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建平
(山西師范大學 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4)
?
宋代宣徽使初探
仝建平
(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山西臨汾041004)
摘要:宣徽院是唐代以來的一種宮廷服務機構(gòu),長官為宣徽使。唐宋時期,宣徽使的權(quán)力經(jīng)歷了從盛到衰、由實到虛的變化過程。鑒于唐代宣徽使專權(quán)亂政之弊,宋代的宣徽使不再任用宦官,并將其職權(quán)逐步虛化;到元豐官制改革時,先后廢除了宣徽院和宣徽使。宋代的宣徽使地位高,敘位僅在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同知樞密事之后,但除宋初外,其多為寄祿官,已無實權(quán)。宋代設(shè)置宣徽使近130年,任用的宣徽使有44名。宋代對宣徽使的選任較為謹慎,這種防弊之政維護了皇權(quán),收到了良好的政治效果。
關(guān)鍵詞:宋代;宣徽院;宣徽使;防弊之政
宣徽院是唐代以來設(shè)置的一種宮廷服務機構(gòu)。大致最早設(shè)立于唐代中期,隨后分為南院和北院,各置使為長。五代及北宋、遼、金、西夏、元均沿置,明初及清初也短暫設(shè)置過。其職能主要服務于宮廷事務,但在不同朝代也不盡相同。宣徽使是宣徽院之長,總體負責宣徽院事務。清人黃本驥編《歷代職官表》作“清”之“內(nèi)務府總管大臣”相當于“五季”之“少府監(jiān),宣徽南院、北院使”“宋”之“殿中監(jiān)、少監(jiān),少府監(jiān)、少監(jiān),宣徽南院、北院使”“遼”之“北院南院宣徽使副使”“金”之“殿前都點檢司,宣徽院左、右宣徽使,少府監(jiān)、少監(jiān)”*(清)黃本驥:《歷代職官表》卷4《內(nèi)務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75頁。。盡管類比歷代官制有附會性質(zhì),但仍能看出歷代的宣徽使與清代的內(nèi)務府總管大臣在職能上有一定相似性。
唐宋宣徽使制度的興廢,剛好處于唐宋變革期內(nèi)。唐代的宣徽使,只任用宦官;唐代后期,宦官專權(quán),宣徽使是宦官諸司使的總管家,權(quán)力僅次于宦官四貴——兩樞密和兩中尉,參與中樞事務,躋身最高級別宦官行列,權(quán)力達到頂峰,成為主要的專權(quán)宦官。五代時,除卻后唐參用宦官外,其余各代均不再任用宦官,宣徽使的地位仍高、實權(quán)仍大,但與唐代后期相比,已步入衰落軌跡。宋代祖制限制宦官專權(quán),宣徽使不再任用宦官,級別高,但實權(quán)不再,成為優(yōu)待勛臣的加官,在沿用近130年后最終廢除。關(guān)于唐代的宣徽使制度,已有專文研究*王永平:《論唐代宣徽使》,《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1期;仝建平:《唐代宣徽使再認識》,《蘭州學刊》2009年第9期。;宋代的宣徽使制度,目前有兩篇碩士學位論文*仝建平:《唐宋宣徽使考述》,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施治平:《宋代宣徽院研究》,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有所探討,但尚未有專門研究成果正式發(fā)表。宋代的宣徽使,從沿置到廢罷,由實職漸趨虛化,權(quán)力經(jīng)歷了由強到弱的嬗變過程;加之宋代官職分離的制度設(shè)計,宣徽使與宣徽院相互有關(guān)聯(lián),但又并非全然對應。有鑒于此,探索宋代宣徽使制度的實際情況,勾勒其發(fā)展脈絡,分析其衰亡原因,對于豐富宋代制度史研究無疑具有一定的學術(shù)意義。
一、宋代宣徽院及宣徽使的存廢
北宋開國伊始沿置唐五代以來的宣徽院,“掌總領(lǐng)內(nèi)諸司及三班內(nèi)侍之籍,郊祀、朝會、宴饗供帳之儀,應內(nèi)外進奉,悉檢視其名物?!?(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58《職官·宣徽院》,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26頁。宣徽院位居樞密院之北,分南、北兩院,各置使一名,宣徽南、北院使通掌院事,二使共院而各設(shè)廳事,南院資望比北院頗優(yōu),只用南院印。宣徽院所設(shè)吏史有都勾押官、勾押官各一人,前行三人,后行十二人,這些是宣徽院的中層或下級官員;其給使則有知客、押衙、道引、行首之屬,這些是宣徽院的具體辦事人員。以上官吏具體承辦院內(nèi)事務。宣徽院分掌兵案、騎案、倉案、胄案等四案*《宋史》卷162《職官志二》,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806頁。。從宣徽院的下屬官吏、機構(gòu)及職能可以看出,其服務宮廷事務的性質(zhì)仍很明顯。但和唐五代相比,宋代的宣徽院已非朝廷中樞要害部門,文獻屢見宣徽院被其他機構(gòu)占用處理事務的記載。神宗行官制改革,元豐四年(1081年)十一月罷宣徽院,將其職權(quán)劃撥給其他相關(guān)部門,如尚書省之吏部、兵部、工部、禮部和九寺之太常寺等,“官制行,罷宣徽院,以職事分隸省寺”。宋代的宣徽院前后存在120余年。
