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老年人胃鏡檢查胃潰瘍臨床特點。方法67例>60歲老年胃潰瘍患者(研究組)和67例≤60歲中青年胃潰瘍患者(對照組)均接受胃鏡檢查,記錄對比兩組胃鏡檢查結果。結果研究組胃底、胃體潰瘍發(fā)生率分別為14.93%、22.39%,顯著高于對照組2.99%、10.45%,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
李生利
【摘要】 目的 探討>60歲老年人胃鏡檢查胃潰瘍臨床特點。方法 67例>60歲老年胃潰瘍患者(研究組)和67例≤60歲中青年胃潰瘍患者(對照組)均接受胃鏡檢查, 記錄對比兩組胃鏡檢查結果。結果 研究組胃底、胃體潰瘍發(fā)生率分別為14.93%、22.39%, 顯著高于對照組2.99%、10.45%,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胃潰瘍直徑為0.5~2.7 cm、平均胃潰瘍直徑 (2.12±0.59)cm;對照組胃潰瘍直徑為0.5~2.8 cm, 平均胃潰瘍直徑(2.08±0.58)cm, 兩組胃潰瘍直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醫(yī)生應準確掌握>60歲老年胃潰瘍患者胃鏡檢查特點, 對疑似病例給予綜合檢查確診病情, 有利于此類患者獲得及時救治保障其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
【關鍵詞】 胃潰瘍;老年;胃鏡檢查;臨床特點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084
胃潰瘍是臨床常見病及多發(fā)病, 胃鏡檢查是診斷此類疾病的主要方法[1]。位于賁門和幽門之間的慢性潰瘍我們稱之為胃潰瘍, 是消化道系統(tǒng)極為常見的一種疾病, 屬于消化性潰瘍的一種。胃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從而導致造成超過粘膜肌層的組織損傷。胃潰瘍患者的臨床表現饑餓不適、飽脹噯氣、泛酸或餐后定時的慢性中上腹疼痛, 嚴重時可能會發(fā)生黑便與嘔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 人們的飲食結構發(fā)生了改變, 胃潰瘍患者年齡有年輕化的傾向。本文為提高老年胃潰瘍患者診治效果, 特于2015年1~12月選取本院收治的67例老年胃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探討60歲以上老年人胃鏡檢查胃潰瘍臨床特點,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67例老年胃潰瘍患者作為研究組, 其中男39例、女28例, 年齡61~83歲, 平均年齡(71.25±2.11)歲, 病程1~29年、平均病程(8.10±5.04)年。選取同期67例中青年胃潰瘍患者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41例、女26例, 年齡18~59歲、平均年齡(42.53±8.24)歲, 病程1~25年、平均病程(7.89±5.12)年。兩組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與排除標準 ①兩組患者均經臨床檢查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定的胃潰瘍診斷標準;②對本次研究所需胃鏡檢查具有良好耐受性, 無相關禁忌證;③排除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患者;④排除精神類疾病者;⑤入選女性未處于產褥、哺乳、妊娠等機體特殊時期;⑥排除機體重要器官 (心臟、肝臟、腎臟等 )嚴重病變者;⑦患者本人及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完全知情, 必要時可于研究前指導其獨立填寫知情同意書。
1. 3 胃鏡檢查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胃鏡檢查, 儀器選用日本奧林巴斯(Olympus)公司提供的型號為CV-70電子胃鏡。應于前一天晚餐進食易消化、少渣食物, 檢查前10 min給予利多卡因膠漿含服減少檢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咽部不適癥狀。指導待檢者取左側臥位并屈曲雙腿, 口中輕咬牙墊, 指導其放松肢體并有效固定頭部, 將胃鏡插入后仔細觀察胃壁情況, 必要時給予取材活檢。記錄兩組胃潰瘍患者胃鏡檢查結果, 將所得數據經統(tǒng)計學檢驗后獲得結論。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胃潰瘍發(fā)生部位分布情況為胃角20例(29.85%)、胃底10例(14.93%)、幽門管6例(8.96%)、胃體15例(22.39%)、胃竇16例(23.88%);對照組胃潰瘍發(fā)生部位分布情況為:胃角27例(40.30%)、胃底2例(2.99%)、幽門管9例(13.43%)、胃體7例(10.45%)、胃竇22例(32.84%)。研究組胃底、胃體潰瘍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胃潰瘍直徑在0.5~2.7 cm、平均胃潰瘍直徑 (2.12±0.59)cm;對照組胃潰瘍直徑0.5~2.8 cm, 平均胃潰瘍直徑(2.08±0.58)cm, 兩組胃潰瘍直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3 討論
