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圣彼得堡大學東方系是19世紀乃至今日俄羅斯東方文獻主要集藏地之一,其中包括中醫(yī)漢籍藏書。①俄國從18世紀就開始有計劃地收集中國圖書。19世紀,隨著中俄關(guān)系的發(fā)展,中國圖書的流入達到了高峰。這些書現(xiàn)在多藏于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圣彼得堡大學東方系、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而漢籍醫(yī)學類藏書也主要在這些圖書館中。而這部分藏書一直沒有被挖掘,甚至沒有像樣的書目。本文在實地調(diào)查的基礎(chǔ)上,對這部分藏書做一比較詳細的梳理,對漢籍在俄國的流傳和中醫(yī)藥文明在俄國的傳播做出說明。
根據(jù)我們的調(diào)查,圣彼得堡大學東方系中醫(yī)漢籍藏書共有38種645冊,不到這里所藏全部漢籍的2%。其中,24種(485冊)的目錄出現(xiàn)在 王 西 里(В.П.В а с и л ь е в,1818—1900)②俄國19世紀漢學家,曾隨第十二屆俄國東正教使團來京10年,回國后主持彼得堡大學東方系漢、滿語教研室。詳見С к а ч к о в П.Е., О ч е р к и и с т о р и и р у с с к о г о к и т а е в е д е н и я, М.: Н а у к а, 1977, с.204-230.的《 中國 文 獻史 資 料 》(М а т е р и а л ы п о и с т о р и и к и т а й с к о й л и т е р а т у р ы, л е к ц и и, ч и т а н н ы е з а с л у ж е н н ы м п р о ф.С П б-с к о г о у н и в е р с и т е т а В.П.В а с и л ь е в ы м, С П б.)附錄中(下稱《王氏目錄》③王西里在《目錄》中將33種書籍列為醫(yī)學類,而我們確定為24種。究其原因:王西里將《原體廣類集》《增補原體廣類集》《增訂修身第一書》也歸入了醫(yī)學類;將《名醫(yī)雜著》《正體類要》《外科發(fā)揮》《保嬰撮要》《婦人浪方(良方。—筆者注)》獨立于《薛氏醫(yī)案二十四種》;將《蘭臺軌范》獨立于《徐氏醫(yī)書六種》而著錄了。)。另外14種160冊在《王氏目錄》中并未提及。這對厘清這部分圖書的入藏時間和傳播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俄國漢學的中外學者一般認為,這部分藏書是在1855年帝俄國民教育部在對東方語言教學機構(gòu)進行重新調(diào)整,將重心放在彼得堡之后,隨喀山大學東方系幾乎整體移至圣彼得堡大學的。而收藏者的信息主要是根據(jù)王西里的《彼得堡大學東方圖書紀事》(З а п и с к а о в о с т о ч н ы х к н и г а х в С.-п е т е р б у р г с к о м у н и в е р с и т е т е, 1857)( 下 稱《 紀事》)一文中所提到的:喀山大學中醫(yī)漢籍圖書主要歸功于第十屆俄國駐北京東正教使團隨團醫(yī)生 沃 伊 采 霍 夫 斯 基(О.П.В о й ц е х о в с к и й,1793—1850)。④В а с и л ь е в В.П.,З а п и с к а о в о с т о ч н ы х к н и г а х в С.-п е т е р б у р г с к о м у н и в е р с и т е т е, С П б.1857, с.325,339.關(guān)于沃伊采霍夫斯基,詳見斯科奇科夫(С к а ч к о в П.Е.)的“Р у с с к и е в р а ч и п р и р о с с и й с к о й д у х о в н о й м и с с и и в П е к и н е”,С о в е т с к о е к и т а е в е д е н и е, М., 1958, №4, с.140-142.蔡鴻生:《俄羅斯館紀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05頁。沃氏回國后,曾任喀山大學漢語教研室第二任主持、俄國第一位滿語教授。