元豐四年廢罷宣徽院的同時,宋代宣徽使的命運也接近終結(jié),但在廢罷時曾有過反復?!八哪晔辉露蝗樟T宣徽院,見任宣徽使依舊,自今更不除人。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宣徽南院使、判大名府王拱辰為安武軍節(jié)度使、判大名府。官制不置宣徽使,拱辰因再任,遂改命。哲宗元祐三年十月二十三日詔復置南北院宣徽使……紹圣三年四月二日詳定重修敕令所言宣徽使因官制廢罷,以事分隸省寺,元祐三年,復置并無所治之事,詔罷之”*(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之四五,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2519頁。。結(jié)合《文獻通考》所載*(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58《職官·宣徽院》,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26頁??芍?1081年罷宣徽院,而存宣徽使職官,且不再新授。到1083年,僅有的一名宣徽使王拱辰也改任他職。這樣,北宋第一次廢罷宣徽使職官。而張方平已于1079年以宣徽南院使名義致仕,到1085年哲宗即位時始遷太子太保,罷宣徽使名,這樣宣徽使名號也被廢除了。到1088年十月詔復置南北院宣徽使,此后直到元祐六年(1091年)五月才任命馮京為宣徽南院使,當年七月又恢復了張方平宣徽南院使致仕的名號,之后閏八月批準張方平辭免宣徽使致仕。元祐七年(1092年)三月馮京以宣徽南院使名義致仕,朝廷下詔廢除宣徽使。至此,恢復宣徽使職官后僅除過一次,又被廢除了。伴隨著紹圣元年(1094年)馮京的去世,北宋的宣徽使名號也就徹底結(jié)束了*(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之四五,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2519頁。。此后,宋代再沒有恢復設(shè)置過宣徽使這一職官,當然名號也沒有?!靶瘴蛔鸲潞啠食R詷忻茉汗偌嬷?,或以待勛舊大臣之罷政者。及官制行,而事各有所隸,則愈覺贅疣,故遂廢罷云。”*(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58《職官·宣徽院》,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26頁。宋代設(shè)置宣徽使近130年。
二、宋代宣徽使的職能
宋代的宣徽使制度主要繼承后周并有所損益,其職能同樣沿革前代?!靶帐贡咎苹抡咧?,故其所掌皆瑣細之事。然其職猶多因唐之舊?!贝笾滤纬酰帐篂閷嵚?,掌管宣徽院,隨著皇權(quán)的逐步強化,宣徽使職權(quán)趨向虛化,成為寄祿官。前后有變化??傮w而言,其職能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遇百官起居、稱賀、宴日,通喚宣答。
通喚宣答?!霸敹ň幮揲x門儀制所言,按舊儀,宣徽使遇百官起居、稱賀、宴日,通喚宣答”*(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58,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0953頁。。主持宴席?!爸袝?、樞密院、節(jié)度使出使赴鎮(zhèn),宰相還朝,咸賜宴于外苑,以親王或樞密、宣徽使主其席”*(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107《王禮二·開延英儀》,第970頁。。關(guān)于宣徽使的通喚宣答,《文獻通考·王禮考》開延英儀中有生動詳細的記述。
第二、掌管宣徽院。
