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端怡(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4)
加味麻仁丸治療便秘型兒童腸易激綜合征30例
翁端怡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4)
腸易激綜合征;便秘;大腸燥熱證;麻仁丸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臨床上常見的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是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的改變,持續(xù)或間歇發(fā)作,但是缺乏明顯形態(tài)學和生化異常改變的綜合征。依據(jù)2006年羅馬Ⅲ標準[1],可將IBS分為4型:腹瀉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和不確定型(IBS-U)。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IBS的患病率也呈升高趨勢,意大利的一項流行病學研究得出該國兒童(出生至12歲)的IBS的患病率為13.9%[2],而我國黑龍江和上海地區(qū)的中小學生經(jīng)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IBS患病率為13.25%[3]。
目前該病病因和發(fā)病機制仍在探索之中,IBS發(fā)病機制的研究多涉及到細胞分子層面如神經(jīng)、免疫、內(nèi)分泌功能的紊亂。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功能性胃腸病存在免疫系統(tǒng)的異常,尤其細胞因子表達改變以及免疫細胞的異常。腸道的低度炎癥是產(chǎn)生IBS癥狀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促炎因子與抗炎因子失衡可能是IBS發(fā)生發(fā)展的關鍵[4]。白介素(IL)在IBS的發(fā)病機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5]。本研究通過對比治療前后血清促炎因子IL-6和抑炎因子IL-10的水平變化及癥狀積分的改善,觀察中藥麻仁丸加味對兒童IBS-C的臨床療效并探討其作用機制。
1.1一般資料病例選自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我院門診及病房收治的IBS-C患兒6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中男14名,女16名,平均年齡(9.25±3.76)歲,平均病程(3.55±1.66)a;對照組中男13名,女17名,平均年齡(9.65±2.81)歲,平均病程(3.40±1.46)a。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yī)診斷標準IBS-C診斷參照2006年制定的《IBS羅馬III診斷標準》[1]:針對4~18歲兒童在過去2個月中至少1次/周(25%時間)存在腹部不適或腹痛,同時伴下列癥狀中至少2項:① 排便后癥狀改善;②排便頻率改變;③ 糞便性狀的變化;④ 超過25%時間排塊狀便或干硬糞便,而排稀糊便時間小于25%);⑤ 無可以解釋這些變化的炎性反應、解剖、代謝的異常,腫瘤,在排除器質(zhì)性病變后可診斷。
1.2.3中醫(yī)證候辨證標準參照《腸易激綜合癥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6]辨為大腸燥熱證,主癥為:① 大便硬結難下;② 舌紅,苔黃燥少津。次癥:① 少腹疼痛,按之脹痛;② 口干口臭;③ 脈數(shù)。上述證候確定:主癥必備,加次癥2項以上即可診斷。
1.3納入標準① 符合上述IBS-C及大腸燥熱型便秘辨證標準的患兒;② 年齡4~18歲;③ 經(jīng)監(jiān)護人同意納入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④ 大便常規(guī)和潛血檢查結果均為陰性。
1.4排除標準①便秘不為主要癥狀者;② 年齡在4歲以下或者18歲以上者;③ 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④ 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臟、血液系統(tǒng)等原發(fā)性疾病以及有精神疾病、智力障礙者;⑤ 不符合納入標準,無法按時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安全性判斷者。
2.1檢測指標及方法患兒初診時于清晨空腹抽取2 mL肘靜脈血,常規(guī)離心(10 min,3000 r/min),分離上清凍存于-20℃低溫冰箱待測。2組均在不間斷治療1個月后再次抽血凍存待測(方法同上)。采用Elx 808酶標儀ELISA法檢測患兒血清中的IL-6、IL-10的分泌水平,IL-6、IL-10試劑盒由武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2.2治療方法①治療組:予自擬加味麻仁丸治療,組成:火麻仁15 g,杏仁9 g,白芍10 g,大黃4 g,枳實9 g,厚樸9 g,生地黃12 g,麥冬12 g。采用北京康仁堂制藥生產(chǎn)的全成分中藥配方顆粒劑,每日1劑,分2次開水沖服;<6歲,上述劑量減半;1周為1個療程,總療程為1個月。② 對照組:予聚乙二醇散及培菲康口服。聚乙二醇散(重慶華森制藥有限公司)5.0 g,每日2次;培菲康(上海信誼制藥有限公司)服法:年齡≥6歲,420mg,2次/d;<6歲,210 mg,2次/d。1周為1個療程,總療程為1個月。
2.3統(tǒng)計學處理通過SPSS 18.0軟件對各項參數(shù)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屬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治療前后對比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3.1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中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標準制定,① 臨床治愈:療程結束后,癥狀消失;② 顯效:療程結束后,癥狀由重度變?yōu)檩p度;③ 有效:療程結束后,癥狀由中度變?yōu)檩p度;④ 無效:達不到上述標準者。
