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則耀
課堂教學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進程,它涉及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在這繁雜的流程中,如何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愉快、喜悅地渡過呢?這就要一種藝術,課堂的組織藝術。
作為各學科的先鋒——語文,它更應該強調藝術,更應該讓藝術走進語文課堂。那么,語文教學如何才能具有藝術性呢?
一、導入新課要講究藝術。
優(yōu)秀的導課能給人一種藝術的享受。要想達到這種程度,教師在備課時必須認真研究教材,確定教材的重難點,并能廣泛地收集資料,切實掌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這樣,教師在導課時才能教態(tài)自然、語言優(yōu)美、設計新穎。那么,它有哪些可行的方法呢?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導入新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這一堂課有了濃厚興趣,就能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甚至是“不擇手段”。不是常說,勤學不如好學,好學不如樂學。由此可知,學生克服困難、努力求知的原動力正是“好”和“樂”。例如,我們在上《珍珠鳥》這篇文章時,可以播放一些珍珠鳥的生活圖片,讓學生欣賞這些可愛的小鳥,培養(yǎng)他們的愛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
(二)質疑問難,開啟思維,進入課題??鬃訉W習與思考辯證關系有深刻闡述,他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其中不僅強調了學習,而且強調了思考。而思考多是從疑問開始的,因此,一個人讀書,先因有疑,而后才能解疑,我們這里強調的“質疑問難”,是指教師用授課的頭幾分鐘的最佳時機,通過設疑、提問,留下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中。例如,《偉大的悲劇》可以這樣入題:“大家知道,悲劇是以悲慘的結局結尾的故事,既然是悲慘的故事為什么蘊含著偉大呢?二者看似矛盾的問題組合成課文標題,對全文的情節(jié)和意義起了什么作用?”這樣的開題可以啟發(fā)學生思維,迅速進入新課。
(三)由故事進入課題。其中故事應該是精心編選的,與課文是十分接近、類似的。如《夸父逐日》的教學,導入新課就可以運用講故事法。在上課的前幾分鐘由教師生動地描述一則神話故事,如《精衛(wèi)填?!贰ⅰ杜畫z補天》等,讓學生領會神話故事的意蘊,神話故事的美,引領他們自然進入新課,這種導入新課法,可以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因為在新課結束后,還可以指導學生觀看其他神話故事。
(四)運用結論式的導語進入課題。這是老師以簡練的語言揭示課文中的本質問題或疑難問題,起到聚精薈萃、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在教《最后一課》時,有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當中國申奧成功、足球圓夢、加入世貿那一刻到來的時候,所有的華夏兒女無不熱淚盈眶,歡呼雀躍。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我們身上有著一樣的民族熱血,有著一樣的民族感情,有著一樣的民族自豪感??赡銈兪欠裰?,熱愛祖國語言也是愛國的表現(xiàn),特別是主權遭侵犯、國土遭踐踏的時候,這種感覺才最強烈。讓我們來看小弗朗士的體會吧。”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容易感染學生的情緒,讓他們快速進入情境,把握文章重點。
二、朗讀訓練要重視組織藝術。
語文課堂教學中組織朗讀訓練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等等。那么,如何才能藝術地組織朗讀訓練呢?
(一)學生初讀,了解課文輪廓。這是第一次讓學生接觸課文,就像一個人走進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對這個環(huán)境只有大概的輪廓。因此,只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字,不丟字,不破句,整體地感知課文內容。這時可以請一些朗讀水平一般的、較高的、好的同學進行朗讀,然后全班同學共同點評,指出其中優(yōu)缺點。最后由老師做正確指導。
(二)教師范讀,定好基調。經過了學生的初讀,同學間的研討,教師的正確指導,可以說學生對課文朗讀基調有了大致了解。這時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學生的理解應該更深刻,很容易就能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景中,廣泛地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無形中提高朗讀水平,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師生賽讀,更能激發(fā)朗讀興趣。這主要抓住學生的好勝心理,進行正確疏導??梢砸粚σ坏乇龋部梢詣澏ㄈ藬?shù)對比,這要確定好公正的評委,同時要讓評委進行一定的點評。這種方法,可以讓課堂既有淡淡的火藥味,又有濃濃的研讀氛圍。
(四)研讀精彩語句,以悟真情。一篇好文章,總會有一些精彩的語句,而這些精彩的語句往往含義深刻、飽含激情。這時,讓學生把它們找出來,細加揣摩、反復研讀。這不但能增強學生的語感,而且能深刻地領悟語句飽含的思想感情。
(五)配樂朗讀,以情激情。在朗讀中配以貼切的音樂,往往可以使學生在更加形象鮮明的語音情景中,深刻領會課文的重點、難點和思想感情,激起感情的共鳴,并得到美的感受。學生在音樂氛圍中不知不覺受到感染,讀起來就能聲情并茂,使讀者、聽者、作者、文中人物的感情融為一體。
三、課堂小組討論要藝術地組織
成功的課堂討論容易讓學生發(fā)現(xiàn)和形成觀點,發(fā)表看法,并且學會了同學間的交往與合作。雖然課堂討論有重要意義,但不能亂用,否則會流于形式。那么,怎樣才能藝術地組織課堂小組討論呢?
