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遙
(洛陽師范學院 國土與旅游學院,河南 洛陽 471934)
?
新羅哀莊王聘日原因探微
馬遙
(洛陽師范學院 國土與旅游學院,河南 洛陽471934)
公元802年,新羅哀莊王重熙親政,一改過去新羅對日抗禮的態(tài)度,開始謀求以低勢態(tài)對日交聘。究其原因,是受到其叔父彥升的壓制。在這場侄叔的權(quán)力斗爭中,勢單力薄的哀莊王為了打破受壓制的局面,企圖借助日本的實力來鞏固自己在國內(nèi)的地位,這正應(yīng)合了日本的小中華心理和保持對唐交通路線的安全與暢通的要求。但哀莊王的親日舉動并沒給自己帶來好處,最后在其叔父發(fā)動的政變中死去。之后,新羅與日本的官方來往又陷于長期中斷中。
新羅;哀莊王;交聘;彥升
周一良先生的《早期日朝關(guān)系初探》、沈仁安先生的《倭國與東亞》對早期朝鮮與日本關(guān)系進行了探討。而在中國唐朝時的新羅與日本的關(guān)系方面,國內(nèi)學界的主要著力點有二:一是白江口之戰(zhàn)時羅日關(guān)系;二是日本因派遣唐使問題而借助新羅,并由此展開的官方和民間來往。本文也涉及以上兩點,但主要是探討9世紀初的新羅聘日的背景、原因及其結(jié)果。
公元800年(唐貞元十六年、羅哀莊王元年、日延歷十九年),新羅哀莊王重熙立,時年13歲,其叔父阿飡兵部令彥升攝政。
哀莊王在位時,新羅與日本交聘事例甚多,茲列表如下(只記新羅哀莊王年次):
表1 哀莊王時交聘日本事例表①
7世紀下半葉新羅和唐聯(lián)手滅了百濟和高句麗,之后又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的大部分,國勢大增,與日本分庭抗禮。8世紀20年代起時兩國交惡,齟齬不斷。758年(唐至德三年、羅景德王十七年、日天平寶字二年)12月,日本遣渤海使將唐朝安祿山起兵叛亂的消息帶回日本,時為日本國太師(太政大臣)惠美押勝(藤原仲麻呂)本不關(guān)心西邊的防備,自此以加強大宰府防御為契機,開始籌劃攻打新羅?;菝姥簞僦盖坝掖蟪继僭渲锹閰螆?zhí)政時,在737年(唐先天二十五年、羅圣德王三十六年、日天平九年)曾想出征新羅,后因疫疾蔓延而止?;菝姥簞贉蕚湓谌陜?nèi)完成龐大的出征準備,但這個龐大的出征計劃因惠美押勝叛亂伏誅而破滅。
所以在9世紀初的802年(唐貞元十六年、羅哀莊王三年、日延歷二十一年),哀莊王親政之年,即籌措以質(zhì)王子這種低勢態(tài)交聘日本,未免令人有突兀之感。那么,哀莊王為何要交聘日本,這應(yīng)該從他那時所處環(huán)境去找原因。
新羅國內(nèi)的情況應(yīng)從8世紀中葉的惠恭王說起,惠恭王時代,真骨貴族叛亂不斷,這是貴族與王權(quán)的對立造成的。在新羅后期的政治中貴族勢力的短暫聯(lián)合起決定性的作用。再度占據(jù)顯赫位置的,不是執(zhí)事部的侍中,而是和白的首腦上大等(大宰相)。[1](P99)780年(唐建中元年、羅惠恭王十六年、日寶龜十一年)2月伊飡志貞叛亂,趁此機會,時為上大等的金良相聯(lián)合伊飡敬信起兵,誅志貞,害惠恭王。自此,武烈王的世系中止。金良相立,是為宣德王,他以敬信為上大等。由于敬信勢力強大,宣德王經(jīng)常處在不安之中,[2](P291)“常欲禪讓”。[3](P133)785年(唐貞元元年、羅元圣王元年、日延歷四年)初,善德王薨,金敬信排開王位繼承的競爭者——武列王的后代金周元,徑自奪取王位,是為元圣王。
元圣王有三子:仁謙、義英、禮英。仁謙立為太子,791年(唐貞元七年、羅元圣王七年、日延歷十年)卒,謚曰惠忠;義英立為太子,794年(唐貞元十年、羅元圣王十年、日延歷十三年)又卒,謚曰憲平。795年(唐貞元十一年、羅元圣王十一年、日延歷十四年),元圣王再立惠忠太子之子俊邕為太子。經(jīng)歷過血雨腥風的元圣王,對于權(quán)力斗爭的冷酷應(yīng)是深有體會。對于長孫俊邕能坐穩(wěn)王位,他作了周密的安排:796年(唐貞元十二年、羅元圣王十二年、日延歷十五年),以俊邕的弟弟彥升為兵部令,彥升曾在791年(唐貞元七年、羅元圣王七年、日延歷十年)以誅逆臣(當指伊飡悌恭)有功而為迎飡,說明彥升是勇武之人,讓他掌握軍隊是為了拱衛(wèi)俊邕;頻繁地更換侍中,其目的是排除可能對俊邕造成威脅的人。但恰恰是這種安排,造成了后來彥升權(quán)力的膨脹,對哀莊王的地位造成威脅。
