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妍
(1. 大連外國語大學(xué) 國際藝術(shù)學(xué)院,遼寧 大連 116044;2. 東華大學(xué) 紡織學(xué)院,上海 201620)
?
歷史與文化
中國古代服裝形制與坐姿及坐具的關(guān)系研究
張妍
(1. 大連外國語大學(xué) 國際藝術(shù)學(xué)院,遼寧 大連 116044;2. 東華大學(xué) 紡織學(xué)院,上海 201620)
運(yùn)用考古學(xué)、文獻(xiàn)學(xué)的觀點(diǎn)和實(shí)物、圖像、文獻(xiàn)互證的研究方法,對中國古代服裝形制、中國古人坐姿和中國古代坐具形態(tài)的關(guān)系進(jìn)行分析研究,研究資料主要為繪畫、雕塑作品、木俑及出土實(shí)物等。研究發(fā)現(xiàn),三者之間有著某些關(guān)聯(lián)性,上衣下裳、上下連屬的服裝形制影響了以跪坐為主要起居方式的坐姿,從而決定了此時的坐具形態(tài)為低矮型。上衣下褲的服裝形制,為高型坐具的普及提供了必要條件,因而推動了坐姿由跪坐向垂足坐的轉(zhuǎn)變。
中國古代;服裝;形制;坐姿;坐具
中國古代服裝的形制包括上衣下裳、上下連屬和上衣下褲三種,三種形制的出現(xiàn)有其先后順序和此消彼長、同生共存、相互改良借鑒的關(guān)系。春秋戰(zhàn)國之交產(chǎn)生的“深衣”是“上下連屬”形制服裝有史可考的典型代表,1976年在河南安陽婦好墓葬發(fā)掘出的小玉人形象(圖1)表明,上下連屬形制服裝的穿用最早可以確定在商代,而之前的服裝多以“上衣下裳”形制為主。上下連屬的“深衣”從東周時興起,東漢時期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引入的“胡服騎射”讓中原漢族第一次接觸到了“上衣下褲”的服裝形制,然而這種形制并未得到普及,始終被作為軍戎服飾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朝代更替頻繁、戰(zhàn)爭不斷、民族大遷徙與融合的時期,北方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的雜居,文化的交流促進(jìn)了服飾文化的相互滲透與發(fā)展。北方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的“上衣下褲”逐漸被漢族人民所接受并進(jìn)行了“漢式”的改良,迅速成為漢族人民樂于接受并廣為穿用的服裝。
圖1 河南安陽商代婦好墓出土玉人Fig.1 A jade figurine excavated from Fuhao Tomb of Shang dynasty in Anyang, Henan Province
中國古代坐具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從低矮型向高型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人們的坐姿也因此由箕踞、蹲居、跪坐、跽坐向盤坐和垂足坐逐漸演變。低矮型坐具大抵經(jīng)歷了史前、夏商周至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由低矮型坐具向高型坐具過渡的時期,唐代以后高型坐具全面取代了低矮型坐具。低矮型坐具對應(yīng)的坐姿為箕踞、蹲居、跪坐、跽坐、盤坐,高型坐具對應(yīng)的坐姿為垂足坐。
從中國古代坐具發(fā)展的歷史分期及坐姿變化,似乎可以看出,與中國古代服裝的形制發(fā)展分期有著某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與對應(yīng)關(guān)系。經(jīng)文獻(xiàn)查閱,有關(guān)三者關(guān)系的研究,尚無專門論著問世。與本文相關(guān)的研究,多集中在對中國古代坐具與起居方式或坐姿關(guān)系的探討,如《古代起居方式和家具形制變革對毛筆形制和執(zhí)筆姿勢的影響》[1]、《古代起居方式對家具形制變化的影響》[2]、《中國古代家具的發(fā)展與坐臥姿態(tài)的演變》[3]等。本文擬運(yùn)用考古學(xué)、文獻(xiàn)學(xué)的觀點(diǎn)和實(shí)物、圖像、文獻(xiàn)互證的研究方法,對中國古代服裝形制與坐姿和坐具的關(guān)系進(jìn)行深入研究,研究的基本材料為繪畫、雕塑作品、木俑及出土實(shí)物等。
