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科峰++周林
摘 要: 當前,微課已成為高校信息化資源建設的重點和熱點。微課以短小精干的教學形式,越來越為大眾所接受。微課的教學設計關系其能否成為學生學習的有效手段。如何確定微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如何選擇微課的教學內容,如何將微課制作得符合學生視覺聽覺上的需要,針對這些問題,本文以《海洋水文氣象保障案例分析—仁川登陸》微課設計和制作過程為案例,與大家分享微課制作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 微課 教學設計 案例分析
引言
微課是微課程的簡稱,是基于學校資源、教師能力與學生興趣,以主題模塊組織起來的相對獨立與完整的小規(guī)模課程。隨著網(wǎng)絡和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以及教育改革進程的深化,微課被賦予新的含義與特點。在廣義上,微課被定義為按照新課程標準集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多媒體為主要方式,體現(xiàn)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探究某個知識點或教學重點難點而展開的整合各種教學資源的活動。主題突出、內容精練、終端載體多樣化、應用方便靈活是微課鮮明的特征。微課的這種特點和教學形式,決定了它必然與傳統(tǒng)各種教學形式有很大的不同。
《海洋水文氣象保障》是氣象海洋學院海洋學本科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核心課程。其目的是通過本課程教學,使學員掌握海洋水文氣象保障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海洋環(huán)境及其對艦船活動的影響,熟悉水文氣象保障的基本原則、方法和特點,使學員畢業(yè)盡快勝任第一任職需要。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以案例式教學方法為主,即在基本概念和方法講解清楚的基礎上,利用豐富的相關案例,輔助學員理解課程重點,總結案例成功的經(jīng)驗和吸取失敗教訓,為畢業(yè)盡快勝任第一任職崗位服務。其中渡海登島的水文氣象保障是本門課程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之一,為了幫助學員更好地理解掌握渡海登島水文氣象保障過程,同時豐富教學資源,教學組以仁川登陸水文氣象保障為案例,設計制作了《海洋水文氣象保障案例分析-仁川登陸》微課。本文詳細介紹了該微課的設計和制作。
一、微課內容的選擇與設計
微課教學手段的采用以提高教學效率為目的。微課的表現(xiàn)形式?jīng)Q定了其教學不能以大篇幅的發(fā)揮,詳細說明的手段實現(xiàn)。因此,微課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設計是決定微課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第一,微課教學資料的選擇。微課中教學資料的選擇是最重要的。要在10~15分鐘內讓學員掌握某個水文氣象保障的知識點或學會某項保障技能,在微課教學內容選擇上一定要非常典型,最好是學員都熟悉的經(jīng)典作戰(zhàn)案例,達到以最直觀的方式激發(fā)學員學習微課興趣的目的,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經(jīng)過認真篩選,結合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條件,教學組確定以仁川登陸作戰(zhàn)案例為藍本,制作微課。微課主題選定后,教學組成員廣泛收集關于仁川登陸的戰(zhàn)場環(huán)境、作戰(zhàn)過程、仁川港水文環(huán)境等相關文獻、圖片和視頻資料。
第二,微課的開始。微課開始部分非常關鍵,應該在短時間內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注意力的集中可以大大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確定以仁川登陸保障為案例介紹渡海登陸保障的知識點和技能的教學內容后,以何種形式引入微課所要介紹的內容是教學組討論的重要問題,經(jīng)教學組認真討論,確定以“字幕+配音”的方式在簡單介紹仁川登陸背景下,引入微課程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三,微課的銜接。微課各部分銜接對學生的知識過渡起到很大的引導作用,各部分之間應有確切的邏輯聯(lián)系,并且不應跨度太大,而且相應的各部分可以采用一些重復的圖片和文字,表明它們之間的過渡關系,從而使學生更輕松地接受新的學習內容。該微課在設計過程中盡量做到以問題為牽引,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使前后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呵成。同時利用大量仁川登陸時的作戰(zhàn)行動、人物圖片和海洋要素變化圖等圖片資料,極大地豐富了微課內容。
