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潘婕
摘 要: 師陀小說《說書人》中的主人公,也就是說書人,是一個足以令我們?yōu)橹畡尤莸谋瘎⌒蜗蟆K谋瘎≡从跁r代,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戰(zhàn)亂環(huán)境使他注定是一個不被那個時代、那個社會接納的孤獨者。作者采用獨特的局限型敘事手法,講述情節(jié)質(zhì)樸簡單、人物和情感卻震撼人心的故事。說書人形象之所以偉大,不僅僅在于他自身所具有的精神品質(zhì),更在于其背后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深深震撼著我們。
關(guān)鍵詞: 《說書人》 生命形象 文化底蘊
《說書人》出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是2014年教材篇目調(diào)整新增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選自師陀的小說集《果園城記》——我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淪陷區(qū)鄉(xiāng)土小說代表作品之一?!墩f書人》這篇文章原來的副標題是“果園城記之十一”?!豆麍@城記》里的作品旨在從文化層面上挖掘中國鄉(xiāng)村生存狀態(tài),揭示民族劣根性,從文化層面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進行審視。寫于抗戰(zhàn)時期的《果園城記》就是這樣一部夾雜著作者濃厚鄉(xiāng)土情結(jié)的作品。在《果園城記》的序言里,師陀如此評價:“我有意把這小城寫成中國一切小城的代表,他在我心目中有生命、有性格、有思想、有見解、有情感、有壽命,像一個活的人?!雹僮x罷《說書人》,能夠被其所包含的生命形象、文化底蘊深深震撼,而心中涌現(xiàn)的情感更是五味雜陳。
一、說書人——他是一類人中獨特的那一個
文中在對說書人的形象刻畫過程中,數(shù)詞的應用信手拈來,尤其是“一”這個數(shù)。比如第一段寫道:“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經(jīng)不見了,一塊驚堂木——又叫作醒木,一個收錢用的小笸籮,這便是他的一切?!闭f書人所擁有的僅僅是這幾樣說書道具,而且每樣只有一個,扇子連“黑色的扇面都不見了”都沒有換新的,可見其生活的窘迫。除了生活困窘外,“一”在某種程度上也表現(xiàn)出他的孤獨。他沒有孩子,沒有家庭,死后也被埋到永遠不會有人來祭掃的亂葬崗。除此之外,更有他人對其不解和對其職業(yè)的蔑視。說書人的一生,陪伴他的是他的說書道具和聽眾們??墒?,在他為了說書嘔心瀝血、身體都垮了之時,“他的老聽客慢慢減少了”,老人逐漸死去;孩子逐漸長大,有了大人的責任,無暇再去聽書了。他死的時候是如此孤單,沒有親人,也沒有聽眾,抬靈柩的人對他除了鄙夷外,再無其他。就這樣一位樸實、堅韌的民間藝人悄無聲息地離開了,掛念他的人——如文中的“我”的內(nèi)心會有無限悲傷涌動,但對于其他人而言,他的離開并不是稀奇的事,也壓根不會在意。
文中有一句話頗具深意——“說書人,一個世人特準的說謊家”。說謊本是一個貶義詞,在這里卻變成了褒義,還是“世人特許的”說謊家。說白了,是世人需要這份職業(yè),需要這份職業(yè)帶來的樂趣,說明說書人的存在對于世人的價值。但是盡管是世人特許的說謊家,盡管他的技藝得到認可,他依舊是貧苦社會的底層。說書人的困窘是貫穿在整部小說中的,堅持著說書直到死去,生活卻從來都沒有得到真正改善。比如第五段:“時光于是悄悄地過去……說書人所有的仍舊是那把破折扇,那塊驚堂木,那個收錢用的小笸籮?!薄皾u漸的他比先前更黃更瘦;他的長衫變成了灰綠色;他咳嗽,并且嗜血?!蔽镔|(zhì)生活條件越來越差,身體越來越差,死亡對于他而言是一種必然。盡管小說淡化了對其死亡情景的描述,讀者還是能夠體會到他的死是多么凄涼。
對于說書人,每位讀者或許都會產(chǎn)生一種悲憫的情懷。文中說,這是一種賤業(yè)。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像說書人這樣的人,他的命運似乎是注定的。他努力說書,努力給聽眾帶來樂趣,卻難以養(yǎng)活自己,連死都那么悲涼。無論如何,只要作為說書人這樣的技藝人,他就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就像說書人生活的這個小城一樣,平靜得經(jīng)不起一絲波瀾,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動,每天的生活像排練了一樣,有條不紊地上演。但是,這個小城背后的東西太過厚重,總有些撲朔迷離看不透的深邃,有著說不出的壓抑。這應該是依托于這片土地上面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氣息的另一種體現(xiàn),使得果園城這片神奇的土地富有生命力的張力,足以震撼到人的心靈,引起人們意識深處的情感共鳴。
二、局限型敘事手法的巧妙運用
師陀的《說書人》采用的是局限性敘事視角,將敘事者直接與文中的主人公“我”合二為一。不僅采用的是人物的內(nèi)聚焦透視,所選用的第一人稱作為敘事者更使得整篇小說頗具特色。文中有一個敘事主人公“我”貫穿全文,“我”并非小城中的人,而是一個外來者,小說就是用“我”的視角帶領(lǐng)讀者回顧那個年代,走進那座小城,走向說書人。整部小說的情節(jié)作為一種意識流,在“我”的回憶中進行著。師陀曾說:“我的短篇小說有一部分像散文,我的散文往往像小說,我自己稱之為四不像?!笔紫龋瑢τ趲熗拥倪@句自我評價,其小說散文詩一般的語言風格這里不再多加贅述。在敘事形式上,不同于站在“上帝的視角”那種全知型敘事風格,這種局限型的敘述方式使得敘事主人公視角可以在小城中任意移動,可以瞬間拉開,也可以自由靠近,在限定時空中行云流水般地任意穿梭。