中國古代坐具的發(fā)展歷史可謂源遠(yuǎn)流長,其形態(tài)可分為低矮型和高型兩種。從低矮型到高型的過渡經(jīng)歷了漫長復(fù)雜的演變過程,兩種形態(tài)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坐具的發(fā)展史,直到今天還在為現(xiàn)代家具設(shè)計提供著寶貴的參照藍(lán)本與素材。坐具和臥具及與之相配套的家具是一個不斷進(jìn)化的過程,它與坐姿息息相關(guān),人體最基本的坐臥姿勢與服裝的形制密不可分。因此,本文研究的中國古代家具偏重于對坐具、臥具及與之相配套的家具的探討。
1.1低矮型坐具及對應(yīng)歷史時期
低矮型坐具是指與“席地而坐”“席地而臥”人類起居方式相配套的坐具類型,它的高度通常被控制在當(dāng)人體保持坐、跪、臥的身體姿態(tài)時,身體可控的范圍內(nèi),即50 cm以內(nèi),因此被稱為“低矮型”坐具。
1.1.1史前
低矮型坐具的產(chǎn)生可從人類發(fā)展的史前時期談起,在尚未出現(xiàn)坐具概念的遠(yuǎn)古時代,人們生活起居全部在地上,為了御寒防濕防潮,他們拾來樹葉、干草及打獵獲得的獸皮鋪在身下,這成為“席”的早期雛形。1973年,考古學(xué)家在浙江河姆渡村發(fā)現(xiàn)了距今7 000多年的文化遺存,其房屋地面上有蘆葦編織的席子殘片。
1.1.2夏商周至秦漢時期
夏商周是中國古代坐具的初始階段,主要以青銅坐具為主。而商代,席的使用已很普遍,周代人們除了使用席外,還增加了筵?!肮牌饔貌粋?,皆坐于地上,而籍以席?!薄吨芏Y·春官》:“司幾筵,下士二人。”注:“筵亦席也。鋪陳曰筵,籍之曰席?!斌垆佊谙?,席鋪于上,所以為位也。后人所謂的“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中的“筵席”,即指的是古代的席子。
夏商周時期,“席地而坐”“席地而臥”仍然是人們的主要起居方式,坐具的高度仍以低矮型為主。
秦漢時期坐具的風(fēng)格形態(tài)可說是東周時期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在坐具的品種方面不斷豐富。還形成了與席地而坐、席地而臥相配套的完整的坐具組合方式,被認(rèn)為是中國古代矮型坐具的代表時期。不過總體來說,漢代坐具的高度較前代相比,在高度上是有所提升的。直到東漢末年,“胡床”傳入華夏中原地區(qū),高型坐具嶄露頭角。
1.2高型坐具及對應(yīng)歷史時期
高型坐具是指與“垂足坐”人類起居方式相適應(yīng)的坐具類型,它的高度通常被控制在人體小腿長度的平均值以上,因此被稱為“高型”坐具。
1.2.1魏晉南北朝時期
多民族的融合與遷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顯著特征。民族的融合帶來了更多文化藝術(shù)、傳統(tǒng)習(xí)俗、科學(xué)技術(shù)等方面的交流機(jī)會。此時,北方少數(shù)民族及西域少數(shù)民族的家居文化與起居方式也深深地影響了中原漢族人民。從西域等地區(qū)傳來的“胡床”掀起了中國古代坐具從“低矮型”向“高型”過渡的浪潮,中國古代坐具開始有了“西化”的傾向。各種新型的坐具及在原有“低矮型”坐具的基礎(chǔ)上有所增加高度的坐具開始出現(xiàn)。但此時期,傳統(tǒng)的“低矮型”坐具并沒有完全退出其歷史舞臺且仍然占主導(dǎo)地位,與“高型坐具”并行存在。
東漢末年,隨著佛教的傳播,一種叫做“胡床”的坐具自西向東被帶到中原地區(qū)(圖2)?!皾h靈帝好胡床、胡坐是也?!盵4]“胡床”的形制類似現(xiàn)在生活中的“馬扎兒”,兩腿交叉,以交點(diǎn)作軸可以翻轉(zhuǎn)折疊?!耙蛞月槔K連綴木上,可合可張,取攜最便,故出門者恒攜之?!盵5]279敦煌第257窟西窟中層北魏鹿王本生與須摩提女原品中的兩位婦女所坐的便是“胡床”(圖3),這是迄今所見最早的關(guān)于“胡床”的形象資料記載。
圖2 敦煌北魏壁畫中坐“胡床”的武士Fig.2 A warrior sitting on a Huchuang, which is like a campstool, painted in a Dunhuang fresco of Northern Wei
圖3 敦煌北魏壁畫中坐“胡床”的兩位婦女Fig.3 Two women sitting on two Huchuangs, painted in a Dunhuang fresco of Northern Wei dynasty