其實,這里是將沃氏藏書和從其他渠道入藏的圖書混在一起了。如果說這部分圖書適用于《王氏目錄》中所列出的那24種485冊的話,那另外的14種160冊又如何判定呢?即使是《王氏目錄》中所列出的那24種485冊也未必都是沃氏所藏。理由是,王氏的《紀事》發(fā)表于1857年,而《王氏目錄》石印本大概發(fā)表于19世紀70年代末。①С к а ч к о в П.Е., 1977, c.224.這里面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這24種書均是沃氏藏書,或絕大部分是沃氏藏書。這種可能性較大。因為,《中國文獻史資料》是王西里的講座匯編,而講座是在王西里任東方系主持(1855年)以來一直在進行的,雖然石印本是在19世紀70年代末才出版的;另外一種可能是,在20多年的過程中又有新的圖書入藏而被王氏列入目錄中了,而這部分圖書并不屬于沃氏藏書。但無論如何,彼大的這部分藏書最早的收藏者應該還是沃氏,因為在19世紀中期以前,這里沒有像樣的漢籍收藏。
至于另外的14種160冊圖書的傳播途徑,現(xiàn)在很難查到有說服力的證據(jù),彼大東方系1933—1934年、1991年的登記簿中沒有這方面的信息。但可以推測,這部分藏書應該與這里的其他藏書一樣,來自某些機構(gòu)和個人的收藏。②19世紀中期以后,彼得堡大學東方系逐漸成了帝俄東方語言文化教學的中心,相關(guān)圖書也得益于各種渠道的贈送。其中至少有3種是王西里的個人收藏(詳見下文館藏號為В.У.的藏書)。
正因為沃氏是這部分藏書的最早收藏者,所以,有必要在這里描述一下他的這部分藏書在喀山大學的命運,以明晰傳播的途徑。
1846年在喀山大學任滿語教授的沃氏向?qū)W校圖書館提出,欲出售價值2765盧布,合790銀盧布的自己的漢、滿語圖書、手稿55種。③賣書的原因可能與沃氏在這個時期的狀態(tài)有關(guān)。這個時期是沃氏在喀山大學的輝煌時期:1844年國民教育部任命沃氏為喀山大學漢語教研室教授,并委任其教授滿語。1846年以后,直至1850年去世,沃氏一直都在擔任大學考試委員會的委員。從沃氏的履歷來看,他是一個勤勉負責的教授。而這個時期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1844年任教授以來,沃氏年薪1143銀盧布68銀戈比,然而,沃氏要養(yǎng)活6個兒子。5月28日,圖書館致信哲學系第一分部,咨詢這部分圖書、手稿的價值,以上報喀山學區(qū)督學。分部責成科瓦列夫斯基(О.М.К о в а л е в с к и й,1800—1878)④科瓦列夫斯基是19世紀上半葉俄國東方學家,蒙古學奠基人之一。1830—1831年在北京居住過7個月,1833—1860年任喀山大學教授,王西里的老師。為這部分圖書、手稿拿出評價意見。科氏在11月4日的回復中說,沃氏藏書中除了第43、44、46號這三種外,其余的為大學圖書館所沒有,其中醫(yī)學類圖書非常有趣,對圖書館來說,是絕無僅有的;自然科學類圖書和手抄本詞典⑤《滿漢俄詞典》(К и т а й с к и й л е к с и к о н с р о с и й с к и м п е р е в о д о м)現(xiàn)在仍藏于俄羅斯韃靼斯坦聯(lián)邦大學(喀山大學)圖書館里(К Г У, № 3876)。也非常有價值??剖显诨匦胖羞€提到,他曾經(jīng)受喀山學區(qū)督學的委托,和修士大司祭達尼爾(Д а н и и л,1798—1871)⑥達尼爾就是喀山大學第一任漢語教研室主任西韋洛夫(Д.П.С и в и л о в)。達尼爾是其在 1819 年去北京充任第十屆東正教使團司祭之前獲得的教名。達尼爾因病于1844年離職回到修道院。因此,科氏在這里(1846年)稱其達尼爾修士大司祭。一起,對照外交部亞洲司圖書館漢滿籍藏書列出了喀山大學圖書館所缺,目的是將此書單轉(zhuǎn)交給在北京的王西里,希望他能在北京為大學收集到這些圖書。但當時科氏并不清楚,沃氏的這部分書是否也在給王西里的書單里??剖显趨R報中還附上了沃氏自己所列的書單。1847年5月22日,喀山大學校長西蒙諾夫(И.М.С и м о н о в, 1794—1855))致信哲學系第一分部,通告督學同意大學圖書館購買這批圖書、手稿,并責成分部征求沃氏是否同意大學圖書館以三年分期付款的方式,用總共741銀盧布42銀戈比的價格購買除上述三種已有圖書之外的其他圖書和手稿。5月28日,沃氏回復,同意學校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自己的圖書和手稿,并附上三次購買的書單和給王西里的書單。⑦Н а ц и о н а л ь н ы й а р х и в р е с п у б л и к и Т а т а р с т а н, Ф.977, о п.И с т ф а к, д.502, л.1-4.
