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武
【編者按】
浙江省慈溪中學語文教研組是寧波市首批星級教研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教研組形成了“語言與美育互融”的教育理念,構建了一種有“人”的語文教學生態(tài),亦即在知識教學、技能訓練中,滲入道德人文、美學倫理、精神情感的教育,讓學生獲得詩意棲居的意識和選擇生活的能力。下面兩篇文章是教研組兩位老師近期的研究成果。
摘 要:散文教學內容確定以后,接下來思考的就是怎樣來完成這個教學內容。散文是藝術,描繪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過程,重在怡情;讀者閱讀散文,以“悟意審美”為目的。所以完成散文的教學內容,重點在于對語言的品味與感悟。識人與對比是完成散文教學內容的兩種有效策略。
關鍵詞:散文教學;識人;對比;教學策略
按王榮生教授在《中小學散文教學的問題及對策》中對散文的“分流”[1],在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一到必修五)中,屬于狹義的現(xiàn)代“文學性散文”一共有15篇,占所有課文的16%,具體篇目如下:《想北平》《我心歸去》《肖邦故園》《江南的冬景》《神的一滴》《像山那樣思考》《我與地壇》《鳥啼》《荷塘月色》《金岳霖先生》《老王》《拿來主義》《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紋》《記念劉和珍君》。按錢理群先生在《解讀語文》中的分法,我們還可以把這15篇現(xiàn)代“文學性散文”分為“說理的散文”“描寫的散文”“紀實的散文”和“抒情的散文”四類,或按照孫紹振先生在《文學創(chuàng)作論》中的分法分為“審美散文”“審智散文”“審丑散文”三類。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散文的這種小分類沒有很大必要,因為散文的基本屬性是審美,每篇散文中的理趣美或情趣美都是獨特的,我們在教學中需要確立的散文的教學內容應該是“作者個性化的言說表達、語句章法”“作者的所見所聞及其個人化的言說對象”“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獨特的情感認知”。[2]
如果認可了這個確定散文教學內容的原則,接下來思考的就是怎樣來完成這個教學內容。散文是藝術,描繪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過程,重在怡情;讀者閱讀散文,以“悟意審美”[3]為目的。所以完成散文的教學內容,重點在于對語言的品味與感悟。在具體的實踐中,筆者摸索到兩種完成散文教學內容的策略。
一、識人
“識人就是弄清該作家的創(chuàng)作在整個散文譜系中居于什么位置”[4],弄清其散文具有怎樣的獨特風格。
比如史鐵生是當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套用余光中評價余秋雨的話,“他把知性融入感性,舉重若輕,衣袂飄然走過了他的《我與地壇》”。在《我與地壇》的教學中,筆者把揣摩第一部分中的三節(jié)景物描寫(不僅是景物描寫)作為理解作者靈魂的重點:
1.荒園的破敗烘托了落魄者頹唐的精神狀態(tài)和悲苦的命運;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蕩卻讓“我”感到萬物盛衰皆自然。
“我”在地壇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理解了地壇的“意圖”,一顆痛苦的心得到寄托,得到安慰;地壇歷久而彌堅的活力正是激勵作者勇敢面對不幸,采取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取之不盡的源泉。
2.小昆蟲和草木明白知道自己雖很卑微,且處在荒蕪地,但它們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著、活動著,向人們展現(xiàn)出繽紛的生命世界,無言地訴說著生命的美麗。而正是由于小昆蟲、草木等生生不息,地壇不再衰敗。
史鐵生想到了,當然明白了自己也應如園中的小昆蟲和一草一木,雖然身處逆境,但不能頹廢、消極,而應該像它們那樣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與亮色。
3.景物描寫也是對生命的解讀,作者在此發(fā)現(xiàn)生命的根本處境,發(fā)現(xiàn)生命的種種狀態(tài):落日映出最后的燦爛,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古柏坦然面對一切,落葉留下“回家”的美麗……從中體驗到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創(chuàng)造過程的美好與精彩。
