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知識原理》是貝克萊“觀念論”哲學(xué)的集中體現(xiàn)[ 1 ],它由緒論和正文兩部分組成,開篇便反駁了“人們心靈可以形成抽象的普遍的觀念(或概念)”的觀點;接著闡述自己的“觀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等幾個重要思想和命題。本文將圍繞《人類知識原理》來探討作者想要傳達的哲學(xué)思想和精神。
關(guān)鍵詞:觀念;精神;存在;感知
《人類知識原理》開篇緒論就帶領(lǐng)我們探討人類知識中錯誤的主要來源或者說在幾乎一切知識部門引起無數(shù)困難和錯誤的原因——“人們以為心靈有形成抽象觀念和事物概念的能力。[ 2 ]”貝克萊反對這種觀點。他首先闡述了當時流行的人們普遍認同的心靈的這種抽象作用,即人們認為心靈可以單獨地考察事物的各種性質(zhì),“可以把一種性質(zhì)同其常相聯(lián)合在一塊的別的性質(zhì)分開,因此,它就可以借此構(gòu)成抽象觀念。[ 2 ]”還舉例說明當時普遍認為的心靈通過概括和組合作用而形成抽象觀念的能力。比如他舉顏色的例子,說感官感知到各種特殊顏色,心靈可以忽略掉其能區(qū)分彼此的特殊成分,而只保留其共同的成分,從而形成一個抽象的“顏色”觀念[ 3 ]。同樣,他還舉了“人”、“動物”等抽象觀念的形成,人們認為心靈通過剔除一個個具體的個人所具有的差異和特點,保留共同性質(zhì)就可以得到一個能把一切個別的人包括在內(nèi)的抽象的“人”的觀念。貝克萊要反對的就是這種抽象的普遍觀念,他認為既非黑,又非白、非藍、非紅的抽象的“顏色”是無法想象的,同理,既不是白種人,也不是黑種人和黃種人,既不是高的,也不是矮的,也不是中等身材的“人”的抽象觀念也是不存在的。因此,貝克萊眼中的觀念必定是與具體的性質(zhì)和樣式相聯(lián)系的,沒有可被感知的具體性質(zhì)的觀念是不能存在的。
但貝克萊也承認“我并不絕對否認有普遍的觀念,我只是否認有抽象的普遍的觀念。[ 2 ]”他不認同洛克的“文字之能成為普遍的,只是因為它們是普遍觀念的標記”的觀點,貝克萊認為文字之所以成為普遍的,“乃是因為它被用為許多同類特殊觀念的標記”[ 4 ]。所以,在貝克萊看來,當我們說起或表達“三角形”這個詞時,它之所以能具有普遍意義,是因為它能無分別地標記各種個別的三角形,而不是抽象的非直角、非鈍角也非銳角的三角形。再比如,如果我們說“一個人在爬樹”,在這里“人”和“樹”都是普遍的觀念,按照貝克萊的理解,“人”可以標記各種個別的人,“樹”也可以標記各種個別的樹,那不同的人讀這句話是否會在頭腦中形成不同的畫面,A完全可以想象成“一個高個的黑人在爬矮的梧桐樹”;而B則可以理解為“一個中等身材的白人在爬高的橡樹”……所以,為了盡量避免這種語言的濫用、混淆、歧義等,貝克萊說 “在研究中我決心盡量少用它們,我不論考察任何觀念,都要努力來觀察赤裸裸的觀念。[ 2 ]”貝克萊“不絕對否認有普遍的觀念”,說法很謹慎,“不絕對否認”就是不完全否認但也不完全認同所謂的“普遍觀念”。因此,這里“赤裸裸的觀念”我們是否可以暫且理解為是與“普遍觀念相對的”各種各樣擁有具體性質(zhì)的觀念。他的這種思考,可以使人類認清語言的復(fù)雜,從而能更接近知識的真相。
《人類知識原理》的正文部分,貝克萊就人類知識的對象——
“觀念”以及感知觀念的主體——“精神”進行論證,形成一個總的觀點——“觀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正文開篇就講明了人類知識的對象就是觀念,而觀念又不外乎三種來源:一種是由實在印入感官的;一種是心靈的各種情感和作用所產(chǎn)生的;還有一種是在記憶和想象的幫助下形成的[ 2 ]。除了各種各樣的觀念外,還有別的一種東西在認識或感知它們,這個能感知的能動主體就是心靈、精神、靈魂或自我,而且貝克萊認為只有“精神是不能思想的事物或觀念在其中存在的唯一的支柱和實體”[ 1 ]。在這里,觀念和精神的關(guān)系就是觀念為精神所感知[ 5 ],存在于精神(心靈)中,而且也只有能被感知,一個觀念才是存在的。