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孩子做“功夫派”
和其他情形不一樣,孩子打人尤其令家長頭疼,無論是打人還是被打,都足以令幾個家庭緊張。如果你是打人者的家長,你會怎么處理?把孩子打一頓表示向對方家長有所交待嗎?或者,你只好就把孩子圈在家里自己玩,省得出去“惹事”?如果你是被打者的家長,你又會怎么處理?是替孩子沖上前去指責對方一番,還是干脆拉著孩子掉頭就走?家長的處理方式反映著對孩子這類問題的認識狀況。
看起來,“打人”是一個很容易判斷是非的行為:打人者欺負人,應該受到批評;被打者受了委屈,值得同情。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這些行為出現(xiàn)的共同背景是:孩子需要發(fā)泄自己的某種情緒。
曉曉媽講故事:有次我家曉曉拿著一個球在草地上玩,晨晨看見后想搶過去,曉曉不讓,沖著晨晨的腦袋就是一巴掌,晨晨奮起反抗,啪啪打了曉曉幾下,打完之后兩個孩子也沒什么異常,球依然在曉曉手里,晨晨也沒為自己挨打而憤怒。
正當我們大家都覺得事情已經(jīng)結束了時,多多不知道從哪兒沖出來,噼里啪啦地在晨晨腦袋上打了好幾下——他比這2個孩子大,一副居高臨下的樣子。這下,先是晨晨大哭起來,接著晨晨媽媽過來安慰他,并且不斷數(shù)落多多,多多的阿姨尷尬之下只好說:“多多看不過晨晨搶球,打抱不平才打了他?!碑敃r的場面怎一個“亂”字了得!
專家解析:打抱不平也會“打人”
其實,在短短的幾秒鐘之內,孩子想不到“打抱不平”之類的問題,多多打人更多的是模仿。一般來說,心理學上把攻擊性行為分為工具性攻擊和敵意攻擊兩大類,兩者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動機。敵意性的攻擊是指有意識地傷害別人的行為,而工具性攻擊則不是故意要傷害對方,哪怕事實上產生了傷害。上述案例中,曉曉打晨晨就屬于工具性攻擊。
思思媽講故事:在思思大約2歲的時候,一次我?guī)バ^(qū)的湖邊喂金魚,喂了一陣后,她開始擺弄湖邊防護用的鐵鏈子,這時有一個更小的男孩走到思思身邊,也開始玩這根鏈子。思思盯著他看,小男孩還在玩。幾乎沒給我們反應的時間,思思上去就在這個孩子臉上撓了一把,并且還顯出十分委屈的樣子。顯然,她就是出自本能地想維護自己的玩具,并不是處心積慮地想傷害他人。
專家解析:“打人”存在年齡差異
“打人”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領”,只有等到他們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并且有機會跟同伴接觸時,才有可能會出現(xiàn)類似的沖突行為。最初的攻擊性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直接的身體傷害,起因也大多是為了爭奪玩具或者某種物品,這種爭斗在4歲左右達到頂峰。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之間的肢體沖突會減少,看起來孩子長大了,似乎和同伴之間能相安無事了,但事實上,身體性的攻擊可能會轉換成其他形式,比如說言語奚落、戲弄或者說壞話、起惡意的綽號等等。從最初的直接傷害發(fā)展到語言傷害和心理傷害,反映出孩子語言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增強。
面對孩子打人的問題,家長最擔心的常常不是當下,而是“未來會怎么樣”。
晨晨媽講故事:曉曉打晨晨時,我就站在旁邊,也沒有因此而跳起來阻止,因為我覺得,這兩個孩子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都很正常。但當多多過來打了晨晨時,我就非常氣憤,質問多多:“他(晨晨)沒打你,你為什么打他?”這兩個打人可是不同性質的。
專家解析:單純的一次兩次打人確實不是一件無法解決的大事,同伴之間偶爾的身體接觸會促進孩子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緒。晨晨媽的思路是對的,對于普通的相互攻擊,我們沒必要太緊張,要重視的是孩子敵意性的攻擊。
攻擊性總是與暴力傾向緊密相連,大量的研究數(shù)據(jù)都表明,童年時期的攻擊性會一直持續(xù)到成年。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認為,3歲時愛打架的孩子,8歲時依然愛打架,到30歲時依然會有較強的攻擊性,只不過會表現(xiàn)為夫妻不和、犯罪記錄累累甚至是傷害自己的身體等等。
