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摘 要】聲樂是以人體歌唱為“樂器”的,用科學發(fā)出優(yōu)美的歌聲的音樂藝術(shù)。人體“樂器”的制造過程即是生理“控制”與心理“控制”相結(jié)合的統(tǒng)一過程。
【關(guān)鍵詞】控制 協(xié)調(diào) 配合 調(diào)節(jié)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7-0251-02
聲樂“控制”在聲樂演唱及其教學中的意義和作用
(一)、聲樂藝術(shù)中身體的“控制”。
當人體作為歌唱的“樂器”時,身體姿勢的“控制”就不僅僅是歌唱者的演唱形體和歌唱形象的審美問題了,更重要的是它直接關(guān)系著歌唱發(fā)聲時呼吸的狀態(tài)、氣息的控制、喉頭的位置及各共鳴腔體以及各器官的協(xié)調(diào)配合;決定歌唱時身體的著力點,同時,它的“控制”也標志著歌唱心理與精神狀態(tài)??傊?,它的“控制”直接關(guān)系著歌唱訓練正常進行和歌唱藝術(shù)的表現(xiàn)。
正確、良好的歌唱姿勢的控制是人體各器官正常工作與協(xié)調(diào)配合,并充分發(fā)揮作用的有利保證和基礎(chǔ)。如果歌唱的姿勢不正確,則會影響甚至破壞歌唱各器官的正常工作協(xié)調(diào)配合。下面講個我個人在聲樂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這類問題:在聲樂的初學階段,我在歌唱的時候經(jīng)常感到氣息不夠用,可是覺得自己的腹腔和腰也都在用勁,還累夠戧。氣息不夠用,但旋律還沒停止,一個樂句還沒唱完,就還得做掙扎,腳也站不穩(wěn)身體來回晃。這就是身體沒有控制,沒有形成可以產(chǎn)生共鳴的腔體,間接導致身體重心不穩(wěn)、氣息淺、呼吸失去支點。這些問題,在歌唱初學者中普遍存在。
(二)、聲樂藝術(shù)中氣息與共鳴腔體的“控制”
在物理學中: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再詳細一點說就是由動力作用于振動體使物體振動,這樣才產(chǎn)生了聲音。接下來,要使聲音好聽就得有聲音振動的腔體——共鳴腔。有了共鳴腔,聲音有了泛音,擴大了音響效果,聲音自然就優(yōu)美動聽了。在歌唱過程中,身體的所有腔體都是開發(fā)的,哪里也不能捏,這樣拉開后的腔體是一個很大的振動體。這樣可以起到擴大音量、美化聲音的作用,并且這樣的聲音是具有穿透力的。
1、氣息的“控制”
在聲樂藝術(shù)中,“氣息是歌唱的源泉”,氣息就是動力。要以氣帶聲、以氣托聲、氣要走在聲音的前面,用氣把聲音摔出來。說了這么多,氣息到底來源于哪里?歌唱中的氣息到底又該吸到哪里?歌唱中的氣息來源于肺,肺部是氣體的加工廠。歌唱講究的是深呼吸,這里的“深“指的是吸到小腹,有點像中國的氣功中說的那樣“氣運丹田”。
2、橫膈膜的“控制”
在歌唱的呼吸過程中,吸氣后,胸腔向上、向四周擴張。這是歌唱時人體在吸氣過程中的狀態(tài)。那在歌唱中要始終保持這個吸氣狀態(tài),“吸”的感覺,就是說要始終保持這個共鳴腔體的空間。那有人要問了:“要保持吸氣狀態(tài)又要呼氣那怎么保持???氣一旦吐出去不就塌了,癟了嗎?”沒錯,是這樣的,但我們可以通過身體調(diào)整去控制它。依靠什么?人體的胃上面有個橫膜,像個倒扣著的碗,我們叫它橫膈膜,人在歌唱的時候氣息的支點就是擺在這個位置的。歌唱吸氣時有一個外力,呼氣時有一個向里的力,那么無論是吸氣還是呼氣都要保持“吸”的感覺,這樣在呼氣的時候就又多了一個吸氣時的外力,一個向外一個向里,這兩個力形成一種對抗的平衡力——呼吸的“支點”。就是這個支點支撐著整個身體的腔體空間。
(三) 聲樂藝術(shù)中音色的“控制”
