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渭 楊雨瀟
摘要:現(xiàn)代社會中隨著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懸賞廣告被應用于社會多個領域。但是我國現(xiàn)行法律對懸賞廣告的規(guī)定卻不夠明確,難以處理一些疑難復雜的實踐問題,并且引發(fā)法學界的長期爭論,矛盾的中心所指就是懸賞廣告法律性質(zhì)。關于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zhì),理論界主要存在“單獨行為說”和“契約說”兩種觀點,此兩種觀點各有利弊,但“單獨行為說”較之于“契約說”更具優(yōu)勢,一方面彌補了“契約說”的缺點,另一方面使法律關系明確化。通過對懸賞廣告的概念和現(xiàn)行的規(guī)范作簡要分析,吸收借鑒國內(nèi)外法學界的研究成果,對這兩種觀點進行系統(tǒng)的比較,在支持“單獨行為說”的基礎上提出一些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以及建議,從而兼顧各方利益,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
關鍵詞:懸賞廣告;法律性質(zhì);單獨行為說;契約說
中圖分類號:DF51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6.03.04
前言
隨著懸賞廣告的日益增多,因其引發(fā)的訴訟和糾紛也每每可見。可是,一方面我國現(xiàn)行法律沒有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另一方面關于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zhì)法學界對此觀點不一,由此導致經(jīng)常出現(xiàn)類似案件處理的結果截然不同的情況。最高人民法院曾經(jīng)以公報形式發(fā)布的兩個案例,對于懸賞廣告法律性質(zhì)的界定并不一致,“李珉訴朱晉華、李紹華懸賞廣告酬金糾紛上訴案”中,二審法院將“尋包啟示”的性質(zhì)界定為要約,而在“魯瑞庚訴東港市公安局懸賞廣告糾紛案”中,二審法院稱“發(fā)布懸賞廣告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從而將懸賞廣告界定為單方法律行為。從中可以看出,在沒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或司法解釋的情況下,不但不利于合理有效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而且也不利于維護法律的穩(wěn)定性和權威性。
由此,著筆于此文的目的正在于對當下流行的“單獨行為說”和“契約說”進行一定的利弊分析,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更支持單獨行為說的理由,從而在更加深刻的理解研究法律問題時,明確辨析法律性質(zhì)的重要性。
一、懸賞廣告的概念
懸賞廣告自古有之,從我國來看最早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中就有關商鞅“徙木立信”的記載;從世界觀之,在幾千年前古羅馬就有奴隸主為了抓住逃跑的奴隸和找回自己被盜財產(chǎn)進行懸賞的告示,這主要記錄在《羅馬法學說匯編》中。而現(xiàn)代社會懸賞廣告更為常見且類型也更加豐富,這主要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人們的道德觀念的變化。
對于懸賞廣告的概念,我國一直未有明確的立法。在理論界,王澤鑒先生認為:“以廣告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之人給予報酬的意思表示?!笔飞袑捪壬J為:“以廣告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之人給予報酬,因而廣告人對完成該行為之人,負給付報酬的義務。”崔建遠先生認為:“是指廣告人以廣告的形式,聲明對完成懸賞廣告規(guī)定的特定行為的任何人,給付廣告約定的報酬的意思表示?!绷硗?,不同法系的國家和地區(qū)也有著不同解釋。英美法系國家認為懸賞廣告實際上是一種契約,而大陸法系國家或地區(qū)則多認為懸賞廣告是單獨行為。例如《德國民法典》中懸賞廣告的定義,“懸賞廣告就是以公開的廣告方式,對于實施某一行為的特別是對于引起某種結果的人,有義務向?qū)嵤┝嗽撔袨榈娜酥Ц秷蟪?。