如上所述,這批圖書、手稿的絕大部分在1855年流入了圣彼得堡大學東方系,與后來不斷進入的圖書、手稿共同構(gòu)成了今天圣彼得堡大學的漢滿籍收藏。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除了《王氏目錄》外,還沒有一個比較好的漢籍收藏目錄?!锻跏夏夸洝窇撍闶潜容^好的輔助目錄,因為《目錄》著錄比較詳細,除了書目使用漢、俄兩種語言釋名外,還有出版年代、套數(shù)、冊數(shù)的信息(其中當然也存在錯誤)。與1818年卡緬斯基 (П.И.К а м е н с к и й, 1765—1845)①К а м е н с к и й П., Л и п о в ц о в С., К а т а л о г к и т а й с к и м и я п о н с к и м к н и г а м в б и б л и о т е к е И м п е р а т о р с к о й А к а д е м и и н а у к, С П б., 1818.全書共收錄中日文獻書目324條。其中中國文獻共295種3000冊,醫(yī)學類19種(17種為漢語,2種為滿語)。為俄科學院重新編寫的中、日文籍目錄相比,在認定書目的具體名稱上要方便很多(卡氏書目只有俄文釋名和釋義)。
在這批藏書中,除《傷寒第一書》為手抄本外,其他均為刻本,而且絕大部分是清代刻本。
下面是對這38種645冊藏書進行的簡單分類(見表1),以說明這批藏書的特色和重要性。
表1
圣彼得堡大學東方系中醫(yī)漢籍藏書分類序號 名稱 部 冊17 本草/清代本草 2 30 18 本草/食療 2 5 19 本草/本草譜錄 1 36 20 方書/明代方書 1 1合計 38 645
從以上的分類表中可以看出,彼大中醫(yī)漢籍藏書共9大類,包括傷寒、綜合性著作、臨癥各科、傷寒金匱、醫(yī)經(jīng)、針灸推拿、醫(yī)案、本草、方書,而尤以綜合性著作(8部299冊)、本草(7部163冊)、臨癥各科(7部33冊)為主。這有別于莫斯科的國家圖書館和彼得堡東方文獻研究所所藏的同類圖書。
以下是對這批醫(yī)書的詳細描述。對國內(nèi)已有版本的描述要素多予以省略。
館藏序號:Xyl 409(原始館藏號Xylography)。類別:傷寒/雜著。尺寸(高×寬cm):外型:26.7×17,每半葉版框:21.4×14.4。裝幀:線裝。書皮:無書名箋。內(nèi)扉:首冊扉頁:版框上方:乾隆四十五年鐫。單邊欄,欄內(nèi)三界行,從右至左依次是:德清沈月光昆山龔藩臣兩先生傳/傷寒第一書/會稽車質(zhì)中山陰胡駿寧補輯/樂志堂藏板。品相:1函4冊,藍土布面函套,函面白色書名箋。保存基本完好。卷帙:4卷。版式:天頭略寬,四周無邊欄,無白口魚尾等。序為每半葉6行×12字,正文每半葉9行×22字。作者:清車宗輅、胡憲豐撰。成書年:1780。出版年:書中多處出現(xiàn)“寕”字,而“玄”字有避諱,所以,此書應該出于道光前。該書為手寫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樂志堂藏板的刻本。《傷寒第一書》國內(nèi)有刻本、抄本、石印本等9個版本,而乾隆四十五年刻本屬于最早的刻本,國內(nèi)目前僅藏于蘇州大學醫(yī)學院圖書館。抄寫格式工整,書體清麗。車宗輅序一,胡憲豐序二。書中朱筆句讀。每集蓋有“列寧格勒國立大學基藏圖書館東方部”紫色三角印章。
館藏序號:Xyl 375。類別:綜合性著作/中醫(yī)叢書。書皮:褐色薄皮紙,無書名箋。書中朱筆標點。品相:3函25冊。卷帙:64卷。作者:(明)張介賓(景岳、會卿、通一子)撰。成書年:1624。出版年:清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會稽魯超刻本。此書國內(nèi)有多種刻本,魯超刻本算是比較早的刻本。
館藏序號:Xyl 410。類別:綜合性著作/中醫(yī)叢書。內(nèi)扉:無扉頁。品相:4函24冊(6冊/函),藍土布面函套,有書名箋。首頁自序下方有朱色印章:“□□堂趙”(陰文)。書中多處有紅筆、墨筆頓點,眉批。卷帙:第一函6冊1—15卷;第二函6冊16—30卷:《脈象統(tǒng)類》《諸脈主病詩》《雜病源流犀燭》;第三函6冊1—16卷:《傷寒論綱目》;第四函6冊三部分內(nèi)容:2冊1—6卷:《幼科釋迷》;2冊1—6卷:《婦科玉尺》;2冊1—10卷:《要藥分劑》。作者:(清)沈金鰲(芊綠)撰。成書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出版者:錫山奇氏安徽刻本。出版年: 乾隆四十九年(1784)。
