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玲
【摘 要】有句話給我很深的啟示:“美是處處存在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確實,美存在于藍天白云中,存在于鮮花綠葉中;存在于擦肩而過時,存在于你我交談中;存在于社會里,存在于生活中……語文是這許許多多存在的一個縮影。語文教學便是培養(yǎng)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品味美,進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過程.通過審美教學開啟學生感受美、領悟美、體驗美的眼睛。課堂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我們在教學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
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有凝練生動的優(yōu)美詞句,有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有引人入勝的深刻意境。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體驗美,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美的感受能力。所以,要讓學生體會其中的藝術形象和美感,就要從小學階段開始。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思維的天性要求富有詩意的創(chuàng)造性?!笨梢?,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極其重要。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nèi)容為本的審美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下面,本人談談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一些認識。
一、意境之美在想象中拓展
現(xiàn)在,我們面對的孩子都是小學生,他們學到的知識及生活閱歷畢竟有局限性,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特別在我們小縣城,大部分孩子都來自農(nóng)村,學生沒見過各大名山,也不知海有多大,江為何物,瀑布的景象……各個名山大川究竟怎樣?這只有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體會意境之美,才能提高對美的鑒賞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外,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畫面前,讓學生面對畫面,邊聽音樂邊展開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廬山,瀑布從天而降……一幅氣勢磅礴,引人入勝的大自然畫卷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這樣,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祖國山河無比壯觀,從而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現(xiàn)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象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jù)教師的點撥,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fā)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人物形象美在對比中產(chǎn)生
有對比,才有鑒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在對比中不斷揣摩、理解、感受美的形象。如《少年閏土》這篇課文,魯迅筆下的“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與“素不知道這一切”少爺公子們的兩種形象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住少年閏土“知道海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少爺們“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四腳的天空”進行比較,學生便會發(fā)現(xiàn)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知識豐富的農(nóng)村少年,而少爺們只不過一群孤陋寡聞、鼠目寸光的紈绔子弟。通過強烈的形象對比,在學生的心目中,一個健康活潑、聰明能干、知識豐富的農(nóng)村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諸如此類的優(yōu)秀形象還有許多,有偉人,有貧民,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古代的,有現(xiàn)代的,美麗紛呈,各具特色。而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過對立的兩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通過對比,這樣更符合學生心理特點,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因此,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nèi)心、形象與本質(zhì)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課文語言美在推敲中欣賞
小學語文課文中,很多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yōu)美多樣,記敘文對話富有個性。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如優(yōu)美句子的欣賞。散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yōu)美的句式來表現(xiàn)。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如課文《鳥的天堂》中作者寫道:“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段話寫得很生動,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別傳神,它描繪了樹葉一片挨著一片,層層疊疊的情景,“明亮”一詞形象地寫出樹葉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澤,“顫動”一詞把靜態(tài)的樹葉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些詞語我們?nèi)绮灰龑W生認識琢磨,就很難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美感。甚至富有個性的對話也需要琢磨。人物對話是刻畫人物形象的一種方法,在引導學生琢磨人物對話時思考,為什么這句話他(她)講合適,別人講就不合適。從而體會出人物性格特點乃至思想品質(zhì)之美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琢磨富有個性話的語言,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文章情感美在誦讀中體驗
誦讀課文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并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我自己認為要讓學生體驗到文中的情感美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范讀。教師的范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發(fā)學生情感,使學生、老師、作者之間產(chǎn)生情感共鳴。同時,通過范讀,學生也會模仿教師的一些朗讀技巧,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二是自讀。聽了范讀后,學生模仿自讀,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們進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
三是引讀。對一些特殊的、說明問題有承接性和層次性的句、段,通過引讀,能直接抒發(fā)作者與讀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議讀。通過評議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怎樣誦讀更能體驗文章的情感。
如《再見了,親人》、《背影》的親情之美;《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樹》的生命之美;《石灰吟》、《過零丁洋》的氣節(jié)之美;《七月上天山》、《童年》的求知之美……這些情感之美都是需要通過朗讀來體驗的。
另外,還有妙用導語感受愉悅美;教給學生方法,在閱讀過程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閱讀好書,在優(yōu)秀作品中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讀寫結合,內(nèi)化踐行主體的創(chuàng)美能力。因此,教師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有識地提高學生審美情操,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語文是一門蘊含豐富人文色彩的課程。優(yōu)秀的作品可以反映著愉快的時代氣息,飽滿的情感,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廣袤的知識,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但是,面對這這些蘊含著人文美的作品,學生究竟能深刻的體驗嗎?還在于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時時刻刻的指導和培養(yǎng)。
總之,正如名人所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美能提升人格,能不斷完成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優(yōu)化和自我實現(xiàn)。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不斷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挖掘?qū)W生的知識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與學》,2015.5.
[2]《小學語文教師》,2015.6.