在那個年代,當京派和海派作家在進行激烈論戰(zhàn)的時候,師陀卻以另一種姿態(tài)游離于激戰(zhàn)之外。盡管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師陀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可謂默默無聞,然而他的敘述風格就像他的性格一樣,孤獨又熱忱,所以終究能被挖掘和欣賞。師陀在小說中用“我”的口吻講述說書人的故事,殊不知他自己也是一位說書人。有人說:“在《果園城記》中,作家淡化了痛苦,節(jié)制了憤怒,以寫實沉靜的外衣包裹火樣的情感,以沉思冥想阻挽即將噴薄而出的熱情,以時間的延宕來經(jīng)營形式的美麗。”②閱讀《說書人》,我們似乎能感覺到平緩的文字下的力量,說書人的命運在作者筆下是那樣一種“自然而然”的結(jié)果,但是又是被時代所迫、不公平的命運結(jié)果。一位優(yōu)秀的說書人大概就是這樣,既不能在說書過程中流露出刻意情感表達,又要透過文字將想要抒發(fā)的情感巧妙地傳達出去,讓聽眾或是讀者為之觸動。
小說的敘述順序是比較常見的正敘,從“第一次”見說書人到“時光悄悄過去”,再到“最后一次”到小城來。一共是三見說書人,但是和一般小說不同的是,每一次“見”后,作者都采用了大量筆墨議論抒情。從開始對于說書這個職業(yè)的思考,到對于說書人境遇的思考,再到對說書人死亡的思考。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得知“我”僅僅見過說書人三次,那么“我”對于說書人、說書場景、說書內(nèi)容的回憶可能都帶有一定虛構(gòu)的成分。相對于一般小說重點在情節(jié)敘述上,《說書人》則增加了許多其他議論、抒情的成分。局限性敘事手法,使得小說的敘述者“我”所經(jīng)歷的事件、所產(chǎn)生的感悟和思考,同樣可以影響讀者對于這篇小說的理解深度。讀著讀著,自己都仿佛成了文中那個“我”,目睹了說書人的一生,進而咀嚼了說書人的命運、品讀說書人的悲哀,把對說書人的情感傳達了出去。
三、在教材中的地位、價值
蘇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的單元主題是“珍愛生命”,在這個主題的基礎上又分為兩個部分,“向死而生”和“隕落與升華”?!墩f書人》出自“隕落與升華”部分,且為一篇自讀課文?!半E落與升華”,對于說書人的命運,倒也是很好的概括。和上一篇《最后的常春藤葉》中的老貝爾曼相比,說書人似乎更令人感到悲哀。令人感到悲哀惋惜的不僅是說書人的凄慘人生,更有小城中其他民眾的麻木和看客心理。對于看客的描述,魯迅在小說里為我們呈現(xiàn)了很多,師陀的這篇小說也是。《說書人》所呈現(xiàn)的已經(jīng)不僅僅是個人命運的問題,而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問題。那些麻木的人,他們仿佛都與正常的人性相背離,忘記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忘卻人性中的善良。原因大概有兩點:一是貧苦,二是愚昧落后。小說如此構(gòu)思,這剛好印證師陀想要把果園城塑造成一個社會的縮影的初衷。這篇小說的敘述本是樸實委婉的,但是其文字后面所蘊含的力量卻是震撼的。致力于師陀及其作品研究的劉增杰曾這樣評價:“作者以其樸實又熱烈的情感,濃郁的抒情筆調(diào),流暢又富有詩意的語言,向讀者介紹了一個又一個凄涼又親切的社會?!雹郛斊鄾鲇龅接H切,便產(chǎn)生一個個說書人這樣的形象。說書人能帶給我們這么大震撼的原因,除了其身世凄涼、在于其蘊含的精神文化內(nèi)涵外,還有至關(guān)重要的一點在于他是一個令人感到親切的形象。他對于文中的敘述者“我”來說,是親切的,是熟悉又喜愛的。所以當這樣一個人最終凄涼死去的時候,“我”的內(nèi)心無比痛苦,讀者的內(nèi)心往往也是。
課文導讀的主題是“隕落與升華”。說書人的死意味著生命的隕落,為何又說是一種升華呢?因為死亡也不能掩飾說書人這個形象及其背后的情感、文化和精神所散發(fā)的光芒,他的經(jīng)歷、精神留下來,留在像“我”這樣的聽眾的心里?!八f武松在景陽岡打虎,說李逵從酒樓上消下去,說十字坡跟快活林,大名府與扈家莊”?!八f‘封神,說‘隋唐,說‘七俠五義和‘精忠傳”。說書人,本來就是文化的縮影,他精通歷史小說和神話故事,用一種惟妙惟肖的方式講述給觀眾。他以自己的文化積累,給小城的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精神世界。臨死前幾天還在說書,他對于說書的堅持令人敬佩和感動。
師陀筆下的說書人,是中學教材中的又一悲劇符號。作者師陀采用獨特敘事手法塑造這一形象,更凸顯了其獨特性。尤其是這一形象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需要結(jié)合師陀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小說的歷史背景進行挖掘。
注釋:
①師陀.果園城記.序[M].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46.
②王欣.鄉(xiāng)土中國的“詩與思”——重讀師陀的《果園城記》[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③劉增杰.師陀資料研究[M].北京: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1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