館藏序號:Xyl 401,403, 405,406, 407,408。類別:綜合性著作/中醫(yī)叢書。尺寸(高×寬cm):24.9×15.4,29.8×13.8。品相:7函42冊。序下蓋有“列寧格勒國立大學基藏圖書館東方部”紫色三角印章。卷帙:4科24種107卷(包括內(nèi)科、幼科、女科、外科),卷帙分散。Xyl 407,內(nèi)科(十四經(jīng)發(fā)揮,難經(jīng)本意,本草發(fā)揮,平治薈萃,內(nèi)科摘要);Xyl 403,內(nèi)科(明醫(yī)雜著,傷寒鈐法,外傷金鏡,原機啟微);Xyl 405,幼科(保嬰撮要,小兒直訣);Xyl 406,幼科(小兒痘診,保嬰金鏡),女科(婦人良方,女科撮要);Xyl 408,外科(外科發(fā)揮,外科心法,外科樞要);Xyl 401,外科(外科精要,癰疽驗方,外科經(jīng)驗方,正體類要,口齒類要,癘瘍機要)。作者:(明)吳琯輯。成書年:1529。出版者:光華堂藏板。出版年:清。
館藏序號:Xyl 411。類別:臨癥各科/痘疹。品相:1函6冊,藍土布面函套,保存基本完好。卷帙:8卷(全)。作者:(清)葉大椿(子容)撰。成書年:1732。出版者:書業(yè)堂。出版年:清嘉慶二十五年庚辰(1820)。目前國內(nèi)有5種刻本,書業(yè)堂刻本是比較晚的刻本,國內(nèi)多家圖書館有收藏。
館藏序號:Xyl 412,402(王西里將《蘭臺軌范》單獨列出)。類別:綜合性著作/中醫(yī)叢書。書皮:無書名箋。內(nèi)扉:扉頁長方朱印“御賜四庫全書”(陽文)。品相:2函12冊。藍土布面函套,內(nèi)側(cè)有文曰:“文の醫(yī)六種”。書中多處朱筆圈點。卷帙:6種16卷。作者:(清)徐大椿(靈胎、洄溪老人)撰。成書年:1764。出版者:半松齋。出版年: 清雍正五年丁未(1727)至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
館藏序號:Xyl 413?!侗静莩缭妨砹叙^藏號:Xyl 2572。類別:綜合性著作/中醫(yī)叢書。書皮:無書名箋。品相:1函9冊。卷帙:6帙15卷。作者:(清)王琦(載韓、琢崖、胥山老人)輯。成書年:清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出版者:寶笏樓。出版年: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至三十五年庚寅(1770)。
館藏序號:Xyl 380。類別:傷寒金匱/注釋。尺寸(高×寬cm):17×11.5,11.9×8.9。裝幀:線裝。書皮:無書名箋。內(nèi)扉:首冊黃裱紙扉頁:雙邊欄,界行為二,從右至左依次是:張卿子先生手定,成無己注,附諸名家/張仲景傷寒論,錦和堂梓行。品相:1函6冊。藍土布面函套。書名箋朱色小楷“張仲景傷寒論”,旁注有俄文拼讀:“Д ж а н ъ д ж у н ъ д з и н ъ ш а н ъ х а н ь л у н ь”。書中有紅筆頓注、補遺。卷帙:7卷。版式:天頭寬大。單邊欄。序無界行,正文有界行,白口(內(nèi)書“傷寒論”),上黑魚尾,版心下方為頁碼。序為每半葉8行×14字,正文每半葉10行×20字。作者:(漢)張機(仲景)撰,(晉)王熙(叔和)編,(金)成無己注。成書年:1144。出版年:清刻本。
館藏序號:Xyl 385。類別:臨癥各科/兒科通論。書皮:書名箋雙邊欄,寫有:“幼科指歸”。品相:1函1冊。藍土布面函套,有書名,下方寫有俄文:“Ю К э.О д е т с к и х ъ б о л е з н я х ъ”(幼科,兒科疾?。?。保存基本完好。卷帙:2卷。作者:(清)曾鼎(亦巒、香田)撰。成書年:1814。出版者:南城曾氏忠恕堂。出版年:清嘉慶十九年甲戌(1814)。
館藏序號:Xyl 377。類別:醫(yī)經(jīng)/注釋。內(nèi)扉:蓋有朱?。栁模壕S揚轅門橋德成堂發(fā)兌。品相:1函10冊。篇目每卷題目下標有朱色頁碼。卷帙:9卷。作者:(明)馬蒔(仲化、元臺)注。成書年:1586。出版者:古歙鮑氏慎余堂。出版年:清嘉慶十年乙丑(1805)。
