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嘉興
摘 要: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游記,記敘了作者葉圣陶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是按游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繼而寫洞口、外洞;再寫孔隙、內洞;最后出洞。在游覽過程中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本文從如何理清課文教學順序入手,從“嘗試利用微課受新知”、“感悟本文表達的生動準確”和“盤活教材習得方法”三方面對本課的設計及教學進行反思,能夠引發(fā)讀者共鳴,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 游記教學 記金華的雙龍洞 教學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圣陶先生早年游覽金華北山的雙龍后所寫的一篇游記,真實記錄了自己旅途上的見聞和感受語言樸實,條理清楚,描寫具體生動,移步換景的游覽順序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堪稱典型的游記類散文典范。文中主要描寫了“外洞、孔隙、內洞景物”的特點,有相似之處,但描寫的筆觸不盡相同,其中暗含“流水”這一敘述暗線,可見作者葉圣陶的游覽觀察之真切,文學功底之深厚,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作為一堂精讀課,課罷,反思教學,我有幾處感觸頗深。
一、順序教學,洞明主線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游記,主要描寫了“入山、洞口、外洞、空隙、內洞景物”的特點。對游覽路線的回顧非常重要,既是對全文的一個整體把握,更是為下面學習做有效的準備。在設計教學時,本想重點講解“空隙”和“內洞”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但回頭一想,既然這是一篇游記,為什么要落于優(yōu)質課的俗套,直奔所謂的主題,牽著學生進入瀏覽這樣一個陌生的盛景,而不讓他們流連沿途的風景呢?筆者決定遵從游記的寫作特點,讓學生知道作者的游覽順序。果不其然,在學生預習作者游覽順序時,大部分學生還不能準確地找到作者游覽地點的變化。這更堅定了筆者按順序教本課的信念。在教學時,讓學生默讀課文,圈劃出表示作者游覽順序的詞,了解游覽線路,通過簡筆畫演示,學生很好地理清了“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內洞”這一順序,在學生理出文章的線索后,再讓學生細細朗讀、品味,一同感受景色的美,了解景點的特點。
像這樣適當取舍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依據課文順序了解每一段的段落內容,理清文序,啟發(fā)學生有序地連綴每一處景點,這是在落實中年級年段目標——把握課文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整合段落內容,理清寫作順序,便清晰課文結構,也是突破了本文學習的一個難點。
二、引入微課,洞悉新知
微課的引入,也是本堂課的又一著力點。首要解決的就是解“題”。現今要求教學具有文體意識。題目的“記”字是一個文體標志,但學生大多不明白“記”是什么?課堂上通過微課導入“游記”的特點,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記”即“游記”,并能在老師拋出“我游覽了杭州西湖,也想寫一篇游記”的問題時,給游記取名為“記杭州的西湖”。
微課還能運用于漢字字源教學,之前教字的起源,只能靠PPT演示,配上教師講解,這樣教既耗時,又不夠生動。這次課上教到“孔隙”,便將工夫下在課前,提前備好微課,很好地實現了“孔隙”新知的傳授,得知文中“孔隙”一詞的傳神之處。借由媒體拓展,讓學生在習得“孔”為小洞之意的同時,學會“針孔”“鼻孔”“瞳孔”等,這樣既得法又得言,一舉兩得。現在想來,課前預習檢查環(huán)節(jié)中“兀”字的教學也可適時改為微課呈現,說不定效果更好。
像這樣利用微課這一新興教學手段,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從文本入手,用教材,教新知。將微課這一“新瓶”裝上教學這一“舊酒”,既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能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下加深對文體、對祖國語言文字的了解與把握,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三、相得益彰,洞天別具
實踐出真知,對比出新知。通常教師在教學作者寫作技法高明時,總會運用反差極大的例子進行對比,這樣一來,優(yōu)劣自明。但長此以往,學生的認知能力就會受到抑制。教學“洞口和外洞”時,筆者出示的是自己寫的這樣一段文字“雙龍洞的洞口大約6米高,10米寬……面積1200多平方米”。運用列數字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洞口和外洞”的高大、寬敞,效果亦可。當提出能否替換葉圣陶的文字時,學生大多都提出了反對意見,遷移四上第四單元交流平臺的內容,學生認為葉圣陶的文字比照了人們熟悉的事物,更具體生動,使人身臨其境??梢?,寫法上葉圣陶是更勝一籌,學生能有這樣的感知效果,更是叫人欣喜。
像這樣通過寫作技法的對比,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與作者的感受相結合,品讀、評價、想象、感受,從而體會雙龍洞各個景點的特點和作者游覽的感受,達到品味文字深入情境體驗情感的目的。
四、盤活教材,洞法用言
活用教材,習得語言,更是語文學習的一大目的。在教學上山美景時,學生聚焦的是“溪流的變化”,其中4個“時而”更是語言訓練點,教學時,學生順著老師的手勢,讀出了溪流寬窄緩急的變化,發(fā)現了“時而”的妙用,這時老師便因勢利導,順水推舟,抓住“溪流也時時變換調子”,組織分層小練筆,照顧到大部分學生,讓他們有的吃飽、有的吃好。“孔隙”的教學也是用好的教材例子,學寫設問,貫連“外洞”,以學寫“這是怎樣大的外洞呢?”為引子,拓展開去。這還與“新基礎教育”研究的“教結構,用結構”的理念不謀而合。語文教學的特色任務本是語言訓練,讀書要做到“讀進去,讀出來,用好來”,讀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像這樣學以致用,學生理解了文本內容,探索了文本形式的秘密,對葉圣陶筆下的金華的雙龍洞的景點特色必然了然于胸,并且學習了游記的表達方法,如此便加強讀寫之間的聯系,為閱讀和表達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適時讓學生進行仿寫。放緩坡度,減低難度,學生學起來必定興趣盎然。
五、結語
本課的教學還不是很理想,葉圣陶是文學大師,文章妙筆生花,可教的知識點太多,不好取舍。不管怎么選擇,總有一種難以周全的遺憾,可也不能一味求全。若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求過高,牽強附會,用作家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生活,不尊重孩子的心力承受力,則“滔滔江水也是付之東流”。有道是:以學生為本才是學習“文章”的秘妙所在,“簡單、樸實”才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