彥升(后為憲德王),是哀莊王之父昭圣王俊邕的同母弟,昭圣王和彥升的父親元圣王太子仁謙,仁謙于791年(唐貞元七年、羅元圣王七年、日延歷十年)卒。《三國史記》卷十《昭圣王紀》云:“元圣王養(yǎng)其子于宮中。”仁謙卒后,元圣王痛于喪子,而接仁謙的兒子養(yǎng)于宮中。這里的“其子”應(yīng)不獨指俊邕,也應(yīng)包括彥升。在元圣王時,彥升的履歷與俊邕很相似,列表對比如下(只記新羅元圣王年次):
表2 元圣王時俊邕和彥升的履歷對比②
由上表可知,在相同的官職上,彥升比俊邕遲一到四年,這應(yīng)該是年齡的差距造成的。換句話說,在大致相同的年齡上,彥升居官幾乎和俊邕一樣,而且應(yīng)該都很年輕就官居高位。這種情況自然會滋長彥升與太子俊邕的抗禮之心,而且俊邕的身體不好,曾于792年(唐貞元八年、羅元圣王八年、日延歷十一年)病免侍中,后來享國時間大概一年半。
800年(唐貞元十六年、羅昭圣王二年、日延歷十九年)6月,昭圣王俊邕立哀莊王為太子。同月,昭圣王薨,哀莊王立,彥升攝政。在新羅,兄終弟及的例子也不少。年富力強的彥升沒有徑自排開哀莊王即位,可能是出于對剛逝去的兄長的友情,另外,哀莊王當時只有十三歲,彥升可以攝政。801年(唐貞元十七年、羅哀莊王二年、日延歷二十年),彥升先為御龍省私臣,御龍省早有之,但御龍省私臣是此時初設(shè)。殿中省(內(nèi)省)原有私臣(殿中令),掌三宮,“惟其人則授之”。[3](P464)這個御龍省私臣,恐怕職能和原殿中省私臣相類似,也就是說宮禁為彥升所掌握。未幾,彥升為上大等(大宰相)。按《三國史記》卷三十八《職官上》兵部條云:“(兵部令)又得兼宰相、私臣”,這時上大等彥升可能兼御龍省私臣、兵部令,彼時國政基本上操于其一人之手。
哀莊王沒有得到有力大臣的擁戴。哀莊王十五歲親政那年,“授均貞大阿飡為假王子,欲以質(zhì)倭國”,但被均貞(哀莊的堂叔)拒絕了,對此哀莊王并沒有懲罰均貞。彥升后來作亂弒王時,其弟伊飡悌邕(也是哀莊王的親叔父)亦預之。說明哀莊王沒有得到以王族為中心的有力大臣的擁戴。
哀莊王應(yīng)是在802年(唐貞元十八年、羅哀莊王三年、日延歷二十一年)開始親政,《三國史記·哀莊王紀》云:“春正月,王親祀神宮?!?/p>
“夏四月,以阿飡金宙碧女入后宮?!边@年哀莊王十五歲,己親祀神宮,并迎娶了阿飡金宙碧之女(金宙碧位第六等阿飡,可能不是真骨貴族,其女因出身低未立為王后。王后樸氏,至遲在805年正月前迎娶),說明他己成人,這應(yīng)該是開始親政的標志。就在此年12月,“授均貞大阿飡為假王子,欲以質(zhì)倭國”,這是新羅親日政策的開端。按《憲德王(彥升)紀》無任何與日交往的記錄,可以認為彥升對日本并無好感,與日本交聘應(yīng)該是哀莊王的決策。這對時為上大等的彥升來說,并不是好事,預示著兩人之間的權(quán)力斗爭的開始。
蘇洵《謚法》云:“……嚴敬臨民曰莊;威而不猛曰莊;履正志和曰莊……”由于哀莊王紀也不是很具體,筆者無法考證他謚號中的“莊”到底符合哪種謚法,但以上三種不管是哪種,都能表明哀莊王本是個有才干的君王。他曾在805年(唐永貞元年、羅哀莊王六年、日延歷二十四年),頒示公式二十余條,其中應(yīng)包括改定部分官制,在他改定的官制里,可以發(fā)現(xiàn)唐化的傾向。806年(唐元和元年、羅哀莊王七年、日大同元年),哀莊王下教“禁新創(chuàng)佛寺,唯許修葺。又禁以錦繡為佛事,金銀為器用”。[3](P138)
在限佛和限用金銀上,哀莊王和彥升似乎也存在對立,《三國史記》卷第十《憲德王紀》云:“(810年,唐元和五年、羅憲德王二年、日弘仁元年)冬十月,遣王子金憲章入唐,獻金銀佛像及佛經(jīng)等?!庇衷疲骸?819年,唐元和十四年、羅憲德王十一年、日弘仁十年)春正月,以伊飡真元年七十,賜幾杖。以伊飡憲貞病不能行,行未七十,賜金飾紫檀杖?!薄度龂酚洝肪淼谌峨s志第二》器用條云:“真骨,禁金銀及鍍金?!卑f王下教“禁金銀為器用”,當是有貴族和僧侶違反制度,以金銀為器用,哀莊王應(yīng)是重申這一制度,禁止他們過度奢侈。憲德王彥升賜憲貞金飾紫檀杖,有褒獎憲貞之意,但卻破壞了制度。再加上向大唐獻金銀佛像,這無異于鼓勵貴族奢侈和佞佛。
