如今災難總算過去了,/我要為新的日子歌唱?!倍煸缇瓦^去,春天已經來臨!
【課后反思】
通過作品喚起學生對一位知識分子的良知的認知,并對這種良知產生認同感,是本次教學力求達到的目的。
這次教學之后,我發(fā)現,讓學生愛上艾青先生,并不難!
艾青先生的這首作品文筆質樸,感情真摯,渾然天成,是一腔熱血和哀思自然而然的流露。跟同時代玩文字技巧的其他現代詩相比,這是一首上乘之作!當然,跟同時代寫國難民悲的詩作相比,我亦覺更勝一籌。主要原因就在于詩人及其作品很“接地氣”。在教學中,我試圖架構起“我”與這群人、這片土地、這段歷史的關系,在一片滄桑的大人群和大歷史的背景中定位這位長袍加身、風塵滿面、心中愁苦的歌者。事實證明,這首詩不僅打動了我,也打動了學生。
【導師點評】
現代詩歌在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也是中學語文教材的組成部分。但是在現實的語文課堂中,現代詩的教學卻處著十分尷尬的地位。一方面,“以考定教”的傳統教學思維讓語文教師忽視了現代詩的審美價值和作用;另一方面,快餐文學與文化幾乎消解了現代詩的存在。在這樣的背景下,引導學生閱讀和欣賞現代詩,是很有必要的?!堆┞湓谥袊耐恋厣稀穭?chuàng)作于1937年,艾青先生在現實中見識了無數苦難同胞顛沛流離的場景,慨嘆于自身的漂泊和國家民族命運的渺茫,揮筆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此前,我們的學生已經學過艾青先生的《北方》和《我愛這土地》,對艾青詩歌的內容特點和情感特點有了相當的了解。能否做到以學定教,是這堂課成敗的關鍵。所幸,王丹老師在這方面比較清醒,讓學生不僅領悟了該詩表達出的深沉的痛與愛,更是讓學生產生共鳴。古語有言:“詩不平則鳴。”詩人的琴音能讓近百年后的學生讀者產生共鳴,從這方面而言,這堂課是成功的。
古人云:“吟詩作賦。”賦靠作,詩須吟。現代詩也不例外?!堆┞湓谥袊耐恋厣稀酚行╅L,全篇吟誦不太現實。對此,王丹老師作了巧妙地處理:有節(jié)奏地吟誦。這個“節(jié)奏”,不僅包括對一名學生范讀時的節(jié)奏指導,還包括課堂在推進過程中不斷地吟誦全詩的主旨句“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這樣的處理,一方面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誦指導,另一方面以吟誦激發(fā)情感,以情感主導吟誦,及至最后一名朗誦的學生激情澎湃,課堂達到了一個小高潮,這是很不容易的。
這堂課的主線圍繞三個問題展開探究:如何理解詩中出現的“我”?造成中華民族苦痛與災難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在詩人心里,中華民族身上的“雪”有沒有消融的那一刻?這三個問題很好地解決了關于艾青詩歌在中國現代詩壇中的角色問題:艾青的詩有理解、有承受、有擔當。而這三個角色正是詩中的“我”的角色。讀到后來,這個“我”既是“我”(艾青),又不是“我”,他變成了所有融入民族感情的人或物。所以,這堂課最后對“我”的定義為:“我”是苦難的承受者、理解者、見證者,“我”是苦難的清醒者、溫暖者、希望者。這個定位是準確的。
當然,這首詩的濃郁的愛國情懷讓我們上課的老師在詩意的領悟上有所淡化。我想,這也許是這堂課“美玉中的一點瑕疵”吧。
(責任編輯:方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