接著,貝克萊批判了洛克的物體的兩種性質(zhì)的看法。貝克萊否認大小、形狀、運動、靜止等第一性質(zhì)的客觀性,把第一性質(zhì)、第二性質(zhì)(顏色、聲音、滋味等)都還原為人的主觀感覺。因為我們無法想象存在一個有廣延、有運動卻沒有一種顏色和其他可感知性質(zhì)的物體觀念。所以,原始性質(zhì)(第一性質(zhì))同那些可感知的性質(zhì)必然是不可分離,緊密相連的。緊接著,貝克萊又論證一切觀念都是被動的,“觀念的存在只含著被動性或遲鈍性……一個觀念并不能產(chǎn)生或改變別的觀念”[ 2 ],各種性質(zhì)、觀念及其復(fù)合不能成為觀念的原因,觀念的原因也不能是有形的實體,而只能是無形的、能動的實體或精神[ 1 ]。也就是說只有心靈或精神可以自由產(chǎn)生或消滅各種觀念,而不能說觀念產(chǎn)生或消滅另一個觀念。比如人們斷言太陽是熱的原因[ 6 ]。太陽只是一個觀念,熱也是一種觀念,在認識中,太陽是圓的、熱的、紅的、亮的這些觀念的組合,而圓、熱、紅、亮這些觀念之間是不可能成為彼此的原因的,這是顯而易見的,當然它們的復(fù)合,即太陽也不可能成為其中某一觀念(比如“熱”)的原因。貝克萊對洛克的物體兩種性質(zhì)的批判以及對觀念產(chǎn)生原因的解析,為接下來闡述他自己的“物質(zhì)”觀做鋪墊。
貝克萊主要以回應(yīng)各方責(zé)難的方式來展開他的“物質(zhì)”觀。他認為由心靈的各種情感作用所產(chǎn)生的和在記憶、想象幫助下形成的“觀念”不能離開心靈而獨立存在是人人可以接受的觀點[ 5 ]。那么,由實在印入感官的觀念除了在感知它們的心靈內(nèi)就不能存在也是同樣可以理解的。此外,如果把他所說的房屋、山岳、河流作為一種抽象的一般的存在,則在現(xiàn)實世界中無法找到相稱的對象,它們無法被感知,因而不存在,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按他自己的說法“我所不承認為存在的唯一東西,只是哲學(xué)家所說的物質(zhì)或有形的實體”[ 2 ]。
但比較讓人困惑的是,他到底怎么看待含有各種性質(zhì)或樣式的具體的事物呢?他在“實在的事物和觀念”這一小節(jié)提到,“造物主在我們感官上所印的各種觀念就叫做實在的事物,至于在想象中所激起的那些觀念,它們可以叫做觀念或事物的影像,因為它們是摹擬事物、表象事物。[ 2 ]”這句話乍一看上去,既有實在的事物,又有事物的摹擬、影像,似乎作者是承認有客觀事物的存在的,但他接下來又說,雖然造物主在我們感官上印的觀念叫做實在事物,但它們依然只是觀念,都是不能于能感知它的心外而存在的。那他這里所說的“實在的事物”到底是什么意思,事物的影像又是指什么?這個問題,貝克萊在后來也作了說明,感官所感知的觀念“是按照自然法則或規(guī)律印于感官上的,那就表示出它們自己是一種比人類精神更有力量,更明智的心靈的產(chǎn)物。[ 2 ]”而他又認為“造物主在我們感官上所印的各種觀念”就叫做“實在的事物”,那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這種“實在的事物”是“一種比人類的精神更有力量、更明智的心靈的產(chǎn)物”,姑且把它理解為是上帝精神的產(chǎn)物。也就是說,上帝的心靈產(chǎn)生出各種“實在的事物”并印入我們的感官中。比如我們白天所見的太陽即是上帝心靈產(chǎn)生出的印入我們感官中的太陽,這里的太陽按照貝克萊的看法,就是實在的事物,而在晚上所想象的太陽就是“白天那個實在太陽的影像”。[ 7 ]所以,貝克萊哲學(xué)體系里的“實在”與當時其他大多數(shù)哲學(xué)家或我們今天理解的“實在事物”并非一個意思。他認為不存在我們現(xiàn)在意義上所說的那種客觀存在的事物,他的含有各種性質(zhì)或樣式的具體的實在是上帝心靈的產(chǎn)物,并被印入我們的心靈中,由此,“存在就在于被感知”,或者被上帝心靈感知,或者被我的精神感知,或者被他人的精神所感知,既不被我、他人,也不被上帝所感知的實在(觀念)是不存在的。這也是被諸多客觀唯物主義者所詬病的地方。