宋初,宣徽南、北院使通掌院事,“二使通掌院事,共院異廳,止用南院印……南院資望比北院頗優(yōu),或兼樞密亦掌本院事?!?(宋)孫逢吉:《職官分紀》卷12“宣徽使、南院使、北院使”,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296頁。宣徽使成為寄祿官后,仍有宣徽使受詔歸宣徽院供職,張堯佐、郭逵、張方平三位即是,“詔判河陽、宣徽南院使張堯佐歸院供職?!?(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74,第4209頁?!霸t宣徽南院使郭逵歸院供職?!?(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19,第5327頁?!坝^文殿學士、戶部尚書、知應天府張方平為宣徽北院使、判應天府……既而方平卒不行,歸宣徽院供職。”*(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58,第6294頁。
宋初,宣徽南、北院使通掌院事,但隨后推行差遣制度,實際掌管宣徽院的是“簽署提點樞密宣徽院諸房公事”“權(quán)發(fā)遣宣徽院”“權(quán)發(fā)遣樞密宣徽院公事”等職官。
第三、臨時代理他職。
臨時掌管大內(nèi)。“命宰相沈倫為東京留守兼判開封府事,宣徽北院使王仁贍為大內(nèi)都部署。”*(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0,第444頁?!耙郧赝跬⒚罏闁|京留守,宣徽北院使王仁贍為大內(nèi)部署?!?(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1,第481頁。
擔任都監(jiān)監(jiān)軍?!爸剡M反書聞,上命……宣徽北院使李處耘為都監(jiān)……帥禁兵討之。”*(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第25、19、29頁?!懊ケ睗h,以……宣徽北院使潘美為都監(jiān)?!?(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7,第374頁。
權(quán)知州或朝官?!懊漳显菏龟镁訚櫃?quán)知鎮(zhèn)州”*(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第25、19、29頁?!懊毡痹菏估钐幵艡?quán)知揚州”*(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第25、19、29頁?!耙孕毡痹菏雇豕俺綑?quán)御史中丞”*(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83,第6938頁。。
由上可知,宋初,宣徽使有實權(quán),掌管宣徽院,或被委以重任,擔任都監(jiān)監(jiān)軍、臨時掌管大內(nèi)等。隨著皇權(quán)的加強,宣徽使逐漸喪失了明確的實權(quán),“所掌皆瑣細之事”?!堕L編》所載“天禧四年九月丙辰,曹瑋罷簽書樞密院事。”注文曰“自宣徽北院使、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觀察留后罷為宣徽南院使、環(huán)慶路馬步軍都部署。”*(宋)徐自明撰、王瑞來校補:《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卷3,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50頁。既然宣徽南院使比北院使稍優(yōu),而文獻卻說曹瑋“罷為”,可見他擔任的另一職務才具有實際權(quán)力?!俺跤谇?郭逵)宣徽使,慮外人以為罷政,第領(lǐng)樞職?!?(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08,第5064頁?;实郾居诠有帐?,卻說害怕別人誤解為罷政,同樣也是一個例證?!靶毡痹菏埂⒔ㄎ涔?jié)度使李用和為彰信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許張傘擊杖子,上下馬如二府儀,余無得援例。又詔公使錢特依宗室例歲給其半。初,用和得宣徽使,意不滿,不謝。未幾,遂有此授?!?(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56,第3779頁。任命李用和為宣徽使,他卻不滿意此職,皇帝又很快改任其他職。上引幾例均可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宋代的宣徽使確實逐漸沒有實權(quán)。但宣徽使并非虛銜,如果認為它已經(jīng)是空架子就更是一種誤解。比如宋帝任命外戚李用和、張堯佐、郭承祐為宣徽使后,朝廷臺諫輿論反對四起,盡管有防止外戚干政的用意,當然也反證出宣徽使地位重要,不可輕易授人。因此,宣徽使更多的是一種優(yōu)待勛舊大臣的職官,地位、榮譽俱高。
三、宋代宣徽使的地位、身份及人數(shù)
(一)宋代宣徽使的地位