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典”中規(guī)定,“以廣告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之人給與報酬者,為懸賞廣告。廣告人對于完成該行為之人,負給付報酬之義務?!本C上,各種有關懸賞廣告的概念都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以廣告的方式使不特定的人知曉。所謂“廣告的方式”,具體而言包括刊登在報紙上,在廣告欄張貼,利用廣播電視傳播,發(fā)展到今天還有上網(wǎng)發(fā)布等等。即只要是能夠讓不特定的人知曉的方式均可。不特定的人也可以認為是任何人或者組織,對于其年齡、能力、資格不應作特別的限制。但是,廣告中另有聲明的除外。
第二,懸賞廣告是需要給付報酬的。行為人完成廣告人所指定的行為之后,廣告人應當支付其在廣告聲明中許諾的相應報酬。換言之,行為人一旦完成特定行為就享有了向廣告人的報酬請求權。此時,該報酬請求權僅限于在行為完成之后才能主張。但是,行為人拒絕收取的除外。
第三,行為人完成的行為與廣告人指定的行為必須一致。如,尋找遺失物或者走失之人,征集作品,捉拿犯罪嫌疑人等。但是,這些行為不得違反法律規(guī)定和公序良俗,否則為無效的懸賞廣告。例如,懸賞復仇。
二、現(xiàn)行法上懸賞廣告的規(guī)范基礎
迄今為止,我國對懸賞廣告的相關規(guī)定只有《物權法》第120條:“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拾得人侵占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權利人按照承諾履行義務?!薄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解釋(二)》”第三條:“懸賞人以公開方式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支付報酬,完成特定行為的人請求懸賞人支付報酬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懸賞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情形的除外?!?/p>
從整體來看,這兩條規(guī)范使得懸賞廣告在民法領域的空白得到了填補,通過立法進一步肯定了其名正言順的法律地位。具體看來,其明確了有關懸賞廣告的一些基本問題:
其一,明確了拾得人即行為人的報酬請求權?!段餀喾ā分幸?guī)定,權利人領取其遺失物時,應當支付相應的必要費用且要按照承諾履行義務;《解釋(二)》中規(guī)定,人民法院支持行為人完成特定行為后向懸賞人請求支付報酬。
其二,明確了懸賞廣告是以公開方式對不特定的人為之的?!督忉專ǘ分幸?guī)定,懸賞廣告必須以公開的方式發(fā)布,由此可以認為,一般情形下懸賞人對于由何人完成其在懸賞廣告中規(guī)定的行為是不作具體限制的。
其三,明確了懸賞廣告不得違反法律規(guī)定以及公序良俗?!督忉專ǘ返谌龡l的但書中規(guī)定,懸賞時《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的除外?!逗贤ā返谖迨l是有關無效合同的規(guī)定,其中包括欺詐、脅迫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情形,損害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的情形,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強制性規(guī)定的情形。
但是,進一步分析,此兩條規(guī)范卻沒有對懸賞廣告中另外一些問題給予明確規(guī)定。例如:雖然明確了行為人有報酬請求權,但是如若出現(xiàn)了數(shù)人同時或者先后完成指定行為的情況下,應當由誰取得報酬請求權;雖然明確了懸賞廣告是對不特定的人為之的,但是此處的“不特定的人”是否具有資格即是否存在年齡和能力上的限制是不明確的;雖然明確了懸賞廣告有無效的情形,但是是否存在可以撤銷或者撤回的事由;雖然明確了懸賞人在行為人完成行為后應當支付報酬,但是有關合同的同時性履行抗辯權是否也同樣適用于懸賞廣告等。究其原因是沒有明確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zhì),因為不同的法律性質(zhì)往往會導致不同的法律效果?,F(xiàn)行法規(guī)范從文義解釋的角度無法得出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zhì)。但是從體系解釋上看,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將懸賞廣告置于合同法的調(diào)整范圍中,可以說明懸賞廣告在我國被認定為契約行為。至于其合理與否,有待進一步地分析。
