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李建軍
域外文苑 Foreign
激賞與誤讀
——論俄國文學家對莎士比亞的兩歧反應(yīng)(上)
北京|李建軍
莎士比亞受到19世紀俄羅斯文學家的普遍喜愛和高度評價,但是,也受到嚴重的誤讀和尖銳的質(zhì)疑。尤其是屠格涅夫?qū)Α豆防滋亍返倪^度闡釋和托爾斯泰對莎士比亞的徹底否定,更是莎學研究中值得關(guān)注的問題和現(xiàn)象。本文粗略梳理了這一時期莎士比亞在俄羅斯的接受史,并對兩個誤讀和否定莎士比亞的個案,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學術(shù)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莎士比亞 戲劇 現(xiàn)實主義 分寸感 誤讀
重估俄蘇文學(二十一)
就像它的雙頭鷹國徽所象征的那樣,俄羅斯民族的性格具有明顯的二重性特點,或者說,兩歧性特點。在地理上,它既屬于西方,又屬于東方;在心性上,它敏感而溫情,具有女性般細膩的抒情能力。但是,由于被韃靼人統(tǒng)治了二百五十年,性格難免受其影響——正如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歐文所說的那樣:“撕下一個俄羅斯人的臉皮,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韃靼人”①程萬軍:《西方為什么稱俄國人為“韃靼人”?》,http://blog.ifeng.com/5434500.html.,它表現(xiàn)出冷硬而粗豪的特點;在信仰上,它既極端虔誠,甚至虔誠到近乎自虐的程度,但又有一種隨隨便便的不認真態(tài)度;它既贊美仁慈,又迷信暴力,喜歡用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在大規(guī)模的殺戮中(如“江東六十四屯慘案”和“卡廷慘案”等)表現(xiàn)得特別慘無人道。它有著良好的藝術(shù)感受力,在音樂、舞蹈、繪畫和文學方面,都表現(xiàn)出卓爾不群的天賦和才華,但是,理性精神的成熟度,卻明顯要低一些,缺乏第一流的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它顯得很高傲,仿佛在藍色湖面棲息的天鵝,但卻像泰國寺廟里的猴子一樣習慣于乞討——若想了解它的這一劣根性,只要讀讀契訶夫批評俄國人乞討現(xiàn)象的文章,就夠了。②契訶夫在《我們的行乞現(xiàn)象》中說:“俄國人在給人或向人提供什么東西的時候總是極其怕難為情,可是他們卻善于而且喜歡乞求和接受人家的東西,這甚至成了他們的習慣,他們的一種劣根性了。這種品性是社會各階層的人,不論是街頭的乞丐還是他們的施主,在同等的程度上一概都有的?!保ā镀踉X夫文集》,第十三卷,汝龍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頁)這與中國人一擲千金的慷慨和打腫臉充胖子的虛榮心,構(gòu)成了極為有趣的對照。
俄羅斯對物質(zhì)空間——土地有一種極其強烈的占有欲,通過戰(zhàn)爭和外交等擴張手段,攫取了大量別國的領(lǐng)土。但是,它的精神空間,卻并沒有隨之得到擴展——它對外部世界抱有一種過度的不信任感和疑懼心理,至今仍然很難說是一個融入世界文明版圖的完全意義上的現(xiàn)代國家。
如果說,俄羅斯對歐洲的態(tài)度,也表現(xiàn)出矛盾的兩歧性:既向往和效法,又警惕和對抗,那么,它對東方的態(tài)度和策略,倒是沒有那么復雜——它并不怎么理解東方文化,也缺乏對東方的尊敬和平等意識;竭力在東方制造有利于自己國家利益的地區(qū)沖突和民族分裂,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將東方變成自己與西方博弈的力量資源;對東方那些屢屢被侵害的國家來講,俄羅斯從來就是土地和財富的掠奪者,是巨大變局的幕后推手,而不是可信賴的朋友與合作者。
在對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接受上,俄羅斯倒是有一個突出的優(yōu)點,那就是,從不拒絕一切真正偉大的藝術(shù)和文學。他們接受雨果和司湯達,接受狄更斯和司各特,甚至接受庫柏和斯陀夫人。莎士比亞更是受到俄羅斯人普遍性的喜愛和歡迎。如果說,莎士比亞的名字,對全世界熱愛文學的讀者來講,是“令人喜愛”和“廣受歡迎”的同義詞,那么,在俄羅斯,“莎士比亞”四個字簡直可與“偉大作家”互換——莎士比亞在俄羅斯受歡迎的程度,與他在德國受到的禮遇一樣熱烈和隆盛。