(一)教師要善于尋找一些有意義而能夠展開的問題。一篇文章要討論的問題很多,可有些問題并無實際意義,與理解課文的重要內容毫不相關,而且這些內容并不能展開,學生的回答只是“是”與“不是”,“對”與“不對”。因此,教師要尋找一些與課文重要內容密切相關,能幫助學生迅速掌握課文難點的問題。并且,這些問題能讓學生各抒己見,各有說法。比如《狼》這一篇文章,我們就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問題:“狼被殺的原因是什么?它給我們什么啟示呢?”這個問題的前半題就直指課文的內容,后半題又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為了能輕松、愉悅地展開討論,那就要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大家設想,在冷冰冰、毫無生氣的氛圍下,能不能展開討論呢?不能。就是能展開也不會有理想的結果。因此,寬松和諧的氛圍是討論的前提條件。要創(chuàng)設這個前提條件并不容易。它需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討論時,教師要用和藹的態(tài)度和親切的語言啟發(fā),引導點撥學生,使學生感到教師既是自己的師長,又是最親近,可以與之交心的朋友。在各小組集中發(fā)言時,教師可以常用這些語言:“你真不錯?”“你很善于思考。”“你真是大家的驕傲。”“假如你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可能會想出來。”最后,需要強調一點,在展開課堂討論時,可以允許學生各抒己見,一些問題的答案也不要求一致。
四、課堂提問要藝術地設計
提問是教師輸入信息,傳遞信息,達到師生交往、和諧共振的一條主渠道。成功的課堂提問能夠揭示矛盾、辨別正誤、喚起聯(lián)想、引起思索,有利于當堂反饋,當堂控制,調節(jié)教學。但是,如果教師不懂得提問藝術,那么提問的結果往往是“問而不答”、“啟而不發(fā)”,甚至使師生關系形成僵局。那么,教師如何才能提高課堂提問藝術呢?
(一)提問要考慮人的心理因素——自易而難、由淺入深。教師所提的問題要注意序列,做到層次清楚。例如,教學《傷仲永〉》這篇文章時,可設置一系列問題:a.仲永的變化可分為幾個階段?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這些變化?b.最后一段講了什么道理?c.作者對仲永的態(tài)度和情感是怎樣的?這些問題是由表入里,由淺到深,學生較容易掌握。
(二)提問要善于發(fā)揮學生的思維能動性。這就是說,提出的問題要一問多解,多向求解。再舉《傷仲永》這篇文章為例,教學這篇文章時,很自然就會引出這樣的話題:“成才的關鍵”。學生討論時,會由此發(fā)散更多話題:a.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b.天賦是成才的關鍵;c.天賦有利于成才;d.天賦不足,后天可以補償;e.沒有天賦不能成才。學生會對此很感興趣,甚至會變成一個辯論會。這樣,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能發(fā)揮學生思維的能動性。
(三)提問不能太淺太深,而要切合學生實際。因為問題太淺,學生會把成功歸于任務的容易;太深,學生會把成功歸于僥幸,只有切合學生實際的問題,學生才會通過努力獲得成功,這樣的解答可以使學生產生自豪感,促進能力的提高,增強決心,產生快樂。
(四)提問時,教師不能態(tài)度生硬,而要用良好的情緒感染學生。如果教師提問時持積極的態(tài)度,對學生的思維能起促進作用,學生從教師愉悅的態(tài)度中,得到鼓勵和鼓舞,就能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信心。比如,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學生都能從中得到啟示,是鼓舞、期待、信任,還是責備、諷刺、不屑。
總之,語文教學的藝術復雜繁多,但最重要的是教師平時要善于運用,善于總結。最后希望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運用好教學藝術,給語文教學添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參考文獻:
[1]教學藝術[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課堂教學設計與案例(人教版)[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