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
劇院運營依賴政府資助,市場遲遲培育不起來,這就形成了不良循環(huán)
2016年6月,北京市東城區(qū)臺基廠,編劇俞白眉和演員鄧超一起打造的“超劇場”開業(yè)。
一位劇場經理對俞白眉說,做劇場,要花50年才能掙到一部電影的票房。俞白眉說:“我做好虧本的準備了?!?/p>
其實,早在2013年開始籌建“超劇場”的時候,俞白眉就明言:民營劇團到別人地盤演出,常常是花錢也要受“欺負”,自建劇場是被逼無奈,但有了陣地,虧本也“認了”。
中國歌劇舞劇院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舞劇《孔子》
然而,對于大多數(shù)民營劇團來說,自建劇場目前還是一個不可能輕易觸及的夢想——他們缺乏強大的票房號召力,也沒有雄厚的資金。
于是,面對場租昂貴、硬件水平參差不齊的“別人的地盤”,“妥協(xié)”成了他們不得已的選擇。
然而,劇場作為民營劇團的演出場所,與劇團分屬不同經營主體。二者的交往,直接反映出了目前劇場“建”與“用”之間的割裂。
場租一直在漲
“這些年,劇場越建越多,場租也一直在漲?!边@是至樂匯舞臺劇制作人茜茜與同行們的普遍感受。
據(jù)道略演藝產業(yè)研究中心統(tǒng)計,2010年以來,全國每年有10家左右的大劇院建成并交付使用,但普遍存在閑置問題,年演出率低于15%者比比皆是。一個怪象是,即使有大量閑置劇院,但劇場租金還是沒有降下來。
“對劇場來說,平時閑置沒關系,國家會給予補貼。另外,一些劇場只要演出達到一定場次,國家也給補貼。”茜茜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劇場并不會因閑置而為民營劇團降低場租,“因為即使流失一部分民營劇團的演出,劇場也沒太大損失”。
北京世紀華鵬文化傳播公司出品的舞臺劇演出現(xiàn)場
現(xiàn)實是,隨著民營劇團數(shù)量的增長、舞臺演出需求的增多,場租日益水漲船高。
茜茜說,一出戲劇需要一到兩天時間裝臺、走臺,因此一場演出下來,劇團要交付劇場三天左右的租金。根據(jù)劇場不同規(guī)格和占用時間,每天的場租從2萬元到15萬元不等。
租場演出時,民營劇團攬下所有票務收入,但昂貴的場租抬升了票價,使失去一部分觀眾成為必然。
劇院運營依賴政府資助,市場遲遲培育不起來,這就形成了不良循環(huán)。
多位采訪對象都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民營劇團希望有一個自己的陣地,以擺脫這種被動局面。然而,與國營劇場的建設不同,民營劇團在自負盈虧的情況下,“建”之后的問題他們必須自己面對。
人只能去適應劇場
茜茜不久前曾和許多同行去日本進行專業(yè)交流,參觀當?shù)貏?。從大阪四季劇場走出來時,她和同行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軟件服務、設施服務和舞臺服務都是配套的,后臺設置對劇團來說也非常方便,全都以人為本。”
“我們民營劇團打心眼里想在這種劇場里演出?!避畿缯f。
北京世紀華鵬文化傳播公司演出制作統(tǒng)籌曲晶從事演出制作統(tǒng)籌這個行當已有7年,然而,跑了各地的劇場后發(fā)現(xiàn),能做到“貼心”者,屈指可數(shù)。
首先,各地劇場規(guī)制不同,技術參數(shù)不一。
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對于傳統(tǒng)戲曲劇團來說,這并不算是太大的困擾,“昆曲對各類舞臺的適應能力都很強,劇場條件很少會限制我們演出?!?/p>
而對于話劇、舞劇等其他藝術形式來說,則是另一種情況。
這些劇目常常有較為復雜的布景設置,很多劇場的運景通道都存在問題。即使在能容納2000人的大劇院,劇團將舞臺布景運送到臺上時,也常常發(fā)現(xiàn)進景口過于狹小、沒有靈活的設計,甚至有的劇場進景口設置在二層。
曲晶說:“進劇場之前,道具先要破拆、切割,到劇院以后再重新焊接,這種情況非常多,讓劇組浪費了不少時間。
她印象中最夸張的一回是,當時實在沒有辦法,劇組人員只能把布景用繩子吊起來,從劇場的窗戶運進去。
另外,劇場的燈光、音響等技術參數(shù)也決定著劇團的演出籌備效率和演出效果。
民營劇團巡演,往往需要自己攜帶燈光音響設備,因為大部分劇場或設備老舊,或根本沒有設備。
那么,劇場安裝設備的吊桿等是否能滿足劇組要求?
