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晨君
鄭州市中醫(yī)院心內科,河南鄭州 450007
?
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眩暈療效觀察
盧晨君
鄭州市中醫(yī)院心內科,河南鄭州450007
眩暈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發(fā)病率較高,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較常見?;颊甙l(fā)病后主要以眼花、眼前發(fā)黑、頭暈等癥狀為主,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臨床上對于眩暈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常規(guī)方法更多的以西醫(yī)治療為主,這種方法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癥狀,但是長期療效欠佳,治療預后較差。近年來,天麻鉤藤飲加減在治療眩暈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1]。為了進一步觀察天麻鉤藤飲加減在治療眩暈患者中的臨床療效,筆者選取2015年2月—9月本院診治的80例眩暈患者資料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搜集2015年2月—9月本院診治的80例眩暈患者,根據治療措施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40例。對照組,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31~82歲,平均年齡(51.2±2.4)歲,病程1~4個月,平均病程(2.2±0.8)個月;試驗組,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30~83歲,平均年齡(50.8±2.1)歲,病程1~5個月,平均病程(3.0±1.2)個月。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臨床觀察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患者及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內科學》[2]臨床診斷標準,入選患者均符合中醫(yī)眩暈分型標準,即肝陽上亢型、痰濕中阻型、瘀血內停型、氣血虧虛型以及腎精虧損型。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3]中眩暈的臨床診斷標準。
1.3納入與排除標準
入選患者均符合眩暈臨床診斷標準,入院時主要以眩暈、耳鳴、頭脹痛不適、目赤口苦、心煩易怒等癥狀為主。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者;有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者;腦梗死、腦出血、顱腦感染等疾病者;有明確病因眩暈者,如顱內腫瘤、聽神經瘤、耳石癥等。
1.4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yī)治療,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病史等靜脈滴注500 ml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注射液(湖南郎力夫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1866),每日1次,連續(xù)使用1周(1個療程)。試驗組采用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方藥組成為天麻10 g,鉤藤15 g,杜仲15 g,桑寄生30 g,石決明30 g,黃芩9 g,牛膝20 g,梔子10 g,茯神10 g,益母草12 g,川穹10 g,夏枯草15 g,夜交藤30 g,每日1劑,連續(xù)服用1周(1個療程)。肝火上炎者,加龍膽草、柴胡;痰濕者,加半夏、蒼術;肝腎陰虛者,加女貞子、旱蓮草;便秘者,加大黃。
1.5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對臨床療效進行判定。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能夠自理生活;好轉: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生活需要家屬協(xié)助;無效: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或加重。
1.6統(tǒng)計學處理
2.12組臨床療效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5.0%(P<0.05);試驗組復發(fā)率為7.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5%(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n=40,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治療前后眩暈評分
2組治療前眩暈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后眩暈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眩暈評分比較(n=40,分,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眩暈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發(fā)病率較高,患者發(fā)病后臨床癥狀顯著,如不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將會誘發(fā)其他疾病,嚴重者可能會威脅生命。目前,臨床上常規(guī)治療以西醫(yī)為主,雖能改善患者癥狀,但長期療效欠佳,復發(fā)率較高,預后較差。近年來,天麻鉤藤飲加減在治療眩暈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1]。本研究中,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5.0%;試驗組復發(fā)率為7.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5%(P<0.05)。天麻鉤藤飲加減與西醫(yī)治療相比優(yōu)勢較多,方藥主要由天麻、鉤藤、杜仲、桑寄生、石決明、黃芩、牛膝、梔子、茯神、益母草、川穹、夏枯草、夜交藤組成,方中,天麻味甘,性平,有平肝、息風、止痙等功效;鉤藤有清熱平肝、息風止痙等功效;杜仲有補肝腎、壯筋骨、降血壓等功效;桑寄生味苦,性平,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等功效;石決明性微寒,有平肝潛陽、清熱明目、泄熱等功效;黃芩有清熱燥濕、涼血解毒、清熱瀉火等功效;牛膝味甘,性平,有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經等功效;梔子味苦,性微寒,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等功效;茯神味甘,性平,有滲濕、健脾等功效;益母草味苦,性微寒,有活血調經、利尿消腫等功效;川穹味辛,性溫,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等功效;夏枯草性寒,味苦,有清肝、散結、利尿等功效;夜交藤有清熱消腫、祛風通絡等功效,諸藥共奏,發(fā)揮不同藥物功效,改善患者癥狀,促進機體早期恢復[5]。本觀察中,試驗組治療后眩暈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臨床上對于單一使用天麻鉤藤飲治療眩暈,療效不佳者,應聯(lián)合其他方法,發(fā)揮不同治療方案的優(yōu)勢,達到優(yōu)勢互補,提高臨床治愈率。
綜上所述,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眩暈能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范炳華,王新華,王鵬,等.三部推拿法治療頸性眩暈120例臨床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35(4):581-583,586.
[2]王永炎,魯兆麟.中醫(yī)內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
[3]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5]呂良德,趙衛(wèi)華,吳慧琴.推拿手法松解軟組織治療頸性眩暈36例[J].陜西中醫(yī),2011,32(4):442-444.
《中西醫(yī)結合研究》編輯部關于處理一稿兩投的聲明
為維護《中西醫(yī)結合研究》的聲譽和讀者的權益,本刊特對一稿兩投問題的處理聲明如下。
1. 作者向本刊投寄的文稿,經審稿專家、本刊編輯委員會和編輯部審閱,發(fā)現已在他刊(其他文種期刊除外)發(fā)表,或審稿專家已為他刊審過此稿,盡管兩篇文稿在文題、文字的表達和討論的敘述方面略有不同,但其主要數據和圖表相同,本刊則認定此文稿為一稿兩投。
2. 作者向本刊投稿,在收到回執(zhí)滿3 個月后仍未收到退稿或退修通知,系此稿仍在處理中。作者如欲改投他刊,應事先與本編輯部聯(lián)系并說明理由。如作者未與本刊聯(lián)系而改投他刊并發(fā)表,本刊也視為該作者一稿兩投。
3. 一稿兩投一經證實,本刊將擇期在雜志上刊登其作者單位和姓名以及撤銷該論文的通告,并就此事件向作者所在單位進行通報。對該論文第一作者所撰寫的一切文稿,2 年內將拒絕在本刊發(fā)表。
(本刊編輯部)
10.3969/j.issn.1674-4616.2016.04.014
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