普希金就是一個熱愛莎士比亞的讀者。莎士比亞的文學世界,是一個充滿新奇和魔力的世界。莎劇會極大地影響讀者的心情態(tài)度,甚至會極大地改變讀者關(guān)于人性、歷史、政治的認知結(jié)構(gòu),使他們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是一個被提高了的、被改變了的新人。莎士比亞帶給普希金的閱讀感受,就是這樣一種包含著震撼和狂喜的“高峰體驗”,一種無法自已的陶醉狀態(tài)。1825年7月,普希金在致小拉耶夫斯基的信中說:“莎士比亞是何等的讓人嘆服!一提起他,我就不能不為之神魂顛倒。與他相比,悲劇作家是何等渺小??!”③沈念駒等主編:《普希金全集》(8),書信卷,呂宗興、王三隆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289頁,第289頁。莎士比亞使普希金看到了一個異乎尋常的世界。1826年9月26日,他對波果津說:“讀了莎士比亞的作品之后,我感到頭昏目眩,我似乎看到了一個深淵?!雹芷障=穑骸镀障=鹫撐膶W》,張鐵夫、黃弗同譯,漓江出版社1983年版,第223頁。所謂“頭昏目?!敝f,所謂看到“深淵”之喻,表達的無非是對莎劇魔力的肯定,就像歌德說自己讀了莎士比亞的作品,就像盲人忽然恢復了視力一樣,都是對莎士比亞極高的贊譽。
普希金發(fā)現(xiàn),莎士比亞特別尊重自己作品中的人物,給他們以充分的自由,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動,并以符合情景規(guī)定性的方式說話:“讀讀莎士比亞的作品吧,他從不損害自己的劇中的主人公,任憑他的主人公如同在生活中那樣無拘無束地講話,因為他確信:在特定的時刻和特定的場合,他能給他找到符合人物性格的語言?!雹萆蚰铖x等主編:《普希金全集》(8),書信卷,呂宗興、王三隆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289頁,第289頁。通過與莫里哀的比較,普希金揭示了莎士比亞這樣一個天才的能力——特別善于寫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而不是僅僅寫出某一方面的性格特點:“莫里哀的慳吝人只是慳吝而已;莎士比亞的夏洛克卻是慳吝、機靈、復仇心重、熱愛子女、敏銳多智?!雹迼钪芎簿庍x:《莎士比亞評論匯編》(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426頁,第167頁。也就是說,在莎士比亞那里,人物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而在莫里哀那里,人物幾乎就是一個象征性的符號。
人民性是普希金的一個重要的文學評價標準。在他看來,一個真正偉大的作家,應(yīng)該是一個具有人民性的作家。他從莎士比亞的作品中看到了人民性,并在《論文學中的人民性》中,明確無誤地肯定了這一點:“要否認莎士比亞的《奧賽羅》《哈姆雷特》和《一報還一報》及其他著作中具有巨大的人民性,恐怕是徒勞的。”⑦沈念駒等主編:《普希金全集》(6),評論卷,鄧學禹、孫蕾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頁,第91頁。他還寫過一篇《論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短文,根據(jù)“自由、豪放手筆的印記”,斷定這部劇作是莎士比亞本人的作品,肯定了這部作品對地域性特色的描寫,“富有色彩的語言和奇喻”,還高度贊揚了莎士比亞所塑造的兩個多姿多彩的主人公和另外一個“文雅、高尚、重情義”的“青年騎士的典型”⑧沈念駒等主編:《普希金全集》(6),評論卷,鄧學禹、孫蕾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頁,第91頁。。可見,普希金對莎士比亞的作品讀得很細致,很深入,多有精辟的見解和高明的評價。在俄國作家中,普希金對莎士比亞的認識,是最為深刻和可靠的。