第四,微課的收尾。微課的收尾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微課”的收尾要快捷。收尾主要是總結“微課”,總結得好,可以使講授的內容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也可以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使收尾快捷,給人一種舒坦的感覺,讓人回味無窮。歸納本微課的知識要點,一定要干脆利落。本次微課收尾時,對渡海登島作戰(zhàn)水文氣象保障的過程和方法進行總結,并提出“隨著現(xiàn)代登陸作戰(zhàn)工具的變化,有軍事專家針對登陸作戰(zhàn)時機選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認為不一定要在高潮時登陸”。針對這個問題,讓學生查閱資料,從水文氣象保障角度論證該觀點,從而學會辯證地思考水文氣象保障中的問題。
本次微課采用案例式教學法組織教學,教學設計實施過程由以下五部分組成:
1.案例引入。
通過對仁川登陸作戰(zhàn)背景的簡單介紹,引入此堂微課要解決的問題。
1950年9月15日,朝鮮中部西海岸的小港口—仁川一夜之間成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那天聯(lián)合國軍500架艦載飛機,在夜幕的掩護下,飛臨朝鮮半島上空,同一時刻由7艘巡洋艦、32艘驅逐艦和86艘其他艦艇組成的特混龐大艦隊突然抵臨朝鮮西海岸,從凌晨5點開始,將2800多發(fā)炮彈以排山倒海之勢傾瀉到目標上,這個目標就是仁川港。在早上的6時27分,7萬美軍開始強行登陸,12個小時后,美軍攻克仁川,這次行動就是代號為“烙鐵行動”的仁川登陸。負責這次登陸的聯(lián)合軍司令,是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登陸成功后,麥克阿瑟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神情,不僅是因為他登陸成功了,還因為他賭贏了,為什么說麥克阿瑟賭贏了呢?原因是全世界都認為麥克阿瑟選擇在仁川登陸簡直是瘋了,因為仁川是公認的世界上最不適合登陸作戰(zhàn)的港口之一。為什么仁川港是最不適合登陸的港口之一?美軍水文氣象部門又是如何保障部隊成功登陸的?
2.設置疑問。
通過對當時作戰(zhàn)背景的介紹,首先引出當時美軍選擇的三個登陸作戰(zhàn)地點:群山港、元山、仁川。麥克阿瑟最終選擇在仁川登陸,他肯定是從軍事戰(zhàn)略上進行考慮的,并不會過多考慮仁川的氣象水文特征,那么從水文氣象保障的角度出發(fā),這三個港口哪個港口更適合登陸,仁川港究竟適合登陸嗎?
通過該問題的設置,使學員明白海洋水文氣象保障工作的定位和核心任務:海洋水文氣象保障工作,是為軍事戰(zhàn)略服務的,不能決定軍事戰(zhàn)略,但可以影響軍事戰(zhàn)略,一旦軍事戰(zhàn)略確定以后,海洋水文氣象保障工作就是要趨利避害,將海洋環(huán)境對作戰(zhàn)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海洋水文氣象保障工作如何做到趨利避害?首先要明白有哪些“利”和“害”。這個案例中的“利”和“害”分別是什么?通過該問題的設置,讓學員學會登陸作戰(zhàn)保障的切入點和如何實施登陸作戰(zhàn)保障。
3.精講。
針對學員的回答進行簡單講評后,從仁川港的地形、地質、潮汐等方面詳細講解,分析影響登陸作戰(zhàn)應具備的氣象水文條件。
從水文氣象保障角度來看,仁川非常不適合登陸,但麥克阿瑟則認為,在仁川登陸可以達到軍事戰(zhàn)略目的。此外,在大家都認為最不適合登陸的地方登陸,往往可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由此展開,讓學員明白水文保障的定位。
確定在仁川登錄以后,如何實施水文氣象保障,為軍事戰(zhàn)略服務?圍繞這個問題,從計算仁川港的潮汐、收集的海溫資料分析初步確定登陸日期,并結合海洋水文氣象預報結果,確定最佳登陸日期,并根據(jù)潮汐特點,提出保障建議。其中提醒學員在以后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敏感海域和重要航道的資料。
4.總結。
對本次微課內容進行總結,并針對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特點,提出不同登陸時機選擇的觀點供學員分析思考。
二、PPT的制作
微課中的PPT應以方便學生自學為主,因此,PPT張數(shù)和每張PPT上的文字描述不宜太多,應盡量以圖表為主,避免因PPT張數(shù)和文字描述太多導致學生厭煩,從而失去學習興趣的情況。本次微課PPT的制作秉持以下兩個原則:
1.PPT畫面保持清新淡雅。
很多PPT制作時為了使畫面好看,采用了很多設計模板,加入了大量動畫和其他元素,殊不知這樣做以后,學生的注意力被背景畫面和大量動畫所分散,反而影響對內容的學習,因此,微課的PPT制作應以淺色背景為主,減少不必要的動畫,避免學生受到不必要的干擾。
2.PPT內的文字應簡練,最好做到一目了然。
PPT的文字越多,學生在學習時花在閱讀文字的時間就越長,在這段時間內教師的引導基本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相反,如果這段時間內學生注意力只在教師的講授上,則文字就起不到作用,反映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視覺上的疲勞。因此,微課PPT的文字應該言簡意賅,一定注意避免出現(xiàn)長篇大論讓學生不知所措,從而感到厭煩。
