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憭憭
一、小說《悲慘世界》和電影版《悲慘世界》
(一)小說《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一部長篇小說,于1862年發(fā)表,是當時世紀文壇最負盛名的小說之一。這部小說堪稱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小說有很大的時間跨度,它展現(xiàn)了從拿破侖戰(zhàn)爭開始—直到結束后的幾十年里的法國的政治、歷史、哲學、建筑和宗教,描寫了主人公冉阿讓入獄19年以及他出獄后想方設法贖罪的故事。這是一部悲劇,一部雄渾的史詩。主人公冉阿讓一生坎坎坷坷,他有著如史詩般可貴的精神歷程,他是一個本本分分、本性純良的底層勞動者,但是卻遭到了命運的捉弄和社會法律的虐待,冷酷的現(xiàn)實逐漸把他逼上了惡的邊緣,他為了曾經(jīng)的遭遇盲目地進行報復,致使自己犯下了使自己不可饒恕的罪行,他因此產(chǎn)生了一種更為深刻的覺悟,同時正是這種悔恨成就了他精神發(fā)展的新起點,促使他的精神人格升華到了另一個新的高度。
雨果通過描寫冉阿讓悲慘的一生來影射了法國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態(tài),具有強烈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在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殘酷的法國,有人會因為一片面包入獄,就是因為簡簡單單的一件事情導致了幾十年的牢獄之災,和出獄后的舉步維艱,這在當時的法國算不上奇聞軼事,而是屢見不鮮。然而也有的囚犯出獄之后,受到宗教的教化,為社會貢一己之力做善事來彌補自己曾經(jīng)犯下的惡的。這些通過雨果的眼睛被寫進了作品里,也正是由于雨果親眼所見這些現(xiàn)實,所以他的描寫生動形象,細膩逼真,猶如一幅苦難的畫面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描繪出了19世紀法國眾生之相。
(二)電影《悲慘世界》
電影的出現(xiàn),無疑是一種人類社會的進步,隨著社會逐步進入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越來越快,傳統(tǒng)的白紙黑字的視覺感官越來越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因此電影的產(chǎn)生使很多著名的文本被搬上了熒幕,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要,浩大的小說名著不再需要繁忙的人們一頁頁翻閱,只需要通過兩個小時的電影便可以滿足了自己的愿望,所以在文壇上享有盛譽的《悲慘世界》也在萬眾矚目下被搬上了熒屏,滿足了人們的觀影要求。
電影版《悲慘世界》最早由邁爾斯通改編導演(1952年)。但以1958年美國版的《悲慘世界》最為著名,電影全長105分鐘,是一部成功的黑白電影。電影中演員演技精彩,有豐富真摯的情感,對于小說中的很多細節(jié)都拿捏得十分到位,整部影片讓人津津樂道,十分喜愛。電影情節(jié)與小說沒有太大的出入,即通過主人公冉阿讓的悲慘遭遇來控訴法國社會的黑暗,冉阿讓的入獄更是對法國社會的有力的控訴。小說是一部優(yōu)秀的小說,小說的內(nèi)容早已深入人心,原著篇幅太長而且有著很復雜的情節(jié),給電影拍攝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美版電影將一部巨著僅用100多分鐘展現(xiàn)出來也是有很大難度的,所以導演對其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刪減和改動,使得電影成功展現(xiàn)了^物的特性,展現(xiàn)了當時法國社會的黑暗,以及黑暗的社會環(huán)境下的人性。這部黑白電影被世界公認為經(jīng)典之作,無論是演員還是電影情節(jié)都極具張力,是對原著小說的一個升華,對作者的一種尊重,給文學和電影藝術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小說敘事和電影敘事的差異
(一)情節(jié)的重新構造