東漢末年,胡床的使用成為流行,而魏晉南北朝時期,胡床的使用漸趨普遍。史書中也多有記載與描述,《后漢書·五行志》:“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盵4]《南齊書·劉憲傳》:“游諸故人,惟一門生持胡床隨后?!盵6]“椅子”的名稱始見于唐代,而椅子的起源卻可追溯到東漢末傳入中原的胡床。魏晉南北朝時期雖有椅子的形象出現(xiàn),但椅子的稱謂還沒有出現(xiàn),因此統(tǒng)稱為“胡床”。直到唐代,椅子才從“胡床”的品類中分離出來??梢哉f,“胡床”是椅子的雛形,同時對后來“高型坐具”的產(chǎn)生具有積極的促進(jìn)作用。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從“低矮型”坐具向“高型”坐具的一個過渡期。
1.2.2隋唐至明清
隋唐始,高型坐具已被廣泛傳播,椅、凳等高型坐具被廣泛使用。由胡床演變而來的椅子此時又發(fā)展出交椅、靠背椅、扶手椅等。直到宋代,人們完全進(jìn)入“垂足坐”時期,高型坐具基本取代了低矮型坐具成為中國古代坐具中的主角。此后直至清代乃至當(dāng)代,高型坐具在坐具中的主導(dǎo)地位從未改變。
中國古人的坐姿總體是從由箕踞、蹲居到跪坐、跽坐,最后到垂足坐的發(fā)展演變過程的。
2.1箕踞和蹲居及對應(yīng)歷史時期
箕踞和蹲居屬于“席地而坐”范疇?!跋囟币辉~,原意指在“席”上落坐,后泛指“就地而坐”。
箕踞和蹲居是史前人類最原始,也是最自然、最普遍的放松休息方式?!盎帷奔匆酝尾孔?,兩腿向前平伸,形如簸箕?!岸拙印奔聪轮?,膝部向上,臀部向下而不著地。
2.2跪坐和跽坐及對應(yīng)歷史時期
“跪坐”,是兩膝向前跪地,臀部放在腳后跟上,即以兩小腿及兩腳承受全身重量的一種坐姿(圖4)?!磅兆币馑纪肮蜃?。跪坐和跽坐時身體保持直立,以示符合禮俗,故“跪坐”又稱“危坐”。
跪坐這種坐姿在中國古代分為“席地跪坐”和“床榻跪坐”?!跋毓蜃敝饕l(fā)生在商周,而“床榻跪坐”主要集中在漢至唐?!吧w席地之風(fēng),歷三代兩漢,至?xí)x而更。跪坐之容,歷三代兩漢以迄于唐,約數(shù)千年,至宋而革?!盵5]281因此,跪坐這種起居方式歷經(jīng)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直至宋代才徹底被垂足坐所取代。
圖4 商代婦好墓出土的跪坐玉人Fig.4 A jade figurine sitting on her kneel excavated from Fuhao Tomb of Shang dynasty
2.3垂足坐及對應(yīng)歷史時期
“垂足坐,即臀關(guān)節(jié)與膝關(guān)節(jié)處各作90度上下之曲折,由坐具在臀下支撐全身重量的坐姿?!盵1]歷史記載最早見于《南史·侯景傳》:“床上常設(shè)胡床及荃蹄,著靴垂腳坐?!盵7]垂足坐的興起是隨著東漢末年傳入中原的“胡床”,也就是高型坐具的漸趨普及而逐漸取代跪坐成為自宋代以來古人包括現(xiàn)代人的主要坐姿的,因此,也稱為“胡坐”(圖5)。
圖5 北宋元符三年河南禹縣白沙趙大翁墓壁畫中夫婦倆 垂足高坐Fig.5 A couple sitting with their legs naturally down painted in a fresco in Baisha Tomb’s ZHAO Daweng Chamber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Yu County, Henan Province
中國古代服裝的形制可以分為三種:上衣下裳、上下連屬、上衣下褲。
3.1上衣下裳及對應(yīng)歷史時期
據(jù)古文獻(xiàn)記載,《易·系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說文》:“上曰衣,下曰裳。”《帝王世紀(jì)》:“黃帝始去皮服,為上衣以象天,為下裳以象地?!秉S帝、堯、舜生活在遠(yuǎn)古時代,既無文字,也無實(shí)物出土,尚屬存疑時期,文獻(xiàn)中所描述的情況,仍需進(jìn)一步考證。而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玉人確鑿地說明了“上衣下裳”至遲在商代就已經(jīng)成為人們的著裝形制之一了。上面著衣,下面配裳(圖6);男女通用,老幼皆穿。
3.2上下連屬及對應(yīng)歷史時期
上下連屬這種著裝形式,具體形制最早是以“深衣”的形式出現(xiàn)在史籍中的,史載“深衣”出現(xiàn)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由于其“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曰“深衣”。《禮記·玉藻》云:“朝玄端,夕深衣。”[8]呂思勉云:“深衣者,古上下之通服也?!盵9]上衣和下裳分裁之后縫在一起,形似今天的連衣裙(圖7)?!吧钜隆弊詵|周時期產(chǎn)生,經(jīng)過秦、西漢直到東漢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圖6 上衣下裳Fig.6 Upper part of coat and lower part of dress