《三國遺事》卷第二《紀異第二》金傅大王條論曰:“(新羅)于以襲圣賢之風化,革鴻荒之俗,為禮義之邦。又憑王師之威靈,平百濟、高句麗,取其地郡縣之,可謂盛矣。然而奉浮屠之法,不知其弊。至使閭里比其塔廟,齊民逃于緇褐。兵家浸小,而國家日衰,幾何其不亂且亡也哉……”《三國遺事》的作者一然,本是緇徒,而將新羅消亡的原因歸之于佞佛,其言稍過但卻很中肯。因為國家的土地、人民、財富有限,集中于寺院,就必然會造成中央政府的衰弱。哀莊王在以貴族為中心的社會普遍佞佛的背景下,若沒有魄力,是不會斷然對佛教加以限制的。若不是在二十二歲時死于政變,哀莊王可能會更有功績。
哀莊王在親政之初,肯定有自己的宏圖大志,而這些宏圖大志的實施,要倚靠穩(wěn)定的權(quán)力。而他的叔父官居宰執(zhí)的前攝政大臣彥升意見常與他相左,使他無法貫徹自己的意志。而在新羅國內(nèi),彥升的勢力非常強大,沒有多少有力者愿與他結(jié)援。在國內(nèi),哀莊王處于無援境地,追隨他的是其弟體明等人,其政權(quán)的基礎(chǔ)很薄弱,所以在親政之初,他就必需尋找強大的盟友。于是與新羅隔海相望的日本進入了哀莊王的視線。
在三國時代,百濟曾與日本交好。660年(唐顯慶五年、羅武烈王七年、日齊明六年),唐羅聯(lián)軍平百濟。662年(唐龍朔二年、羅文武王二年、日天智元年),日本以一百七十條戰(zhàn)船送百濟質(zhì)于其國的王子豐璋歸國,授助百濟復國,并于663年(唐龍朔三年、羅文武王三年、日天智二年),和百濟聯(lián)軍直接與唐羅聯(lián)軍在白江口作戰(zhàn)。所以若與日本交聘,也許日本會像以前支持百濟王子豐璋一樣支持哀莊王。前己述及,在8世紀里,日本和新羅并不好。但相對于新羅來說,當時日本國力也很強,與新羅又如此之近,如果哀莊王取得日本的支持,應(yīng)可鞏固自己在國內(nèi)岌岌可危的地位,一旦有事,還可以引以為援。
而新羅處在日本與唐朝的交通北路上,這條交通線經(jīng)過壹岐、對馬,通過朝鮮南畔與聃羅國(濟州島)之間到達現(xiàn)在的仁川附近,然后或直渡黃海,或沿朝鮮半島的西岸及遼東半島的東岸,橫渡渤海灣口,在山東半島的一角登陸。由于這條交通線多沿岸航行,所以是日本遣唐使最安全的路線。[4](P80-82)新羅對唐航海業(yè)也很發(fā)達,當時新羅的航海術(shù)在日本之上,日本可以利用新羅的航海人員和技術(shù)。日本與新羅交聘,既可以滿足日本的小中華心理,又可以保證對唐交通路線安全與暢通。
新羅自7世紀下半葉和唐聯(lián)手滅了百濟和高句麗,之后又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的大部分,國勢大增,與日本抗禮。8世紀20年代后兩國交惡,30年代中葉以后,兩國陷入了“冷戰(zhàn)”之中,并至少兩度瀕臨戰(zhàn)爭。802年(唐貞元十六年、羅哀莊王三年、日延歷二十一年),哀莊王“授均貞大阿飡為假王子,欲以質(zhì)倭國”,但被均貞拒絕了。哀莊王欲以質(zhì)王子這種低勢態(tài)來展開與日本的親善外交,不能不引起新羅國內(nèi)親唐和民粹主義者的反對。均貞是哀莊王之父昭圣王和彥升的堂弟,即是哀莊王的堂叔,憲德王時官至侍中,曾領(lǐng)軍平憲昌之亂,835年(唐大和九年、羅興德王十年、日承和二年),官至上大等,翌年死于王位之爭,其子祐征839年(唐開成四年、羅神武王元年、日承和六年)立為神武王。可以看出,均貞也是王族的核心人物,從他的履歷來看,他的活躍時期在憲德王以后,在哀莊王時并不活躍,當時他還很年輕。均貞拒絕質(zhì)于日本,可視為王族內(nèi)部存在對親日路線的抗拒勢力。反對親日的陣營以時為宰執(zhí)的哀莊王的叔父彥升為首,哀莊王在位時頻繁的對日交往,在彥升弒君自為憲德王之后被廢止,因為憲德王時代沒有官方對日交往的記錄,這與哀莊王時期熱絡(luò)的親日關(guān)系有天壤之別,這說明彥升是反親日的。新羅與日本官方再次交往的記錄,據(jù)《三國史記》載,是在864年(唐咸通五年、羅景文王四年、日貞觀六年)。[3](P154)對于哀莊王親日路線的實質(zhì),彥升應(yīng)能洞邃并加以反對??梢哉f哀莊王的親日路線,進一步加深了與彥升的對立,最后到了不可調(diào)和的地步。
其實,哀莊王也以某種方式尋求了唐朝的幫助,其祖父元圣王薨,父昭圣王立時,唐德宗曾遣使韋丹持節(jié)吊慰,并冊命俊邕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新羅王,韋丹至鄆州,聞王薨而還。808年(唐元和三年、羅哀莊王九年、日大同三年),哀莊王遣金力奇入唐朝貢,并請?zhí)苾越鹂$叩仍t,唐朝許之。[5](P5338)哀莊王這樣做,是為了證明其王位的正統(tǒng)性和合理性。