三、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zhì)
(一)關于懸賞廣告法律性質(zhì)的兩種學說
對于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zhì)分歧最早產(chǎn)生于羅馬法與日耳曼法時期,羅馬法認為懸賞廣告是一種合同,而日耳曼法則認為懸賞廣告是一種單獨行為。延續(xù)至今就形成了“契約說”與“單獨行為說”兩種觀點。
1.“契約說”
“契約說”被也稱為“要約說”“合同說”?;诖耍瑧屹p廣告即是對不特定人之要約,因完成行為之人的承諾而成立契約。英美法系多采用此種學說,他們的學者認為懸賞廣告是一種單方契約或者是一種針對不特定人的要約。
(1)主張契約說的理由
第一,從廣告人和行為人的角度觀察,廣告人發(fā)出懸賞廣告的最終意圖是希望有人給予相應的回復。這種意圖即可以被看成是廣告人通過懸賞廣告向不特定的人發(fā)出的一種要約,而相應的回復則可以被看成只要有人完成指定的行為即構成承諾,這樣廣告人與行為人就締結了合同。由此可以基于要約和承諾的構成要件來分析懸賞廣告。具體來看:其一,要約必須是特定人所為的意思表示,懸賞廣告中廣告人即是此特定人;其二,要約必須向相對人發(fā)出,懸賞廣告中行為人即是此相對人(此處因為懸賞廣告的性質(zhì)采“契約說”所以認為相對人也可以是不特定的人);其三,要約必須具有締結合同的目的(《合同法》第14條前段),懸賞廣告中廣告人發(fā)出廣告的目的即為希望有人能完成指定行為從而與自己訂立合同;其四,要約的內(nèi)容必須具體確定(《合同法》第14條第1項),懸賞廣告中要求行為人完成的行為是十分明確的,即所謂的“懸賞行為”;其五,承諾必須由受要約人作出,懸賞廣告中受要約人則為行為人,只有完成行為之人才有資格作出承諾;其六,承諾必須向要約人作出,懸賞廣告中行為人完成特定行為的目的是與廣告人訂立合同,即只有向廣告人作出該行為才有意義;其七,承諾的內(nèi)容應當與要約的內(nèi)容相一致,此規(guī)則又被稱為“鏡像原則”(the Mirror Image Rule),對于懸賞廣告來說即為行為人之行為必須是廣告人所指定之行為;其八,承諾必須在要約的存續(xù)期間內(nèi)作出,在懸賞廣告中多有“截止日期”以及“過期不候”的相關表述,意在表達懸賞廣告不是無限期的。據(jù)此分析可以得出,懸賞廣告若采“契約說”則與要約和承諾制度高度契合。
第二,從法學原理的角度觀察,采“契約說”更有利于維護私法自治這一民法基本原理。英國著名法律史學家梅因則這樣評價過:“如果我們依照最優(yōu)秀著者的用法,把“身份”這個名詞用來僅僅表示這一些人格狀態(tài),并避免把這個名詞適用于作為合意的直接或間接結果的那種狀態(tài),我們可以說,所有進步社會的運動,到此處為止,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痹凇捌跫s說”長期影響我國一般社會民眾的基礎上,我們將懸賞廣告認為是一種契約則更加符合人們的認知。具體分析如下:其一,采“契約說”要求當事人意思自治,懸賞廣告中無論是廣告人還是行為人都是基于自己獨立的意思作出的要約和承諾;其二,采“契約說”更加強調(diào)當事人雙方的平等性,對于懸賞廣告的當事人而言則是建立在彼此社會地位平等且權利義務對等的基礎上達成合意的。因此,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對懸賞廣告性質(zhì)未進行明確的認定下,采“契約說”更加體現(xiàn)了對懸賞廣告雙方當事人自由意志的尊重。
(2)反對契約說的理由
第一,涉及主體是否有資格即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締約問題。我們知道契約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分類中典型的雙方法律行為,而民事法律行為要求行為主體必須具備民事行為能力,這就使得懸賞廣告中的行為人一定是要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否則與廣告人達成的契約即為無效。那么行為人所為的特定行為自始就沒有法律約束力,也就談不上獲得報酬的權利。但是我們難以想象在社會生活中,所有的行為人都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大有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完成懸賞廣告中所提及的特定行為的情況存在。此時,如果我們認定該行為自始無效,對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是極其不公平的,也大大縮小了懸賞廣告的適用范圍。