三、微課視頻制作
微課視頻作為微課內容組成的核心要素,其制作與開發(fā)效果直接影響微課教學質量。微課視頻制作方法很多,靈活多樣。常見的有四種方法。一是“可汗方式”:可汗學院的制作方式,即電子黑板系統(tǒng)結合錄屏軟件。教師在電子觸控板上選取各種顏色畫筆,像在課堂上,一邊講解,一邊在電子黑板上演示,通過錄屏軟件,制作完成10分鐘左右的微課。教師不出現(xiàn)在視頻課程中,視頻呈現(xiàn)的是黑板上用彩色筆演示的過程;二是“軟件式”:使用一些微課制作軟件。如應用在Ipad上的制作微課軟件Show Me、EduCreations和ExplainEverything等。Ipad的屏幕就是電子黑板,教師可以邊講解邊做板書,電子板上的內容和教師的聲音同時被記錄下來,不需要學習任何技術就可以制作微課。三是“錄課式”:錄制真實課程,后期剪輯制作成10分鐘左右的微課。使用攝像機或者錄播教室,全程錄制教師授課過程,再根據(jù)知識點多少剪輯成一個或者多個微課。四是“混合式”,與二維碼、增強現(xiàn)實等技術結合,以便在線上指導學生,增強學生的社會臨場感。通過融合電子白板、PPT、Flash、圖片、視頻等多種元素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梢酝瑫r使用錄屏軟件、攝錄教室、攝錄機等,也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加入一些表演、實景拍攝,教師制作微課時可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意,不必拘泥于形式。此次微課視頻制作過程中,根據(jù)學科特點,通過探索實踐明確采用“錄課式”方式進行視頻制作。授課教師在錄制現(xiàn)場,首先要用正常的語速在規(guī)定時間內講完微課的教學內容。其次要有語言觀念,用富有講述性和啟發(fā)性的語言,通俗、簡潔、流暢地講授教學內容。最后一定要避免低頭看講稿。拍攝現(xiàn)場,在鏡頭面前,教員可能會不適應,會緊張,生怕自己講錯,或有些動作不規(guī)范,不敢放開講,影響授課效果。其實,這種擔心和緊張是多余的,即使講錯了,或在授課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合適和不規(guī)范的動作,也可以通過后期剪輯,糾正或刪除。微課錄制、剪輯需要專業(yè)的人員,否則會使視頻效果大打折扣,這就需要微課制作的教員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否則,錄制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本次微課架設了三臺錄像機,多個角度同時進行拍攝,共錄制了兩遍,后期與專業(yè)人員及時溝通,及時完成了剪輯配音。
結語
本文所述微課已經(jīng)在實踐中加以應用和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并在大學組織的首次微課競賽中獲“二等獎”。
微課制作本身就是一個研究和學習的過程,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把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制成微課,簡單實用,本身就是教學反思的過程,能有效促進教師業(yè)務成長;微課作為翻轉課堂的基礎,能有力促進教師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變革和教學水平提高。
制作一堂好的微課,精致的拍攝剪輯技術固然重要,豐富的多媒體技術、頗具特色的教學內容和精心的教學設計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傊⒄n開發(fā)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只有每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緊密配合、環(huán)環(huán)相扣,才能開發(fā)出抓人眼球、引人入勝、教育學效果俱佳的微課。
參考文獻:
[1]梁樂明,曹俏俏.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2):96-98.
[2]李婉嘉,徐晶.微課開發(fā)與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2013(11):101-105.
[3]唐麗娟.基于微課的教學資源開發(fā)研究[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9):63-64.
[4]周林,劉科峰,陳奕德.案例式教學在《海洋水文氣象保障》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5(22):175-177.
[5]彭華東.關于高校案例教學的誤區(qū)和重點問題[J].文教資料,2008(20):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