作為小說的《悲慘世界》,無論是從時間還是空間上的跨度都是很大的,全書有著灰沉的基調(diào),以冉阿讓一生的苦難為線索,展現(xiàn)了從主人公冉阿讓入獄到出獄后的十幾年生活中的困境和拼盡全力的掙扎,充滿了懸念以及戲劇性,小說情節(jié)引人入勝。小說通過對冉阿讓苦難的經(jīng)歷的描寫,對當時的社會進行了強烈的批判,表達內(nèi)心的憤懣和不滿,同時還有對底層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以同情和悲憫。小說主要從現(xiàn)實出發(fā),真實刻畫了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現(xiàn)狀,并以此為基礎展開了一個作家在特定時代應有的想象和設想,雖然描寫的是悲劇但是卻也不乏有浪漫主義色彩,除此之外小說構架宏闊,也有廣袤的場景,豐富的素材,精準的語言,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小說《悲慘世界》的強大的藝術空間和藝術魅力。
《悲慘世界》自問世以來,就不斷受到影視界的青睞,成為改編的熱點文本。相對于小說《悲慘世界》,由于二者的在情節(jié)的處理上使用不同的媒介,因此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情節(jié)安排。電影版的《悲慘世界》由于受到時間的限制,不能將小說中的每個人物每個場景都加以呈現(xiàn),所以不得不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刪減和修改,在情節(jié)上難免被重構。影片主要側重于講述了作為社會底層的主人公冉阿讓的不公平的遭遇以及其受到感化后重生的故事,強調(diào)了電影在人性上的關注。影片刪除了一些不必要的情節(jié),也對一些必要情節(jié)進行了改動,小說中對冉阿讓的悲慘經(jīng)歷作了詳盡的介紹,而在電影中則以冉阿讓在主教家投宿前單刀直入自報身份的那幾句簡單的話語,讓觀者直觀地感受到了冉阿讓在監(jiān)獄里的痛苦生活,以及由此帶來的傷痛和摧殘,和出獄之后受到的不公正的對待,這種直觀的表現(xiàn)正是小說文本達不到的,這是電影的優(yōu)越性和魅力所在。除此之外,電影還有一大優(yōu)勢,那就是能強化人物的動作性和畫面給人的視覺沖擊性,看小說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白紙黑字,其他的場景只能自己進行腦補,而電影則可以直觀地讓觀眾看到,比如憤怒可以外化為動作,內(nèi)心的掙扎可以轉化為行為,人物的表情也可以豐富地表現(xiàn)其內(nèi)心世界,通過人物的表演和情景的視覺沖擊,帶給人一種不一樣的審美體驗。小說中冉阿讓去教主家偷東西,當時主教正在熟睡對此毫不知情,然而冉阿讓對主教仁慈面容的一瞥,內(nèi)心就充滿了掙扎,而在電影敘事中,在冉阿讓潛入之后,主教就被驚醒了簡短的對視之后,出于人的本能他打暈了主教,這一情節(jié)的安排給觀眾帶來了視覺沖擊和思想沖擊,同時這也是小說敘事和電影敘事的不同,小說中的那種掙扎的內(nèi)心轉化為了將主教打暈的這一動作行為來進行表現(xiàn),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由于體裁的不同展現(xiàn)方式也就自然有所不同。
把小說和電影進行比較的話,從小說到電影,情節(jié)更為引人入勝,電影情節(jié)更有戲劇性和沖突性,跌宕起伏的電影情節(jié)更為人所喜愛。
(二)人物的重新塑造
小說《悲慘世界》中除了主要人物冉阿讓之外,還塑造了很多其他的人物形象,而電影則主要塑造了主人公,其他人皆為次要。
小說中冉阿讓是一個具有善良本性的富有浪漫色彩的人物,他可以為了即將餓死的孩子去偷櫥窗里的面包,他也具備一些必要的能力和智力,而在電影之中,他是一個主人公同時是一個普通人,他和其他人_樣也有情欲,也會在欲望的支配下犯下錯誤,他不再像小說中那樣傳奇,沒有了神奇的靠自己越獄的經(jīng)歷,取而代之的則是群眾的幫助和警察的徇私才使他得以出獄的情節(jié),這樣更符合現(xiàn)實,更能為人所接受。在小說中他有獨擋一面的過人本領,而在電影里則需要他人的幫助,比如柯薩特的幫助。對于小說中珂賽特的婚姻也有了刪改,沒有了小說中身份和家庭等背景的制約,珂賽特和馬呂斯的終成眷屬也不必使冉阿讓為此費心費力的安排了。電影對小說的種種改編都使冉阿讓從一個傳奇人物變成了一個與其他人無異的普通人,他和普通人_樣,有著生老病死有著人該有的弱點和優(yōu)點,這些創(chuàng)造性的改變使整個故事更有現(xiàn)實意思,更符合現(xiàn)實中人們的心理和審美要求。