按照上述的理解,“物是觀念的復(fù)合”這種觀點這并非不可理解。因為各種各樣的“事物”是造物主心靈的產(chǎn)物,并印入我們的感官上形成各種各樣的觀念,所以“事物”就是觀念,觀念就是“事物”,多種觀念的組合形成“事物”,觀念的不同組合形成不同的“事物”。我們通過感知不同觀念的組合而感知到不同的物,同時,既然被心靈所感知,它就一定存在于心靈之中,[ 8 ]如果說物存在心靈之外,也就無所謂存在了。
貝克萊一再強調(diào)知識的對象是觀念,觀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且只能存在于能感知它的心靈中,那么它們當然是可以被認識的。他其實要反對的是當時流行的唯物主義世界里的懷疑主義。當時的唯物主義者假設(shè)有一種“物質(zhì)實體”作為各種性質(zhì)的“支撐物”,假設(shè)各種現(xiàn)象都有一種“內(nèi)在的本質(zhì)”,而這些所謂“物質(zhì)實體”、“內(nèi)在本質(zhì)”又是不能被感知的[ 9 ]。或者說,我們能通過外部刺激得到經(jīng)驗、觀念,心靈對觀念進行組合形成各種知識,而這個知識到底是否真實反映客觀事物本身,我們不得而知,這就陷入了懷疑主義。而貝克萊認為,每一個思想對象(即觀念)“只存在于心中……因此,任何物體,只要不被感知,就是不存在的”[ 2 ],哪還會有不可感知的“內(nèi)在本質(zhì)”和“物質(zhì)實體”呢?按照他的學(xué)說,“廢除掉許多假設(shè)和思辨,就會使自然的研究大為簡便起來”[ 9 ]。當然,按照我們現(xiàn)在習(xí)慣的思維和理解,很容易認為《人類知識原理》中貝克萊哲學(xué)思想是一種荒誕的唯心主義,難以理解。也有不少學(xué)者認為他純粹是為了當時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目的和宗教目的,證明上帝的存在以便對被剝削階級進行精神奴役。但不管出于何種目的,就其整個理論體系而言,如果我們按照作者表達的思想去理解,他的諸多觀點也還是能自圓其說的。拋開政治背景,站在學(xué)術(shù)的立場上,不管一個理論的對與錯,它都是人類的思想之花,我們可以欣賞,然后獲得某種啟發(fā)。
參考文獻:
[1] 陳世放.貝克萊的"人類知識原理"中"觀念論"哲學(xué)的精神[J].世界哲學(xué),2009(03):137-141.
[2] 喬治·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3.
[3] 戰(zhàn)世鍇.巴克萊觀念理論新探[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xué),2012.
[4] 轉(zhuǎn)引自王建軍.析貝克萊的非物質(zhì)主義經(jīng)驗論[J].紹興文理學(xué)院院報,1996,16(02):51.
[5]陳世放."物質(zhì)","精神","實踐"的哲學(xué)探討[J].東南學(xué)術(shù),2009(04).
[6] 劉憶江.近代歐洲哲學(xué)認識論中主客體問題的歷史考察(一)[J].國內(nèi)哲學(xué)動態(tài),1984(01).
[7] 徐瑞康.歐洲近代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哲學(xué)發(fā)展史[M].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8.
[8] 劉莘.貝克萊哲學(xué)的基本性質(zhì)[J].晉陽學(xué)刊,2006(02).
[9] 曹方久.關(guān)于貝克萊哲學(xué)的幾個問題[J].華中師院學(xué)報,1983(04):80.
作者簡介:張茜(1991-),女,漢族,河南新鄭人,南京理工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xué)研究部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哲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