3.2癥狀分級及積分評定標準參照《腸易激綜合癥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6]:① 腹痛和腹脹程度評分:無癥狀為0分;經(jīng)過提示后方感覺有癥狀為1分,輕度;不經(jīng)提示即有癥狀為2分,中度;主訴為主要癥狀為3分,重度。② 便秘頻率評分:排便正常為0分;排便≥3次/周為1分,輕度;排便1~2 次/周為2分,中度;排便<1次/周為3分,重度。
3.3結果見表1~表3。
表1 2組療效比較
表2 2組中醫(yī)癥狀總積分比較(±s) 分
表2 2組中醫(yī)癥狀總積分比較(±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治療前比較,2)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后1.05±0.8261)2)2.15±1.1372)n 30 30治療前3.60±0.754 3.25±0.716
表3 治療前后2組IL-6、IL-10比較(±s) pg/mL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治療前比較,2)P<0.05。
IL-10 9.71±2.174 24.7±2.291)2)9.30±1.92 22.72±3.412)組別治療組n 30對照組3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IL-6 49.37±6.06 29.90±4.251)2)50.03±6.79 35.85±3.542)
腸易激綜合征根據(jù)臨床癥狀將其歸屬于中醫(yī)學“便秘、腹痛、郁證”等范疇。對于兒童IBS-C,中醫(yī)認為多由脾胃虛弱、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遂等諸多原因?qū)е拢洳C主要是燥熱內(nèi)結,津傷液耗,腸失濡潤,傳導失司,以熱盛傷津,導致腸道失濡而大便干結最為多見。張景岳所謂“有火者便是陽結”,所謂火者,熱之極也,火性為陽,陽盛則必然灼陰,陰液不足是以形成便秘。再者若過食辛辣厚味或過服溫補之品等亦可致陽盛而灼傷陰液,津液耗傷則便秘,如《蘭室秘藏·大便結燥門》云:“若饑飽失節(jié),勞役過度,損傷胃氣,食辛熱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結燥”。秦景明《癥因脈治·大便秘結論》則曰:“諸氣佛郁,則氣奎大腸,而大便乃結”。所以情志不遂,氣機不利,也可導致腸腑難通而便秘。另外,小兒臟腑器官及體格發(fā)育未成熟,功能不完善,其“脾常不足”,脾胃的運化功能較弱,加之小兒飲食不知節(jié)制,故多會發(fā)生食積,食物久積于腸道則化熱,熱盛則腸道失養(yǎng)而大便干結。在《諸病源候論》中論“溫病食復候”時提及,若食物“停積在于腸胃,便脹滿結實,大小便不通”,積食也是導致便秘的一個重要因素。麻仁丸是醫(yī)圣張仲景為脾約便秘證而設,經(jīng)后世醫(yī)家發(fā)展成為潤下的代表方劑之一,功能潤腸瀉熱,行氣通便。與大小承氣湯不同,其并非以峻下為主,而是瀉下藥與潤腸藥并舉,意在“緩下”。小兒臟腑嬌嫩,不耐攻伐,故用此方意在“緩下”“潤下”,可顧護小兒臟腑。在應用加味麻仁丸治療兒童IBS-C的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患兒排便情況,并指導患兒日常合理飲食以及逐漸養(yǎng)成良好排便習慣,使療效得以鞏固而減少便秘的復發(fā)。
本研究通過治療前后的IL-6、IL-10的分泌水平變化觀察,表明麻仁丸加味能夠降低促炎因子IL-6分泌水平,增高抑炎因子IL-10分泌水平,從而出現(xiàn)兩者新的動態(tài)平衡,使人的胃腸道動力系統(tǒng)恢復正常,腸道的炎癥得到控制,免疫紊亂也得到有效地調(diào)節(jié)。
[1] DROSSMAN D A,DUMITRASCU D L.Rome III:New standard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J].JGastrointest in Liver Dis,2006,15(3):237-241.
[2] MIELE E,SIMEONE D,MARINO A,et al.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in children:an Italan prospectisurvey[J].Pediatrics,2004,114(1):73-78.
[3]DONG L,DINGGUO L,XIAOXING X,et al.An epidemiologic stud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adolescents and children in China:a school-based study[J].Pediatrics,2005,116(3):393-396.
[4]徐瑞聯(lián).楊勤腸易激綜合征炎性細胞因子表達及中藥干預的影響[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15(2):141-142.
[5]童燕紅,顧竹影.腸黏膜低度炎癥與腸易激綜合征[J].國際消化病雜志,2010,30(1):6-7.
[6]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S].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0,25(7):1062-1063.
[7]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8] 梅全喜.現(xiàn)代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手冊[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153-156.
R574.4
B
1000-338X(2016)02-0010-02
2016-02-05
福建省衛(wèi)生廳中醫(yī)藥科研課題(WZPW201314)
翁端怡(1968—),女,主任中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