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芬
摘 要:近年來,非正式學習越來越受到教育學者的重視,而其中的一種——碎片化學習,也越來越被關注與研究,作者在介紹了碎片化學習的內(nèi)涵與特征后,結(jié)合時下最火的平臺——微信公眾平臺,分析了它對碎片化學習的支持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定的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碎片化學習;微信公眾平臺;非正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18-0027-03
一、引言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及新技術的支撐,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媒體形態(tài)——新媒體。它迎合人們的碎片化時間,滿足人們的隨時交互以及個性化需求,在改變?nèi)藗兩罘绞降耐瑫r,對人們的閱讀方式、學習方式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人類開始逐步進入碎片化學習時代。
微信公眾平臺是在微信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新功能板塊,它借助微信這個平臺,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成為目前很受歡迎的功能模塊。同時,調(diào)查表明,每天都會有高達90%的人會對其內(nèi)容進行閱讀。同時,由于低成本的資源開發(fā)、高速率的信息傳播、廣泛的受眾影響面、多樣化的內(nèi)容等特點,使其成為碎片化學習的有益形式,實現(xiàn)了隨時隨地的碎片化學習。
二、碎片化學習
1.基本內(nèi)涵
與碎片化學習相關的有很多術語:碎片化時間、碎片化閱讀、碎片化時代、碎片化思維、碎片化內(nèi)容等等。但是它們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碎片化”,“碎片化”原意為將完整的東西破成許多碎塊?;诖?,筆者認為,碎片化學習可以體現(xiàn)在:
(1)學習內(nèi)容的碎片化。碎片化的學習內(nèi)容是相對于系統(tǒng)的知識,它是大數(shù)據(jù)時代下零散的、碎片化的學習內(nèi)容。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學習內(nèi)容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書本上的知識,學習內(nèi)容以碎片化的形式,分布在各個地方,雖然它很難做到全面、完整,但是其借助快捷、及時的移動學習工具,使得學習者不斷獲得新的知識。
(2)學習時間的碎片化。碎片化的學習時間是指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之外,零散、不宜深度思考的時間。這些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卻能讓學習者做完一道題、瀏覽完一個新聞、看完一個單詞等等。此外,這種處理碎片化時間的學習已經(jīng)成為很多人在等公交、坐地鐵、餐桌旁的學習方式。碎片化的學習時間個性化、零散化、差異化,不具備固定的時間段等等特征,是進行碎片化學習的基礎。
(3)學習空間的碎片化。碎片化的學習空間是指學習空間不受時空的約束,不僅僅是傳統(tǒng)的教室,也可以是虛擬學習社區(qū)等等。它是一種零散于任何時空的碎片化學習和非正式的學習,對于學習者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有一定的作用。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碎片化學習就是利用碎片化時間,在碎片化的空間對碎片化的內(nèi)容進行學習的過程。
2.特點
(1)靈活性:碎片化學習無論是將學習內(nèi)容碎片化,還是學習時間碎片化,對于學習者而言,都具有很高的靈活性,學習過程是可控的,學習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靈活地進行學習,使其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它可以很好地彌補正式學習的缺陷。
(2)個性化:碎片化學習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課堂正式學習而言,它是一種個性化的非正式學習,學習者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有針對性的、有選擇的、個性化的進行學習。
(3)高效率:在分割學習內(nèi)容之后,由于單個碎片內(nèi)容的學習時間較短,在學習者的認知水平上,可以保障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使其很快接受這些知識。因此在學習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微信公眾平臺對碎片化學習的支持
微信公眾平臺是騰訊公司在微信的基礎上推出的針對各類團體和個人的信息推送平臺,分為:公眾號和訂閱號。微信公眾平臺具有群發(fā)推送、自動回復、分享收藏等功能,可以實現(xiàn)資源內(nèi)容的精準推送、關鍵詞回復和知識收藏分享,學習者無需下載便能在微信公眾平臺中瀏覽并保存學習資源。
1.微信公眾平臺廣泛的影響力是碎片化學習的基礎
微信作為一個實時通訊軟件,其用戶量非常大。在2016年微信公布的業(yè)績報告中顯示,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躍用戶已達到5.49億,其中25%的微信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超過30次,55.2%的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超過10次。同時微信公眾賬號總數(shù)已超過800萬個。由此可見微信公眾平臺具有很大的用戶基礎和影響力,這就為學習者碎片化學習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2.微信公眾平臺便捷的傳播是碎片化學習的載體
微信公眾平臺具有便捷、快速的信息傳播功能。一方面,只要是有網(wǎng)絡的地方,學習者就可以對平臺內(nèi)容進行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另一方面,學習者可以通過收藏和分享的功能,將學習內(nèi)容進行傳播,以其達到與共同愛好者的交流互動。