館藏序號:Xyl 53。同上。不同之處:書名箋四周花邊。下方朱印,陽文“萬山樓”、陰文“藏書”。卷帙:2函10冊。
館藏序號:Xyl 378。類別:醫(yī)經(jīng)/注釋。書皮:無書名箋。內(nèi)扉:扉頁題“馬原臺先生注/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古歙慎余堂鮑氏重刻”。鈐有長方陽文朱印“維揚轅門橋德成堂發(fā)兌”。品相:1函10冊,藍土布面函套。篇目每卷題目下標有朱色頁碼。卷帙:9卷。作者:(明)馬蒔(仲化、元臺)注。成書年:1586。出版年:清嘉慶十年乙丑(1805)。
館藏序號:Xyl 54。同上。不同之處:書名箋四周花邊。下方朱印,陽文“萬山樓”、陰文“藏書”。內(nèi)扉:首冊粉紅色裱紙扉頁,雙邊欄,內(nèi)分三界行,從右至左依次是:馬原臺先生注/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古歙慎余堂鮑氏重刻。品相:2函10冊。卷帙:9卷。
館藏序號:Xyl 387。類別:臨癥各科/女 科 通 論。 尺 寸(高 × 寬cm):24.6×16.1,19.7×14.3。裝幀:線裝。書皮:無書名箋。內(nèi)扉:首冊黃裱紙扉頁,雙邊欄,題分三界行,從右至左依次是:薛立斎先生校注/原板婦人良方/敦化堂珍藏。品相:1函8冊,藍土布面函套。卷帙: 24卷。版式:左右雙夾線,白口(內(nèi)書“婦人良方”),上黑魚尾,版心書卷次、頁碼,下方:“富春堂原板”。有界行,每半葉框廓:序為6行×18字,正文11行×21字。作者:(宋)陳自明(良甫)撰,(明)薛己(新甫、立齋)注。成書年:1237。出版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戊申(1548)金陵書林對溪唐富春周譽吾刻本。
館藏序號:Xyl 388。類別:臨癥各科/女科通論。尺寸(高×寬cm):24.4×16,20.1×14.4。裝幀:線裝。書皮:無書名箋。內(nèi)扉:黃裱紙扉頁,題“女科第一善本/關(guān)中武叔卿先生著、貴文堂藏板/重訂濟陰綱目/醫(yī)家”云云。品相:外有藍土布面函套。卷帙:1函8冊。版式:14卷。天頭寬大。文武邊,白口(內(nèi)書“濟陰綱目”),上黑魚尾,版心書卷次、頁碼。每半葉框廓:序為6行×16字,正文分上下雙欄:上欄為提要,下欄每半葉11行×25字。作者:(明)武之望(叔卿)。成書年:1620。出版者:貴文堂。出版年:清代(王西里:1728)。
館藏序號:Xyl 389。類別:針灸通論。品相:1函10冊。藍土布面函套,保存完好,書中多處紅筆頓點。卷帙:10卷。作者:(明)楊繼洲(濟時)原撰,靳賢補輯重編。成書年:萬歷二十九年(1601)。出版者:綠幄山房。出版年:康熙庚申年(1680)李月桂重訂刻本?!夺樉拇蟪伞纷?601年初版以來共有三個不錯的刊本,李月桂刊本位于其二。李氏重訂《針灸大成》兩次,一次在順治丁酉年(1657),一次在康熙庚申年(1680)。康熙李本國內(nèi)多家圖書館有藏。
館藏序號:Xyl 376。綜合性著作/中醫(yī)叢書。品相:藍土布面函套?!峨s病》2函16冊,《類方》2函20冊,《寒科》2函12冊,《瘍醫(yī)》2函16冊,《幼科》2函24冊,《女科》2函16冊。書中多處朱筆頓點。卷帙:《雜病》8帙,《類方》8帙,《寒科》8帙,《瘍醫(yī)》6帙,《幼科》9帙,《女科》5卷。作者:(明)王肯堂(宇泰、損庵、念西居士)。成書年:1602。出版者:修敬堂。出版年:清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
館藏序號:Xyl 379。類別:醫(yī)經(jīng)/類編。品相:4函32冊。無書名箋。卷帙:32卷(包括圖翼)。作者:(明)張介賓(景岳、會卿、通一子)。成書年:1624。出版者:金閶萃英堂。出版年:清嘉慶四年己未(1799)。
館藏序號:Xyl 400。類別:醫(yī)案。品相:2函10冊。卷帙:10卷。作者:(清)葉桂(天士、香巖、南陽先生)撰,華岫云(南田)編。成書年:1746。出版者:衛(wèi)生堂。出版年:清嘉慶八年癸亥(1803)。
館藏序號:Xyl 505。類別:綜合性著作/中 醫(yī) 叢 書。 尺 寸(高 × 寬cm):16.9×11.4,12.3×9.5。裝幀:線裝。書皮:褐色薄皮紙,黑色圓形雙頭鷹印章,標有“Б И Б Л И О Т Е К А И М П.С.П Е Р Е Р Б.У Н И В Е Р С И Т Е Т А”(皇家圣彼得堡大學圖書館)字樣,無書名、扉頁。品相:8函64冊,藍土布面函套。卷帙:90卷。作者:(清)吳謙(六吉)等輯。成書年:1742。出版者、年份均不詳。