宋代的宣徽使,屬于高官系列。其地位,一般而言略同于二府的副長官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同知樞密事,“品秩亞二府”。宣徽使與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同知樞密事以先后入敘位*(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58《職官·宣徽院》,第526頁。,但其地位前后也發(fā)生過變化。大致宋代立國之初,宣徽使地位高于參知政事和樞密副使?!芭f制,宣徽使著位在樞密副使之上?!?(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1,第876頁。之后朝廷曾先后三次頒發(fā)詔書確定宣徽使的序位。真宗即位半年后,接受宣徽使周瑩請求,同意宣徽使位居樞密副使之下?!爸恋廊?997年)八月己亥,于是以客省使、簽書提點樞密宣徽院諸房公事周瑩為宣徽北院使,瑩請居樞密副使之下,詔從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又以詔令形式確定參知政事、樞密副使與宣徽使立位以先后為次?!霸t自今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宣徽使立位并以先后為次?!?(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88,第2014頁。其中的緣由是此前隸屬于宣徽院的三班院獨立設(shè)置,宣徽院權(quán)力受到削弱而致?!皣∈钩脊┓罟俣陆噪`宣徽院。使恩禮遂同二府,而班樞密副之上。雍熙中置三班院事,專領(lǐng)小使臣授任,而宣徽使如舊,其后班綴逐下樞密副矣?!?(宋)徐自明撰、王瑞來校補:《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卷1注文,第8頁。此后大概執(zhí)行上述規(guī)定(即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宣徽使立位以先后為次)并不嚴格,于是熙寧三年(1070年)神宗又下詔宣徽使序位參知政事、樞密副使之下?!霸t宣徽使郭逵序位參知政事、樞密副使之下。逵被召赴闕,自言:‘故事,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宣徽使以入先后為序,今請立其下’?!?(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18,第5307頁。至此,大致確定了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同知樞密事與宣徽使以先后入敘位。從中可以看出宋代的宣徽使序位一直呈現(xiàn)下降趨勢。元祐六年哲宗恢復設(shè)置宣徽使時,規(guī)定其地位一仍舊制,在京人同于簽書樞密院事。
關(guān)于宋代宣徽使職位之重要,如下幾則文獻足以說明。太宗反對中書建議賞宦官王繼恩功而授其宣徽使?!跋仁牵^恩有平賊功,中書建議欲以為宣徽使。上曰:‘朕讀前代書史多矣,不欲令宦官干預政事。宣徽使,執(zhí)政之漸也。止可授以他官?!紫鄳┭岳^恩大功,非此不足以賞,上怒。”*(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6,第792頁?!吧显唬骸疄樾帐怪毓室病!?(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41,第5882頁。臺諫建議應慎重除授宣徽使?!帮@上疏請于文武群臣中擇曉邊事者擢為宣徽使,委之方面,蓋位高則威名著,識遠則勛勞立?!?(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56,第1229頁?!秴s掃編》曰“武臣多以節(jié)度使或兩使留后為之,又或兼樞密;文臣則前二府及侍從之官高久次有勛勞者方得之,其居藩府則稱判,其重如此?!?/p>
宋代宣徽使的待遇,“俸同執(zhí)政”。從《宋史》之禮、儀衛(wèi)、輿服、選舉、職官等志以及《文獻通考》之王禮等考的多處記載來看,大致同于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等官員,有些項目甚至等同宰相、樞密使。其中兼任節(jié)度使、樞密使副的宣徽使比不兼者待遇更優(yōu)厚。
(二)宋代宣徽使的身份
北宋建國以后,鑒于五代武將專權(quán)變更頻繁之弊,逐步加強中央集權(quán),實行“官與職分、名與實殊”的官職差遣制度,以加強皇帝的最高權(quán)力。宣徽使因是唐代后期專權(quán)宦官的主要代表,職權(quán)及身份均成為限制、改革的對象,其權(quán)力逐漸虛化,身份固定非宦官化。