地壇在不斷的變化中顯現(xiàn)出永恒的一面,作者由此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與永恒,欣賞到人類的步伐和舞姿,贊美著生命的呼喊與歌唱,從不屈中獲得驕傲,從苦難中提取幸福,從虛無中創(chuàng)造意義,完成了他思想的涅槃。
【小結】蘊含深意的景物,富有詩意的描述,是關于生命的寫真與夢想,也是史鐵生心魂的歌舞。
又如作為新散文運動一員主將的周曉楓,以其獨特的極具痛感的文字尤其是眾多信手拈來、云譎波詭的修辭和對世間萬物極其細膩的體察與感悟,為我們提供了大量頗具先鋒意識的散文文本和真實、新鮮的人生經驗。教學《斑紋》我們可以把文中斑斕的修辭(比喻、排比、反諷、擬人)作為教學的內容?!榜T牧文學獎”對周曉楓的頒獎詞寫道:“她對散文藝術的豐富可能性,懷有活躍的探索精神。她的作品文體精致、繁復,別出心裁,語言豐贍華美,充分展示書面語言的考究、綿密和純粹?!蓖高^斑斕的“斑紋”,剖析豐富綺麗的修辭,學生就能發(fā)現(xiàn)她的作品“將沉靜、深微的生命體驗溶于廣博的知識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間,有復雜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義聯(lián)系”。
二、比較
比較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散文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文學體式,散文教學適于通過比較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去探求散文語言和情感的異同,并揭示其蘊涵的深刻意義,加深對不同作家、不同風格散文的理解。
比如學習《鳥啼》,需要理解文章1~5節(jié)的內容。它寫“嚴寒過后,春天來臨,鳥兒啼鳴”,營造了一個凄涼的氛圍,與“鳥啼”構成強烈的對比,突出在死的恐懼中生命的閃現(xiàn)。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文字進行挖掘和理解,如:
1.找到“緩慢、笨拙、吃力、微弱、含糊、若斷若續(xù)”和“清越、明快、萌發(fā)”等詞,比較體會“這組詞描述準確,變化中寫出了鳥啼聲由小到大、由弱到強”。
2.比較午后鴿子的叫聲。課本所取的是于曉丹的譯文“鴿子開始不間斷地緩慢而笨拙地發(fā)出咕咕的叫聲”,另有馬瀾的譯文是“慢慢地,呆板地,一聲不停歇地咕咕咕低語”。這里,“笨拙”和“呆板”哪個詞更妙?(“笨拙”含著一份可愛天真,更形象地寫出了鴿子的努力過程。)
3.找到“傳出→浮起→拋向→閃動”這組動詞,通過比較體會其生動地寫出了鳥啼聲的力度變化,尤其是“閃動”,還流露了一種明快、活潑,一份抑制不住的喜悅。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文章從‘嚴冬中鳥亡切入,為鳥啼營造了一個凄涼的氛圍,在冬天的嚴寒中,鳥啼聲帶來了春天的明澈、春天的蓬勃,文章自然地過渡到對春天的聯(lián)想?!边@樣,學生才能真正深刻理解“向死而生”的含義:生因為死的襯托更顯珍貴,以死為背景的生更見頑強,讓我們直面死亡,頑強地生活,燦爛地生活!
這一例子側重于課文本身語言文字的比較。語文的靈魂是語言文字,要求學生理解問題必須牢牢抓住語言文字,并細細比較,慢慢品味,深深思考,這樣才能直抵作者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把握“作者情感的流動過程”。
如果一篇散文本身的文字不具備可比性,可引入相關材料加以比較。如孫犁的《亡人逸事》存在著小說化的傾向,即將人物活動的細節(jié)情境化,并以此寄寓其深沉、內斂的情感。此文讀來不難,清清淺淺,不過為夫妻間的若干陳年往事,但要透過這些淡淡的語句,深入觸摸、體悟人物間深沉、豐富、細微的情感,卻極為不易。筆者以孫曉玲的《搖曳秋風遺念長》為對比樣本,引導學生賞析《亡人逸事》的敘事風格及優(yōu)點。試舉三個片段的比較賞析如下:
1.第一部分“雨天結緣”
[對比樣段]據(jù)說,我姥爺是一個熱心公益、挺能張羅事的農民。在一個悶熱的雨天,他坐在西黃城自家梢門洞乘涼,恰巧遇上前來避雨的兩位媒人,她們正為東聊城孫墨池的兒子孫振海(父親在老家的名字)保媒說親,偏偏說的那位崔姓姑娘條件不太理想,恐怕是難以說成。她們對父親的一番介紹,倒讓我姥爺動了心,兩位媒人知道王家二姑娘品貌超群、心靈手巧、楚楚動人,又是“女大三抱金磚”,想來是配得上的了,便馬上改換目標,竭力撮合。我姥爺打心眼兒里喜歡讀書人,便拜托兩位媒人再仔細打聽打聽。不久,我姥爺下地干活,正巧碰上我爺爺,兩家的地離得挺近,彼此都心知肚明,就不約而同坐在田邊聊了起來,越說越對心思,越說越投緣。后來老哥倆兒一拍即合:“干脆咱們就做親家吧!”