圖7 上下連屬Fig.7 A one-piece long dress
3.3上衣下褲及對應(yīng)歷史時期
上衣下褲是伴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shù)民族、西域諸民族與中原漢族之間的民族融合和交流,在中原地區(qū)乃至整個華夏民族地區(qū)盛行的一種著裝
形式。即上面著衣,下面著褲(圖8)。這里的“褲”是可以不必套在裙的里面,而單獨(dú)外露穿用的,不同于傳統(tǒng)上衣下裳里面逐漸完善起來的“褲”。不同之處在于,此時的“褲”的起源主要在于北方游牧民族傳統(tǒng)服飾,從實(shí)用目的出發(fā),其功用主要在于御寒保暖、防風(fēng)、便于騎馬射獵等游牧生活。而漢民族裙中逐漸完善起來的褲,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出發(fā),更多的是為了把被覆蓋在裙內(nèi)的下體更加嚴(yán)密地遮掩起來,也就是“蔽體”的目的。上衣下褲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興起并廣為流行,自隋唐以后便成為軍戎儀衛(wèi)的主要著裝,并成為男子袍衫中的主要配伍。
圖8 上衣下褲Fig.8 Upper part of coat and lower part of pant
中國古人的坐姿經(jīng)歷了席地而坐→席地跪坐→床榻跪坐→垂足高坐的發(fā)展過程。席地而坐對應(yīng)的是箕踞、蹲居,這里的“席地而坐”泛指就地坐下、就地蹲下;席地跪坐和床榻跪坐對應(yīng)的是跪坐或跽坐;垂足高坐對應(yīng)的是垂足而坐(又稱胡坐)。
在以跪坐為主要坐姿的東漢時期,中原地區(qū)出現(xiàn)了由西域等地傳入的“胡床”及與其相適應(yīng)的垂足坐,逐漸開始動搖了跪坐作為古人坐姿的統(tǒng)治地位。也就是,在低矮型坐具仍處于主導(dǎo)地位的漢末,以“胡床”為先聲的高型坐具悄然到來。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東傳,佛教僧侶的“椅”及“結(jié)跏趺”坐姿,為華夏漢族的高型坐具又添加了新成員。起源于佛教僧侶“結(jié)跏趺”的坐姿演化為此時不入仕途、崇尚玄學(xué)、終日以飲酒賦詩為好的文人賢士們的盤坐、倚坐姿勢。此時的繪畫作品多有體現(xiàn)這種坐姿,如圖9、圖10所示。
圖9 唐代孫位的《高逸圖卷》Fig.9 “Gao Yi Tu Juan” drawn by SUN Wei of Tang dynasty
圖10 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Fig.10 “Luoshen Appraisal Painting” drawn by GU Kaizhi of Eastern Jin dynasty
從低矮型坐具向高型坐具的演變是一個漫長而復(fù)雜的過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這種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期,床榻跪坐與盤坐同時存在,也是垂足高坐的先聲期,高型坐具還沒有得到普及,只是在宮廷貴族等社會身份地位較高的群體之間得以流行。隋唐時期,尤其唐代是一個兼收并蓄的時代,對外來事物更多的是采取吸收與采納的態(tài)度。因此,高型坐具在隋唐有了足夠的發(fā)展空間。如果說魏晉南北朝是高型坐具在中國的孕育期,那么隋唐則成為高型坐具的發(fā)展期,而宋代便是高型坐具在中國古代的定型期。也就是說,宋代垂足高坐徹底取代了之前的跪坐,成為中國古人的主要坐姿。
綜上,古人的坐姿與坐具高矮有著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席地而坐、席地跪坐和床榻跪坐決定了坐具要以低矮型坐具為主。魏晉之前的坐具高度主要取決于坐姿。而“胡床”傳入后,坐具的高度反過來影響了坐姿的改變。當(dāng)然此時還有另外一個決定性因素為坐姿的改變提供了先決條件,也間接地影響著低矮型坐具向高型坐具的轉(zhuǎn)變,那就是服裝形制的變化以及流行的傳播——上衣下褲形制的出現(xiàn)及流行。也就是說,此時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服飾傳統(tǒng)的影響,上衣下褲已成為漢族人們廣為接受的著裝形式。褲可以直接外穿,滿襠,形制幾乎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褲。褲的穿用可以使古人在高坐之時,避免了下體的裸露。這是魏晉之前上衣下裳和上下連屬形制服裝所不具備的優(yōu)越性。