俄國的文學批評家?guī)缀跞际巧勘葋喌闹覍嵶x者,幾乎全都對莎士比亞的作品贊不絕口。在《文學的幻想》中,別林斯基對莎士比亞的贊揚,熱情洋溢,簡直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了:“莎士比亞,那神通廣大的、偉大的、不可企及的莎士比亞,卻領(lǐng)悟了地獄、人間和天堂;它是大自然的主宰,他同樣地考察善與惡,在富有靈感的透視中診斷宇宙脈搏的跳躍!他的每一出戲都是一幅世界的縮影;它不像席勒似的有他所愛的概念,所愛的英雄。”⑨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第一卷,滿濤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2頁,第442頁,第496頁,第486頁。他在《彼得堡文集》一文中,也以同樣的語氣,高度贊揚莎士比亞:“莎士比亞也許是世界上能夠見到的所有天才中一個最偉大的人物。”⑩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第六卷,辛未艾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頁,第595頁。別林斯基反對把莎士比亞僅僅當作“純粹藝術(shù)”現(xiàn)象來談?wù)摵托蕾p。在他看來,莎士比亞極大地超越了純藝術(shù)的閾限,是一個極為豐富的文化現(xiàn)象和精神現(xiàn)象:“人們通常拿莎士比亞,尤其是拿歌德作為自由的、純藝術(shù)的代表;然而這是一個不能令人信服的說法。莎士比亞是一個最偉大的創(chuàng)作天才,主要是一個詩人,這是沒有什么可懷疑的;然而誰要是在莎士比亞的詩里看不出豐富的內(nèi)容,看不出它們所提供給心理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當政人物等的教訓和事實是一種取之不盡的寶藏,那么他是太不理解莎士比亞了。莎士比亞通過詩歌傳達一切,但是他所傳達的遠遠不止屬于詩歌一方面的東西。”?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第六卷,辛未艾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頁,第595頁。別林斯基深刻地揭示了莎士比亞作品在內(nèi)容上的廣闊性和豐富性,也揭示了莎士比亞在人文精神上的健全性和知識修養(yǎng)上的全面性。
杜勃羅留波夫則站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高度,在開闊的人文視野里,來審視和評價莎士比亞。他將莎士比亞當作自己時代的“認識最高階段的最充分的代表”:“他的劇本中有許多東西,可以叫作人類心靈方面的新發(fā)現(xiàn);他的文學活動把共同的認識推進了好幾個階段,在他之前沒有一個人達到過這種階段,而且只有幾個哲學家能夠從老遠地方把它指出來。這就是莎士比亞所以擁有全世界意義的原因:他指出了人類發(fā)展的幾個新階段。但是莎士比亞就站在平常的作家隊伍之外。但丁、歌德、拜倫的名字常常和他的名字結(jié)合在一起,可是很難說,他們每個人都是像莎士比亞似的這樣充分地標識全人類發(fā)展的新階段?!?杜勃羅留波夫:《杜勃羅留波夫選集》,第二卷,辛未艾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61頁。這樣的評價,不僅很有高度,而且也很符合莎士比亞的實際狀況——他的確是一個在很多方面提高了人類認識能力的偉大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同樣將莎士比亞的作品當作人類文學的最高典范來研究,在闡釋“崇高”和“滑稽”兩個美學問題的時候,多次談及莎士比亞的作品。⒀車爾尼雪夫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中卷,辛未艾譯,上海譯文出版社,第59—60、62、96—97頁。
在俄羅斯作家中,有兩位大師級的作家——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寫過專論莎士比亞的長文。然而,他們對莎士比亞的解讀和評價,都存在過度闡釋或嚴重誤讀的問題。