但電影的改編和刪動使得其缺少了小說的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藝術魅力,冉阿讓不再浪漫傳奇,電影中的“悲慘世界”不再悲慘,人人獲得了新生,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小說中那種悲愴的力量有所減弱,也不再有小說的感人力量。正是由于電影的相關制約,導致其不能把原著的神韻和盤托出,必須有所取舍,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必定會帶來不同的藝術效果。
(三)主題逐漸深刻
雨果雖為一個作家,卻胸懷人道主義的大志,在他的字典里人道主義即為博大的愛人之心、仁愛慈詳、寬容和道德上的感化,所以在其小說里的人物情感基本上是“博愛”的,殘酷的社會下善良的人都懷有博愛的心,對貧苦人民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對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揭露與批判,同時也包含了樂觀向上的信念,總之這是一部充滿人性的巨著,但是在電影中,則更加側重于愛情這個主題。如,冉阿讓和芳汀從誤解一直到后來的情感,看似若有若無的感情吸引著觀眾的眼球。眾所周知,雨果筆下的芳汀是極具魅力的,無論是一個眼神還是一句話語,都讓經(jīng)歷困難的主人公感到體貼和溫暖,相似的經(jīng)歷和不堪的過去讓他們的心在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下慢慢靠攏,變成彼此的安慰,相互溫暖的活下去。在電影中,冉阿讓為了能夠接近芳汀,偷偷地認真讀信的情景讓人感動,也從心里感到很溫暖。而這些在小說里是不存的,是電影的聯(lián)想和改編,毫無畫蛇添足之感。
擁有真摯情感的電影往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電影《悲慘世界》對愛情這種世間最美的感情的展現(xiàn),使整部電影的主題變得更加明顯和深刻,也讓觀眾對作品中的這兩個人物印象更為深刻,也更為喜愛。小說的內(nèi)容只能感受到現(xiàn)實的冷酷、命運的無情、人性的冷漠,而在電影中也有這些凄慘的悲痛,但是卻能感受到真摯的感情和一絲溫情。
電影的主題主要是愛情比較明顯,雖與原著小說不盡相同,但是從整體上看來還是出入不大的,最終還是忠于原著的,雨果的《悲慘世界》著重描寫了法國底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和悲慘遭遇,電影也將這部分有力地表現(xiàn)了出來。電影將小說中的黑字用畫面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小說進行了再現(xiàn)和升華,盡力表現(xiàn)了小說中的當時的法國社會歷史文化,通過運用各種電影藝術和技術在最大程度上呈現(xiàn)了小說特有的靈魂和獨特魅力,展現(xiàn)了雨果作品深刻的內(nèi)涵和思想意蘊,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結語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世界文壇上的重要作品,小說以法國社會底層的一個貧苦受難的人為線索,以點帶面地展現(xiàn)了整個法國社會底層人的悲慘生活和苦難的經(jīng)歷,讓人看清了人類本性的原態(tài),透析了人的精神世界,是一部偉大的劃時代的巨作,電影雖有改編但也很成功,經(jīng)去繁從簡的改編和故事情節(jié)的濃縮,電影版《悲慘世界》沒有了原著恢弘的背景,也不如原著對人物性格入木三分的刻畫,但是情節(jié)的增減卻更加引人入勝,站在電影特有的視覺角度,使人物的感情變化和語言習慣、故事情節(jié)更接近于現(xiàn)實,更能讓人接受,更貼近觀眾的心理承受范圍,同時主題也比原著更加深刻鮮明。“從受眾心理分析來說,觀者的選擇不是以導演的知名度、票房的價值等作為首選條件,而是共鳴和與之息息相關的問題作為首選,只有立足于受眾的心理需求,電影才能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p>
電影《悲慘世界》,使文字版的《悲慘世界》變成了生動的可觀的畫面,得到了觀眾的喜愛,就連《悲慘世界》原著的作者雨果都不禁驚嘆地說:“這部作品是一座大山?!庇纱丝梢?,電影版《悲慘世界》的拍攝是很成功的,得到了原著作者的肯定和極高的贊賞。
“寫小說與編劇是兩種不同的感覺,兩種寫作方式,搞編劇對一個熟練的寫作者來說并不會傷害到他的寫作,兩種寫作方式只有技術上的差別,并無高下之分。”電影和小說相輔相成,各有側重,各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都是不可替代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