北宋的宣徽使已非內(nèi)職,“本朝更用士人”。宋初即以延福宮使換宣徽使?!啊堵毬浴吩疲禾嬉詢?nèi)客省使換樞密,以延福宮使換宣徽,其旨遠哉?!?(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57《職官·內(nèi)侍省》,第520頁。宣徽使為武職,“宣徽使,武官也”,不再任用宦官,且文武臣皆用,“曾布曰:‘文臣以節(jié)度使為重,武臣以宣徽使為重。文臣先作宣徽然后建節(jié),武臣多先建節(jié)乃得宣徽使。’蓋欲上知建節(jié)之為非常恩也?!?(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98,第11854頁。
宋代宣徽使在任一覽表
資料來源:(宋)曾鞏著、王瑞來校證:《隆平集校證》,中華書局2012年版;(宋)錢若水等撰:《宋太宗皇帝實錄》,《四部叢刊》三編,上海書店1985年版;(宋)李攸:《宋朝事實》,《叢書集成》初編,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
(三)宋代宣徽使的人數(shù)
查考文獻,宋代的宣徽使共有44名*詳見仝建平:《唐宋宣徽使考述》,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第64—77頁。(見上表)。任用文臣與武臣大致相當;他們的籍貫,多為北方人,尤以今河南、山西、山東、河北四省為最多。
四、宋代宣徽使的任職情況
宋初,宣徽使為宣徽院之長,有實職,掌管宣徽使事務。隨后逐步虛化,成為地方差遣大臣的加官。由于宣徽使職位重要,朝廷選任較為重視,一般不會輕易授人,朝廷或?qū)iT任命宣徽使,或多由樞密使副(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簽書樞密院事)兼任,甚至樞密副使一人兼領(lǐng)兩使。據(jù)《文獻通考》記載,“使各一人,以檢校官為之,或領(lǐng)節(jié)度及兩使留后,闕則樞密副使一人兼領(lǐng)二使,亦有兼樞密副使、簽書樞密院者?!?(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58《職官·宣徽院》,第525—526頁。在所統(tǒng)計宋代的44名宣徽使中,由樞密副使兼任的有李處耘、弭德超、柴禹錫、王顯、張遜、馬知節(jié)、張旻(張耆)、楊崇勛、狄青;由知樞密院事兼任的有柴禹錫、張遜、周瑩、王繼英、馬知節(jié)、曹利用、王德用;由同知樞密院事兼任的有趙镕、曹利用、夏守赟;由簽書樞密院事兼任的有楊守一、馬知節(jié)、曹瑋。由宣徽北院使直接升任宣徽南院使的有李處耘、潘美、柴禹錫、郭守文、趙镕、周瑩、曹瑋、李用和、王拱辰、張方平;而王繼英和李昭亮由宣徽北院使先改任它職后又擔任宣徽南院使。由宣徽使遷任樞密使的有李崇矩、曹彬、王顯、王繼英、曹利用、楊崇勛、夏竦、王貽永、狄青。檢校官兼任宣徽使的有:李崇矩、張旻(張耆)、曹利用、李用和、郭逵、呂公弼均任檢校太尉;趙镕、馬知節(jié)均任檢校太傅;王繼英、雷有終、鄭戩、均任檢校太保;馮京任檢校司空。此外,也有節(jié)度使領(lǐng)宣徽使的,始于潘美?!疤骈_寶九年(976年)二月,以山南道節(jié)度使潘美為檢校太傅,依前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充宣徽北院使。節(jié)度使領(lǐng)宣徽自此始也?!?(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之四四,第2518頁。楊崇勛、李用和、郭承祐、李昭亮均自殿前司遷宣徽使。“慶歷八年(1048年)三月制,以殿前副都指揮使、寧武軍節(jié)度使李昭亮為宣徽北院使。自殿前司遷此,國家恩例也?!毙帐雇醯掠?、夏竦、李用和、程琳、李昭亮、富弼、曹佾均曾加同平章事。張方平和馮京以宣徽使致仕。宣徽使張美、李崇矩和王仁贍兼判三司。而昝居潤和張美在后周末分別擔任宣徽南北院使,宋初繼續(xù)擔任此職。柴禹錫、王德用、夏竦、張堯佐、郭逵均先后兩次擔任宣徽南院使,王拱辰先后兩次擔任宣徽北院使。
翻檢文獻發(fā)現(xiàn),這些官員擔任宣徽使之前大多為使職,以節(jié)度使、內(nèi)客省使、客省使、觀察使、三司使居多,還有如京使、鹽鐵使、東上閤門使、酒坊使等,“其內(nèi)職,自借職以上皆循資而遷……客省使轉(zhuǎn)內(nèi)客省使,內(nèi)客省使轉(zhuǎn)宣徽使,或出為觀察使。自內(nèi)客省使以上,非特恩不授?!?《宋史》卷158《選舉志》,第3701頁。宣徽使改任多為節(jié)度使、樞密使、觀察使、同群牧制置使、防御使等,“至道元年(995年)四月,出宣徽北院使柴禹錫為鎮(zhèn)寧軍節(jié)度使,太宗謂之曰:‘舊制,自宣徽北院使不過防御使,朕今委爾節(jié)旄,亦可謂優(yōu)恩也?!?(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之四四,第2518頁。“同群牧制置使,國朝不常置,曾歷中書、樞密及使相、宣徽使、節(jié)度使為之。”*(宋)孫逢吉:《職官分紀》卷19“衛(wèi)尉”,第452頁。其中升任多為樞密使,責授有觀察使、左右衛(wèi)大將軍等?!鞍彩唬骸騺砹T樞密使,亦無顯狀,又經(jīng)受遺詔,當與節(jié)度使或宣徽使乃可?!?(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29,第5571頁。