館藏序號:Xyl 506 。類別:醫(yī)案。品相:藍土布面函套,有書名箋,1函12冊。卷帙:12卷。作者:(明)江瓘(民瑩)撰,長子江應元校,次子江應宿增補。成書年:1549。出版者:知不足齋。出版年: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
館藏序號:Xyl 508。類別:本草/本草譜錄。尺寸(高×寬cm):22.7×13.6,16.5×11.7。裝幀:線裝。書皮:薄褐色皮紙。無扉頁。首頁即為:御制佩文齋廣群芳譜序。品相:6函36冊。藍土布函衣,白色書名箋上墨筆寫有書名,書名箋下方寫有俄文拼寫:“Г у а н ъ ц ю н ь ф а н ъ п у”和“XX函”。保存完好。卷帙:100卷。版式:天頭略寬,單邊欄,有界行。每半葉序:6行×11字;正文:11行×21字。白口:“廣群芳譜”,上黑魚尾:“XX卷”,頁數(shù)。作者:(清)汪灝等撰。成書年:1708。出版者、年份均不詳。
館藏序號:Xyl 415。類別:臨癥綜合。尺寸(高×寬cm):25×15.8,20.1×13.1。書皮:薄褐色皮紙,無書名箋。內(nèi)扉:首冊白綿紙扉頁,天頭寬大,版框上方:嘉慶九年新鐫。雙邊欄,欄內(nèi)題分兩界行:龔云林先生原本/增補壽世保元集成堂梓行。品相:1函8冊,藍土布函套。卷帙:10卷。版式:單邊欄,正文無界行,白口(內(nèi)書“壽世保元”),上黑魚尾,版心記卷數(shù),下為頁碼。序有界行,每半葉6行×15字;正文每半葉14行×30字。作者:(明)龔廷賢(子才、云林、悟真子)撰。成書年:1615。出版者:集成堂梓行(金陵五之齋刻本,嘉慶八年)。出版年份不詳。
館藏序號:Xyl 507。類別:本草/清代本草。書皮:薄褐色皮紙,無書名箋,但有小楷手抄目錄:“卷之首,序、目錄,卷之一—水部,卷之二—火部,卷之三—土部,卷之四—五金部”。內(nèi)扉:潛江劉云密先生著(隸書)/本草述(篆體)/嘉慶庚午還讀山房重刊(隸書),下方蓋有彼大圖書紫紅色三角印章。品相:4函24冊。藍花白底布函衣,函面黃皮紙書名箋:本草述,第X 函,共四套。俄文拼寫“Б э н ъ ц а о ш у”。卷帙:32卷。版式:天頭寬大,單邊欄,白口(內(nèi)書“本草述”),上黑魚尾,版心記卷數(shù),下為頁碼、“還讀山房”。序為行楷,無界行。正文有界行,每半葉10行× 20字。作者:(清)劉若金(云密、蠡園逸叟)撰。成書年:1664。出版者:武進薛氏還讀山房。出版年:清嘉慶十五年庚午(1810)。
館藏序號:В.У.159(В а с и л ь е в с к и й у ч е б н и к)。類別:臨癥各科/產(chǎn)科。尺寸(高×寬cm):25.5×15.5。裝幀:線裝。書皮:薄褐色皮紙。品相:單冊49+26(附)頁。卷帙:上中下三卷(保胎前、備臨盆、治產(chǎn)后)+附。作者:(元)朱震亨(彥修、丹溪)撰。成書年:1347。出版者:種德堂。出版年:道光甲辰(1844)冬刊。扉頁內(nèi)書:丹溪先生胎產(chǎn)秘書,紫陽一峯山人編凡例并校閱。附莊氏慈幼二書,遂生篇、福幼篇。武進莊一蘷在田著。此種德堂刻本國內(nèi)未見收藏。
館藏序號:В.У.69。類別:針灸推拿/其他針法。品相:單冊13頁。書名:經(jīng)驗太乙神針方(又名雷火針、太乙針方、太乙神針方、太乙神針古方)。作者:(清)范培蘭編,浙東周有德序,粵東倪世華刊送。成書年:1727。出版者:京都琉璃廠中間路北秀義齋陶刻字鋪藏板。出版年:道光四年(1824)。
館藏序號:Xyl 399。類別:本草/明代本草。品相:8函46冊,附瀕湖脈學脈訣考證奇經(jīng)八脈考本草萬方針線。第一頁上方蓋有帶有雙頭鷹圖案的黑色圓形喀山大學圖書館印章“Б И Б Л И О Т Е К А И М П Е Р А Т О Р С К О Г О К а з а н с к о г о У Н И В Е Р С И Т Е Т А”(皇家喀山大學圖書館),下方蓋有列寧格勒國立大學東方部基藏圖書館紫紅色三角形印章:“Л.Г.У.В о с т о ч н ы й о т д е л.Ф у н д а м е н т.Б и б л.”。 卷 帙:52 卷。作者:(明)李時珍(東璧、瀕湖)撰,李建中、李建元校正,李建元、李建木圖。成書年:1578。出版者:英德堂藏版。出版年:1826。