[比較賞析]孫曉玲以一個他者的身份敘述,雨天結緣的來龍去脈非常清晰,但只見事件,不見事件背后人物的心理與情感。孫犁以對話組織情境,人物神態(tài)畢肖,心理意蘊豐滿??梢阅┚洹罢娌患?,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來!”為例,體會人物滿足、感激、幸福、喜悅之情,此即“濃”。
2.第三部分“為人妻母”
[對比樣段]①婆家生活勤儉細省和一般農戶一樣,自家曬醬餅子就大蔥,常年不炒菜,過年才吃肉菜粉條子,不比娘家生活強多少,而且日日起五更做飯,比做閨女時辛勞許多。②父親在村頭沉默地散步,思緒起伏、觸景生情……他忘不了鐵蹄壓境,妻推機杼,手指變形,趕集換賣操勞一家老小吃穿……③自從大哥不幸夭亡后,四個孩子無論哪個頭疼腦熱,母親都緊緊地抱在懷里,在農屋土炕上伴著用棉花捻兒自制的小油燈,走來走去地徹夜不眠,直到捂出汗、退了燒,才會放下緊繃的心。 ④有一回,父親坐在臥室的藤椅上,兩手撫著椅圈兒,感傷地說:“你娘把你們帶大多么不容易呀,我那時不在家,你大哥哥沒了,你娘她多難過?。 ?/p>
[比較賞析]①“辛勞”只是個概念,沒有感受。孫犁的文字里則是一個展開的情境,讓人體會到家務的辛勞給一個嬌氣的新媳婦造成的心理沖擊,閱讀時要注意兩次“哭”。 ②列舉的細節(jié),即非展開的細節(jié),喪失了細節(jié)的感染力。而從孫犁的文字中,則可看出面對妻子手指變形,丈夫心疼、自責的心理反應。③細節(jié)太完整,削弱了細節(jié)的力量。孫犁的文字則只取細節(jié)一部分,留下空白,反而有了某種突出的效果。④語調、感情直露,缺乏意蘊。孫犁的文字表面看似在訓導孩子,實際上是在婉轉地表達對妻子的感激之情。注意“弄”的表達效果。綜上,妻子從一個嬌慣的女兒蛻變?yōu)橐粋€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母親,其心理動力都源于對丈夫的愛,由此可見伉儷之深情,此即“濃”。
3.第四部分“臨終問布”
[對比樣段]1970年4月15日,母親帶著無盡的牽掛離開了她摯愛的親人,這給歷經屈辱劫難的父親,帶來雪上加霜的打擊。
[比較賞析]孫曉玲說“帶來雪上加霜的打擊”,依然非常抽象。孫犁的文字即為一個情境化的細節(jié),注意末句“她閉上眼睛,久病的臉上,展現(xiàn)了一絲幸福的笑容”,妻子的滿足、善良,放置在一個死亡的背景上,讀來無限辛酸,由此推測丈夫的心理——愧疚、酸楚、苦澀。此即“重”。
【小結】孫犁作品不煽情,不造勢,不媚俗,看似很淡,而實際很深。[5]作者用含蓄蘊藉,樸素潔凈的語言表達了對妻子的深情的思念、感激與愧疚。
參考文獻:
[1]王榮生.中小學散文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11(9):54.
[2]王榮生.散文教學內容確定的基本路徑[J].中學語文教學,2011(1):10-11.
[3]曾祥琴.閱讀學新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44.
[4]鄭桂華.散文教學內容開發(fā)的路徑與原則[J].語文學習,2008(5):19.
[5]馮驥才.留得清氣滿乾坤——悼孫犁先生[N].天津日報,2002-7-15(6).
(責任編輯:方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