第二,涉及《合同法》第66條中有關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問題。同時履行抗辯權,是指雙務合同的當事人在相對人未為對待給付以前,可拒絕履行自己的債務之權。由此可知,同時履行抗辯權主要存在于雙務合同中,而雙務合同要求當事人雙方互為對待給付。對于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zhì),若采“契約說”則認為同時履行抗辯權也應適用于懸賞廣告中。那么假設廣告人在行為人完成一定行為后拒絕給付報酬,行為人是否有權利拒絕交付廣告人所要求的對待給付(例如,拒絕交付廣告人的遺失物)?如果行為人未拒絕交付,則與《合同法》第66條的相關規(guī)定相悖。如果行為人拒絕交付,那么根據(jù)《民法通則》第72條,“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yǎng)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可知,行為人拾得遺失物后將遺失物歸還失主是其法定義務。如此一來,即無法得出兩全的結論。
第三,涉及合同成立的基本原則,即雙方當事人必須要意思表示真實且一致。采“契約說”就要求懸賞廣告的廣告人發(fā)出廣告請求他人完成一定行為的意思與行為人知曉此意思后按照請求完成該行為的意思相一致。但是,這就會導致一個問題,如果行為人在尚不了解懸賞廣告內(nèi)容之時就已經(jīng)完成了相應的特定行為,他是否還有獲得報酬的請求權,廣告人是否可以就雙方未達成合意而拒絕給付相應報酬。
第四,涉及要約的撤回和撤銷問題。若將懸賞廣告視為要約,那么自然存在撤回和撤銷的問題。根據(jù)《合同法》第17條、第18條、第19條的規(guī)定,在滿足一定條件下,要約人可以將其要約撤回或撤銷。在懸賞廣告中,若廣告人在發(fā)出廣告后又因一定符合《合同法》的事由將要約撤回或撤銷,行為人卻基于承諾的意思完成了指定行為,此時對于行為人是十分不利的。
2.單獨行為說
一般認為,單獨行為即是民事法律行為分類中的單方法律行為,也就是說只需懸賞廣告中的廣告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可以成立的法律行為,無需承諾。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qū)大多持此觀點。他們認為,“廣告中所指定行為的完成不是對懸賞者所發(fā)出要約的承諾,而只是行為人報酬請求權發(fā)生的基礎”。此種觀點認為這樣可以更好的維護雙方當事人的權益。
(1)主張“單獨行為說”的理由
第一,采“單獨行為說”,待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完成懸賞廣告中的指定行為后不再受行為能力的限制。在懸賞廣告中,采“單獨行為說”只需要廣告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可以成立相應的法律行為。行為人就不會存在契約說中的即使完成特定行為也因為缺乏行為能力而無法擁有締約資格從而喪失獲取報酬的請求權,也就更好地保護了他們的利益。
第二,采“單獨行為說”,即排除了懸賞廣告為雙務合同的可能。必須承認的是,“單方允諾”是債的發(fā)生原因之一,在比較法上,遺贈與懸賞廣告是基于單方行為而發(fā)生債之關系的典型。因此,當行為人在完成特定行為后,如果廣告人拒絕給付相應報酬,行為人也不得援引同時履行抗辯權而拒絕給付懸賞廣告中指定的特定行為成果,如此一來更加有利于保護廣告人的利益。
第三,采“單獨行為說”,就可以解決承諾的做出及其效力的問題。因為,如果將懸賞廣告視為單方法律行為,那么行為人完成廣告中指定的行為都會被當作是事實行為,并非像承諾意義上的法律行為;所以,只要行為人完成廣告中指定的行為就享有報酬請求權。這樣的話,就不必考慮和判斷何為有效承諾的問題,進一步來說,也就避免了行為人在請求報酬時負擔過重的舉證責任的問題。
第四,采“單獨行為說”,只要廣告人發(fā)出了懸賞廣告就應該受到廣告的拘束,也就發(fā)生了法律效力。如此一來,當行為人在不知道懸賞廣告內(nèi)容的前提下完成了廣告中所指示的特定行為時,他仍然有獲得報酬的請求權,廣告人則不可以就雙方未達成合意而拒絕給付相應報酬。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因為廣告人在發(fā)出懸賞廣告后就受到廣告的拘束,所以懸賞廣告一旦發(fā)出則不得撤回。這不但保護了行為人的利益,而且鼓勵和調(diào)動了行為人完成指定行為的積極性,也就更容易促使雙方當事人的利益交換。