當時的新羅人可能感覺到了哀莊王危險地境況?!度龂酚洝ぐf王紀》記載了一個異常的景象:“(809年,唐元和四年、羅哀莊王十年、日大同四年夏六月)碧寺蝦蟇食蛇?!鄙哒?,龍也,指君王,此處當指哀莊王。關(guān)于蝦蟇,“蝦蟇怒目,兵士之相者”。[3](P65)這個景象是暗指哀莊王將死于兵士之手。這個景象自然是古人的附會之說,但反映當時人對哀莊王危險境況的認識。哀莊王被害時,其弟體明侍衛(wèi),一起被害。王弟侍衛(wèi),應(yīng)可看成是危機預防對策的一部分,說明哀莊王對其危險的處境是有清楚認識的,或許也在籌劃如何除去其叔父,卻被彥升先下手為強。
次月,“王叔父彥升與弟伊飡悌邕,將兵入內(nèi),作亂弒王。”[3](P139)彥升殺哀莊王,就像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一樣,是無論如何都要對其侄兒下手的。[6]隨著哀莊王的逝去,9世紀初新羅與日本官方的熱絡(luò)往來,轉(zhuǎn)瞬即逝。
注釋:
①引自:《三國史記》卷十《哀莊王紀》。
②引自:《三國史記》卷十。
[1]李基白.厲帆.韓國史新論[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94.
[2]朝鮮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朝鮮研究所.朝鮮全史:第五卷[M].中國·朝鮮歷史研究會,1985.
[3]金富軾.三國史記[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4]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0.
[5]劉昫.舊唐書:卷199[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張偉.朱棣“靖難”之心探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3).
責任編輯:張慶
An Elementary Inquiry into Silla King Aejang’s Motive for the Diplomatic Relation With Japan
MA Yao
(Luoyang Teachers’ College,Luoyang 471943,China)
Silla King Aejang came to throne in 802. He changed his foreign policy to Japan from previous hostile attitude to a low profile one. The reason of this change is his uncle’s pressure. The king intended to win a better situation in the right balance battle with the help of Japan. This policy just met Japan’s need to get a safe and convenient route to China. However,the king’s policy didn’t bring himself much advantage. He died in his uncle’s coup. Silla and Japan fell in a long term divorce again.
Silla;King Aejang;diplomacy;Yansheng
2015-11-11
馬遙(1989-),女,河南南陽人,助教,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化旅游研究。
1004—5856(2016)09—0096—04
K24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09.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