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成 吳海導
【摘要】 目的 探討鼻內鏡下蝶腭動脈結扎術治療難治性后鼻出血的效果。方法 60例難治性后鼻出血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治療方法治療, 觀察組采用鼻內鏡下蝶腭動脈結扎術治療。比較兩組止血效果及并發(fā)癥情況。結果 治療后,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7%, 高于對照組的73.3%(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 低于對照組的20.0%(P<0.05)。結論 在難治性后鼻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實施鼻內鏡下蝶腭動脈結扎術, 具有顯著的止血效果, 術后并發(fā)癥較少, 具有較高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難治性后鼻出血;鼻內鏡下蝶腭動脈結扎術;止血;并發(fā)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7.045
鼻出血是臨床常見的急癥, 據(jù)統(tǒng)計, 我國具有鼻出血史的人數(shù)約為60%, 但出血嚴重、需就醫(yī)治療的比例僅占5%[1]。大部分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為Little動脈叢導致的出血, 約有5%的患者為鼻腔后部出血[2]。一旦發(fā)生鼻腔后部出血, 則會引起較大的出血量, 且該位置較為隱匿, 導致處理及治療難度較大, 且具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 此類鼻出血的多發(fā)人群為老年動脈硬化患者、高血壓患者、頭顱外傷患者等, 且具有嚴重的并發(fā)癥, 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傳統(tǒng)鼻腔填塞等方式對于難治性后鼻出血患者的療效欠佳。本院選取30例難治性后鼻出血患者給予鼻內鏡下蝶腭動脈結扎術治療, 探討其臨床療效,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難治性后鼻出血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中, 男19例、女11例, 年齡22~80歲, 平均年齡(52.39±9.46)歲。觀察組中, 男17例、女13例, 年齡21~82歲, 平均年齡(54.75±9.26)歲。排除鼻咽腫瘤、利氏區(qū)出血、全身其他出血性疾病等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治療方法進行治療, 包括鼻腔填塞、上頜動脈結扎術、篩前動脈結扎術等。觀察組患者采用鼻內鏡下蝶腭動脈結扎術進行治療:患者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 開始手術時, 采用雙極電凝或血管收縮劑對活動性出血的任何部位進行充分止血, 黏膜注射采用濃度為0.1%的腎上腺素液進行, 在中鼻甲后端下方采用Freer剝離子一級帶角度刀子作一個切口, 切口長度為1 cm, 垂直于中鼻甲的延伸方向, 向后上方向翻轉黏骨膜瓣, 使蝶腭孔暴露, 將蝶腭動脈及動脈分支分離, 對血管采用鈦夾或銀夾進行夾閉, 也可采用雙極電凝術對血管進行結扎, 隨后復位黏膜瓣, 在術腔采用少許止血材料進行填塞, 結束手術。術后2 d將鼻腔填塞物取出, 并進行隨訪。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3] 患者手術后, 進行6個月的隨訪, 患者鼻腔無再次出血為治愈;治療后, 患者的出血次數(shù)及出血量相比于治療前明顯減少為好轉;治療后, 患者的鼻腔出血次數(shù)及出血量無明顯改善為無效??傆行?治愈率+好轉率。并對患者術中、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對比。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止血效果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治愈21例, 好轉8例, 無效1例, 總有效率為96.7%(29/30);對照組治愈12例, 好轉10例, 無效8例, 總有效率為73.3%(22/30);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術后對所有患者進行6個月隨訪, 觀察組發(fā)生并發(fā)癥1例, 為神經損傷,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1/30);對照組發(fā)生并發(fā)癥6例, 其中2例因后鼻孔栓塞時間較長引發(fā)低氧血癥, 3例因動脈結扎出現(xiàn)神經損傷, 1例為眶內血腫,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0%(6/30);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鼻腔后部的位置較為隱匿, 一般出血量較大, 從而加大處理的難度, 且極易復發(fā), 采用常規(guī)鼻腔填塞的方式無法有效止血, 可導致嚴重的并發(fā)癥, 因此需要采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在鼻腔黏膜血液的供應中, >90%均由蝶腭動脈供應[4]。因此, 在難治性后鼻出血的治療中, 首選的治療方法應為對蝶腭動脈進行結扎。既往研究表明, 該手術方式具有較高的成功率, 止血效果好, 手術操作方便, 可在清晰的視野下完成手術操作, 且具有較低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梢?, 針對難治性后鼻出血患者采用鼻內鏡下蝶腭動脈結扎術進行治療, 止血效果顯著, 術后并發(fā)癥較少, 具有較高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崔哲洙, 李惠, 孫珍龍. 鼻內鏡下頑固性后鼻腔出血部位觀察與電凝止血療效分析.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2014, 21(5): 269-270.
[2] 劉建設, 鐘剛, 王彥君. 鼻內鏡下治療難治性鼻出血163例回顧性分析.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3, 22 (11):590-592.
[3] 戚建偉, 吳元慶, 曹萍, 等. 蝶腭動脈電凝術治療頑固性鼻出血. 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 2013, 19(5):438-440.
[4] 謝丹, 梁建偉, 楊徑, 等. 鼻內鏡下電凝吸引治療78例難治性鼻出血臨床觀察. 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 2015, 21(3): 247-248.
[5] 韓開亮, 孔娟, 宋忠云. 鼻內鏡下蝶腭動脈銀夾夾閉術治療頑固性鼻出血. 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 2014, 20(2):161-164.
[收稿日期: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