第五,采“單獨行為說”,更加符合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即平等民事主體間的法律關系應當取決于個人的自由意思。在懸賞廣告中,其性質(zhì)究竟為何則應當探尋廣告人的自由意志。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廣告人發(fā)布懸賞廣告的真實目的并非是希望與不特定的他人達成一種合意或者說訂立一個合同,更多是為了通過懸賞廣告這樣的公開的方式,鼓勵他人幫助自己完成特定的行為。這樣一來,廣告人發(fā)布懸賞廣告不是向不特定的他人發(fā)出的要約,而是給自己附加了一個單方債務,并且愿意受其約束。
第六,采“單獨行為說”,在實際生活中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因為將懸賞廣告視為廣告人的單方行為,廣告一旦發(fā)布就意味著廣告人單方受拘束的意思已經(jīng)發(fā)布。至于廣告中指定的行為是否完成,完成的質(zhì)量是否符合廣告中所要求的標準,都是非常直觀且易于判斷的。對于行為人而言,其舉證的對象也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在具體的行為上,有利于其舉證;對于法官而言,裁判的標準也更為明確,從而減少了審判中的不確定性,有利于維護法律的穩(wěn)定性。
(2)反對“單獨行為說”的理由
第一,從懸賞廣告的內(nèi)容上看,若采用“單方行為說”,懸賞廣告可以被視為是附條件的單方行為。附條件行為,是指以滿足一定的條件為前提而決定法律行為的效力發(fā)生或者消滅。從語言分析的角度,作為條件行為和法律行為,此兩者必有主次之分。具體來說,法律行為處于主要地位,條件行為處于次要地位。但是,在懸賞廣告中,如果將行為人完成特定的行為當做是所附的條件行為,那么就明顯與廣告人的目的不符,因為完成指定行為是廣告人發(fā)出懸賞廣告的根本目的。
第二,“單獨行為說”在保護行為人利益方面也存在一定瑕疵?!皢为毿袨檎f”認為,懸賞廣告的廣告人是單方的為自己設定義務,而忽視了廣告人付出報酬絕非是無償?shù)?,這樣就無法使用有關有償合同的相關規(guī)則。試舉一例,廣告人懸賞的報酬是一臺電熱水器,如果因為電熱水器的質(zhì)量問題而給行為人造成了人身或者財產(chǎn)損失(廣告人對此沒有故意也沒有重大過失),這時的責任應該由誰承擔?!捌跫s說”的條件下,廣告人則應承擔有償合同的瑕疵擔保責任,但是在“單獨行為說”的條件下,這一問題則缺乏相應的解決途徑。
第三,因為單方民事法律行為是對單方有拘束力的,一旦作出就不能撤回的法律行為;所以懸賞廣告如果采用此學說,就會增加廣告人的義務,并且損害了廣告人的利益,從而顯失公平,違背了法律的基本原則。
(二)懸賞廣告法律性質(zhì)之我見
從兩種學說的優(yōu)劣對比中不難發(fā)現(xiàn),“單獨行為說”是在彌補“契約說”的缺陷和不足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也可以認為“單獨行為說”主要是針對“契約說”在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而提出的。本文認為,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zhì)應為單獨行為,理由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綜合上文可知,采用“契約說”的觀點來調(diào)整懸賞廣告這一法律行為有著很多與實際生活和公平正義觀念所不相符合的地方。不可否認,我們可以采用一些其他規(guī)則對這些不符合之處給予補充完善。對于這些不符點的彌補主要體現(xiàn)在:其一,關于特定身份行為能力人的締約資格問題。持“契約說”觀點的人認為此時即使將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zhì)認定為契約也可以解決相關糾紛。例如,可以引用《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條的規(guī)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與、報酬,他人不得以行為人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為由,主張以上行為無效?!