屠格涅夫?qū)ι勘葋喌脑u價很高,但是,在對具體作品的解讀上,卻出現(xiàn)了嚴重的偏差。1860年,他做過一個題為《哈姆雷特與唐吉訶德》的報告。這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但也屬于典型的“六經(jīng)注我”式的評論。屠格涅夫?qū)θf提斯和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基本上是主觀化的——脫離語境的主觀推測,遠遠多于契合細節(jié)的客觀分析。他顯然是要借助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的人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焦慮,來反思和批判自己時代俄羅斯社會的精神危機和社會危機。
在這篇演講文中,他一開始就將唐吉訶德與哈姆雷特對立起來——前者是無私的利他主義的典型,而后者則是自私的利己主義的代表:“我覺得在這兩個典型中體現(xiàn)了人的天性的兩種根本的、對立的特點——即人的天性賴以轉(zhuǎn)動的軸的兩端。我覺得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屬于這兩種類型中的一種,我們每一個人或是與唐吉訶德相像,或是與哈姆雷特相像。不錯,現(xiàn)在哈姆雷特要比唐吉訶德多得多,但是唐吉訶德沒有絕跡?!雹覄⒋T良主編:《屠格涅夫全集》,第十一卷,張捷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頁,第183—184頁,第182—183頁,第189頁,第190頁。他把唐吉訶德當作從“道德理想國”來的完美無缺的道德典范,不吝贊詞,大加揄揚;同時,卻將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人物哈姆雷特,生生地拽到了自己的時代,讓他代表自己時代的那些懦弱、自私、庸俗的人們來接受審判。
在他看來,唐吉訶德就是美德和至善的絕對化身。他的心靈如此純潔,人格如此完美,態(tài)度如此真誠,情感如此熱烈——在他的身上,幾乎沒有一絲一毫的瑕疵。他象征著人們對一切美好東西的向往和追求精神:
唐吉訶德究竟表明什么呢?首先表明信仰,對某種永恒的、不可動搖的東西的信仰,對真理的信仰,一句話,對那種處于個人之外的真理的信仰。這種真理不大容易把握,要求為它服務(wù)和做出犧牲,但是只要為它服務(wù)時持之以恒并且做出大的犧牲,它也是可以掌握的。唐吉訶德整個人充滿著對理想的忠誠,為了理想,他準備經(jīng)受各種艱難困苦,犧牲生命;他珍視自己的生命的程度,視其能否成為體現(xiàn)理想、在世界上確立真理和正義的手段而定。有人會說,這個理想是他精神失常后從騎士小說的幻想世界里汲取來的,我同意這種說法,唐吉訶德的可笑的一面就在于此,但是理想本身仍然是完全純潔的。為自己而生活,只關(guān)心自己——唐吉訶德認為這是可恥的。他整個人, 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生活在自己之外,活著是為了別人,為了自己的兄弟,為了根除邪惡,為了反對敵視人類的力量——魔法師、巨人,即壓迫者。他身上連一點利己主義的痕跡也沒有,他不關(guān)心自己,他整個人都充滿自我犧牲精神——請珍視這個詞!——他有信仰而且堅信不疑,義無反顧。因此他無所畏懼,不屈不撓,滿足于吃最粗劣的飯食和穿最寒酸的衣服,因為他顧不上這些。他心地溫順,但精神上偉大而勇敢;他息事寧人的虔誠沒有對他的自由形成限制;他雖無虛榮心,但他不懷疑自己和自己的使命,甚至不懷疑自己的體力;他的意志是百折不回的意志。一心追求同一個目標,使得他的思想有些單調(diào),思維方式有些片面;他知道得很少,而且他也不需要知道得很多;他知道他的事業(yè)是什么,他為了什么活在世上,這就是主要的知識。⒂劉碩良主編:《屠格涅夫全集》,第十一卷,張捷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頁,第183—184頁,第182—183頁,第189頁,第190頁。
屠格涅夫?qū)μ萍X德的贊美,顯然是夸張的,虛妄不實的——這與作者塞萬提斯對人物的復雜的敘事態(tài)度相去實在是太遠了。塞萬提斯對唐吉訶德的諷刺,是昭然可見的,甚至是非常尖銳的。
屠格涅夫?qū)⑻萍X德捧到了道德的“九天之上”,同時,卻將哈姆雷特貶到了道德的“九地之下”——哈姆雷特簡直就是壞德性和壞人格的典型,幾乎就是唐吉訶德在道德上不共戴天的敵人:
首先是好進行分析和具有利己主義,因而缺乏信仰。他整個人都是為自己而活的,他是一個利己主義者。但是要相信自己,即便是一個利己主義者也是無法做到的;只能相信處于我們之外和我們之上的事物??墒枪防滋夭幌嘈诺倪@個我,對他來說卻是很寶貴的。這是出發(fā)點,他不斷回到這個點上來,因為在整個世界上他找不到他的靈魂可以依附的任何東西;他是一個懷疑主義者,總是為自己忙忙碌碌,要求別人重視自己;他經(jīng)常關(guān)心的不是自己的責任,而是自己的地位。哈姆雷特懷疑一切,當然也懷疑自己;他的頭腦過于發(fā)達,以至不能滿足于他在自己身上發(fā)現(xiàn)的東西;他意識到自己的弱點,但是任何自我意識都是一種力量,由此而產(chǎn)生了他的冷嘲,這是唐吉訶德的熱情的對立物。哈姆雷特懷著喜悅的心情夸大其詞地責罵自己;他經(jīng)常觀察自己,隨時察看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因此他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所有缺點并且蔑視它們,蔑視自己——與此同時,可以說,他靠這種蔑視而生活,靠這種蔑視為生。⒃劉碩良主編:《屠格涅夫全集》,第十一卷,張捷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頁,第183—184頁,第182—183頁,第189頁,第190頁。
屠格涅夫?qū)防滋氐姆治?,完全屬于嚴重的誤讀和過度詮釋。他忽略了哈姆雷特的特殊處境,以及在這種處境下才有的復雜而特殊的心情——正是險惡的處境和沉重的壓力,造成了哈姆雷特對生活消極的情感反應(yīng),使他半瘋半傻,說刻薄的反話和奇怪的瘋話。如果說,唐吉訶德幾乎是在毫無危險的環(huán)境里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么,哈姆雷特則過著一種極端危險的生活,到處都是陷阱,或者,用《哈姆雷特》的戲中戲的劇名說,處處都是“捕鼠機”,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他差點就被克勞狄斯借英國人之刀殺掉。他并不是一個所謂的“懷疑主義者”,而是一個被巨大的不幸和痛苦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正直而單純的年輕人。他的“冷嘲”不過是緩釋這種壓力的方式而已。屠格涅夫忽略了哈姆雷特前后生活境遇的變化,忽略了巨大的變故和災(zāi)難如何改變了他的性格與命運。
比較起來,英國著名的散文家和批評家查爾斯蘭姆在《論莎士比亞的悲劇是否適于舞臺演出》(1811)中的分析和判斷,就更合乎莎士比亞敘事的實際情況。在他看來,哈姆雷特身上,最引起人興趣、也最令人痛苦的特征,就是他的“精神痛苦”。正是這種痛苦,“使他對待逢事亂插手的波洛涅斯十分嚴厲,在同奧菲利婭會面時粗暴刻薄。這都表示他的頭腦錯亂了(但在奧菲利婭問題上,除了頭腦錯亂之外,哈姆雷特也巧妙地掩蓋了深刻的愛,用假裝的粗魯態(tài)度使奧菲利婭疏遠他,使此后二人愛情關(guān)系的破裂在她思想上有所準備,哈姆雷特此后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愛情不可能占重要地位)。這些頭腦錯亂的表征正是他性格的組成部分,這就同我們所欣賞的哈姆雷特性格發(fā)生了矛盾,要解決這矛盾,就必須極其耐心地考慮他的處境。根據(jù)以后發(fā)生的事態(tài),我們會原諒他的,也可以根據(jù)他總的性格對此加以解釋,但在當時他確實表現(xiàn)得粗暴、令人不愉快。”⒄楊周翰編選:《莎士比亞評論匯編》(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426頁,第167頁。這樣的分析和判斷,才是周到體貼的,才是合情合理的。