3.微信公眾平臺個性化的推送是碎片化學習的關鍵
用戶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添加相應的公眾號,公眾號則在后臺對用戶進行分組,對用戶進行更加個性化和精準的信息推送。這種個性化的推送也正是碎片化學習的特點。
4.微信公眾平臺多樣化的內(nèi)容為碎片化學習提供了資源
微信是集圖片、文字、動畫、語言等為一體的傳播的。管理者可以將內(nèi)容通過精心的設置,將內(nèi)容多樣化的呈現(xiàn)給用戶,不僅可以提高學習者的興趣,而且可以便于學習者進行學習。
四、微信公眾平臺下碎片化學習存在的問題
1.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碎片化學習資源不易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
碎片化的學習資源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它們往往是一些事實的集合而非邏輯的;它們往往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它們往往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它們往往不夠嚴謹、全面。簡而言之,碎片化的學習資源為了達到易于習得的目的,通常會顯著降低認知成本,最明顯的方式就是:將復雜的事物簡單化。它們往往只說明事物表面的東西,導致我們在學習的時候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如果我們長期地接受這些碎片化的信息,而不加思考,只會使我們僅僅沉浸在獲得了某一新知識的喜悅中,思維變得很狹隘,因此其不易形成系統(tǒng)的全面的知識。
2.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碎片化知識針對性強,但是卻缺乏適用性
微信公眾平臺根據(jù)我們的興趣推送了相應的學習內(nèi)容之后,這種內(nèi)容很符合我們的需求,但是卻缺乏實際情境的驗證。它僅僅是一種問題的單一解決方法,如果遷移到其他情境中就無法適用。比如:我們在學習操作性的知識時,它是必須要結(jié)合實踐進行的,而碎片化知識只能知道問題解決的方法,卻不知道問題的原因,在實際解決時,我們又不知道怎樣辦。
3.微信公眾平臺缺乏多樣的交互
雖然微信公眾平臺可以根據(jù)關鍵詞進行回復,但是這種回復是不是學習者想要的答案或者對學習者有沒有用處,這些都是未知的。另一方面,微信公眾號在推送了相應的學習內(nèi)容之后,學習者是否有效地閱讀,或者學習者在閱讀了相應的學習內(nèi)容之后,無法直接進行提問,也得不到針對性的解答。
五、思考與建議
微信公眾平臺在為碎片化學習提供支持之外,也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并不能因為存在問題我們就要拒絕這些碎片化知識。因此怎樣把這些碎片化知識建構到自己的知識體系,與已有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就顯得至關重要。
1.建立碎片化學習體系是基礎
我們在接受碎片化知識時除了要系統(tǒng)地學習、思考、分析之外,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以此為根節(jié)點,不斷擴充其分支。也就是說要建立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蛘邔⑦@些知識點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中,找到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
2.“思維導圖”就是一種將放射性碎片化思考具體化的方法
研究表明,思維導圖的建立有利于人們對其思考的問題進行全方位和系統(tǒng)的描述與分析。同時它又是靈活的,個性化的,具有無限的發(fā)展性的,這些特點非常符合碎片化學習的特征,因此對于碎片化思考具體化它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同時,它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有助于一個學習者真正實現(xiàn)終身學習的目標。現(xiàn)在隨著移動技術的發(fā)展,手機端也有很多使用方便的軟件,比如:極品思維導圖、思維簡圖等等,它們可以結(jié)合微信公眾號進行使用。
3.檢驗和輸出是完善碎片化學習知識體系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
在建立相應的知識體系之后,并不是所有的碎片化知識都能納入其中,我們需要對這些知識進行檢驗,也就是說,我們要弄清楚它與已有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如果聯(lián)系不大或者它根本沒有價值,我們要果斷舍棄。而對于輸出,即碎片化知識的鞏固和遷移,其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可以將碎片化知識進行轉(zhuǎn)述給其他人,或者將借助一些外部工具做筆記,建立思維導圖等等。
碎片化學習作為非正式學習的一種,它不僅僅只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獲得,還有很多其他途徑,但是它的特點和利弊都普遍存在,我們一定要理性辯證地思考它的利弊,合理檢驗與輸出,從而真正實現(xiàn)隨時隨地的碎片化學習。
參考文獻:
[1]顧小清.超越碎片化學習——語義圖示與深度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15(3).
[2]王竹立.零存整取:網(wǎng)絡時代的學習策略[J].遠程教育雜志,2013(3).
[3]朱學偉,朱昱,徐小麗.基于碎片化應用的微型學習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1(12).
[4]王承博,李小平,趙豐年,張琳.大數(shù)據(jù)時代碎片化學習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10).
[5]柳玉婷.微信公眾平臺在移動學習中的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2013(10).
[6]張志輝,彭立,王宏艷,公海霞.基于微信的非正式學習的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2015(7).(編輯: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