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浩
摘 要:瓷器是我國文物中的瑰寶,從古至今陶瓷器在人們的生活和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日常生活當中的工具,常有破損,對于瓷器的修復,是對歷史的尊重,我們的原則就是盡可能的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還原真實。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文物保護事業(yè)也得到了持續(xù)的發(fā)展。新時期的文物保護工作在繼承了傳統(tǒng)技術的同時,也借鑒了一些現代科學技術的理念和技術。作為博物館的一名文物保護工作者,筆者對此談談幾點體會。
關鍵詞:館藏瓷器;修復;實踐
瓷器本身的物理性質決定了瓷器本體易碎,然而有色容易脫落等特點。所以如何修復瓷器顯得尤為重要。
瓷器修復的方法有以下步驟:
一、古代破損瓷器的修復工藝
1.檢測和記錄
檢測和記錄是修復工作的第一步。對瓷器的檢測主要包括確定瓷器成分,檢驗瓷器損傷情況,由此來確定最好的維修方法。檢測首先要檢查要修復瓷器的胎質和外部特征,對瓷器的受損情況作記錄,尤其要注意記錄瓷器修復前的影像資料,這可以和修復后的瓷器的圖片影像資料做對比來檢驗修復的效果。
檢測儀器對檢測瓷器很有幫助。電子顯微鏡的顯示屏可以觀測需要修復的瓷器的細部特征。強紫外線燈照射可以判定瓷器的修復部位以及檢測修復效果。
2.清洗。對于古物清洗起來方法大同小異,與青銅器清洗工藝類似。①第一步是用干凈的水去除清洗較大顆粒雜質,比如說,泥巴,沙石等。然后再和洗潔精混合配成稀溶液清洗表面沾染的油膩、污垢和斷裂碴口。必要是要進行人工清洗。清洗工具有刷子、竹簽、小刀等微小器具。②機械去污。就是用微笑超聲波或者電動刻字筆等機械手段對瓷器上附著的物體進行清除。③化學去污。用稀鹽酸或者甲酸把陶瓷壁上的碳酸鈣等清洗下來。④對于“沖口”和“炸底”的清洗,把棉花搓成一個條形,蘸點水于兩側防止一撒手棉花又變行,然后把棉花覆在“沖口”、“炸底”上,將濃硝酸滴在棉花上,飽浸度為80%—90%即可,用塑料薄膜密封上,第二天開封,可以重復以上操作。還有些沖口可以用消毒液來浸泡。需要注意的是:曾經修復過的瓷器不能重復修護,可以通過加熱,再加入少量的堿就可以軟化拆洗。不能用強酸和強堿洗釉上彩,以免脫色。
3.拼對。按順序編號并貼條。
4.粘接。有些損壞程度非常高的瓷器,只能選擇粘接強的強、抗老化能力強的高性能的粘接劑,想要修復出質量高的瓷器就要選用固化時間適當的粘接劑,按照制定的方案有條理的進行粘接,有的可以從底部開始粘,有的從口沿開始自上而下粘,不論用什么方法都必須做到每塊不能有一點差錯,因為一旦有了縫隙就不會粘得那么嚴密,還有一點就是膠不能涂得太多,有了多余的膠要立刻用丙酮擦去,合對時要增加壓力,增加嚴密性。
5.補配。補配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石膏補配、樹脂補配、瓷配瓷修配、環(huán)氧樹脂補配、瓷片補配、軟陶補配、燒瓷牙材料補配等等,這些都是對瓷器有殘缺的地方進行修復的方法。根據瓷器損壞程度的大小都有適合的補配方法。比如壺的嘴和把受到損壞,我們就用瓷配瓷的補配方法來還原其本來面貌。燒制一個與原來一模一樣的壺,做舊后在粘接在古陶瓷上。用石粉、補牙粉、瓷粉等于AAA膠結合,對缺損的瓷器進行修復,可加入與釉色相同的顏料。有些殘缺部位用軟陶,捏塑成型后加熱燒成陶質后刮膩子即可。
6.刮膩子也叫打底子。它是對粘接過程的一個再修復。粘接過程中會留下很多細小的縫隙,我們要通過刮膩子來將這些小的縫隙填平,這就要使用附著力強的涂料與適量的填充料混合做成填補料。用小牛角刮刀一層層地刮涂到縫隙處,每刮一次都要等其干燥后用砂紙打磨。重復此過程直至填平為止,填平標準就是用手觸摸的話手感光滑即可。
7.作色。作色是整個修復過程中最能看出修復效果的一個過程,修復調配的顏色與原來顏色對比可以看出的瓷器的作色成效,現在的作色效果比較好的歸屬香港、日本等地產的,國內的涂料也有其獨特的優(yōu)點,國產的涂料主要是以丙稀酸快干色涂料為主,摻與其他顏料一起使用,這種涂料有附著力好,耐老化強度高、光色鮮明等優(yōu)點。下面是詳細的作色步驟:①單色釉:把硝基漆和乙酸乙酯一起調勻,然后準確的上好顏色,一般來說可以用傳統(tǒng)曲方法,也可以用噴槍來完成:1)傳統(tǒng)曲方法:首先要試涂一下,調至涂料的顏色與釉色完全一致后才能上色。上色的方法有兩種,一個是用毛筆涂抹,在一個是彈染。再后來抹上丙稀罩光漆上釉。2)噴槍?,F在有一種對于小型器物或修復細小的部件采用的一種機械操作方法。噴筆的原理與傳統(tǒng)方法類似,之前要試色,然后噴上顏色后再噴上丙烯漆上釉。②釉下彩:如果瓷器的破口處于彩繪處時,則需要在釉下上色,補充彩繪。③釉上彩:將釉下彩填滿后,再涂上丙烯漆,這樣可以增加漆器光澤度。
二、瓷器作舊
陶瓷器物作舊的修復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光澤處理 古陶瓷隨著環(huán)境、日光、風雨等長期作用光澤度發(fā)生變化是一種自然現象;而出土的文物由于長時間存于地下,特殊的環(huán)境會使瓷器出現特殊的光澤。這是在地下自然形成的。有些瓷器在地下時間長了,它的表面還形成了一層極薄的膜,觀其釉色有一種散光現象,這類問題我們可以用拋光打蠟的方法來完成。先打蠟,后再拋光,可以使其顏色恢復如初。
2.銹蝕制作 陶瓷器往往經過長時間甚至千百年的傳承輾轉,也有從土里挖出來的久遠飾品,他們的釉面表層都存有各種變化,在瓷器物上會有年代悠久的象征。常見的有:土銹和銀釉,土銹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鹽沉淀或者鐵紅,以及堿式碳酸銅等。土銹,是由于陶瓷器長期埋在地下,土中水分與酸堿鹽的侵蝕,在器物表層會有一層堅硬的泥土存留;水繡,器物長期埋在土里,受到土中碳酸鈣鎂鹽類及氧化鐵,碳酸銅等物質的侵蝕,瓷器的表面會有一些不同顏色的沉淀物。我們采用云母粉加硅酸鈉刷涂。銀銹我們可以采用水與銀粉混合噴刷的方法。還有一種方法做出來的效果比銀釉還要逼真,就是銀鏡反應,方法是用甲醛葡萄糖等還原性物質與銀氨溶液起反應,效果好于直接混合噴涂。
參考文獻:
[1]王敬.淺談青銅器的修復與保護[J].科技風,2010(17).
[2]胡東波.瓷器粘接強度研究[J].中國歷史文物,2003(01).
[3]陳顥.館藏古陶瓷保護與修復[J].《文物修復與研究》,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