边@里主要針對兩種情況,一方面如果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法律行為是純獲利益的,則其行為為有效行為;另一方面如果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法律行為是與其年齡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法律行為,則其行為為有效行為。但是,對于情況一,這里的純獲利益的行為是指不負擔法律義務的行為(如接受贈與),而懸賞廣告與這一情形不符。對于情況二,這里的與行為人年齡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法律行為是指一些處于此年齡段和精神狀況可以為之的行為(如購買文具),而與懸賞廣告中所指定的特定行為多有不同。據(jù)此,我們認為如果堅持“契約說”為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zhì),那么無疑需要擴充有關行為能力的相關規(guī)范才可解決這些特定身份行為能力人的締約資格的問題。再者,“契約說”認為此情形可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承諾,但“完成指定行為”與“承諾”之人主體不同,理論上終難自圓其說。其二,關于行為人完成指定行為后是否享有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問題。持“契約說”的人認為,此時行為人一旦完成懸賞廣告中指定的行為,承諾生效,懸賞契約因此成立。但是將后續(xù)的返還遺失物或者交付指定作品等行為視為行為人另外的義務。換言之,懸賞契約從成立時起,變成了單務合同而非雙務合同,因此,行為人在懸賞廣告中不再享有同時履行抗辯權。但是,這一觀點是極其不合理的將行為人在懸賞廣告的指示下完成指定行為割裂成為兩個行為,這種做法不僅沒有合理地解決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問題,反而使得糾紛更加復雜化。其三,關于若有行為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了懸賞廣告中指定的行為,其是否還享有報酬請求權的問題。持“契約說”的人認為,此時因為行為人根本不知道有懸賞廣告的存在,所以他在完成懸賞廣告中指定的行為時就沒有對報酬的期待。因此,行為人完成特定行為時并沒有獲取報酬的初衷,而廣告人也沒有因行為人的行為使其精神利益得以滿足。但是,這種觀點是從主觀主義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問題的,我們不能以行為人或者廣告人的心理來判斷是否給予行為人報酬,而是應當從客觀的實際來衡量。根據(jù)上述分析,如果采納“契約說”,則需要用各種其他規(guī)則或者所謂的主觀推測,這樣的話就會破壞合同的整體理論。但是,如果采納“單獨行為說”,就可以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克服“契約說”存在的種種缺陷。兩相比較,與其為了采納“契約說”而破壞合同整體理論,倒不如直接利用“單獨行為說”來調(diào)整。
其次,從利益衡量的角度分析,采“單獨行為說”更為適宜。每一項法律制度都不是完美無缺的,究其原因就在于法律制度是用來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尋找一個利益平衡點,但是這個平衡點并不是每次都在正中央,總會稍微傾向于其中一方。此時,就需要在雙方中做出取舍,一方的利益就會受到一些損失,另外一方則會得到更多的保護。對于懸賞廣告而言,就需要我們做出判斷,是更應當保護廣告人的利益,還是更應當保護行為人的利益。在懸賞廣告中,廣告人多是有一種對于自身財產(chǎn)利益恢復的期待,一方面這種期待能否實現(xiàn)是依賴于行為人的特定行為的,另一方面廣告人所許諾的報酬是根據(jù)其自身的經(jīng)濟狀況和能力做出的,并沒有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圍。換言之,廣告人所期待的利益更多是一種財產(chǎn)性利益。而行為人盡管能夠獲取物質(zhì)利益,但同時包含一些精神上的人格利益,如褒貶情況。因此,在既有財產(chǎn)利益又有精神利益之時,我們也更應該保護這種精神利益,在懸賞廣告的廣告人和行為人之間,我們自然也更應該保護行為人的利益。
最后,由于合同具有相對性,如果采“契約說”則只能保護合同的締約方,但是當某個懸賞廣告中指定的行為是多人的行為時,他們中間的利益應該如何平衡。此時,有可能會損害一部分相對人的利益,也就違反了民法所堅守的公平原則。同時,如果這些人享受不到權利,就會產(chǎn)生希望通過訴訟解決。這樣就會增加法律實施的成本,還會影響法律的效率。反觀單獨行為說,對于這些問題都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也是采納單獨行為說的另外一個理由。