別林斯基對哈姆雷特——他的文章中文譯本譯作“漢姆萊脫”——精神世界和生存境遇的分析和理解,也比屠格涅夫更加深刻,更接近事實。他曾在《莎士比亞的劇本〈漢姆萊脫〉》中,細致分析過哈姆雷特的性格內(nèi)涵:“漢姆萊脫!……你懂得這個字眼的意義嗎?——他偉大而又深刻:這是人生,這是人,這是你,這是我,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在那崇高或是可笑,但總是可憫又可悲的意義上……”⒅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第一卷,滿濤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2頁,第442頁,第496頁,第486頁。他準確地揭示了哈姆雷特“軟弱”的原因和性質(zhì),“這是分裂,是從精神上的幼稚的、不自覺的和諧與自我享樂走向不和諧與斗爭去的過渡,而不和諧與斗爭又是走向精神上的雄偉的、自覺的和諧與自我享樂的過渡的必要條件……一個人的精神越崇高,他的分裂就越是可怕,他對自己的有限性的勝利也就越是輝煌,他的幸福也就越是深刻和神圣。這就是漢姆萊脫的軟弱的意義”⒆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第一卷,滿濤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2頁,第442頁,第496頁,第486頁。。別林斯基還從哈姆雷特與霍拉旭關(guān)于“預兆”和“命運”的一段對話中,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漢姆萊脫不但有一顆美麗的靈魂,并且還有一顆偉大的靈魂:一個人要是善于理解支配世界的天意,這樣向他表示屈服,他就一定是一個偉大的人,因為只有力量,不是軟弱,才善于這樣理解天意并且這樣向它表示屈服的?!雹貏e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第一卷,滿濤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2頁,第442頁,第496頁,第486頁。別林斯基對哈姆雷特的理解,不僅具有心理學的深度,而且還具有豐富的哲學意味,顯然比屠格涅夫要更客觀,更高明。
在自己的文章中,屠格涅夫提到了桑丘潘沙與唐吉訶德的友誼,贊美了前者對后者的崇拜和忠誠,并以此來證明唐吉訶德的偉大。但是,他卻沒有提到霍拉旭,沒有公平地分析他與哈姆雷特的近乎偉大的友誼。霍拉旭非常尊敬和喜歡哈姆雷特。按照莎士比亞的文本所提供的信息,他可不是尋常之輩,而是一個特別有學問和有教養(yǎng)的人。一個如此優(yōu)秀的人,不可能看不出哈姆雷特在德性上的殘缺,也不可能愛一個極端自私自利的人?;衾裰宰鹁垂防滋?,之所以與他建立牢固的友誼,那一定是因為哈姆雷特是高尚的,至少是值得愛和尊敬的,而斷然不會是屠格涅夫所說的那個極為不堪的樣子。
愛情也是屠格涅夫進行批評的一個尺度,是他對哈姆雷特進行否定的又一個道德審判臺。毫無疑問,在屠格涅夫主持的兩個著名文學人物之間的道德比賽中,唐吉訶德還要繼續(xù)得分:
他的愛情高尚、純潔。他愛得那么高尚,甚至沒有想到他所愛的人根本不存在;他愛得那么純潔,以至于當杜爾西內(nèi)婭作為一個粗魯?shù)暮腕a臟的村姑出現(xiàn)在他面前時,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認為這是兇惡的魔法師把她變成這樣的。我們自己在一生當中,在我們的漫游中見過這樣的人,他們?yōu)橥瑯硬淮罂赡艽嬖诘亩艩栁鲀?nèi)婭而死,或為某種粗魯?shù)?、?jīng)常是骯臟的東西而死,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他們的理想的實現(xiàn),他們把它的變形同樣歸咎于兇惡的——我差一點要說是魔法師了——人和倒霉的偶然性的捉弄。我們見過他們,當這樣的人絕跡時,就讓歷史這本書永遠合上吧!其中就沒有什么可讀的了。唐吉訶德身上沒有絲毫肉欲的痕跡,他的所有幻想是羞怯的和純潔的,他內(nèi)心深處未必會希望最后與杜爾西內(nèi)婭結(jié)合,他甚至可能對這種結(jié)合感到可怕!?劉碩良主編:《屠格涅夫全集》,第十一卷,張捷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頁,第183—184頁,第182—183頁,第189頁,第190頁。
屠格涅夫?qū)⑷f提斯的所有喜劇性的敘事,全都轉(zhuǎn)換成了莊嚴而崇高的正劇。在塞萬提斯的敘事語境中,唐吉訶德對杜爾西內(nèi)婭的所謂愛情,簡直就是一個辛酸的玩笑,一個辛辣的諷刺,人們從中很難看到真正的愛情所應(yīng)該具有的情感內(nèi)容。屠格涅夫知道關(guān)于唐吉訶德敘事的虛幻性,但是,他硬是將這些“幻想”轉(zhuǎn)換成完全相反的事實,甚至贊美它所包含的禁欲主義。欲望即罪惡。他要根據(jù)“禁欲主義”的道德戒律,來裁判唐吉訶德與哈姆雷特的“道德拳擊賽”。屠格涅夫必然要對哈姆雷特進行充滿偏見的誤判:
至于說到哈姆雷特,難道他能夠愛嗎?難道他的持譏諷態(tài)度的創(chuàng)造者、洞察人的心靈的行家敢于賦予這個浸透著自我分析的具有腐蝕作用的毒汁的利己主義者和懷疑論者一顆愛慕的、忠誠的心嗎?莎士比亞沒有陷入這樣的矛盾之中,細心的讀者不費多大力氣就會相信,哈姆雷特是一個追求肉欲,甚至暗中好色的人(朝臣羅森格蘭茲在聽到哈姆雷特說他對女人不發(fā)生興趣時默默地笑了起來,這并不是沒有原因的),就會相信我所說的話,即哈姆雷特不愛任何人,只是假裝成愛的樣子,而且是漫不經(jīng)心地假裝。?劉碩良主編:《屠格涅夫全集》,第十一卷,張捷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頁,第183—184頁,第182—183頁,第189頁,第190頁。
肉欲?多么嚇人的字眼!“好色的人”?多么荒率的定性!“哈姆雷特不愛任何人”?多么武斷的判詞!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的愛情是艱難的、不幸的,但卻是真摯的、純潔的,就仿佛被石頭壓彎的玫瑰,依然在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一樣。按照英國的莎士比亞專家基托在《哈姆雷特》(1956)的說法:“哈姆雷特現(xiàn)在和過去都愛奧菲利婭,奧菲利婭也愛哈姆雷特。(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奧菲利婭是個輕佻的女子,哈姆雷特是個玩弄女性的男人;這種說法使我們想起豪斯曼的一句不客氣的話:‘這是對人類智力的誣蔑?!?楊周翰編選:《莎士比亞評論匯編》(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432—433頁。哈茲里特也曾為哈姆雷特在愛情上的怪異表現(xiàn)進行辯護:“就他所處的環(huán)境來說,他對奧菲利婭的所作所為——一種假裝的嚴肅——是正常的。這種假裝的嚴肅來自希望的破滅、痛苦的悔恨和由于突發(fā)事件而懸而未決的愛情。當他身處一種極端厭惡的環(huán)境時,我們不可能要求他以正常的方式追求愛情。”?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朱生豪等譯,第9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第66頁。這樣的解釋,才是靠得住的,因為它既合乎文本內(nèi)部的事象,又合乎一般的人情事理。
事實上,哈姆雷特在有愛情上是否真誠,是不是“懷疑論者”,是不是“假裝成愛的樣子”,這得看作為被愛者的奧菲利婭怎么說。然而,屠格涅夫完全沒有注意奧菲利婭是如何贊美哈姆雷特的。在那段著名的獨白中,奧菲利亞這樣贊美自己所愛的人:“啊,一顆多么高貴的心是這樣殞落了!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雅范、舉世注目的中心,這樣無可挽回地殞落了!我是一切婦女中間最傷心而不幸的,我曾經(jīng)從他音樂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現(xiàn)在卻眼看著他的高貴無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銀鈴失去了諧和的音調(diào),無比的青春美貌,在瘋狂中凋謝!??!我好苦,誰料過去的繁華,變作今朝的泥土!”?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朱生豪等譯,第9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第66頁。最重要的是,奧菲利婭清楚地知道,哈姆雷特以前并不是現(xiàn)在這樣,所以她才祈禱說:“天上的神明啊,讓他清醒過來吧!”遺憾的是,這些至關(guān)重要的細節(jié),屠格涅夫竟然全都視而不見,全都忽略掉了。
作 者: 李建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趙斌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