胃潰瘍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發(fā)的疾病, 誘因比較復雜, 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所導致的, 主要有:①有胃潰瘍家族史的人群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群, 這說明胃潰瘍可能會有一定的遺傳因素;②長期大量飲酒、抽煙、長期喝濃茶都是引發(fā)胃潰瘍的危險因素;③生活習慣也是引發(fā)胃潰瘍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司機、醫(yī)生等吃飯不規(guī)律的人群胃潰瘍的發(fā)病率較高。機體發(fā)生胃潰瘍后若未獲得及時救治將引發(fā)胃穿孔危及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 提示及時診斷并給予積極治療是保障胃潰瘍患者療效及預后的關鍵因素[2]。研究表明, 老年人群胃潰瘍發(fā)病率較高, 分析原因可能與其存在心腦血管、肺部、肝硬化及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密切相關[3]。此外隨著年齡增長, 機體抵抗力及免疫力降低, 各項組織器官功能隨之下降, 也是導致老年人群發(fā)生胃潰瘍的重要因素[4]。胃潰瘍通常會伴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潰瘍穿孔、幽門梗阻, 有些嚴重的情況甚至可能導致癌變。有些胃潰瘍患者完全沒有癥狀, 所以這些患者是在偶然的情況下才發(fā)現自己患有胃潰瘍, 而一些患者自身伴隨有嚴重的并發(fā)癥, 在檢查并發(fā)癥的過程中, 才發(fā)現自己患有胃潰瘍。老年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較差, 身體問題較多, 這也對胃潰瘍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帶來了不小的困擾。老年胃潰瘍對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均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 而且老年患者身體的各項機能都出現了退化, 體內的各種循環(huán)也比較差, 在患病初期又因為癥狀不太明顯, 或者根本沒有癥狀, 導致被忽視, 從而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所以老年人應該定期去醫(yī)院檢查身體, 當身體出現了某些癥狀的時候可以通過內鏡檢查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探查, 確認患者是否發(fā)生了胃潰瘍, 好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
有研究顯示, 由于老年胃潰瘍患者大多無典型臨床表現, 因此為臨床診斷及治療工作造成一定困難, 胃鏡檢查已成為確診老年胃潰瘍疾病的首選方法[5, 6]。提示準確掌握老年胃潰瘍患者胃鏡檢查特點是提高其診斷率的重要依據, 應引起廣大醫(yī)務工作者高度重視。本文研究可知, 研究組老年胃潰瘍患者經胃鏡檢查時病灶位于胃體、胃底幾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中青年胃潰瘍患者, 但不同年齡段胃潰瘍病灶直徑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疑似老年胃潰瘍患者進行胃鏡檢查時, 應將胃底、胃體作為檢查重點區(qū)域, 可顯著提高胃鏡檢查準確性。內鏡檢查是將特制的內窺鏡插入天然的孔道和體腔內觀察是否出現病變的一種臨床特殊檢查方法, 隨著我國醫(yī)學水平的不斷發(fā)展, 內鏡檢查已經被廣泛的運用于各項檢查當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與其他影像學檢查方法(如消化道造影、腹部超聲、CT、MR、核醫(yī)學等)相比, 內鏡診斷具有能夠獲取標本進一步做病理檢查的明顯優(yōu)勢。在臨床上, 只要患者沒有內鏡檢查禁忌證, 在需要內鏡檢查的時候都應該及時做相應的內鏡檢查, 盡早的進行診斷和治療。
綜上所述, 臨床醫(yī)生應準確掌握60歲以上老年胃潰瘍患者胃鏡檢查特點, 對疑似病例給予綜合檢查確診病情, 有利于此類患者獲得及時救治保障其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老年胃潰瘍患者病情通常較為嚴重, 潰瘍的直徑較大, 老年胃潰瘍患者由于患病時間長, 治療起來難度較大, 治療成功率較低, 及早進行診斷, 及早進行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有效率, 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值得今后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文波.胃鏡電凝止血聯合鏡下蒙脫石散創(chuàng)面給藥治療胃潰瘍出血的療效分析.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5(2):89-91.
[2] 辛紅波, 張秋芹, 賈巖輝.蒙脫石散配合胃鏡治療胃潰瘍出血的臨床療效.中國處方藥, 2014(1):26-27.
[3] 張俊峰. 98例胃潰瘍患者臨床及胃鏡特點分析.實用預防醫(yī)學, 2012, 19(3):423-424.
[4] 涂征艷, 豐化微. 80例胃潰瘍患者的臨床及胃鏡特點.中外健康文摘, 2013(9):135-136.
[5] 曹慧杰. 60歲以上老年人胃潰瘍胃鏡檢查的臨床價值.中國實用醫(yī)刊, 2016(2):95-96.
[6] 周曉琳, 張學文.對胃鏡檢查50例胃潰瘍患者的干預措施及效果分析.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3(27):144.
[收稿日期:201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