館藏序號:Xyl 404。類別:醫(yī)案。內(nèi)扉:黃裱紙扉頁,題“重訂善本/名醫(yī)類案/知不足齋藏版”。略有破損。品相:1函12冊。藍土布函衣。函面白底書名箋:“名醫(yī)類案”(手寫),下方寫有俄文拼寫:“М и н ъ и л э й а н ь”。書中有紅筆批注(第7冊第12、27頁)。卷帙:12卷。作者:(明)江瓘(民瑩)撰,其子江應宿增補。成書年:1549。出版者:新安鮑氏知不足齋。出版年: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
館藏序號:Xyl 73。類別:本草/明代本草。品相:6函46冊(含卷首1卷,附圖2卷)。藍土布函衣。后附瀕湖脈學奇經(jīng)八脈考本草萬方針線,第一卷第三冊中多有紅筆頓點。第二函多紅筆頓注。卷帙:52卷。作者:(明)李時珍(東璧、瀕湖)撰,李建中、李建元校正,李建元、李建木圖。成書年:1578。出版者:金閶書業(yè)堂。出版年: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
館藏序號:Xyl 2590。類別:針灸推拿/針灸通論。尺寸(高×寬cm):24.2×15,20.2×14。裝幀:線裝。書皮:無書名箋。內(nèi)扉:首冊黃綿紙扉頁,版框上方:第一善本。雙邊欄,內(nèi)分三界行,從右至左依次為:光緒癸未重刊/針灸大成/京都來鹿堂藏版(“來鹿”兩字大概被隱去)。品相:1函10冊,藍土布函衣,函面黃紙書名箋,內(nèi)黑色單邊欄,上部僅刻有:“來鹿堂”三字,書名闕如。卷帙:10卷。版式:雙邊欄,無界行。白口(內(nèi)書“針灸大成”),上黑魚尾。版心記卷數(shù),下為頁碼。每半葉10行×22字。作者:(明)楊繼洲(濟時)原撰,靳賢補輯重編。成書年:1601。出版者:來鹿堂。出版年:1883。該來鹿堂版未見國內(nèi)收藏。據(jù)書中“重刊針灸大成序”署為“康熙庚申春月江西督糧道參政古沈李月桂重訂于德鄰軒”,推測可能是清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李月桂刻“明道堂”翻版。
館藏序號:Xyl 389。類別:針灸推拿/針灸通論。尺寸(高×寬cm):24.2×15,21.7×14.1。裝幀:線裝。書皮:薄褐色皮紙。內(nèi)扉:首冊黃裱紙扉頁,雙邊欄,內(nèi)分三界行,右、左兩行空白,中間行為:針灸大成。品相:1函10冊,藍土布函衣,函面沒有書名箋。書中多處朱筆標點。卷帙:10卷。版式:雙邊欄,目錄和正文均有界行,白口(內(nèi)書“針灸大成”),上黑魚尾。版心記卷數(shù),下為頁碼。序每半葉6行×10字,正文每半葉10行×22字。作者:(明)楊繼洲(濟時)原撰,靳賢補輯重編。成書年:1601。出版者:序落款:“德鄰軒”。出版年:序落款:“康熙庚申(1680)……”,應是綠幄山房版本,也許是綠幄山房藏板的翻版。
館藏序號:Xyl 2045。類別:臨癥各科/外科通論。 尺寸(高×寬cm):23.5×15.5,19.8×14。裝幀:線裝。書皮:薄褐色皮紙。封面殘損嚴重,貼有俄文館藏號:“Шкафъ 40”(1917年之前)。內(nèi)扉:無首冊。殘存本題名:重訂外科正宗卷之六。品相:單冊,多水漬。版式:單邊欄,正文無界行。白口(內(nèi)書“外科正宗”),上黑魚尾。版心記卷數(shù),下為頁碼。每半葉12行× 26字。作者:(明)陳實功(毓仁、若虛)撰,(清)張翼(青萬、樂山)重訂。成書年:1617。出版者不詳。出版年:清末。
館藏序號:Xyl 1839。類別:本草/清代本草。書皮:薄褐色皮紙,每冊封面小楷工整地寫有各卷題名及卷數(shù),保存完好。品相:1函6冊,藍土布函衣。白底書名箋內(nèi)黑色雙邊欄;上方欄內(nèi)書有“文成堂”,中部:“圖注本草備要”,下方朱印:“文成堂藏書”(陰文)。卷帙:4卷,后附湯頭歌訣、經(jīng)絡(luò)歌脈訣歌。作者:(清)汪昂(讱庵)撰。成書年:1694。出版者:文成堂。出版年:清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