宋代的宣徽使為寄祿官,一般非寄任不除,“方平辭曰:‘宣徽使,非寄任不除。臣求鄉(xiāng)郡自便而得之,恐開僥幸路?!?(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58,第6294頁。大多授以勛德舊臣,以示優(yōu)渥,“宣徽使,舊是前兩府或見任節(jié)度使有勛勞者所除之職”。同時宣徽使皆判州府,“故事,凡仆射、使相、宣徽使皆判州府”*《宋史》卷352《余深傳》,第11121頁。。
宋代宣徽使的員額,一般情況下只設(shè)宣徽南院使和北院使各一人總共二人,不設(shè)副使?!笆垢饕蝗恕?,“宣徽使限兩員”?;实蹘状蜗略t重申宣徽使員額,大臣也上書要求謹慎任命宣徽使,可以看出在實際執(zhí)行中,任命的宣徽使員額并非嚴格按照原來的規(guī)定。皇祐二年(1050年)“詔今后宣徽使不得過二員”*(宋)孫逢吉:《職官分紀》卷12“宣徽使、南院使、北院使”,第296頁。?;实v三年“仍詔除宣徽使自今不得過二員”*(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71,第4017頁。。“至和元年(1054年)十月二日,殿中侍御史趙抃言:‘臣伏見近年朝廷非次除節(jié)度使、宣徽使頗為煩數(shù),竊以二者使額在唐季則付于容易,欲乞今后宣徽并節(jié)度使內(nèi)文臣須歷中書樞密院任用,加之德望為人推服;武臣曾經(jīng)邊鄙建立功業(yè)者方許除拜兼,宣徽使元額只是兩員……上以遵祖宗之法,下以重爵位之賞……’詔中書樞密院今后有如此除改或未允,當即檢校執(zhí)奏?!?(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之四四,第2518頁。宋代因特殊原因兩次出現(xiàn)過三使并存的情況。一次是至和二年(1055年)二月至六月,李昭亮和富弼并為宣徽南院使,時任宣徽北院使者尚不知;另一次是熙寧三年(1070年)四月到七月,郭逵、歐陽修并為宣徽南院使,王拱辰為宣徽北院使。但均為臨時性舉措,不久便罷,恢復舊有編制。增任富弼為宣徽使意圖在乎倚重他加強北部邊防;而增加歐陽修為宣徽使的用意是他反對新法,神宗和王安石借太原闕守而任命其判太原府,并加以宣徽使以表恩禮,實則將其調(diào)任外地?!爸嘀?、觀文殿學士、兵部尚書歐陽修為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宣徽使自皇祐三年著令毋過二員,后富弼以宣徽使判并州,于時已有二員,詔以邊任故權(quán)増一員。至是郭逵、王拱辰已為宣徽使,并修為三,用弼例也。太原闕守,上初欲用滕甫,議不合,遂用修。上初疑修以病不肯往。王安石曰:‘試敦諭并稍加恩禮,必肯往也?!蚴谛帐?,修卒辭之。”*(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10,第5099—5100頁。
至于宋代宣徽使的任期,就現(xiàn)有文獻記載,尚難以歸納。只是宣徽使闕,即命樞密使副兼領(lǐng)使事,甚至樞密副使一人兼領(lǐng)二使?!白院笮帐龟I,即命樞密使副兼領(lǐng)院事”,注文“宣徽使除授,其后不備書,此其始事,故特出之”*(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7,第375頁。。上述44名宣徽使中,任職時間最短者有數(shù)月,如雷有終才2個月、歐陽修為3個月、富弼和楊崇勛均4個月、王顯為6個月、楊守一為7個月、郭承祐和狄青均為10個月;而時長者,如曹彬擔任宣徽南院使就達9年多,張堯佐任宣徽南院使達7年,王拱辰先任宣徽北院使達10年之久,接著又改任宣徽南院使達4年半,合計有近15年之多。或除或免宣徽使的原因不盡相同,且很是復雜。其中除宣徽使或是為了恩禮勛舊,或是為了照顧姻親,或是為了臨時處理邊務或處置方面,當然也有降職而任宣徽使的。至于免去宣徽使,或是責授,或是朝中臺諫輿論反對,或是因病或年老去職、或是逝于任上,或是官制改革廢罷宣徽使,當然也有升遷高職的。其中,郭守文、楊守一、雷有終、夏守赟、鄭戩、張堯佐、程戡、呂公弼八人均逝于宣徽使任上。宣徽使王貽永、張堯佐、李昭亮、李用和、曹佾五人均是外戚。
宋初,宣徽使掌管宣徽院,在宣徽院任職;隨后成為或判或知府州官員的加官,但此時也有歸宣徽院供職的,前述張堯佐、郭逵、張方平三位即是。
結(jié)語