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以魏晉時期為界,魏晉之前,服裝形制決定坐姿,從而影響坐具。而魏晉之后,服裝形制為坐具的改變提供客觀條件,坐具的改變繼而影響了坐姿。因此,坐姿的改變受服裝形制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更明顯些。
在席地而坐的箕踞時代,無褲可言。而在進(jìn)入文明社會后,箕踞這種坐姿會暴露下體,這是在“禮法”社會中所不可為人們接受的。“箕踞或露下體,故不論男女,以為大不敬。屈膝坐則永無露體之嫌。不惟此也,凡俯身之動作,屈身之動作,無不跪?yàn)橹??!痹诠蜃藙菔⑿械纳讨?,褲是不完備的,這也許是人們不得不選擇跪坐姿勢的原因之一。《史記·張釋之傳》:“跪?yàn)橥跎Y(jié)襪?!薄稄埩紓鳌罚骸肮?yàn)槔先思{履?!薄胺蚪Y(jié)襪納履,足可蹲地為之;而不爾者,以蹲則兩股開張,有暴下體之勢,故必坐為之,跪者,坐而豎身也。”[5]274說明古人跪坐而不蹲是為了避免蹲地之時下體開露而不得不選擇的身體姿態(tài)。
商周時期基于道德禮法的約束,人們是不可以將身體肌膚袒露于外的,不用說袒露下體,就是連腳踝部位也要被遮住。《禮記·深衣》云:“短毋見膚,長毋被土?!彼干钜麻L度短到不可以露出腳踝部皮膚,長到不可以拖地。此時所謂的“褲”,就是兩個褲管,因此稱“袴”。袴者,《急就篇》注:“脛衣也?!薄夺屆罚骸翱鐑晒筛骺鐒e也?!泵?,指小腿,脛衣,指覆蓋小腿之衣,脛以上不著衣。因膝以上無衣,下體容易暴露,故時時防之?!肚Y》:“暑毋褰裳,褰則下體露。”意思說,連夏天酷暑之時也不能掀開下裳,掀開則露下體,對別人是大大的不恭敬。
以上史實(shí)說明,跪坐不僅是低矮型坐具的決定性因素,同時也受到當(dāng)時下褲不完善的情況所制約。上衣下裳和上下連屬正是中國古代下褲不完善時所流行的兩種服裝形制。因此可以說,服裝形制決定了坐姿,從而影響了坐具的高度。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魏晉時期,這一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政治環(huán)境寬松,涌現(xiàn)出一批蔑視傳統(tǒng)禮法的文人賢士,傳統(tǒng)儒家道德觀被動搖甚至質(zhì)疑。這些人身體力行,以服飾的叛逆表達(dá)對朝廷、對統(tǒng)治者和對整個時代的不滿情緒,服飾不再像漢代那樣緊裹、不露體,開始變得寬松、博大、袒露,這是當(dāng)時的社會意識在服裝中的間接反映。與這類服飾相對應(yīng)的坐姿開始變得更加放松、閑適,出現(xiàn)了盤坐的坐姿(圖9、圖10)。盤坐也正是一個從跪坐向垂足坐過渡的坐姿。從時間上說,也正處于從低矮型坐具向高型坐具過渡的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高型坐具的逐漸流行與推廣,決定了傳統(tǒng)起居方式的改變,即跪坐向垂足坐的轉(zhuǎn)變。上衣下褲的流行,使得這種高型坐具的流行與推廣成為可能。試想這種高型坐具如果出現(xiàn)在商周,下褲尚未完善之時,高座之上必會暴露下體,是不會被人們所接受和認(rèn)可的。因此,魏晉時期坐姿的逐漸改變是由當(dāng)時出現(xiàn)的高型坐具決定的,而上衣下褲的流行為高型坐具的逐漸推廣并定型于宋代提供了必要前提條件。
中國古代服裝形制的發(fā)展與轉(zhuǎn)變與中國古人坐姿和坐具形態(tài)有著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在商周和秦漢時期,下褲尚未完善甚至下體無衣的上衣下裳和上下連屬服裝形制,對人們以跪坐為主要起居方式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而且這種起居方式進(jìn)一步影響了當(dāng)時以低矮型坐具為主的坐具形態(tài)。魏晉南北朝時期,上衣下褲的流行與傳播為高型坐具在中國古代的普及與發(fā)展提供了必要條件。高型坐具在經(jīng)歷隋唐五代的發(fā)展,直到宋代,最終替代了低矮型坐具,成為坐具的主要形態(tài)。古人的起居方式也因此受到影響,由跪坐進(jìn)入到垂足坐時期。
[1]李正庚.古代起居方式和家具形制變革對毛筆形制和執(zhí)筆姿勢的影響[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xué),2005:11.