四、懸賞廣告采“單獨行為說”的再探討
在當前我國未對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zhì)予以明確規(guī)定的前提下,討論此問題仍有重要意義。經(jīng)過上述分析,兩種學說各有利弊,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但是若“采用單獨行為說”則可以更好地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鑒于此,下文將對懸賞廣告在“單獨行為說”的理論背景下作進一步說明。
第一,懸賞廣告的撤回和撤銷問題。在一般情形下,如果認為懸賞廣告的性質(zhì)是契約性的,則可以撤回;但是如果認為懸賞廣告的性質(zhì)是單獨行為性的,則不可以撤回。本文認為,究竟能否撤回和撤銷應結合具體情況予以分析。對于懸賞廣告的撤回,普遍的爭議在于若允許懸賞廣告撤回,那么行為人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但是,此處應分別討論:如果行為人還沒有具體實施指定行為且沒有為了完成該行為付出代價,那么廣告人自然可以撤回其發(fā)布的懸賞廣告,此時行為人沒有絲毫的利益受損;如果行為人已經(jīng)開始實施相應的行為但尚未完成,而廣告人因種種原因需要撤回懸賞廣告,不再期待行為人繼續(xù)行為,那么仍應允許廣告人撤回廣告,而因廣告人的撤回行為導致行為人受到的損失則應由廣告人予以補償,此時行為人的利益也不會受到損害;如果行為人已經(jīng)完成懸賞廣告中指定的行為,那么懸賞廣告自然生效,此時不存在撤回的問題,行為人當然可以取得報酬,其利益亦有所保障。對于懸賞廣告的撤銷,這個問題的爭議焦點在于如果行為人在懸賞廣告撤銷前完成了指定行為,廣告人是否應該支付報酬。對此,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第165條規(guī)定:“預定報酬之廣告,如于完成行為前撤銷時,除廣告人證明行為人不能完成其行為外,對于行為人因該廣告善意所受之損害,應負賠償之責,但以不超過預定報酬額為限。”本文認為,這條規(guī)范對于解決此問題有參考意義。在保護廣告人有合理撤銷權的基礎上,給予完成指定行為的行為人請求賠償?shù)臋嗬⑶掖隧棛嗬仨氃跐M足行為人善意和賠償額不超過預定報酬的條件下實施。
第二,有關兩個以上的人完成指定行為,誰有權獲得報酬的問題。上文指出,由于合同具有相對性,如果采“契約說”則只能保護合同的締約方,但是當某個懸賞廣告中指定的行為是多人的行為時,他們中間的利益則難以得到平衡。但是,在采用“單獨行為說”的背景下,這也需要分隋況討論。情況一:如果兩個以上的人先后完成指定行為的,只能由最先完成者享有報酬請求權。但是,廣告人因善意向最先通知的行為人(此人不是最先完成者)支付報酬的,廣告人向最先完成者支付報酬的義務就消滅了。此時,先完成者有權向先通知者請求返還不當?shù)美G闆r二:如果兩個以上的人分別同時或者共同完成指定行為的,由他們共同分享報酬,廣告人因善意向最先通知的人支付報酬的,廣告人支付報酬的義務也就消滅了。此時,其他完成行為者也有權要求先通知者返還不當?shù)美?/p>
第三,把懸賞廣告的性質(zhì)理解為單方法律行為,不僅符合法理還有利于司法實踐,同時還有利于促成交易并保障其安全,實現(xiàn)當事人利益。就目前來看,懸賞廣告可為雙方當事人帶來利益,提高社會效率,使廣告人與行為人雙方的利益都能實現(xiàn)。因此,法律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公平的基礎上保護雙方的利益,且不使任何一方承擔過多的責任。以促進懸賞廣告的規(guī)范運用,增加社會正效應。
結語
綜上,鑒于懸賞廣告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且現(xiàn)階段我國仍未對懸賞廣告的相關問題有明確的規(guī)定,而由此引發(fā)的糾紛也有不斷上升之勢,故對這一問題的探討研究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
本文著筆于此,更多是希望能夠較為清晰明確地將理論界存在的頗具爭議的兩種學說作以系統(tǒng)分析,在利弊衡量中,給出筆者的選擇,即更加傾向于“單獨行為說”,并且也提出了對于“單獨行為說”缺陷的彌補,以期在實踐中可以更好的加以運用,從而平衡當事人雙方的利益。
本文責任編輯:林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