1、 生理因素:
每個人的嗓音的天生條件不同,由于每個人的生理構(gòu)造不同,聲帶的長短厚薄及松弛是決定音質(zhì)本色的關(guān)鍵。因此,在練聲中就必須根據(jù)自己的音質(zhì)與聲部特點逐漸增強聲帶的應變能力。如花腔女高音那清脆、靈活、富有張力的音質(zhì);喜劇女高音那種華麗、厚實、有力的音質(zhì)等等。包括這些音色的特殊表現(xiàn)技巧,沒有長期持久地發(fā)聲訓練是很難成型的。
還要記住一點,在聲樂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尊重自身的生理的自然基礎(chǔ)。一些學生往往違背了自身的條件結(jié)構(gòu):本來一個很漂亮的女高音,因為喜歡女中音的音色,就人為地把音色壓得厚厚的或窩在里面唱,造成一種自認為滿意的假象;而一些女中音因為盲目追求女高音的清澈、明亮的音質(zhì),不注意聲部的特點和音域的高低,練聲練得聲嘶力竭。最后失去嗓子本質(zhì)的音色,造成聲帶小結(jié)等疾病,更有甚者失去歌唱能力最后被迫放棄鐘愛的歌唱事業(yè),抱憾終生。因此,練聲和歌唱時必須遵循自身音質(zhì)條件,進行科學的訓練合理的控制是尤為重要的。
2、歌詞發(fā)聲的控制技術(shù)因素:
音色與共鳴條件的變化有關(guān)。如果沒有共鳴的作用,根本就談不上音色的表現(xiàn)。這就要看你是如何把握自身歌唱時控制技巧的。包括氣息與音色的關(guān)系地控制和自身機體與音色關(guān)系地控制。
首先,我們看看前者的關(guān)系:聲樂中聲音一定要穩(wěn),那它靠的是什么?是氣息的穩(wěn)。只有氣息穩(wěn)了,聲音才可能穩(wěn),不晃。講一個我在聲樂學習中的例子。在一節(jié)課開始的發(fā)音練習中,我要唱的是“Lu”,一個起音沒唱完老師馬上就叫我停了下來。我感覺下面還用了很大的氣力,可還覺得下面的氣息很憋,沒用上勁。于是又重唱,這回我唱第一個起音就比較沖,盡力用氣息把聲音沖了出去。老師又叫停,接著老師說“這樣唱也不對,太開了,聲音散了。給的太寬了像氣球上漏了一個大窟窿,氣有許多也都白白的漏掉了;但太窄了,就像你第一次唱的,聲音一小條發(fā)悶了,成了‘鎖喉了。相當于喉嚨這個窟窿縮小了,于是氣就只能出來一小條,其余的氣都憋在胸腔里了,自己又覺得很較勁、氣又不夠用,聲音發(fā)干癟,不飽滿、圓潤。所以說,氣息不能給寬了,也不能給窄了,要正好。聲音裹在氣里,氣是推著聲音走的。”這里我的老師講的意思就是氣息的控制要“適中”不能給多,也不能給少。那么這個“適中”要靠哪里來控制?靠“腰腹(橫膈膜),這里要是沒有勁,沒有控制力。那么聲樂就是練上十年、八年也沒有用。身體放松了,腰腹用上勁了,氣息也就自然搭上了,聲音自然也就有了?!?/p>
總之,在聲樂學習與教學中,不能只單純地考慮生理或心理方面的“控制”,而是要妥善處理好二者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在歌唱時,正確、良好的歌唱姿勢,共鳴腔體的合理順暢,氣息的適當控制,音色的自然純凈,正確的心理素質(zhì)等等諸方面的因素,都顯得十分重要。這些方面相互作用,缺一不可。要想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歌唱者,就要加強這些方面的知識理解和系統(tǒng)訓練。要想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就必須腳踏實地地實踐探索,滴水穿石般的積累,夸父逐日般的不懈追求。因為,歌唱藝術(shù)是一門永無止境的哲學。
參考文獻:
[1]沈湘、《沈湘聲樂教學藝術(shù)》、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