“這也不能完全保證?!避畿缯f,迫不得已,劇組只能作出妥協(xié),最終劇目呈現(xiàn)效果打了折扣。
舞臺劇制作人金晴(化名)對《瞭望東方周刊》無奈地說:“劇場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只能去適應劇場的條件?!?/p>
金晴認為,條件較好的劇場集中在東南沿海城市。茜茜也說,目前上海一些新建的劇場可以提供一部分設備,這對劇團來說是喜訊。她希望新建劇場能找到一個理想的規(guī)制模板,解決最基礎的硬件問題。
近年來,各地都有劇場建成后由劇院經營公司托管的情況。多的時候,一家公司運營著36個劇場,各地劇場在同一經營模式下,如同連鎖酒店般擴張、復制,這就是所謂“劇場進院線”。
有業(yè)內人士對本刊記者表示,托管模式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劇場應是彰顯地方個性文化的場所,模板化未必是好事。
但是,對于民營劇團來說,類似保利劇院這樣的全國統(tǒng)一院線會讓他們“省心”一些。
原因是,這些院線的硬件參數(shù)都是統(tǒng)一的。在院線劇場演出,劇組只要準備一套與院線標準一致的設備即可?!暗讲煌胤窖惭?,裝臺直接復制就行,可以縮短一半時間?!鼻дf。
“劇院交給你們了”
有一次,金晴帶劇組來到一家不錯的劇院,發(fā)現(xiàn)整個劇院只有一個管理人員。對方對金晴說:“劇院交給你們了,你們該干嘛干嘛吧。”
有的劇場,負責接待劇組、接洽場務的工作人員只有一兩位,甚至沒有,金晴已經見怪不怪了。
大多數(shù)情況下,劇組裝臺、走臺的時間是早上9點到晚上10點,如果出現(xiàn)狀況,還要加夜班。然而,劇場工作人員多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即使劇場有場務人員跟組,往往也是“跟著”和“看著”,到了下班時間,留下一句“注意安全”便走了。
“這些從業(yè)人員都是很業(yè)余的,基本上沒有幾個能夠輔助劇組?!苯鹎鐚Ρ究f。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尷尬和麻煩難免發(fā)生。金晴說:“連夜進布景時,可能電梯就不給你開了,師傅們得搬著布景走狹窄的樓梯,布景也要破拆。”
還有一些突發(fā)狀況。比如在二三線城市,偶有政府征用場地開會,將劇團與場地原本在合同中約定的用場時間強行占用。金晴遇到這種情況已經不是一兩次了。
不專業(yè)、不配合,就算劇場條件再好,劇團也很難順利完成工作。
從日本交流回國的茜茜感覺到,中國大多數(shù)劇場和國外優(yōu)秀劇場的根本差別,其實不在硬件設施上,而是在管理人員的意識上。
劇場經營具有特殊性,管理人員既要懂管理、懂經營,還要懂藝術。然而,2016年3月中國演出行業(yè)協(xié)會配合文化部發(fā)布的《全國專業(yè)劇場調研報告》顯示,中國專業(yè)劇場管理人員中擁有藝術專業(yè)、舞臺技術專業(yè)或管理專業(yè)教育經歷的,只占管理人員總數(shù)的30%。
業(yè)內人士向本刊透露,某地方政府公開招聘,將本地新建成劇院的劇院經理納入招聘。然而,即使有較高行政級別,也無人應聘。在二三線城市,新建劇院人員招聘已成困難,要求管理人員具有專業(yè)素質可謂難上加難。
曲晶則表示,院線的工作人員會相對專業(yè),因為他們有一套成熟的人員管理和激勵體系。
以保利院線為例,每次演出結束后,他們會交給劇團負責人一張評價表,從接待人員著裝、參演人員酒店安排,到場務工作配合度,都要評價。這與劇場工作人員的工資獎金掛鉤,一旦出現(xiàn)差評,保利總部便會打電話核實,并處罰相關工作人員。
曲晶還舉例說,如果在前廳售賣周邊產品,演出之前,保利場務人員會開會,由領班提問劇目名稱、主演是誰、分別在哪個化妝間、全場演出時長多長?!吧踔烈f出演出公司的名字,這種細節(jié)體現(xiàn)的是專業(yè)性和尊重?!鼻дJ為,這是未來劇場在人員管理上的理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