LI Zhengeng. The Influence of Everyday Actions and Shape of Furniture on the Shape of Brush Pen and Writing Posture [D]. Beijiing: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2005:11.
[2]張祿.古代起居方式對家具形制變化的影響[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xué),2010:4.
ZHANG Lu. The Influence of the Ancient Liv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ating Devices[D]. Wuha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0:4.
[3]王珊,李磊,胡惠琴.中國古代家具的發(fā)展與坐臥姿態(tài)的演變[J],建筑文化,2006(2):19-22.
WANG Shan, LI Lei, HU Huiq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furniture and the change of sitting and lying postures [J], Architectural Culture,2006(2):19-22.
[4]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后漢書·卷二十三志第十三:五行服妖[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330.
XU Jialu. The Translation of Twenty-Four Histories·V 23·rec 13: Wu Xing Fu Yao[M]. Shanghai: Publishing House of an Unabridged Chinese Dictionary,2004:330.
[5]尚秉和.歷代社會風(fēng)俗事物考·卷二十三:坐席[M].北京:中國書店,2001.
SHANG Binghe. The Social Customs of the Past Dynasties·V 23: Seating[M]. Beijing: Cathay Bookshop,2001.
[6]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南齊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三十:劉獻(xiàn)[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507.
XU Jialu. The Translation of Twenty-Four Histories· Book of Southern Qi Dynasty·V 39·biography 30: Liu Xian[M]. Shanghai: Publishing House of an Unabridged Chinese Dictionary,2004:507.
[7]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南史·卷八十列傳七十:侯景[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1709.
XU Jialu. The Translation of Twenty-Four Histories· History of Southern Dynasties·V 80·biography 70: Hou Jing[M]. Shanghai: Publishing House of an Unabridged Chinese Dictionary,2004:1709.
[8]鄭玄.禮記·深衣[M].北京:中華書局,2001:779.
ZHENG Xuan. The Book of Rites·Shen Yi[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2001:779.
[9]呂思勉.中國制度史[M].上海:世紀(jì)出版集團(tuán),2002:176.
Lü Simian. History of Chinese Systems[M]. Shanghai: Century Publishing Group,2002:176.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orm of Chinese ancient costumes,sitting postures and seating devices
ZHANG Yan
(1.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116044, China; 2. College of Textile,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viewpoints of archaeology and philology and applie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mutual demonstration of material objects, images and literature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orm of Chinese ancient costumes, sitting postures and seating devices. The research materials mainly include paintings, sculptures, wooden figurines and unearthed objects. And it turns out that there is certain relevance among the above three. The costume form of “Shang Yi Xia Shang” (upper part of coat and lower part of dress), and “Shang Xia Lian Shu” (a one-piece long dress) affect the sitting posture of sitting on heels. Therefore, the form of seating device is low and short. The form of “Shang Yi Xia Ku” offers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popularizing tall and high sitting devices and thus drives transformation from sitting on heels to kneeling to sitting.
ancient China; costume; form; sitting posture; seating device
10.3969/j.issn.1001-7003.2016.07.014
2016-01-19;
2016-06-02
TS941.12;K876.9
A
1001-7003(2016)07-0074-07引用頁碼: 07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