孩子的很多行為方式都可以追溯到父母身上,攻擊行為也不例外。兩個孩子在一起玩,稍大一點的孩子很想玩小一點的孩子的玩具,他走上前去把玩具搶了過來。如果你是這個孩子的家長會怎樣做?是無動于衷還是讓孩子把搶來的戰(zhàn)利品還回去?如果是前者,我們傳遞給孩子的信息依然是:暴力是解決問題的途徑,類似的情況如果經(jīng)常發(fā)生,孩子就會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玩具雖小,但我們的處理方式將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暴力往往催生暴力。長久以來,“打”和“罵”幾乎成為我們家庭教育的祖?zhèn)髅胤?,似乎不打不罵就無法讓孩子服服帖帖,所謂“棍棒底下出孝子”。但當培養(yǎng)孝子賢孫的語境消失的時候,家長們慢慢發(fā)現(xiàn),以打罵為代表的暴力手段有很大的弊端,于是出現(xiàn)了類似于不打不罵管教孩子多少招之類的家教指南。然后現(xiàn)實中,很多家長經(jīng)常陷入這樣的窘境,一方面明知道打罵不好,但另一方面在情急之下又忍不住打罵,過后又深深的自責,家對“打”和“罵”的態(tài)度十分矛盾。
另一個問題則是,動畫片中同樣可能存在暴力現(xiàn)象,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都會有一個誤區(qū),覺得動畫片是孩子的免檢產品,但事實上,動畫片只是一種形式,可以表現(xiàn)各種內容。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加強家長的監(jiān)控,不要聽任孩子被動畫片或者電腦游戲俘虜。
一般來說,只有等到孩子已經(jīng)發(fā)生沖突了,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處理結果通常是由孩子敘述一番,家長進行簡單判斷,最終以孩子之間的道歉結束。事實上由于孩子的敘述能力有限或者害怕受到懲罰,他們的敘述往往會與事實有一些出入。
小偉爸爸講故事: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孩子回家后有些異常,衣服被撕破,臉上也被撓了一把,一副受欺負的樣子,詢問后發(fā)現(xiàn)他和同學之間發(fā)生了沖突。我安慰了孩子幾句,出門去找孩子的伙伴了解情況,原來自己的孩子雖然受了委屈,但沖突的起因卻是他搶占小朋友的運動器械,而他的敘述恰恰省略了這個起因。
專家解析:試想,如果家長按照孩子的敘述去解決問題,一定會出現(xiàn)偏差,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在處理孩子之間的沖突時要理性,不能因為自己孩子受了委屈就去簡單指責對方,也不能動不動就由家長領著孩子去對方家里興師問罪。相反,在沒有出現(xiàn)危險時,家長盡量少介入,讓孩子們自行解決問題,這是難得的鍛煉機會。要知道,在他們的人生中,學會跟同齡人相處遠遠比學會跟我們相處要重要。
他打你,你為什么不打他?
很多人都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甚至每天孩子回家都恨不得問一句:“今天有人欺負你沒有?”家長的擔心可以理解,但如果從小就灌輸這種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的思想,孩子很難把握分寸。簡單地說,他們不知道輕重,同時也不知道自衛(wèi)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因此很可能適得其反。
但是,堅決不主張家長告訴孩子,被人欺負時一味忍讓,這樣做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怕事。比較有效的做法是,保護自身安全的同時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比如大叫著跑開,引起大人的注意,或者直接說:“你不要打我?!?/p>
桌子真壞,打它
這樣的場景很多家長一定不陌生,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蹣跚著,不小心撞到了桌子上,大哭起來,一旁的家長扶起孩子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使勁敲打桌子,然后說:“都是你不好,把我們寶寶磕疼了!”很快孩子就會破涕為笑,也學著樣子敲打著桌子,大家歡欣一片。
尹建麗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里舉了一個相反的例證,就是她女兒被板凳絆著之后,為板凳揉揉疼的故事??雌饋?,打桌子和揉板凳都是“哄孩子”的舉動,但仔細想想,這兩個舉動將會導向不同的結果:打桌子會讓孩子不去面對自己的過失,遷怒于別人,并且用暴力以牙還牙地解決問題;揉板凳則體現(xiàn)的是孩子的一顆平等博愛之心,不要笑她幼稚,再大一點,她自然會明白板凳是不會疼的。
編輯/陳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