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凡++張瑋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語境下,華語電影作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和一種文化文本,在提高受眾文化自覺性和文化認同感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鑒于此,本文主要研究華語電影中的中華文化與詩性美學。
【關鍵詞】文化自覺;華語電影;中華文化;詩性美學
中圖分類號:J9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152-01
一、華語電影里中華文化與詩性美學的生成
文化自覺是在經濟全球化語境中提出來的,簡要說來,就是要對自己的文化及其發(fā)展有一個清醒的認知和把握。有沒有這樣的文化自覺,對于文化建設的具體推進和目標的實現(xiàn)至關重要。
華語電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它見證和參與了中華文化的變遷。華語電影的文本內涵中所體現(xiàn)的中國文化精神會對受眾產生一定程度上的教化作用,而這些作用,也形成了文化自覺傳播的契機。因此,認為華語電影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搖籃這一說法,絕非浪得虛名。
概括地說,中華美學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二、追求“美”與“善”的和諧統(tǒng)一;三、強調有限與無限的統(tǒng)一。在影像時代,華語電影運用鏡頭語言和文本內涵,將詩意和美學融入自己的形式,從而形成了一個從文化進入又從文化傳輸?shù)难h(huán)系統(tǒng)。對這一現(xiàn)象展開深入研究,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把握中華文化與華語電影的關系,理解詩性美學精神在華語電影中的藝術轉換問題。
二、華語電影里中華文化與詩性美學的體現(xiàn)
(一)儒家人生價值觀。儒家文化思想,在許多中國電影誕生初期的華語電影中均有呈現(xiàn)。如2010年上映的《孔子》,讓大成至圣先師走入了普通觀眾的視野??鬃邮侵腥A文化也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象征符號之一,而作為大眾偶像的周潤發(fā)的出演,也無疑可以吸引到更多人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更好地了解到中華文化。
(二)道家秩序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觀,以及“天道與人道對應,天人感應”的道家秩序觀在華語電影里也常有體現(xiàn)。如2000年上映的《臥虎藏龍》,其片名就頗有學問。虎是指人的七情六欲,五毒五蘊,龍是指人的心靈。之所以藏龍是因為人永遠看不到龍,看不到自己的真心。如何看見真我,體會道,是整部電影所要述說的。江湖和人生,都殊途同歸,這正能體現(xiàn)出深厚的中華文化。
(三)虛實相生、境生象外,用鏡頭譜寫詩歌。2015年上映的《刺客聶隱娘》,這部電影的畫面、細節(jié)和氣韻,矯矯不群,有目共睹。影片中有時鏡頭遠而高,不似在人間,全景里有時有人,有時就是一片純美的風景。這是一種屬于唐詩抒情的高遠視角,“半江瑟瑟半江紅”,“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而且唐詩的風格超越了具體的畫面,影響了電影的視覺語言,人物臺詞極少,主要以動作推動,可以理解為唐詩缺乏對話體的傳統(tǒng),鏡頭語言總是先景后人,人在景中,以景收尾,完全是對唐詩借景起興標準風格的模仿。通過對這樣富有詩歌意蘊的畫面和意象的刻畫,濃郁的中華文化意味亦隨之不斷涌現(xiàn),觀眾的情感自然也會如山泉般汩汩流淌,因此說,華語電影中交匯著情感和文化的雙重認同意義。
三、華語電影里中華文化與詩性美學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
文化自覺的視野下,華語電影的藝術風格在世界電影藝術之林獨樹一幟。中華文化對于宇宙人生的精辟詮釋,詩性美學在鏡頭語言和內涵文本中的呈現(xiàn),使得華語電影具有了獨特的藝術樣態(tài)和思想光彩。華語電影中儒家思想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道家思想的無為自然以及詩歌在虛實、動靜之間的美學體現(xiàn),這些都是華語電影的詩性智慧所在。
從場面調度手法來看,在畫面構圖方面,中國繪畫強調散點透視,因此在電影中也較少使用西方焦點透視法;在色彩方面,中華民族崇尚紅色,因此在鏡頭呈現(xiàn)下,也賦予了紅色諸多象征性的意義;在鏡頭使用方面,中庸之道的觀念也影響著華語電影的鏡頭語言,而全景和中景更適合中華美學中“靜觀”的原則。另外,在蒙太奇節(jié)奏方面,華語電影在鏡頭銜接時偏于舒緩的過渡,追求含蓄雋永的藝術效果,并留給觀眾無盡的思考和感悟。這些華語電影藝術形式的特征,應該說是中華文化熏染之下的必然結果,華語電影的詩性美也正蘊含在這樣的藝術形式之中。
四、小結
在當代世界文化格局中,可以說,華語電影處于傳承和傳播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位置,它所形成的文化場域和所闡述的中華文化以及蘊含其中的詩性美學,具有凝聚世界華人乃至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聶廣橋.論華語電影的中華性品格[J].電影新作,2012(05).
[2]徐德林.華語電影中的國族敘述與身份認同[J].藝術評論,2009(08).
[3]蔣述卓,鄒鵑薇.從古典言志詩學到偽言志詩學——論百年華語電影的審美價值傾向[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1).
作者簡介:
李一凡(1995-),女,遼寧省錦州市人,吉林農業(yè)大學學生。
課題號:2016 D 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