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旭峰
[摘要]目的 了解血壓改變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狀況的影響。方法 2007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38例慢性腎病MHD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血液透析開始前、透析過程中每小時及結(jié)束時測量血壓并記錄。結(jié)果 隨訪未滿2年的8例患者,在年齡,透析齡,隨訪時間和iPTH指標與總體患者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透析中高△SBP組的年齡、透析間體重增長%、平均脫水量,透析前SBP顯著高于低△SBP組,Hb、Alb水平顯著低于低△SBP組。Kaplan-Meier分析顯示隨訪未滿2年患者無論全因死亡,還是心血管病死亡均顯著高于總體患者(P值分別為0.03和0.02)。結(jié)論 MHD患者血壓變化可能與年齡,透析齡,隨訪時間和iPTH等相關;△SBP升高與MHD患者的死亡率增加相關。
[關鍵詞]血壓改變;慢性腎??;維持性血液透析;生存
[中圖分類號]R69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5-215-04
慢性腎病的高發(fā)病率、伴發(fā)的高心血管病患病率和高病死率,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血液透析是延長慢性腎衰竭患者生命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隨著血液透析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維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zhì)量也逐漸提高。但由于MHD患者在透析過程中易發(fā)生血壓改變,無論是高血壓或者是低血壓,如不及時加以干預,易誘發(fā)系腦血管等疾病,干擾血液透析治療的持續(xù)或充分性,嚴重地影響了療效和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甚至對患者的威脅生存率產(chǎn)生影響,國內(nèi)有研究報道,透前收縮壓升高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我院2007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38例慢性腎病MHD患者,記錄MHD患者透析中血壓變化情況,探討透析間期血壓變異性對患者生存狀況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7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38例慢性腎病MHD患者,男23例,女15例,年齡在38~71歲,平均(50.1±9.2)歲,所有患者接受MHD治療≥3個月。均符合慢性腎病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合并心、腦、腎等嚴重損傷及其他慢性病;(2)智能障礙、文盲等或者患有精神疾?。唬?)藥物、酒精依賴者。詳細記錄所有患者人口學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身高、干體重、透析齡等,臨床資料包括透前及透后血壓、生化指標等。采用常規(guī)血液透析(HD),每周2~3次,每次4~5h(10~12h/周),血流量200~350mL/min。一般每月有2~3次血液透析濾過(HDF),偶然也根據(jù)臨床需要做血液透析灌流(HDP)。
1.2觀察指標
1.2.1
生化指標 收集所有患者血清鈣(Ca2+)、磷(P3+)、全段甲狀旁腺激素(iPTH)、尿素清除指數(shù)(Kt/V)、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清白蛋白(Alb)、血紅蛋白(Hb)、高敏C反應蛋白(hsCRP)、三酰甘油(TG)、尿素氮(BUN)等項目平均值。
1.2.2血壓 所有患者血液透析開始前、透析過程中每小時及結(jié)束時測量血壓并記錄。2007年4月~2013年4月記錄每季度第1次透析前、透析結(jié)束時收縮壓(SBP)、舒張壓(DBP)的平均值和標準差(SD)、平均動脈壓值(MAP)、透前透后收縮壓差[△SBP,△SBP=透前SBP-透后SBP]、透前透后平均動脈壓差[△MAP,△MAP=透前MAP-透后MAP(mmHg)]。
1.3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分析所有資料采用SPSS13.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透析過程中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法。
2結(jié)果
2.1一般情況及生化指標
患者一般情況見表1。共38例MHD患者入選,其中男23例(60.5%),女15例(39.5%),平均(50.1±9.2)歲,透析齡(54.8±32.5)個月。隨訪未滿2年的患者共8例,在年齡,透析齡,隨訪時間和iPTH指標與慢性腎病MHD患者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透析過程中血壓波動及變異性
患者透前、透后血壓變化見表2?;颊咄盖癝BP平均值、DBP平均值MAP以及透后SBP的SD在所有患者和隨訪未滿2年患者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透后SBP平均值、DBP平均值和MAP在隨訪未滿2年的患者中均顯著高于慢性腎病MHD患者(P<0.05)。
2.3透析過程中ASBP的影響因素
根據(jù)透析中△SBP將患者分為兩組:高△SBP組(20例)和低△SBP組(18例),高△SBP組和低△SBP組各項指標比較結(jié)果見表3。透析中高△SBP組的年齡、透析間體重增長%、平均脫水量,透析前SBP顯著高于低△SBP組,Hb、Alb水平顯著低于低△SBP組。
2.4透析過程中ASBP的對生存率的關系
Kaplan-Meier分析顯示隨訪未滿2年患者無論全因死亡,還是心血管病死亡均顯著高于慢性腎病MHD患者(P值分別為0.03和0.02),進一步提示透后收縮壓更高的患者具有較低的生存率。
3討論
MHD患者多年齡較大,常合并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并發(fā)癥,而長期高血壓可導致患者左室肥厚、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成為導致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MHD治療過程中的單次血液透析時,血壓變動給患者帶來了額外的痛苦和風險,同時可能導致患者難以耐受透析而提前結(jié)束治療,導致透析充分性降低,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透析過程中體內(nèi)液體快速清除,血漿滲透壓、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驟然變化,神經(jīng)內(nèi)分泌軸激活,血管活性介質(zhì)清除,加上透析患者本身多合并動脈硬化、炎癥狀態(tài),導致患者透析過程中血壓異常不穩(wěn)定。
Inrig研究證實MHD患者透析時△SBP與死亡率明顯相關。另外,透析時在短期內(nèi)SBP升高或者透前SBP的變異度增大均是不良預后的標志。本研究發(fā)現(xiàn)隨訪未滿2年的8例患者,在年齡,透析齡,隨訪時間和iPTH指標與慢性腎病MHD患者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透析中高△SBP組的年齡、透析問體重增長%、平均脫水量,透析前SBP顯著高于低△SBP組,Hb、Alb水平顯著低于低△SBP組。本研究提示控制透析前血壓,控制透析間期體重增長、控制每次透析的超濾量能有助于降低透析患者透析中血壓變化。
本研究通過生存分析顯示透析中△SBP升高與MH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增加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Kaplan-Meier分析顯示隨訪未滿2年患者無論全因死亡,還是心血管病死亡均顯著高于慢性腎病MHD患者(P值分別為0.03和0.02)。進一步提示透后收縮壓更高的患者具有較低的生存率。血壓變化可引起系列炎癥反應,包括心肌炎癥,導致心肌重塑導致左心室肥厚。迅速的血壓下降可導致器官的缺血性灌注損傷,可能是導致不良預后的原因??刂婆c預防MHD患者血壓變異性發(fā)生,對于改善生活質(zhì)量,延長生命,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具有重大臨床意義。
綜述所述,MHD患者透前透后△SBP與年齡,透析齡,隨訪時間和iPTH指標密切相關。生存分析顯示△SBP與全因死亡、心血管病死亡密切相關。透前透后血壓變化可作為改善MHD患者預后的治療目標。但是本研究自身由于樣本數(shù)量有限,隨訪時間短等原因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更大樣本、隨機性對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