館藏序號:Xyl 2237。類別:本草/食療。品相:4冊。卷帙:12卷。作者:(清)沈李龍(云將)編。成書年:1691。出版者:四盛堂。出版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
館藏序號:Xyl 2044。同上。品相:1冊,殘損嚴重。卷帙:9—10卷。
館藏序號:Xyl F121。類別:綜合性著作/通論。尺寸(高×寬cm):31.5×20.8。裝幀:紅色線裝。書皮:黃皮硬紙,無書名。內(nèi)扉:扉頁即目錄,首行:“編注醫(yī)學入門內(nèi)集卷首上目錄第一冊”。品相:19冊,極佳。卷帙:7卷+卷首1卷。版式:雙邊欄,每半葉10行×19字,有界行,白口(內(nèi)書“X卷”),上黑魚尾。版心上方記卷數(shù),下方記頁碼。書名:編注醫(yī)學入門。作者:(明)李梴(健齋)編。成書年:明萬歷乙亥年(1575)。出版者:朝鮮。出版年份不詳。
館藏序號:Xyl 1901。類別:方書/明代方書。品相:單冊。1991年查庫發(fā)現(xiàn)丟失。作者:(明)張介賓(景岳、會卿、通一子)撰。成書年:1624。
館藏序號:B.У.35。類別:醫(yī)經(jīng)/注釋。作者:(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盡凡居士)編注。成書年:1642。出版年: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出版者:薛雪校掃葉莊。
另外,彼大東方系漢籍藏書中非中醫(yī)類書、但與醫(yī)學有關(guān)的藏書還有如下幾種:
1.Xyl 2043 《內(nèi)科新說》。27×16.2cm,19.2×13.4cm,英國醫(yī)士合信氏著,咸豐八年新鐫,1859,1冊,江蘇上海仁濟醫(yī)館藏板。
2.Xyl 2480 《補注洗冤錄集證》。1函5冊5卷本,彩色套?。t墨),26×15.4cm,同治四年夏月重???,粵東省署藏板。有藏書章。封面有“漢語副教授 П а в е л С т е п а н о в и ч П о п о в”的貼條,1914年3月10日送給彼大。
3.Xyl 1893 《修書雜識》1冊。
4.Xyl 1909 《樂善堂書目》1冊,17.6×11.7cm。
5.B.У.157.《增補傳家必讀安樂銘》(附應驗良方、海上仙方)。光緒丙申年重刊,眉山蘇老泉著訂,揚州石天基增補。版存京都前門外楊梅竹斜街中間路北永盛 刻字鋪。兩冊。23.5×14.5cm。單冊107頁。這里存有兩本完全相同的版本。
6.B.У.68.《明心寶鑒》。文萃堂梓行,京都文錦堂重刻。單冊,40頁。嘉慶七年冬月吉日京都東四牌樓報房胡同文萃堂重刊。19.2×12cm。封面已無。
7.B.У.180.《金剛藥師觀音經(jīng)全部》。1—3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觀音菩薩普門品經(jīng)》。道光十六年成書,德勝門外覺生寺藏板。35×10cm。藍色函衣,紙板書衣,連頁成書。
8.Xyl 201 《百子金丹》。16.9×11.8cm, 2函12冊7卷本。郭士俊選編。內(nèi)容涉及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心。
9.Xyl 257 《(增補)愿體廣類集》。只有第四卷涉及醫(yī)藥,卡片上信息:1677, 23.8×14.7cm,1函4冊4卷本,宜興蔣東山錄,致和堂梓行。
10.Xyl 255 《增訂修身第一書》。
19世紀是中國文化傳入俄國的重要時期,中醫(yī)藥的傳播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認,俄國對這批藏書的利用是極其有限的。單就其收藏目的而言,藏書主要用于教學,擴展學生對中國和東方的了解,這一點在王西里的《紀事》中有明確的表述。①В а с и л ь е в В.П., 1857, с.323.而在其被醫(yī)學人士利用等方面,我們并沒有看到多少例證,這也成為19世紀中醫(yī)在俄國傳播的局限之一。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們畢竟是中醫(yī)流傳俄國的重要物證,對證明或證偽19世紀中醫(yī)在俄國的影響、對比中醫(yī)藥文明20世紀在俄國(蘇聯(lián))的傳播都有著實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