宣徽使最早設(shè)置于唐代中期,初為供奉宮廷事務的普通宦官;唐代后期,伴隨著宦官專權(quán),宣徽使逐漸升任宦官衙門的總管家,地位僅次于兩樞密和兩中尉,成為專權(quán)宦官的主要代表,權(quán)力達到頂峰。五代時,鑒于中晚唐宦官專權(quán)亂政,除卻后唐外,設(shè)置的宣徽使不再任用宦官,地位高,握有實權(quán),但與晚唐相比已步入權(quán)力衰落的軌跡。北宋初期,逐步加強最高皇權(quán),確立祖宗家法,以防弊之政為立國之法,嚴防宦官專權(quán)危害朝政,大體承繼五代的宣徽使制度,不任宦官,文臣武臣兼用,宣徽使初有實權(quán),后權(quán)力逐漸虛化,成為地位高、待遇優(yōu)厚的勛德舊臣加官,一般而言,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同知樞密事與宣徽使以先后入敘位;均判州府,成為寄祿官。宋代的宣徽使地位高,鑒于中晚唐宣徽使專權(quán)之弊,宋代的皇帝及臺諫等大臣對選任宣徽使較為謹慎,如中書提議輔助太宗登基且伐蜀有功的宦官王繼恩擔任宣徽使,遭到宋太宗嚴詞反對;仁宗時外戚張堯佐短期內(nèi)升任四職,遭到臺諫集體抗議,逼迫仁宗罷去張堯佐擔任的宣徽使,成為宋代政治史上臺諫維護祖宗之法、反對違規(guī)任用外戚的典范事件。宋太宗和臺諫對唐代宣徽使專權(quán)亂政之弊仍心有余悸。宋代宣徽使的主要職能為:遇百官起居、稱賀、宴日,通喚宣答;掌管宣徽院;臨時代理它職。由于長期實權(quán)不再,神宗元豐年間官制改革時,先廢罷宣徽院,稍后再兩次廢置宣徽使。宋代的宣徽使存在近130年。宋代對宣徽使職權(quán)的有效制約,使這種唐五代以來位高權(quán)重的職官始終置于皇權(quán)的有效掌控之下,宣徽使之地位、榮譽、待遇得以保持,而實權(quán)漸趨虛化,從而取得了較好的政治效果,是為宋代皇帝集權(quán)體制下官制防弊、制衡的成功范例。
責任編輯:郝紅暖
中圖分類號:K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5X(2016)04-0064-06
作者簡介:仝建平(1976-),男,山西懷仁人,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
A Study on Xuanhuishi of the Song Dynasty
TONG Jian-ping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Tourism Cultur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041004,China)
Abstract:Xuanhuiyuan was an institution services for palace since Tang Dynasty,and its senior official was Xuanhuishi.The Xuanhuishi’s power has gone a change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and from the real to the week from Tang to Song Dynasty.In order to avoiding the authorization of Xuanhuishi in Tang Dynasty,Xuanhuishi wasn’t appointed eunuch and its power was limited in Song Dynasty.Xuanhuiyuan and Xuanhuishi were successively abolished in Yuanfeng Reformation.Xuanhuishi had an important status in early Song Dynasty,its sorted was only behind Canzhizhengshi,Shumifushi and Tongzhishumishi。But it was an officer have official rank no duties,hadn’t real authority in most time of Song Dynasty.44 Xuanhuishi were been in office of 130 years.The Song court carefully selected and appointed Xuanhuishi and received a good political effect.
Key words:Song Dynasty;Xuanhuiyuan;Xuanhuishi;policies to prevent disadvant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